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甘地挚友、现代沉思之父的心灵智慧,与克里希纳穆提同样杰出的心灵导师之语!
当慈悲的佛陀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首先教授沉思时,像我一样的小人物纷纷为其人格所感召,他们聚拢在他身边问道:“您是什么?您可是神祗?”
佛陀微笑着否认。
“您可是天使?”“不是。”“您可是先知?”“不是。”“那么,您是什么呢?”
佛陀简洁地答道:“我是觉者。”
这就是沉思给人的承诺:让我们的人类潜能得以全面苏醒。
借由本书,印度的心灵导师将在我们中间开设“沉思课”,将永恒智慧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沉思课(印度心灵导师的生命沉思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印度)艾斯华伦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来自甘地挚友、现代沉思之父的心灵智慧,与克里希纳穆提同样杰出的心灵导师之语! 当慈悲的佛陀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首先教授沉思时,像我一样的小人物纷纷为其人格所感召,他们聚拢在他身边问道:“您是什么?您可是神祗?” 佛陀微笑着否认。 “您可是天使?”“不是。”“您可是先知?”“不是。”“那么,您是什么呢?” 佛陀简洁地答道:“我是觉者。” 这就是沉思给人的承诺:让我们的人类潜能得以全面苏醒。 借由本书,印度的心灵导师将在我们中间开设“沉思课”,将永恒智慧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内容推荐 一旦疑惑产生,心灵之旅随之启程。票已在手,需要的只是登上火车,而沉思的目的就在于此。 沉思,在印度已有两千年的传统,人们把它叫做“悲伤的终结”或者“生活艺术的掌握”。不管是孩子们在学校里,还是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有沉思的习惯,以求得心灵的安宁。1959年,艾斯华伦从印度前往美国,并将这种带有深沉智慧的传统教授给西方人,他也因此成为 “现代沉思之父”。今天,借由本书,这位印度的心灵导师也将在我们中间开设“沉思课”,将永恒智慧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的心灵由狂躁转而宁静、由挣扎归于和谐。 目录 导言 沉思之路 第一章 段落沉思 第二章 真言复诵 第三章 放慢身心 第四章 专注一点 第五章 训练感官 第六章 舍已从人 第七章 灵性伴侣 第八章 灵性阅读 写在后面的话 后记 请君上路 试读章节 真言能做什么 通过简单的复诵真言,我们就能获得了不起的成就。身体的紧张,特定疾病的根源,周身不适的原因,都将随之消退,我们会欣喜地发现,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远离疾病。我们的意志也会得以强化,原本将我们长年囚禁其中的各种沉溺也随之消失。内心的分裂愈合了,各种目标统一了,我们成了生命中有益的力量。我们会接触到内心的资源:勇气、耐心、同情,而它们此前都被封锁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施予爱,也收获爱。只要经常复诵,真言就会渐渐渗入直至彻底改变我们的意识。 这是个强有力的宣言,但靠只言片语就能达到目标吗?这是个很自然的质疑。我还记得念中学时对全班发表演说的情景。我在演说前紧张极了,生怕膝盖会支撑不住。我的灵性导师对我说:“快轮到你的时候,不要干坐着担忧,不如默诵真言吧。”我对这话表示怀疑,但因为爱她,我还是接受了她的建议。记得当时我对自己说的是,“罗摩,罗摩,罗摩……希望能成。” 结果我安全地通过了磨炼,因此到了下次再要发表演说的时候,我就又试着默诵了一次真言,一次又一次……不久后,我就发现我对自己说的话成了“罗摩,罗摩,罗摩……我想能成”!现在,经过多年训练之后,我已经知道这能成。就像一个学医的朋友有一次告诉我的那样:直到不久前我们才知道阿司匹林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但那并不妨碍它减轻痛苦。真言也是一样的,我给出的任何解释都无法取代你的亲自验证。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赋予普通的字词巨大的力量。就拿广告来说,产品制造者们明白言辞的力量,不管是肥皂还是鸡汤,麦片还是香烟,他们每年都会花上几百万来将广告词、口号或品牌植入我们的心灵。而宣传的关键就在于重复。 这样的狂轰滥炸是有害的,因为我们会受其诱惑,买下一并不需要的东西,甚至是可能削弱我们身体的东西。