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新闻记者敏锐性的著作,涉及该行业的各个层面。全书用比较生动活泼的口吻、大量深入浅出的案例,以及时效性最新的行业资料,加上作者个人多年来对美国电影钻研和在好莱坞影圈亲身体验而累积起来的功力,全面评述好莱坞电影在商业架构、资金营运、制作行销,以至政治立场对其电影产品的影响等各方面的重要领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无论对专业的电影经营者、电影院校的师生还是一般比较有求知欲的影迷,都有相当重要的研读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好莱坞启示录(第2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周黎明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新闻记者敏锐性的著作,涉及该行业的各个层面。全书用比较生动活泼的口吻、大量深入浅出的案例,以及时效性最新的行业资料,加上作者个人多年来对美国电影钻研和在好莱坞影圈亲身体验而累积起来的功力,全面评述好莱坞电影在商业架构、资金营运、制作行销,以至政治立场对其电影产品的影响等各方面的重要领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无论对专业的电影经营者、电影院校的师生还是一般比较有求知欲的影迷,都有相当重要的研读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周黎明被媒体誉为“大陆第一影评人”,以评论美国影片著称,但他最受欢迎的文章很可能是他对好莱坞运作内幕的独到解析。作者以他对美国电影业20多年的研究、美国名校MBA的专业素质,以及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对好莱坞的实地考察和报道,撰写了这部兼具学术深度和新闻记者敏锐性的著作,涉及该行业的各个层面,包括美国电影产业趋势,好莱坞电影收入与融资渠道,电影制作、行销与推广,美国电影从业人员的政治倾向以及对政界、主流社会的影响等等。本书运用大量案例,如明星片酬、阿诺从政、好莱坞的同性恋和犹太人利益集团、裸体镜头的政治和社会因素等,厘清了诸多以讹传讹的谬误,无论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电影工作者从业实践,还是普通电影爱好者及八卦浏览者的认知提升,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版新增了五万多字,全面更新了行业统计数据和产业变动信息,并增补了“明星片酬”、“明星代言”、编剧罢工”、“解密奥斯卡”、“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华人电影”等章节,使得本书的框架与内容都更完善充实,增强了系统性,保证了前沿性。 目录 序/梁良/001 第一章电影行业格局/001 好莱坞概况/003 水平发展的案例研究:迪斯尼(Disney)/019 垂直发展的案例研究:索尼(Sony)/036 以小博大的迷你主流片商:新线(New Line)案例简介/050 欧洲片淡出商业舞台/054 嫁接好莱坞的美国独立电影/063 第二章 电影收入与资金来源/069 好莱坞的数字游戏/071 外国投资人/088 独立制片的资金来源/093 国际电影市场/101 第三章 电影制作片面观/105 好莱坞与华盛顿的关系/107 好莱坞的“剧本医生”/111 美国电影,加拿大制造/116 电影制作成本小规律/121 片酬谈判的新战场/127 明星片酬/132 明星代言/137 编剧罢工为哪桩/142 第四章 电影行销、发行与放映/147 从《哈利·波特》看行销中的综合效应/149 预告片的秘密/158 浅谈放映业/164 电影消费者画像/1 70 奥斯卡经济/176 解密奥斯卡/183 广告无问道/199 第五章 人际关系与权力政治/209 美国电影分级制/211 裸的奥秘/218 “潜规则”与性交易/230 好莱坞同性恋/237 好莱坞阶级分析/243 反战倾向与商业本能/251 影人从政和电影中的政治:阿诺案例分析/260 好莱坞的中国人/271 华人电影/281 外国大导演梦碎好莱坞/286 电影中的好莱坞/289 后记/306 附录一 好莱坞主要电影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309 附录二 美国主要电影博物馆和档案馆/312 附录三 西方主要电影节和电影交易会/314 附录四 参考及推荐书目/319 试读章节 迪斯尼的冬天 “9·11”灾难波及各行各业,但对于迪斯尼的打击犹如雪上加霜,因为在“9·11”之前,它已经是一个患病的巨人。