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感恩笔记/紫香槐散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焕龙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感恩散文,主要收录了《邓老师的点化育人》、《杨老师的纯真友善》、《外爷的哲言》、《党疯子的心病》、《以智求生的王贫协》、《有才有德的陈女子》、《权春国乐此不疲》、《程楚安以心为桥》、《陈爱美的爱美之心》、《国庆结婚双喜盈门》、《独闯上海的女作家》等。这些作品,是作者近年发于《三秦广播电视报》等报刊上的专栏文章,虽以写人寄情为主,但不少亦为应景之作,非常值得欣赏。

内容推荐

本书为“紫香槐散文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师恩励志”、“亲情养心”、“乡情益智”、“草根智者”、“紫阳八杰”、“新十大员”、“文朋诗友”以及“文景解读”八辑,收录了作者原创散文八十余篇,包括:《尹老师的军人气质》、《马老师的玩笑艺术》、《爷爷的形象》、《憨直的舅舅》、《王秀才的哲理》、《巧断疑案的赵半仙》、《憨实可爱的瓜二狗》、《戴承元深山探宝》、《辅导员》、《怀念老作家崔八娃》、《海茵是首绿色情歌》、《痴情酿造童话人生》、《Q熊妹妹缘何走红》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目录

第一辑 师恩励志

汪老师的严慈相济

尹老师的军人气质

李老师的男性柔情

张老师的恨铁成钢

邓老师的点化育人

王老师的恩爱情怀

鲁老师的美学形象

马老师的玩笑艺术

许老师的幽默教学

杨老师的纯真友善

第二辑 亲情养心

爷爷的形象

婆婆的性格

外爷的哲言

外婆的奔走

二爸的情感

干娘的泪水

憨直的舅舅

宽厚的姑夫

梦中的卜哥

二弟的背影

第三辑 乡情益智

王秀才的哲理

王胡子的智慧

陈姨的亲和力

汪老师的坦荡

熊麻子的情趣

赵部长的率真

姜大脚的透明

骚公鸡的才情

党疯子的心病

李师傅的抉择

第四辑 草根智者

认识鳖路的一把手

巧断疑案的赵半仙

以智求生的王贫协

技艺立身的孙神医

诚信攻心的炕馍王

以礼服人的小虎头

大智若愚的刘说客

德艺双馨的老诗人

娱人悦己的花鼓王

有才有德的陈女子

有勇有谋的龙大嫂

憨实可爱的瓜二狗

第五辑 紫阳八杰

张宣强守土有责

李春平志存高远

吴少华思维创新

戴承元深山探宝

黎成生清贫乐道

权春国乐此不疲

李春芳追新记史

程楚安以心为桥

第六辑 新十大员

辅导员

交通员

禁赌员

采购员

接生员

组织员

档案员

资料员

参议员

救生员

第七辑 文朋诗友

怀念老作家崔八娃

她用真情为爱喝彩

陈爱美的爱美之心

海茵是首绿色情歌

朴实无华的朱明瑛

闽南才子秦南书家

拐点呈现诗艺亮点

海霞如莲名花淡雅

贤弟徐杰 其杰在贤

王东华的安康情结

好书方会让人明白

诗情在秋阳下升温

国庆结婚双喜盈门

第八辑 文景解读

独闯上海的女作家

季夏及其泥塑艺术

痴情酿造童话人生

金黄色的艺术海洋

乡情孕生宣传名片

月儿城的母女作家

江山如此吉祥安康

检视创作开启新程

Q熊妹妹缘何走红

后记:实情实意

试读章节

尹老师的军人气质

小学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堂课,他走进我们教室。小平头,高个头,一身淡灰的海军退役军装。老班长失学了,新班长还没选举,作为上一学年的学习委员,我意识到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代理班长,就在他刚踏上讲台的那一刻,一头站起,十分庄严地大喊一声:起立!

那时不兴“老师好”,全体起立后,老师说声“坐下”就算礼毕。但他没有喊坐,而是行了个军礼。因为没有军章,也无军帽,就很滑稽。

后排有人替喊“坐下”,引起部分笑声。我只好接声“坐下”,全班坐定。他笑问:刚才是谁作乱?