然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重复的显著效果来增进健康、促进平和呢?我们复诵真言时,就是在做这个。 复诵真言听起来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很多人在亲身尝试之前都不相信它的效果。原因之一是许多人都把它当做机械的重复——这个工作找台录音机就能完成。但要我说,比较恰当的比喻是一段旅程——表面上看,途中的每一步都彼此相同,但实际上每一步都带你进入独特的新疆界,让你更加靠近终点;同样的道理,表面上看,对真言的每一次复诵也都彼此相同,但实际上,每次复诵都能带你进入意识的更深处,让你更加靠近目标处的爱和欢乐的知觉。 东西方的神秘主义者都对这个质疑做出了回应。圣雄甘地写道: 真言会成为人生的拐杖,助人渡过每一桩劫难。复诵的目的并不在于复诵本身,而是为了净化。作为努力的辅助,它不是空洞的重复。因为每次复诵都有一层新的意义,带着你逐步接近上帝。 在一个关于俄国农民精神朝圣的故事《朝圣者之路》。中,我们读到了如下文字: 许多所谓的开蒙者都将频繁重复祷词的行为视作无用,甚至琐碎,并称之为头脑简单者有口无心的机械活动。可惜他们并不了解因为这种机械性练习而呈现出来的秘密;他们不知道,双唇的频繁效力是如何在无形中化作心之所向。它沉入内在的生命,成为了一种愉悦,成为对灵魂而言自然而然的东西——给灵魂带来光明和滋润,引领它与上帝合而为一。 我们同样不能把真言叫做幻想或自我催眠,并将其视作逃避个人、社会或全球问题的企图。等到重塑起自身的意识,将内心的残破者转化为创新者,我们的行动就会自动增益于整体的福利。我们的感受能力也将随之增强,最后,我们会再也无法在考虑自身需求时忽视他人的福利。 真言和沉思 在本书介绍的课程里,真言的使用是独立于沉思的。沉思时必须坐定,合上双眼,复诵启迪性段落达到一定时间。行走时或排队时是无法练习沉思的。假使有人对你恶语相向,或你觉得自己受制于某种古老的诱惑,这种时候也不可能即刻展开沉思。 真言就不同了,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加以复诵。沉思要求自律和意志,真言则只需启动和维持的努力即可。重要的是去复诵它,只要做到这点,它的治愈功能就会继续。 开个玩笑,沉思好比用自己的电话机给主打去电话。你可以说话,但为了支付通话费就必须努力工作挣钱。但就算身无分文,你也还是可以拨打对方付费的电话,只要说“主啊,我破产了,我的名下没有一分钱,付不了这次通话的费用,但我真有急事!”就行了。如果你不断地通过真言给主拨号,他总有一天会无限慈爱地回答你说:“是啊,我了解你的处境。你可以相信我。”不管怎么说,你并不是向外在于你的任何人求助。主就是你真实的自我。当你通过真言求助于内心的他,自我就会释放出深处的资源。 真言适合每一个人。不问你的住处、职业、年龄;不管你是有四个学位还是从没上过学;不论你是富裕、贫穷,还是不贫不富;也不在乎你身患疾病还是健康,你都可以运用真言。 伟大真言举例 由于真言首先是可资运用的精神工具,因此我准备绕开它比较技术性的方面。你可能会读到一些将真言和宇宙中的物质及能量的基本振动联系起来的博学理论,但在这里,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改变生活,而非抽象思辨。我很欣赏在这个国家常见的一种冲动,那就是听了一阵理论后就说:“好吧,我们该从哪里下手?” 我们先来看看流传下来的一些伟大真言。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你都能发现它们——这显示了它们的普遍吸引力,也证明了它们的价值。 在基督教中,真言往往被称作“圣名”。其实,基督的名字中就包含了一条可以复诵的真言——耶稣,耶稣——一切渴望自己更像基督,渴望自己充满智慧、怜悯和爱的人,都可加以复诵。正教的耶稣祷文——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求你垂怜——已经被使用了几个世纪之久。短一些的版本,如“耶稣基督”和“上主,求你垂怜”,也有人使用。 多年来念诵“万福玛丽亚”或“福哉玛丽亚”的天主教徒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真言——这一点可能让他们觉得意外;这有点像莫里哀戏剧中那个惊讶于自己一直在用散文说话的人物。在印度我们常说,孩子在邻屋快乐地玩耍时,母亲就会在炉边忙碌;但当孩子厌倦了玩具,将它们扔到地下,放声大哭,母亲就会立刻跑来安抚。真言也是一样。当我们扔下成人的玩具,呼唤圣母玛丽亚,她也会从内心赶来拯救我们。 犹太人用的可能是Barukh attah Adonai(称颂我主)或Ribono shel olam(宇宙的君王),我听说,这两句已经被虔敬派神秘主义者使用了差不多两千年。伊斯兰教的Allahu akbar(真主伟大)自古以来就是最流行的真言之一。