迪斯尼最大的两项业务来自主题公园和电视广告收入,在2001财政年度的前三个季度,65%的营业额及82%的盈利均来自于此。这两个行业都很容易受到经济疲软的影响,试想,一个家庭在饭碗没有保障时,会不会忙于张罗出远门玩?一家企业在盈利没有保障、被迫裁员时,会不会积极策划新的广告战? “9·11”当日,迪斯尼主题公园出于安全考虑而紧急关闭,之后几天加强了警卫措施,害得游客如惊弓之鸟。12天后,公园门口的半旗恢复了原状,一群儿童高唱《天佑美国》,50只和平鸽飞向蓝天,首席执行官(CEO)艾斯纳满意地表示:“一切会恢复正常的,游客会回来的,人们会照常旅行。”但他也谨慎地补充道:“问题是需要多久。” 2001年度,迪斯尼裁员4000人,多数是主题公园的员工。如果说旅游业的复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那么迪斯尼的广告收入要回到原先的高位,更存在着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因素。从外部看,美国经济的滑坡影响到所有靠广告吃饭的媒体企业,因为企业在营收锐减、裁员阴云密布时,首先想到要削减的往往是广告预算。从内部看,迪斯尼的危机更为严重。它旗下的美国广播公司(ABC)乃美国几大电视网之一,但在最近的一次收视率调查中,该电视网的收视率首次掉到前三名之外。美国每年有三次收视调查,广告定价跟收视率直接挂钩,因此ABC的不良成绩立即造成其广告价格下挫22%。 ABC的厄运集中体现在它最成功的节目《谁想当百万富翁?》上,这套类似知识竞赛的节目在1999年刚推出时,以其简单的创意、低廉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为电视网创造了每年2亿美元的利润。如今,该节目的观众只剩下以前的一半,主管们便开始互相推卸责任,责怪有关人员在该节目走红时没有趁热打铁,推出其他好节目,反而以高价为一些气数已尽的节目续约。想一想,眼下黄金时段的十大节目中,没有一套属于ABC;而ABC最近的走红剧集是1995年的情景喜剧《家庭改进》。 “9·11”期间,ABC电视网连续几天处于紧急新闻播报状态,所有娱乐节目全部让道,商业广告一个也不敢插播,损失巨大。当然这属于百年一遇的突发性事件,可是ABC的前途令人担忧,它曾经占整个迪斯尼集团总营收的25%,2000年这个比例仍有21%,2001年急剧下降到14%。 电视网及黄金时段的电视剧也许是迪斯尼最惹人注目的产品,而且碰巧也成了它业绩的风向标。迪斯尼的营运收入在1997年达到45亿美元,此后便开始走下坡。 年近60岁的艾斯纳珍视迪斯尼的声誉如同自己的性命,他坦承:“我的价值就在于保证公司出产的任何节目和产品都符合社会道德,并具有最高的艺术水准。”迪斯尼从来不沾不干净的钱,如它买下ABC后,第一件事就是赶走了尽管赚钱但格调低下的脱口秀《杰妮·琼斯》(该节目以挖人隐私为主要内容)。在大家都忙于开发耸人听闻的真人节目之际,迪斯尼顶住压力,岿然不动,坚持制作适合全家老小的大众化节目。 艾斯纳对放弃暴力、色情等生财之道毫不后晦:“要在娱乐业赚钱有两条路,一条是康庄大道,另一条是阴暗小道。我们不愿意选择阴暗小道。” 许多不熟悉娱乐业的人士认为,色情和暴力才是招徕观众的灵丹妙药,事实刚好相反。2001年的美国电影业,属于“康庄大道”的优秀影片占了主导地位,占了83亿美元北美市场最高票房纪录的主要份额。最大的讽刺是,这些影片中迪斯尼的产品少得可怜,这无疑表明迪斯尼的电影产品并不存在着方向性错误,而是产品质量和数量有问题。(这一计算法并没有计入纯粹的色情电影,而那是一个年产值高达百亿美元的行业。) 2001年,华纳旗下的电影公司推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奇幻巨片《哈利·波特》和《魔戒》首部曲,两部影片均突破了北美票房3亿大关。迪斯尼唯一的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超级大片是《怪物公司》,但这部动画片是由发起动画革命的Pixar公司制作的,利润需要跟它平分。 迪斯尼把2001年的电影之宝押在《珍珠港》一片上。该片虽然在北美市场有接近2亿的票房,加之海外收入、录像带和DVD销售等,应该能带来少许利润,至少不会赔本,但该片恶评如潮,为迪斯尼带来相当的负面效应。影片用廉价的三角爱情故事冲淡了真实历史事件,尤其是为讨好青少年市场及日本市场,对惨烈的事件作了淡化和美化。对于一向注重社会效应的迪斯尼公司,该片演变成了一大尴尬,而且商业上也未造成预期的《泰坦尼克号》效应。