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的教育/译文名著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意)亚米契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实、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写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还是表现对父母、老师、朋友的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内容推荐

本书风靡世界,历久弥新,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里的记事,构成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其间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的真实的“每月故事”。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泼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生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整部作品并不刻意讲究修辞和结构,语言也异常朴实、晓畅;但由于它饱含了作家对在社会中下层邓辛度日的大众的深沉的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的热枕赞颂,由于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读者阅毕全书,它所饱含的教益、慰藉和激荡的情愫无不使所有的人流下动情的眼泪……

目录

作者序

十月

 开学第一天(十七日)

 我们的班主任(十八日)

 不幸的事件(二十一日)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二十二日)

 我的同窗好友(二十五日)

 宽容的表现(二十六日)

 二年级时教过我的女教师(二十七日)

 阁楼里的故事(二十八日)

 学校(二十八日)

 帕多瓦的爱国少年(二十九日)

十一月

 扫烟囱的孩子(一日)

 万灵节(二日)

 我的朋友家罗内(四日)

 烧炭工人和绅士(七日)

 我弟弟的女老师(十日)

 我的母亲(十日)

 我的同学科雷蒂(十三日)

 校长(十八日)

 战士(二十二日)

 内利的保护人(二十三日)

 班级第一名(二十五日)

 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二十六日)

 穷人(二十九日)

十二月

 小商人(一日)

 虚荣心(五日)

 第一场雪(十日)

 “小泥瓦匠”(十一日)

 一只雪球(十六日)

 女老师(十七日)

 受伤老人的家(十八日)

 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每月故事]

 意志的力量(二十八日)

 感恩(三十一日)

一月

 代课老师(四日)

 斯坦尔迪的藏书室

 铁匠的儿子

 愉快的聚会(十二日)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国的葬礼(十七日)

 弗兰蒂被赶出校门(二十一日)

 萨丁岛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爱国情结(二十四日)

 嫉妒(二十五日)

 弗兰迪的母亲(二十八日)

 希望(二十九日)

二月

 一枚沉甸甸的奖章(四日)

 决心(五日)

 玩具小火车(十日)

 盛气凌人(十一日)

 受工伤者(十三日)

 囚徒(十七日)

 爸爸的看护人[每月故事]

 工场(十八日)

 马戏团的小艺人(二十日)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二十一日)

 盲童(二十三日)

 探望生病的老师(二十五日)

 街道文明(二十五日)

三月

 夜校(二日)

 打架(五日)

 孩子们的家长(六日)

 七十八号犯人(八日)

 夭折的孩子(十三日)

 三月十四日前夜

 发奖(十四日)

 吵架(二十日)

 我的姐姐(二十四日)

 费鲁乔的鲜血[每月故事]

 身患重病的“小泥瓦匠”(二十八日)

 卡武尔伯爵(二十九日)

四月

 春天(一日)

 幼儿园(四日)

 体操课(五日)

 我父亲的老师(十一日)

 大病初愈(二十日)

 工人朋友们(二十日)

 加罗内的母亲(二十九日)

 朱塞佩·马齐尼(二十九日)

 公民荣辱奖章[每月故事]

五月

 患佝偻病的孩子(五日)

 牺牲(九日)

 火灾(十一日)

 六千里寻母--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每月故事]

 夏天(二十四日)

 诗歌(二十六日)

 聋哑孩子(二十八日)

六月

 加里波第将军(三日)

 军队(十一日)

 意大利(十四日)

 三十二度的酷暑(十六日)

 我的父亲(十七日)

 郊游(十九日)

 夜校毕业生的颁奖仪式(二十五日)

 女老师之死(二十七日)

 感谢(二十八日)

 客轮失事[最后一篇每月故事]

七月

 母亲的最后一页(一日)

 考试(四日)

 最后一场考试(七日)

 告别(十日)

试读章节

新学年开始不久,就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今天早晨,我去上学,一路上都在和我的父亲探讨前几天佩尔博尼老师跟我们讲的话。走到学校附近,我们突然看到很多人都挤在马路中央,而校门口更是水泄不通。父亲说:“一定是出什么事了!这个新学年开始得很不顺利啊!”