其他常见的选择还包括Bismillah ir-Rahman ir-Rahim(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或Allah,Allah(阿拉,阿拉)。 “喳、嘛、呢、叭、咪、畔”的六字真言佛教徒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意思是“莲花心里的珠宝”——它指的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神性光芒。在真言中,心被比作莲花;莲花在东方是个常用的象征,好比西方的玫瑰。莲花在池塘底部的淤泥中扎根,长长的花茎在水中朝着日光,向上生长。最后它会伸进洁净的空气,叶片浮在水面,花朵向阳而开,整个白天都跟着太阳的位置改变方向。这仿佛是在提醒我们:无论起步多么糟糕,无论过去犯过哪些错误,我们的心灵都能净化,并在灵性的光明中定居下来。 在众多印度真言中,“罗摩”(Rama)是威力最大的真言之一。它曾是圣雄甘地的真言,依靠它,甘地从一个不成功的律师变身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为国家赢得了自由——不是靠子弹和仇恨,而是靠真理和爱。“罗摩”即来自一个意为“喜悦”的梵文字根,重复这条真言,任何人都能从最深的自我中唤起巨大喜悦。 “罗摩”也是我自己的精神导师念诵的真言的核心,我常听她在日常家务中念诵——给奶牛挤奶时、用椰树棕扫帚清扫庭院时。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最甜美的声音了,它现在还在我的意识中强烈地回响着: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 Hare Kri Shna Hare Kri Shna Kri Shna Kri shna Hare Hare 这段真言中包含了三个圣名。Hara(发音ha—ray)是神祗的名号,梵文字源头是:har,意为“偷窃”。这个意象何其大胆!主可以被加上“神圣盗贼”的标签,因为他偷走了我们的心,我们在抓到他之前都无法安歇。Rama前面已经介绍过,它代表了一切欢乐的源头。Krishna的字根是karsh,意为“拉”——指那个不断将我们拉到自己身边的人。 以上就是世界上几大宗教的一些广为流传、深受喜爱的真言。显然,当你决定运用一段真言时,你着手进行的练习,并非如我的母语所说的那样,“像隔夜的蘑菇那样猛长出来”。 对真言的复诵是可敬的、普适的,它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上百万名男女的亲身证明。的确,真言具有不同的声音,来自不同的传统,但究其根本,它们的作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使我们摆脱对外在者的依赖——金钱和物品、奖励和地位、快乐和舒适、自私和权力——并回复到内在于我们生命中的宁静和善。 P58-65 序言 沉思之路 当慈悲的佛陀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首先教授沉思时,像我一样的小人物纷纷为其人格所感召,他们聚拢在他身边问道:“您是什么?您可是神祗?” 佛陀微笑着否认。 “您可是天使?” “不是。” “您可是先知?” “不是。” “那么,您是什么呢?” 佛陀简洁地答道:“我是觉者。”——“佛陀”的字面意思即“觉醒的人”,其梵文字根意为“觉醒”。 这就是沉思给人的承诺:让我们的人类潜能得以全面苏醒。 人类的心中潜藏着灵性意识的巨大潜能,相比之下,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几乎就是活在梦中——梦想获得百万美钞;梦想赢得诺贝尔奖;梦想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梦想与当红明星结为连理,我们以为,那样就能幸福。但追逐这些梦想就无异于追逐地平线,因为幸福并非外在于我们。幸福只能去内心寻找——那里是一片隐秘的领域,只是被强调感官体验的现代社会隔绝在了我们的视野之外。 不分东西,无论古今,无畏的男女们一次次获得这个惊人的发现,并将追随他们的方法告诉了后人。乍一看,这个挑战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仔细一想,我们就会回忆起自己一次次追求心中所想,又一次次与满足感失之交臂的经验。渐渐地,一个微弱的声音开始在我们心中低语:“事情或许该是如此这般?或许我所寻找的,就在我的内心?” 一旦疑惑产生,心灵之旅随之起程。票已在手,需要的只是登上火车。而沉思的目的就在于此。 什么是沉思 今天,“沉思”一词已无处不在。邻里间、公车上、歌剧中、大学里,到处有人提到“沉思”,甚至在议会上都能听到这两个字。