所幸的是,影片在“9·11”事件以前推出,不然人们一经对照现实,定会对影片产生反感。 除了《怪物公司》,迪斯尼还有两部小规模的成功之作:《非常小特务》和《公主日记》,成本不高但均有1亿美元以上的票房。2001年是迪斯尼自1997年以来首次失去美国电影市场的冠军地位,该宝座当年度由AOL时代华纳接任。之后的2002年和2004年,年度票房冠军是索尼哥伦比亚。 《珍珠港》未能获得如期的成功,显示迪斯尼高层缺乏把握观众对战争片的接受心理,低估了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战争片的艺术高度。如果说这还情有可原,那么它在动画片方面的失算可谓晴天霹雳。 迪斯尼跟动画片的关系,就好像英特尔和电脑芯片,许多人无意中在两者之间画上等号,虽说与事实不符,但也不算太离谱。好莱坞的经典动画片几乎全部出自迪斯尼公司,连最早的《白雪公主》,现在仍以DVD方式热卖。 中国观众熟知的迪斯尼动画片,其实起源于1989年的《小美人鱼》,之后几年的《美女和野兽》、《阿拉丁》和《狮子王》,将迪斯尼动画片推到了商业和艺术的巅峰。光是《狮子王》一片,就为迪斯尼创造了10亿美元的产值,原因是艾斯纳的综效政策,使得影片派生出源源不断的衍生产品,如玩具、电视剧、唱片等。 P20-23 序言 每个行业几乎都有一些为同业所认可的代表最高标准的产品,例如法国的香水、瑞士的钟表、日本的家电、美国的电脑等等。而提到电影,则毫无疑问是“好莱坞”。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在某些地区更达到90%以上,远远抛离了第二名等追随者。可是在中国(包括港、台)的电影创作人和电影学者当中,硬是有不少人无视这个事实,对好莱坞电影嗤之以鼻,甚至抱持相当敌视的态度,很少有别的行业会有如此现象。难怪中国电影虽然已经诞生了整整一个世纪,这个行业的体质却依然弱不禁风,产品普遍缺乏竞争力,也普遍不受消费者欢迎。 相比之下,近年来崛起的韩国电影界便头脑清醒得多。他们的政府虽然采取了强硬的保护主义来维护韩国电影的生机,但在具体做法上,韩国电影人却以好莱坞为师,积极学习美国电影那一套商业挂帅的经营模式,而非仿效欧洲一种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资助才能生存的所谓“文化例外”政策。因此,韩国电影的制作品质越来越精良,编导选取的题材和拍摄的风格越来越丰富,具有明星魅力的演员也培养得越来越多。结果是韩国电影不但在国内终于追过了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在海外市场也掀起了滚滚“韩流”,连好莱坞的制片厂也要反过来购买韩片的剧本翻拍成美国版。两相对照之下,中国电影业和韩国电影业到底哪一边比较令人羡慕就不言自明了。 正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因此中文电影书中以讨论美国电影产业为内容者出版极少,学院里的老师似乎都不屑为之。——还是因为对好莱坞有深入认识的学者也真的凤毛麟角?在此情况下,由非电影专业出身的著名影评人周黎明著作的《好莱坞启示录》能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发行,也就更加弥足珍贵了。从此,有志学习美国电影运作奥秘的年轻人,终于有了一本比较实用的参考书。 本书的写作体例并非采取学院教科书或学术论文那种生硬僵化模式,而是用比较生动活泼的口吻、大量深入浅出的案例,以及时效性最新的行业资料,加上作者个人多年来对美国电影钻研和在好莱坞影圈亲身体验而累积起来的功力,全面评述好莱坞电影在商业架构、资金营运、制作行销,以至政治立场对其电影产品的影响等各方面的重要领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无论对专业的电影经营者、电影院校的师生还是一般比较有求知欲的影迷,都有相当重要的研读价值。 希望在周黎明这块“金砖”抛出之后,能够引来电影学者们在“好莱坞电影研究”和“美国电影产业研究”这类题目上更多的“美玉”,并使这些文化研究成果进一步刺激中国电影产业的进步,产生电影学界和业界之间的良好互动。有朝一日,也能让中国电影像好菜坞电影那样受到观众的欢迎! 梁良 2005.3.15于台北市 后记 很多人对电影业都存有一种神秘感。我们经常会忘记它首先是一个行业,像别的行业一样受到种种制约。(当然,我们讨论的若是制鞋业,就不会有那么多读者感兴趣了。)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电影业的原动力是科技。