我们好不容易才挤进了学校。学校的门厅里挤满了学生和家长,各班的班主任试图请他们回到各自的教室里去,但是他们的努力看来毫无效果,因为所有的人都往校长办公室的方向挤,一边张望,一边叹息着:“可怜的孩子,可怜的罗贝蒂!”越过攒动的人头,在校长室的最里面,可以看到一个警察的头盔和校长的秃顶。过了没多久,进来一位戴着大礼帽的先生。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说:“医生来了!”我的父亲问站在身旁的一位老师:“出什么事了?”“那个学生的脚被车轮轧了。”这位老师回答。“脚被轧断了呢!”另一个人说。原来,受伤的男孩叫罗贝蒂,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今天早晨,他上学的时候,路过多拉·格罗萨大街,看到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挣脱了母亲的手,一个人跑到马路中央,又不小心摔倒了。而这个时候,距离他不远的地方,一辆公共马车正朝他的方向驶过来。眼看着车就要撞着他了,罗贝蒂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一把将那个小孩拖到了马路边。孩子被拉到了安全的地方,而他自己却因为躲闪不及被轧伤了一只脚。罗贝蒂是一位炮兵上尉的孩子。

我们正入神地听着,突然,只见一个妇人发疯似的分开人群,挤进了学校的门厅。原来她是罗贝蒂的母亲。出事之后,校方就派人把她给叫了来。看到她的到来,另一位妇女哭着跑了上去,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了她——那是那个被救孩子的母亲。在两名妇女冲进了校长室之后,人们立即听到了罗贝蒂的母亲绝望的一声大哭:“哦,朱利奥,我的孩子!”就在这个时候,一辆马车停在了校门口。不久,校长抱着受伤的孩子走了出来。罗贝蒂的头靠在他的肩膀上,脸色煞白,两只眼睛紧紧地闭着。大家一下子都不作声了,只听见罗贝蒂母亲不断的啜泣声。校长的脸色也很苍白,他站住了,用双臂把孩子微微向上托起,目的是让人们可以看得清楚一些。所有的人——老师、家长、学生,都轻声说着:“真勇敢,罗贝蒂!”或者“了不起,可怜的孩子!”他们不断地向他抛出飞吻。而围在他身旁的孩子和老师,则俯下身去,吻他的手和双臂。他睁开眼睛说:“我的书包!”被救孩子的母亲一边哭,一边伸出一只手给他看她手里的书包,说:“在这儿呢,我的好孩子,我给你拿着呢。”她的另一只手还扶着罗贝蒂的母亲——她悲痛欲绝,两只手遮着脸,不忍看自己的儿子。所有的人都走了出去。他们把孩子安置在马车上,马车开走了。而我们也都默默地返回了各自的教室。

P5-6

序言

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一八四六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在都灵上完中学以后,他进了摩德纳城的一所军事院校继续读书。军事院校的训练方式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极大。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都认为那是他步入社会之前,学习怎样自我约束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的一条必经之路。这一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窥豹一斑。

德·亚米契斯的写作生涯也和他的军旅情结密不可分。他的第一本书,一八六八年出版的《军旅生活》正是以他在库斯托扎战役中的亲身经历作为基础创作出来的。当时,他在战争中的身份是一名中尉,在战争的间隙,他把他的见闻以故事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后来它们就成为了《军旅生活》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本书的成功激起了他极大的创作热情,使他在文学和新闻报道这条路上继续走了下去,成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份刊物《国家》的专业撰稿人。

《爱的教育》是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最著名的作品。它与著名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约婚夫妇》齐名,被誉为现代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同时,在意大利人的心中,它也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十本小说之一。

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的教育》都一直是整个意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的主人公恩里科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接受了他父亲的巨大影响,他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诚挚友善,是一个优秀的中产阶级少年。在书中,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觉角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整整一个学年中,他的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虽然校园是书中绝大部分的故事演绎的舞台,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窗口看到当时整个意大利的一个缩影。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和骄傲自大的沃蒂尼同样出生在富裕的中产阶级阶层,前者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后者却骄奢横溢,目中无人;而作为平民学生的代表者加罗内和克罗西,一个是非分明,敢于和邪恶抗争,是弱者心中的英雄;另一个活泼可爱,小小的年纪就帮助父母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如果说加罗菲的生意经和小聪明让人忍俊不禁,那么弗兰蒂的冷漠的内心和丑恶的面目则会令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不齿。虽然作者用简单而平实的笔触勾勒出这一个个孩子形象的时候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相差了上百年,但是他们却仿佛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几十年来都没有被人们忘却的真实原因吧。

