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励精图治,勤政务实;独裁专制,猜忌多疑;具有冷静、沉稳、干练的性格;怀有锐意进取、勇于革新的气魄;他是一位有个性、有能力、有智慧、有成就,并充满个人魅力的皇帝;也是一位弑君篡位、弑母弑兄、好色奸诈、残暴专制、一事无成的暴君。
本书将带你重读雍正,书中将为你展示雍正智能双全的谋略;揭示他勤政爱民、胸怀天下的大气;也揭示了他阴险毒辣的处世风格。
本书通过对夺位之谜的剖析,展示了雍正智能双全的谋略;通过对他勤于政事、勇于革新的阐述,揭示了他勤政爱民、胸怀天下的大气;通过对他处理政敌的描写,揭示了他阴险毒辣的处世风格。该书笔调轻松、调侃、幽默,思想鲜明活跃,语言精辟流畅,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胤”是后代之意,引申为“继承和发展”(康熙皇帝的三十五个儿子中,有二十四个以“胤”字为起首)。“禛”字原意为“吉祥”,有以真受福、“得天保护”之意。
不难看出,康熙对胤禛是寄予厚望的。
胤禛的生母吴雅氏是满洲黄旗人。生胤禛时,她只是一般的宫人。此后,因胤禛的降生,她才被封为德嫔,在宫中有了一定的地位。胤禛的外公威武在当时只是一个护军参领,胤禛继位后才被追封为一等公。由此可以看出,胤禛的生母和外公的地位并不高贵,他们不能为胤禛争夺皇位提供有力的帮助。胤禛只有全靠自己。
胤禛的幼年,并不是由生母抚养的,因为按照清朝皇室的惯例,皇子多由皇室家奴或其他嫔妃代养。胤禛从小就由孝懿皇后代为抚养。孝懿皇后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她没有生过皇子,只生下一女婴又早夭了,因此对胤禛自然是宠爱骄纵,以致童提时的胤禛有些乖戾任性,被康熙视为“性格乖张,喜怒无常”。
康熙并不喜欢胤禛这种性格,而且还担心他越来越乖戾,越来越任性,便对他进行严格约束。于是,从幼年时起,胤禛就一直跟在康熙身边。
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六岁的胤禛开始入尚书房读书。学习的课程包括满、汉、蒙古文和各种经史子集,此外还兼学其他,如骑马、射击、游泳等项目。康熙对皇子们要求极严,除为他们延聘了一流的教师之外,自己还不时亲自检查皇子们的一切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审阅他们的文章,并要求他们解释功课。当时,胤禛跟随大学士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徐元梦学习满文,而跟他关系最密切的,则是他的恩师顾八代。
顾八代是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三年,顾八代以侍讲学士入值尚书房,后升礼部尚书。康熙三十七年,顾八代退休,过着清贫的生活,死时家无余财,是胤禛出钱安葬他的。胤禛对他十分敬重,称他“品行端正、学术醇正”。他的廉洁奉公,给少年时代的胤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样的好老师的带动下,胤禛同顾八代“与共朝夕,讲论忠孝大义,研究经书至理、肫诚周至,且获益良多”。
因为受到顾八代和其他老师的悉心教诲,胤禛进入尚书房读书后,学业精进神速。
康熙二十五年,胤禛跟随康熙北巡塞外,同去的还有皇子允禔、允礽、允祉等。当时,康熙父子几人经由北古口到博洛和屯,然后向西南行,过张家口,与蒙古诸王公会于塞外,大家共同饮酒,共同行猎。年仅九岁的胤禛在目睹了这一盛况之后,心有所感,出口成章,吟出了“一人临塞北,万里熄边烽”的豪迈诗句,深得康熙的赞赏。
胤禛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就是在严父和良师的严格管束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在这段时期里,他不但熟读了四书五经,还掌握了满、蒙、汉、藏等多种语言,而且还通过骑马射箭来锻炼身体,增长了毅力。
点评者说
雍正的“一人临塞北,万里熄边烽”之词道出了他对父亲康熙的称颂,也折射出小小少年的豪迈胸襟及高远志向。对于一个九岁孩童来说,能出口成章,吟出这等豪迈诗句,并初露出才华锋芒,这是他勤奋好学的结果、聪明睿智的崭露。P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