无人应答。

就是你!他的话音刚落,一颗粉笔豆就准确无误地飞到那位同学的眉心,点了一个“红痣”。

同学们笑,他也笑。

笑闹间,他啪地一个立正,大喊一声:肃静。

全场静下,他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大声讲:我是个复员军人,今天第一次当老师,还不会!但是,我要好好教,你们要好好学,教学相长!

这声音,如同部队训话,全场肃然。这一刻,我感到:这老师,实在;有可能,厉害。

到了第二天上课,大不一样了。起立、坐下之后,他开始点名。点一个,答声“到”,必须声音宏亮。点到第一个“李业英”时,因是刚从一所村小转来的,怯生,声音较小。他走过去,又喊一声“李业英”,回答仍不洪亮。他不满意,点第三声,他自己回了声“到”,引起满屋哄笑。李业英也笑了,并在他的带领下,连呼三声“到”,一声比一声大。他高兴了,回到讲台,大声讲:很好,这叫自信!不仅是对老师的回应,关键是提醒自己:我在,有我,我要努力!

他赋予了点名与回应的深刻内涵。同学们窃窃私语,表示赞同。

点到第二个“李业英”时,因是文艺委员,不仅洪亮、清脆,而且站起身来。他很满意,走过去:好,像个李铁梅!大家都笑了,因为那时的《红灯记》是全国人民几乎每月都看的样板戏。他说声“坐下”,又大声宣布:一个班,不能有两个李业英,你就叫李梅吧。接着,他大喊一声:李梅!李梅站起,朗声回答:到!

这个果断的老师,就如此果断地为这个爽快女子更了名。

不久,尹老师不带数学,转带体育,而且是四个年级的。这下,他终于找到了激情的战场、艺术的舞台——是的,他用全身心投入的满腔热情,把体育变成了艺术,把操场变成了舞台。而对他个人而言,那是战场——每天清晨,学生七点出操,他六点开练,赤臂光腿,满身大汗;每天晚上,他摸爬滚打,甚至在漆黑的夜里跳远、长跑。他把三步跨蓝练成了舞蹈动作,腾空时双腿能在空中作多次奔腾。每凡要上体育课,我们都能被他的军人形象、艺术气质所感染,是那么愉快、那么投入。

然而,我生性好静,对于田径和球类毫无兴趣,只能做个全神贯注的看客,有时甚至拿出小本子为他和同学们作素描。

尹老师走过来,看了我的画,拍着我的肩说:人各有志,不爱没法!

第二天,他和班主任协商,给我做了个既能发挥个人特长,又不影响集体活动的安排:凡属体育课,我办黑板报。

从此,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园地。一块黑板报,过去是下午放学留三个人办,一人读稿,一人板书,一人插图,每次还要用彩色粉笔打格子。现在只我一人了,无人拉线打格子,昨办?我砸碎粉笔,链成灰包,穿一根线,找两棵铁钉,就像木工用墨盒打线一样,几分钟完成。然后,自编、自写、自画,一堂课完工,不仅得到好评,还练出了几种工艺美术字。

这个习惯,直到高中毕业。据说,都因为尹老师给初中、高中的班主任和校领导打了招呼。那时,乡下孩子上学,光是走路就解决了锻炼身体问题,而我得到板报园地这种从谋划、编写、布局到板书、插图、校审上的全方位锻炼,完全得益于尹老师的灵机一动和长期支持。以至于今天成为专职报人,负责一张报纸的全面工作,也离不开那时尹老师给予的磨炼和培养的兴趣。

至今,我已办过几种报。当年在景家乡政府工作时,用腊版刻过《景家月报》;后来进城了,与文友办过打字机敲出的《青春诗报》;再后来,替作协、老龄委兼职办过铅字印刷的《纪实文学报》《晚霞报》,现在是办电脑照排的《三秦广播电视报》。然而,细算起来,办黑板报的时间最长,长达八年。我常在想:如果没有那八年,可能没有后来的办报经历,甚至有几种报压根就不会出现!