然而究竟什么是沉思?灵性的生活又是什么?这方面仍旧是误解重重。 首先,沉思不是超自然的或超常的。曾有人问我能否用心理能量把钥匙弄弯,我老实交代:“用肉体能量都弄不弯。”还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乘坐星光体来到这个国家的?”我答道:“是印航班机……相当舒服。”要是我想知道铁门的另一边藏着什么,我是不会试图“透视”它的——我会打开它;要是觉得冷,我不会颤动四肢召唤星体的能量,而是会套件毛衣。 基督曾扼要地说:“你们可凭借他们的果实辨别他们。”要想了解别人在性灵之路上的进展,只需观察他们在日常小事上的应对之道就行了。他们耐心吗,快乐吗?对周围人的需求敏感吗?他们有强迫性的好恶吗?能与别人和谐地共事吗?如果是,那就说明他们是在进步,就算他们从未见过幻像,没有过心灵体验也无所谓。如果不是,那么就算他们有了一切超自然力量,也一样无济于事。 其次,沉思并不意味着让意识一片空白。要做到空白,我知道的唯一途经是让你的朋友对着你的脑袋猛地来一下(不推荐)。我们要的不是迟钝呆滞,我们要的是激发智力、扩充感知。 也不能将沉思等同于催眠或受暗示的状态。麦迪逊大道的那些巫师们都知道,我们太容易沉迷、太容易恍惚了,我们要的是打破魔咒。而沉思能将我们从催眠中唤醒,从一切依赖和幻觉中解放出来。 有人用“沉思”来指代散漫的思考或内省。他们指的或许是罗丹的“思考者”——单拳托腮,双眉紧锁,冥思苦想,试图弄明白一切。有很多人花了大量时间让心灵把玩观念,思考问题,保持运转。但结果并不理想:心灵还是原来的心灵。 沉思和这些都不一样。 沉思是旨在掌握并专注于最大智能的系统化技巧。它包括对心灵的训练,它尤其注重注意力和意志力的训练,使得我们能从意识的表面起步,向其深处进发。 我能沉思吗? 现代心理学常常宣称,我们无法在完全觉知的状态下进人潜意识。神秘主义者对此的回答是:“哎呀,你能!我就做到过。”我无法描述这段旅程的全貌,但我喜欢把它比作流放后的回家。像神秘主义者一样,我们也能进入那些怪异而神奇的疆界;也能向游荡在那里的野兽发起挑战;也能寻访名为“自我”的古老国王代我们摄政的城堡,并取回本该属于我们的王冠和内在的巨大宝藏。因为这是我们的领地,是我们出生的故土。就算我们暂时遭到流放,就算篡位者倒行逆施,导致王国内乱,我们依然能凯旋,依然能拨乱反正。 “向野兽发起挑战?”我这不是夸大其词。我说的“野兽”是指跟在我们身后的自私欲念和消极情绪。它们真够强的!在我看来,“我认为”或“我感觉”都是些一相情愿的说法。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们的想法思考着我们,我们的感受感受着我们,我们自己在这些方面是做不了主的。心灵之门永远敞开,这些叫人不快的心理状态能随意进入。我们的确可以喝一杯酒,打一针镇静剂,沉迷于一本畅销书,专心跑上十公里,可一旦回过神来,就会发现野兽并未走开:仍在门槛附近潜行。 但换个角度看,我们其实可以驯服这些野兽。随着沉思的深入,强迫、渴望、突发的情绪,这些都会丧失主宰我们行为的力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想选择是可能的:我们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认识到这一点让人如释重负。我们起初或许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但至少知道了自己可以选择。渐渐的,我们会越来越得心应手;我们开始有意向地生活,自由地生活。 因为一切都能改变,所以不必自暴自弃。无论是基因编码还是生物化学;无论是星象组合还是塔罗占卜;又或者儿时创伤还是成长危机——没有什么能限制我们的潜能。佛曾说“诸法意先导”,只要改变思考模式,就能彻底再造自身。 能做到这个,我们就成了艺术大师。谱出一首奏鸣曲,写出一本敏锐的小说,这些都不是泛泛的成就;我们从那些伟大的作曲家和作家身上获益良多,他们向我们呈现美好,带我们剖析人性。但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完美无瑕的人生之美,这样的人生剔除了每一分私欲,在其中,无论所思所感、所言所行,都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要塑造这样的人生,就必须付出时间和持续的努力。这就是挑战所在——这就是为什么,对怀疑主义者、对无法相信“立刻转变,当日生效”者,这样的人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些怀疑者知道,加入一次“启蒙周末”并不能逆转长久以来的态度和习惯,这就好比学会在键盘上找到中央C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弹奏贝多芬和肖邦的曲子一样。 