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发狂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川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白发狂夫》是王川以石鲁为原型而虚构的一部长篇小说,原作在199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国内评论界的关注,是江苏第一部进京召开作品研讨会的长篇小说。冯牧称为“具有丰富生活内涵和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此书1994年获“人民文学奖”。去年被评为“建国六十周年长篇小说500部”之列。此番被重新出版,意在“经典重读”。

内容推荐

镇上有一大片乌瓦屋,都沿潜溪河密密地排了,当中又挤进一条官道,有五、七尺来宽,将镇分作两半。麻石板铺就的街面,上面印满了秦汉以来的车辙蹄印,两边支出的屋檐极长极低,向街心伸延着。最仄的地方,若有人担柴横着进街,便要扫落两旁的檐瓦。檐口照例乌黑,红红白白地悬一些辣椒大蒜,点缀出一点鲜亮。下面坐些婆婆子,悄没声地弦线。

也有若干铺子,卖一些一针头线脑,洋纱百货,其中有几家饭铺酒馆,放出许多的芳香和喧嚣的市声来,在镇的上空訇訇地响。正是掌灯时光,镇上便亮起无数昏黄的光点来。

滑竿在一盏写有[川北客栈]字样的灯笼下停住下了,立刻便有人上来招呼:[客人,歇店喽!罩子床、花被盖,铺陈干净,茶水方便呐!]一边帮着提包袱,让进写着[仁宦行台,安寓客商]的号灯和[未晚先投二十八(宿),鸡鸣早看三十三(天)]的对联的大门里去。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中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下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今天,成都的少城公园门口热闹非凡,不仅增设了几十盆花卉盆景,插了十几面红绿彩旗,还陈放了一只大喇叭的留声机。几十辆乌黑锃亮的黄包车停成了一排,其间还夹有几辆“奥斯汀”和“福特”。身穿长袍马褂或西装或戎装佩剑或旗袍的男女们一个个从中钻出来,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走进那高矗着的“辛亥保路死事纪念碑”旁边的一排平房里去。

在平房的门楣上,悬有一条青布做成的横幅,上面用隶书写着“同窗画展”四个大字,在阳光下分外耀眼。

画展的主人之一,成都“锦江美专”的校长苏梦蘅身穿黑色西装,扎一副土红色的领结,风度翩翩地站在画展门口迎送宾客,一一向前来道贺的人们致谢,然后请来人在一本极大的用蜀锦装裱封面的册页上签名题词。遇到特别重要的显赫人物,苏梦蘅还得亲自陪着看画展、讲解作画的过程。今天恰逢成都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暖暖地照着,几圈跑下来,他已是气喘吁吁了,脑门上都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一闪一闪地发亮。

画展的正厅里,陈放着一张花梨木的太师椅,上面端坐着苏梦蘅的父亲苏敬诚,也在拱手抱拳地答礼,他是在昨天特意从家里赶来参加画展开幕式的。

“老太爷,大公子开画展,恭喜啊!”

“哈哈,同喜同喜……”

“我们长官从来不出席这种仪式,这次却亲自来了。”

“实不敢当,实不敢当,有劳麟趾了……”

“这次大公子学成归来,等于得了一个翰林,真正是家学渊源,无愧于乃祖父啊!”

有人凑上来:“老太爷,八百多年来,苏氏族谱上书香不绝。想当年,三苏父子名满天下,功垂巴蜀。不想老太爷今日九子荣耀,远胜乃祖三倍,真正是‘父为宰相子状元’,可喜可贺啊……”

“当年坡公赴京,中了殿试第二名。今日大公子既得了本国的功名,又得了东洋的文凭,可谓学贯中西,有乃祖风范啊!”