为此,我常讲:是尹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而这种改变的内动力,来自他所教导的两句话:人要学艺!人各有志!

虽然,尹老师给我们上课不多,平时也无长篇大论,但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极易激活学生的悟性,只言片语就能点悟灵性、点化人生。这,可能就是师者的魅力。

或许,这与他的名字有关。尹老师:姓尹,名启迪。

1979年,我连遭两次巨大打击。先是高考落选,后是当兵被退——人伍通知书已到公社,第二天就送,我家做好一切迎接准备,突然,变了——因父亲在“文革”时是公社武装部长,此时清查“三种人”,他要进城接受审查,我的入伍资格被无情取消。

时任公社武装部长把我叫去,与接兵干部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这时,尹老师来了,他是到公社打电话的。那时,全公社只这一部电话。听了这事,他啥也没说,把我叫进另一间办公室。

他开门见山地说:你,不适合当兵!

我不明白:为啥?

他说:你生性好静,应该从文。

我茫然以对,不知何处可供文职。

正在这时,公社文书王叔进来了。他快人快语:对的,你娃子要听话!我听说,从松坝小学毕业的学生,有好多后来选择当兵的,完全是受了尹老师的影响。你可能也是,但你不行!现在时兴干部退休、子女顶班,明年你爸就到了提前退休年龄,我动员他退,你顶招进来,接我的手!

尹老师高兴了,拍着我的肩说:对了,这活儿才是你干的!咱们不当兵了,来当文书!

不知何故,事情就这么神奇。一年之后,我真的顶招了,真的当了公社文书——虽然不在松坝,是在景家,但完全应了尹老师的“安排”——当文书!

人生不知有多少奇妙,也不知还有多少我没经过。然而,细细想来,凡经过的,均有前因;多数原因,与老师有关。

如同尹老师让我办报,让我从文。那时的一句话,成了今天的一条路。真可谓:父母之恩给予了我们的身体,老师之恩造就了我们的人生!

当然,师恩还有很多。比如:被尹老师更名的那个李梅,后来成了我的妻子。我们结婚后,请他和松坝母校的老师喝了一次酒。那晚,他喝得很好,酩酊大醉。可是,从那之后,他便调走,我们再未谋面。

尹老师,啥时我来接您,再敬您一杯?P6-9

序言

人生在世,乃漫漫长旅,下地开始走路便是出发,最后沉寂于大地的怀抱便是终点。

人在世上有很多旅伴,除了长相厮守的配偶,最忠诚、最贴身、最听话的就是书了。在书的世界中,最受人咂摸、琢磨、折磨的则是散文。

每次外出,带什么书都让我费尽思量。因为旅途辗转曲折,多拿一件东西都会成为负担。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书又不能少,它是消解孤闷的良药。于是,我收拾行装时,总站在书架前犹豫再三,将几本书拣进拣去,然真正与我上路的,还是散文。比如《闲情偶记》《陶庵梦忆》《随园诗话》等等。我是这样考虑的:诗歌读起来短小不过瘾;理论读起来枯燥伤脑筋;小说需要一气览完不能中断,并且很少在短时间内回头去重新翻阅;只有经典的散文书,你可以随时品赏随手放下,可以从中抽阅不按秩序,可以钻研某篇沉浸某段。

这样说,并不是轻视其他体裁,概因旅途之特点决定。散文的人生体验,广抒胸臆;点击社会,直面现实;机智幽雅,闲情逸韵;精练语言,短小篇幅。这些都适合来调节人生苦旅的倦意。