如果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没有做这方面的发明创造,就压根不会有电影,至少它会晚些诞生;说近的,没有电脑科技的突飞猛进,从《独立日》到《2012》就不可能给人大开眼界的惊讶。可以说,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都跟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 有了技术还得有资金。仔细想一想,电影不必是一种高投入的产品,但它的高回报逆向注定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商业片,无论你花多少钱拍出来,几千万美金的发行费可少不了,也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担的。 法律法规是影响电影业发展的另一大要素。如果在电影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设置大量法律限制,那么该行业就注定不可能蓬勃发展。毕竟在现阶段拍电影跟写小说不同,没有宽松的法律环境是不可能培养出健康的市场的,更枉谈传世杰作了。对盗版的打击是一个执法的问题,如果贵厂的产品任由他人盗窃,警察不闻不问,那么你的生产原动力必定受到沉重打击。 市场格局不限于电影一个行业。如果各种娱乐活动很丰富,电影的魅力就会相对削弱;反之,在没有电视、演出、饭局的年代,再烂的影片也能受到大众的欢迎。美国电影业在电视刚兴起时也遭到强大的冲击,但它在一个各种娱乐活动都极其丰富的环境里不仅求得生存,而且不断拓展,因此在经济学上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电影业的行业格局粗略地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好莱坞式的纯商业运作,另一类是欧洲式的补贴运作。前者把电影当作商品,它的艺术或社会属性只是某种可好可坏的副作用罢了;后者把它当作艺术品,它能卖钱似乎像购物时碰巧中奖,并非主要追求目标。但不管是好莱坞式还是欧洲式都不能保证永远有效,比如香港的电影业是典型的商业运作,而台湾则是补贴运作,但是两地均陷入大萧条的深渊(但程度仍不同)。 但是,电影业的兴旺跟电影的兴旺在新科技的浪潮中可以慢慢地互相脱离。也许作为一个行业,中国电影市场很难再达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繁荣,但拍摄器材的日益普及使得拍电影渐渐像写小说那么方便。到那时,拍电影作为个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会迎来新的春天。 说回这本书,撰写这本书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事。我的职业是商业研究和媒体报道,我的业余爱好是看电影及写电影评论,把两者加在一起就是电影业的行业研究。从1985年开始,因工作之便,我一直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美国电影业,从行业内部直接学到很多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对于国人了解该行业运作也许有所裨益,尤其是希望从海外获得资金和发行方面支持的影人。 本书的定位不是随笔或学术论文,行文风格考虑到广大电影爱好者的需求,而所讨论的内容也有所选择和侧重,并不求全。 本书部分内容曾在《看电影》、《环球财经》、《南方周末》、《看世界》等媒体发表,在此感谢诸位编辑大人的鼓励,尤其是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黄文杰先生所提供的机会。另外感谢舞酥衣在文稿雏形阶段的校对工作。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良师益友、资深电影评论家及电影研究专家梁良先生的指点和帮助,梁先生的渊博知识和提携后辈的助人为乐精神令人感动。在我情绪陷入低谷、打算彻底放弃电影评论写作时,梁先生的打气乃最大的精神支持。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首先,书店把它分配到“电影”架,几乎没有哪家店同时把它归到“商业”类。但反应最好(或者说最强烈)的读者却是商界人士。有一位电影公司的老总跟我说,他给每一位员工购买了一本。还有一位跟电影业沾边的企业家,老问我打听哪儿可以买到。我说我送你一本吧,结果转身一问,发现连我自己都买不到了。