苏敬诚摇着一把泥金扇,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这次犬子能从东瀛学成归来,也是托了列祖列宗的洪福。本来我想,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聚敛点财富、办点实业,都不失为稳妥的好办法,没想到梦蘅要去学画!此事风雅虽风雅,可是于国于家无补啊……”

“老太爷此言差矣,当初坡公诗书画三绝,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宋徽宗,也开画院取士呢。”

“是啊,犬子学画,也算是苏门遗风吧,哈哈……当初,梦蘅从日本回来路过上海的时候,就有人要聘他到上海美专任教,可是他念及桑梓、兼之双亲,就毅然辞了,回来以后,和几位同仁创办了这所‘锦江美专’,以课馆为生,也不失读书人本分吧……”

“哎,老太爷莫要如此谦言,大少爷这次画展的成功,既是光耀门庭,也是泽被桑梓嘛——”

苏敬诚极为高兴,一拱手:“各位请看画,中午请到‘状元居’小酌——客居简陋,比不得在舍下家宴,只得简慢。请——”

“哪里哪里,苏府的排场从不会简慢的……”

“请——”

的确,在家乡,苏府可以算得上是书香门第、诗礼世家了。苏梦蘅的祖父是北宋文忠公苏辙的二十九世嫡孙,战乱时从眉山县迁来这里落了户,后又进了学,放了外省道台。后来告老还乡、衣锦荣归,在县里买地置宅,成了举县的首富,黑漆砖雕的大门楼上挂着朱底泥金的“千顷牌”,极为荣耀。到了苏敬诚这一辈,虽说断了以科举进仕途的路,但还是县国学会的会长,同时还兴办实业,开着十几爿铺子,远在成都、重庆、雅安都有分号,日子十分红火。苏府高门大宅、庭院深深,十几进乌酣酣的屋子占了半条街,八字形的门楼是一色的水磨青砖砌成,两旁的影壁是雇了徽州工匠用砖雕成的两大幅“福禄寿”,一副传世的对联贴在门口:“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颇为自矜的。

苏敬诚却是一个不学无术、生性奢侈的人,专好玩乐,人称“公爷”。他仗着家业殷富,不思仕途,整天斗鸡走马、吸烟赌钱、吃喝玩乐。他嫌原有的宅子不够气派,便将紧邻的一大块地皮用重金购进,从苏杭请来许多江浙工匠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悦园”。苏敬减便将开当铺、古玩店收来的若干古玩字画藏在园内“萃华阁”上,经常在此宴游宾客,招戏班子唱堂会,甚至自己也粉墨登场,以“票友”身份在红氍毹上反串一出《玉堂春》。

苏敬诚一共有九个子女,六子三女,嫡出庶出都有。都是“草字头”排行,按年序是:梦蘅、荩蘅、蓼蘅、芊蘅、芗蘅、芸蘅、芝蘅、荆蘅和芷蘅,其中除芊、芸、芝是千金外,其余全是公子。

长子苏梦蘅长得清秀古奇,傲岸而潇洒,自小就喜欢画画,常到“萃华阁”里去翻看、临摹那些古字画。比他小十岁的九弟苏芷蘅也常上这里来看他画画。苏梦蘅很喜欢这位聪颖天成的幼弟,便教他临一些陈老莲画的《水浒叶子》或《芥子园画传》之类的范本,教他一点笔墨方法。后来,苏梦蘅到杭州“国立美专”去上学了,以后又出了洋,小芷蘅也日日习画不息。

昨天,苏芷蘅也随着父亲来到了成都,现在正在画展上替大哥陪客看画,前后照麻。P5-7

后记

写《白发狂夫》,是我的一个宿愿。

这一愿望究竟起于何时?现在已经记不准确了。或许有八年?十年?或许是更多?然而,促成它变成了文字的,却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契机。

1984年,我的一个短篇小说获了奖,我在广州开笔会,正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胡德培和彭沁阳到会上来组长篇稿。在此之前,我除了作画以外,主要从事科幻和散文的创作,写小说则是刚刚起步,长篇小说对我来说,几乎还是一个难以企盼的奢望,更遑论是一向被视为是文学殿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我只是将刚刚在自己心中萌动着的一些零碎的素材胚胎向他俩泛泛地说了说。但是,如何将它们变成小说?是否有那种能力去构架铺陈?坦率地说,自己心中并没有底,只是姑妄言之而已。

但在他们的激励之下,这本书终于在1991年被“压”出来了,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熟悉中国画坛的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一定会联想到画家石鲁。

我毫不隐讳地承认:本书的主人公武石,确是以著名画家石鲁的部分经历为模特的。但是,我也得提醒大家:武石并不是石鲁。因为,《白发狂夫》并不等同于《石鲁传》,它是小说。