以上或许是一家之言尔。

其实,不光读书如此,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散文也是最好的旅伴。

你的读书笔记,它是散文;你的演讲发言,它是散文;甚至你的俗常日记、你的交友信札,它都可以是散文。

人生的节奏不可能像诗歌那样老是激情澎湃,也不可能像小说那样老是虚拟冗长。散文的停停顿顿,左顾右盼,时而疾跑,时而散步,才是一个常态。

孙犁年逾花甲,散文写得越来越精彩;季羡林九旬之后,仍然挥舞着散文的笔;还有很多诗人、教授、理论家、科学家等,都用散文描述着他们最终的智慧和哲思。

散文可以为小学子起步助跑,也可以为文化人养老送终。

感谢西安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支持,把新的一辑“紫香槐”散文丛书,又如约送到读者面前。这束“紫香槐”,如能在大家困漠的眼帘中透进一点绿色,就是我们的幸福。

陈长吟

2010年初夏于散文研究所

后记

这是一本写实性的人物类情感散文,之所以实,与我的交际原则、创作习惯和编书目的有关。

我的散文老师,是位农民朋友。

高中毕业后,我有一年多时间在乡村度过。那时,是集体劳动,成天跟着父老乡亲下地,苦我身骨,其乐融融。半年之后,混成了村组干部,甚感不易。于是,常在守秋之夜、喝酒之夜与人海聊,以打发精神时光。一日,与表哥聊到村风变化,很是欣慰,也确有些成就感。他便说:你应该写出来,我看你将来可能是个靠笔杆子吃饭的料。当夜,在油灯之下铺开稿纸,先写了两对男女婚事新办的事,又写了两对夫妻计划生育的事,再写了一位长者科学育苗的事。写了两千字,改了两三遍,最后定名《小院新风》,经表哥审看后,发到省报和地区报。当月,收到报纸。省报发在文艺副刊上,标为“散文”:地区报发在新闻版上,标为“特写”。那时,我弄不清散文和特写的本质区别,只在想:真人真事也为文学?后来,又写了一位老农的养牛故事、一位五保老人在众乡亲的帮助下盖起新房的故事,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先后寄发中省地几家报纸,重复刊发七次,其中两家标为“通讯”、两家标为“故事”、两家标为“散文”、一家标为“特写”。我不太明白,但依然写着。或许因为我所在的北山写稿人少,便受到县上重视,次年夏到县上参加了两次培训,一个是新闻宣传培训会,一个是文学创作培训会。而我的作品,在新闻会上说成新闻作品,在文学会上说成文学作品。两个会议,都是宣传部领导主持的,我便问他:新闻和文学,是有区别的;我的作品,咋被混为一体了?他笑着问我:《谁是最可爱的人》既可入新闻通讯。又可入报告文学,还可入散文,能是“一体”所能分尽的吗?我点点头,又摇摇头。他便进一步开导:新闻靠事实说话,文学要真感实感;唯有真,才动人。朝哪儿归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人、启人、激励人!

回来后,我将会上的所学所思所悟与表哥交流,他想了想,拍着大腿说:就这么写,这东西美!

在他的肯定与决定下,我就这样写了,二直写到现在。

当然,期间经过专业学习、培养,也得了文学界、理论界不少老师指点,对于文学与新闻的概念早已明白,且对散文及其游记、随笔、杂文、特写、报告文学等各个分支的区别也早熟于心。但是,人在初学时所接受的观念,往往会作用一生。因此,我老是走不出写实。

上世纪80年代,写讴歌时代、反映变化的抒情散文时.因为跳不出“就事论事”,被一位杂志编辑批为“真实有余,空灵不足”。为了改变自己,转写散文诗,以练笔法。在报刊上发了上百件散章,又出版了《师魂》、《太阳礼赞》两部长篇散文诗,自以为笔法调整过来了,捧着新书释见一位老师,老师半月之后方赐一笺:为人要实、为文要虚,行事要直、行文要曲,你为文、为人一样实诚,抒情散文诗便少了灵性。少了诗韵!

我很苦闷,便回老家散心,顺带拿了《师魂》,送与表哥,让他得空翻翻。他两夜看完后,便就其中所熟悉的几位小学老师的描写与我交流了半夜。临走时,还是那句话:这东西美,就这么写!

看来,我的作品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只能写给普通百姓了!

这样一想,当下开窍。高雅文学,离我太远;我本凡俗之人,就写通俗之文,岂不很好!何况,我身为基层新闻工作者,成天与工农大众、基层干部接触,他们的真情实感。岂不是我的创作源泉!