三年前,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本亟待更新的书。当初写作时,对中国电影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怨气。但初版以来的五年里,中国电影实现了凤凰涅槃,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增速腾飞。尽管书中涉及的数字多半关于美国电影业,但用来比较我们自己,以前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中国电影在自己的大地上依然饱受诟病,喜欢商业的嫌它太装,喜欢艺术的怪它太多铜臭味。但不可否认,中国电影正步入正轨,大片依然当道,但中等规模的制作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此时来谈好莱坞,目的非常清晰,就是怎么用好他山之石,建立我们自己的电影伟业。 周黎明 2009年12月2日于广州 书评(媒体评论) 很多人因为鄙视好莱坞,当然更鄙视我,所以粗暴的把“好莱坞式的商业片”这顶在他们看来是最庸俗廉价的帽子扣在我的头上,意思是想说,我的电影和好莱坞的电影一样没有营养。而在我看来,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荣耀。只是这顶皇冠的份量太重,我还真有点接不住。说实话在拜读周黎明的文章之前我并不了解好莱坞,以为就是日落大道和比华丽山呢。读了他的书才知道那是美国电影工业的代名词,那是无数天才和大亨勾连枪组成的利益集团,那是在巨大财力支撑下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至缔造财富的梦工厂。而我却是在一个没有电影工业的国家拍电影的导演,和好莱坞唯一挂点相的就是影片和观众有点亲,可这并非因为我手里攥着好莱坞的药方,而仅仅是出于我的本能。药方在周黎明的手里,现在他把这些药方结集出版以飨读者,没病的您就看着解闷,投了钱都打了水漂害了病的制片人们,您就照方抓药,治不好也让您死个明白。 ——导演 冯小刚 周黎明是开内地影评之先河的自由影评人,其人格的独立、判断的独立,令人耳目一新。本书用凝练亲切的语言,娓娓讲述美国主流电影业的各个层面,其观点之独到、内容之丰富,令人赞服。 ——陈建德,美国索尼影视娱乐(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地区总经理 这是一本进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必须要读的书。 ——陈伟明,中博传媒(业务包括手机电影)董事长兼总裁 一本我读过的最权威最全面介绍好莱坞电影工业真谛的中文书。 ——罗燕,美国银梦电影公司总裁,《庭院里的女人》、《梦想家》制片人 周黎明先生的《好莱坞启示录》是我看过的介绍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最好著作,非常值得我们行业内人士学习和借鉴。 ——黄群飞,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 解剖好莱坞这样一条大白鲨,需要影评人的锐利,时评家的视野,MBA的算计,以及南加州居民的感同身受。以上条件但缺其一,则剖析无法准确、全面、精当。因此,毫无疑问,这个庖丁解牛的活儿非周黎明先生不可。读了全书,觉得周先生的这个活儿,干得漂亮! ——戢二卫,前迪斯尼和华纳兄弟中国业务主管 以人口和经济总量而言,未来中国有机会拥有超越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周黎明采来的“他山之石”,是非常有趣的借鉴样本。 ——张昭,光线影业总裁 像周黎明这样的好莱坞专家应该追杀,因为像他这样的专家真的多了,我老郝这样大谈商业电影的专家就容易失业,那很不好。像这样把好莱坞变戏法的毯子掀开的书也应该烧掉,它不光讲制作与发行的术语和典故及考证,还把法国电影的耶点小趣味也不明不暗地贬下去。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主教好菜坞电影) 雅俗共赏,对关心和喜爱电影的人来讲,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冯伟,美国电影协会中国区总裁 周黎明通过他的大量写作和专栏,展现出他对美国文化的精通。本书能将好莱坞的秘密展示给广大的中国受众。 ——史雯珊(Susan N.Stevenson),美国驻华使馆发言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