在英语里,小说(fiction)这一个词,还包含有“虚假、谎言”的意思,它是虚构的艺术。

罗曼·罗兰在谈到他那部不朽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时说:“不,克利斯朵夫不是贝多芬,但他是贝多芬式的‘英雄’。”在那部书中,只是用了贝多芬的部分经历而已。《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是判然有别的。

同样,人们也没有理由将《月亮和六便士》看成是《高更传》。

这仅仅是一点文学常识。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抓住小说中的某些章节去“对号入座”,从而给文学带来若干的麻烦。事实上,本书中所有的人物都已超越了生活中的原型而具有了一种典型性,他们是被作者“表现”和“塑造”出来的,而绝非是生活原型的再现。

石鲁生前和我有过多次会面,在他一生中最为困顿的时候,我曾在他的身边聆听过他的教诲。“画道为人”,便是他画赠我的箴言。他也曾向我讲述过他传奇般的经历、他毕生的艺术追求、他的悲剧式的蒙难和生活中最秘密的隐衷……他的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在细细回想起来,或许在当年,我置身于他那问低矮的黑屋子里,面对着那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时,就已经萌生了要将这一切都表现出来的愿望?

作为中国画坛上的一名怪杰旷才,一名屡有争议的“野、怪、乱、黑”主将,石鲁受尽了磨难,差一点两世为人。这一切,都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然而,作为小说,则不应以仅仅表现出他个人的经历和恩怨为满足,而应将视点从个人经历转而投射到整个社会上去。“文化大革命”这一场空前的大劫难,毁灭的不仅仅是石鲁一个人;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颠沛坎坷甚于石鲁的也大有人在;江青之流所仇恨的,也绝不止是石鲁一人。因此,石鲁的不幸遭遇,实质上是整个中国知识界的悲哀,为使这一悲剧不致再现,我想,只有从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去写出个人的命运,才能具有广泛的意义!

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在写作时,我就没有拘泥于严格写实,而是借鉴了一些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我想,这应该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和音乐上的“华彩”一样,不应被读者们所苛求和非难的吧!

由于我是个画家,对中国的画坛熟悉,更对艺术家熟悉,多年来积累了无数的资料,因此对于书中的文化环境还是胸有成竹的。但在具体动笔时,我还是不敢懈怠,因为我对书中所涉及的那种生活环境和时代环境还没有把握。。于是,我在1990年夏天,背上背包来到川北和陕北,钻进了茫茫的大巴山和黄土高原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冒着倾盆大雨和酷热干旱进行采访,对那里的民风民情进行体验,还搜集了许多业已久逝的历史资料。加上我的母亲是四川人,我的舅父长期在陕西工作,这方面的便利使我获得了大量的资料,这对于丰富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是非常有用的。

我不知道读者们该怎样来评价这本小说?也许,对于美术界来说,这些故事已经不够新鲜;而对于文学界来说,它的表现力又缺乏深度。我清楚地知道:在现在,出版一本书固属不易,而要想获得“满堂彩”更是难上加难!

我只能以这一点自慰:我认真地写出了真话。

在这本《白发狂夫》中,我只是虚构出了一位“石鲁式的天才”。

然而,这本书在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后的结果却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不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当即就将它列为1991年的重点书籍而出版,而且在当年就为它在北京开了一次作品研讨会。就在那次研讨会上,中国文学界的许多著名评论家都来了,一些美术评论家也来了,他们还是第一次为了一部小说而聚集在一起开会。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也抱病前来出席了,而且在会上作了激情洋溢、长达40分钟的发言,他充分肯定了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称这是一部“具有丰富生活内涵和文化内涵的优秀小说”。新华社以通稿形式发出了研讨会的新闻,稍后,王朝闻先生和陈荒煤先生都著文评论了它,并有其他的若干评论见诸于报刊。

1994年,《白发狂夫》获得了“人民文学奖”。

2008年,《白发狂夫》被列为“建国六十年优秀长篇小说五百部”之一。

2009年,凤凰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正巧,江苏美术出版社也同时出版了一部我写的《狂石鲁》,这是一部艺术家评传。两部“狂”书的同时出版,是一虚构一真实的对照,也是我对同一题材用两种文学手法来表现的结果。因此,我要谢谢所有帮助我出版了此书的编辑们,谢谢所有关心此书的朋友们!

作者

2009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