于是,就给自己定了创作方向:纪实文学。当然,其中包括散文、杂文、时评、随笔、游记、特写、报告文学这些有实有情的文体。我给自己定的创作调子是:写实事、抒实情,说事话、讲实理。包括杂文,也是用时评性的素材,说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讲大众都明白的理。尤其报告文学,不论写人物事件、社会问题,均讲实事求是。二十年来写了上百篇,从无失实之说,更无笔墨官司。2008年夏季以来,我们这座城市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双创”活动,我认为这是倡导城市文明、净化社会空气的一大良机,便在报上开办杂文专栏。一时间,那些针砭时弊、切中要害的文章,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领导说:这种轻松幽默、入木三分的文风,比说教管用!但我知道,这些作品,是不入流的,有人至今还在“时评”与“杂文”的分野上纠缠。但我想:如何分类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有用——是否有益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

我那农民朋友,进城上十多年了。大学毕业的儿子在城里工作,接他住进城里,他便成了市区里的商人,开了个小商店,过上了幸福的城市生活。过元旦时,我将杂志上发的那组“乡情散文”拿给他,作为重温乡村生活的礼品。他看后,哭了。那天,当他时哭时笑地与我等乡友回忆乡亲时,他的儿子拿出了剪报本,展开一看,是我关于“双创”的系列杂谈,共二十篇。我问孩子,剪这做啥?他答:单位领导叫搜集的,供职工学习使用。他还说,他们单位的“学习专栏”,每月更换时,少不了刊发这类杂谈。他还告诉我,他们单位把这二十篇打印成册,发给每人;他们科长的老公是另一单位的书记,看到后又翻印了几十份,使机关与下属单位人手一册。

听到这儿,我那农民朋友拍了下茶几:你应该出书!

我说:这年代,出书有啥用?前些年不是出了专著、编著十几本嘛,既没产生什么利益,又没带来什么好处。

他急了:你不出,我出!反正,我这里存了你不少东西,我叫孩子整理一下,我花钱出版!这些真情实意的东西,对人有用,对社会有益!

不久,他便将我近两年的新作分了三类整理出来。一类是写人的纪实散文,收入我在报刊上发表的《寻人启事》——亲情、师情、乡情系列散文;一类是游记,亦为报刊发过的几个系列和有些书刊所选的风情、风物散章;一类是杂文,也是报刊所开“城市文明”“双创杂谈”之类专栏中的系列时评文章。

我被感动,便答应了:我来选编一下,看能出个啥样的书。

正整理时,接到省城著名作家陈长吟老师的电话,说他在编辑一套散文丛书,问我有无入编意象。我将打算告知这位尊敬的老师,当下得到老师的亲切鼓励。

于是,我便选出其中写人的八组文章,汇集成册,目的在于回报人情——感谢那些给予我成长营养、创作素材的老师、亲人、乡亲和农民兄弟、文朋诗友!

这是一本感恩散文。这些作品,是我近年发于《三秦广播电视报》等报刊上的专栏文章,虽以写人寄情为主,但不少亦为应景之作。然而,集拢再看,一个个人物跃动于脑海,让人久久思忆,涌情笔端。尤其师情、亲情、乡情部分,勾起许多联想。我便计划,今后如有机会,会以那些中小学老师、乡村智者和逝去的亲人为素材,好好写几本富有人情味的长篇散文专著!

当初写这些人物类的情感散文,是为抒情;现在编这本情感性的人物散文,是为感恩。仅此而已。人生在世,贵在与人交往,以文会友是一种较好的交友、拜师方式。这本书,便是与你交流的工具。但望这种交流,让我拥有更多的良师益友。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写人寄情的书,内容排列只能依照在有关报刊发表时的先后为序。需要感谢的是:丛书主编、责任编辑及出版社、印刷厂、本单位相关人员为此书出版所给予的热情帮助,尤其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同事为整理书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当然,更要感谢读者诸君审阅此书、指教本人。

李焕龙  庚寅年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1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