除了恩里科的日记,《爱的教育》一书中还穿插了恩里科的父母和他的姐姐西尔维亚给他写的一些信以及九篇老师让孩子们听写下来的每月故事。如果说这些信带着深深的时代烙痕,让崇尚人文的现代人多少觉得有些教条,有点空洞,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的话,那么那九个故事的存在却包含着作者的许多匠心。聪明的读者,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九个故事中的九个英勇的少年他们来自意大利九个不同的大区(意大利的一个大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份。),他们站在一起代表了整个新生的意大利和它的未来。故事中的九个小主人公们是九个小英雄,为了他们心目中崇高的目标,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还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在他们的事迹中表现出来的忘我和克己的精神,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人眼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些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但是它们却体现了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加富尔(1810—1861)当时的治国理念,是年轻的、刚刚统一的意大利所需要的奉献精神。

《爱的教育》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来的标题是“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也是这本书最局限、甚至可以说最“失败”的一个地方。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的召唤能解决的,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而只能采取逃避和迂回的办法来号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个有“心”的孩子。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早就认识到了,所以,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他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随着时代的变迁,《爱的教育》对于意大利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已经不像它刚出版时那么重大,近几年来,在意大利本国的媒体上不断有文章抨击这本书存在的现实意义。有人批评它“田园式的、牧歌般的”情怀与乌托邦社会一样缺乏现实意义;有人抨击说那些每月故事中的英雄少年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是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人说书中恩里科的班主任佩尔博尼老师采用的教育模式有煽情的嫌疑,已经不合时宜,对待当代的青少年我们需要把他们当做朋友,坦诚地与他们进行交流,等等等等。

但是,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在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中产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大家都知道语言的统一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上的统一的必要条件。在很长的时间里,“意大利”这个名词一直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如果说现代意大利语的开山鼻祖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用他的经典著作《约婚夫妇》使现代意大利语实现了初步的统一,为意大利政治上的统一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在《约婚夫妇》面市五十年之际到新生的意大利统一政权产生后的二十五年里,我们说是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进一步巩固了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成就,为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德·亚米契斯叙述故事时采用的朴素、平实的语言使《爱的教育》成为了一部喜闻乐见的作品,使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参与阅读。它对文字统一、文化推广的作用几乎可以和二战后进入人们生活的新型媒体——电视相媲美。另外,政治上的局限也并没有阻碍《爱的教育》在广大民众中获得伟大的成功,它提倡的奉献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甚至还对当时整个意大利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就在今天,《爱的教育》也仍然是意大利的青少年们学习写作、表达时的“模范文章”。二○○一年六月十五日的意大利晚邮报的文化版上就有这么一篇文章,介绍意大利诗人帕斯科利给一个孩子的一封信。诗人在信中说:“德·亚米契斯的Ⅸ爱的教育》堪称青少年学习写作的典范。”

在谈完了《爱的教育》的写作背景以及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之后,我们也不能忘记谈一下它对中国以及中国读者的意义。自从著名教育学家夏丐尊老先生对照该书的英文和日文译本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以后,《爱的教育》在中国也风靡了几十年了。它之所以长期受到中国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们的青睐和它的中文译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人的眼中,广大青少年是幼苗、是花朵,大家都希望他们能沐浴着爱的春风茁壮成长,在阳光下盛开。另外,这本以校园生活为主题,描写同窗情谊,歌颂友谊地久天长的书同时也让成人感动。试想,谁又没有过恩里科一样的童年,谁又不想拥有一个像加罗内一样的同学或者朋友呢?《爱的教育》让孩子们读到了自己的生活,让成人想起往昔;阅读的人就像是沿着漫长的时光隧道,进行了一次心的旅程——或者说爱的旅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译本是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不敢有任何超越前人的想法,只希望译者笔下的文字尊重了原作者的意愿。如果有谬误的地方,恳请读者纠正。最后借此重译之际,再一次向广大读者隆重推荐这本书。

储蕾

二○○四年四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