对多数人而言,反射(思考、感受和行动方面的习惯)像一条汹涌的大河在我们的生活中流淌,我们常常平躺下来,顺流而下。这不难理解,比如,愤怒之河一旦涨起,我们最简单直接的反应莫过于随波逐流。不然试试逆水游动!你的牙齿会开始打战,你的呼吸会渐渐粗重,你的双腿会变得虚弱。但灵性的生活恰恰要求我们这么做:扭转反射,逆流而上,仿佛回家的鲑鱼。 在印度,每当雨季来临,云朵就会连续几天注下暴雨,让河水暴涨泛滥。我的村子里好些男孩都是无畏的游泳健将。为了检验自己的体能,大家跳进翻腾的河水,试图游向彼岸。到达对岸大约要花上一个小时,只有几位高手能游到预定的地点,多数人只能游上几百尺。但我们都喜欢这项挑战。 你可能会说:“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这个。”人人都能做到。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天生就会。 作为人类,我们都有选择、改变、成长的能力。我已经学会了听而不闻的技巧:逃避挑战的借口根本听不进去。要是某人自称太忙,我就告诉他:“那么,你体验下沉思能给的精力、决断和专注。”要是他反对说:“可我就是坐不住。”我就告诉他:“试一试,你会感到惊奇。我有几个朋友在学习沉思前都是上蹿下跳的人。” 在我看来,我们不该等到做完手头的事(搬完家、清理完垃圾、修好变速器、医好胳膊肘、念完这学期)才开始沉思。不管我们身处何方,不管我们有什么优点缺点,有什么偏见,沉思都能有所裨益,效果立竿见影。 …… 伟大的发现:生命是一体 我们已经明白了,我们既非身体,又非心灵,两者都会变化,有消有长,那么问题是,“我是谁呢?”在沉思的第三个阶段,即沉思的高潮中,我们会得到任何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发现:我们会了解自己究竟是谁。 一旦将自己等同于身体或者心灵,我们就会在意识的表层上下沉浮,追逐生活中外在的、转瞬即逝的诱惑。我们在这里赢得一个快感,在那里输掉一桩乐事,今天受到一个表扬,明天遭受一顿批评——得到、失去、得到、失去,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们被拆散、被分割、焦躁不安…… 但在深沉的沉思中,我们沉到身和心的下方,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件事上:那才是我们真实的自我。在沉湎中,在内心的汇合中,我们突破意识的表层,坠入深处,直达我们真实的本性。 我们的发现多无法形诸于言,可是一旦发现,我们就不再是以前的我们。当全部意识汇合一处、聚焦一点,那些将我们和世界其他部分隔离开来的界限随之消失。主体和客体,能知和所知,这些二元对立体纷纷瓦解,我们面前打开了一种超凡的认知模式。爱因斯坦一定是瞥见了这一点,他以一位伟大物理学家的眼光写道: 个人是名为“宇宙”的整体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局限。在个人的体验中,他的想法和感受是孤立于其他部分的——这相当于意识中的错觉。这错觉成了我们的牢狱,将我们囚禁在个人的欲念和对身边少数几个人的爱恋中。我们必须拓展同情的范围,接纳所有的生物和整个的美丽自然,以此从牢狱中摆脱出来。 一旦进入这个深刻的状态,一切微不足道的个人愿望,一切饥饿和干渴,一切残缺不全的感觉,都会随之消失。我们会从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中感到:在内心深处,我们什么都不缺少,蕴藏于内心的爱和智慧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以前,我们的所思所行中始终贯穿着微小的不和谐音符,犹如扎脚的鞋子、脱臼的肩膀、配错的钥匙,事情总是有点不对头。可是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弥漫着“对”的感觉,我们感觉到适应,感觉到归属。这颗行星,这个自然,我们的同类,我们自己——一切都在巨大的和谐中各得其所。因为我们认同的不是生命的片段,而是生命的整体,从此对立消失、纷争止歇。 当然,世界上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也许只有现在,我们才真正看清了它们的威胁。但我们同样能看到,它们是可以解决的,而且,我们拥有解决它们的智慧和手段。各种艰难的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技术——羊肠弯道,地势陡升,路面结冰——我们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那样从容应对,以熟练的技术一一化险为夷。准备越充分,挑战越升级,但我们完全能够应付,不会疲惫,也不会崩溃。 现在,生活成了一场毫不费力的表演——就像一位著名钢琴家或大提琴家的天才演出。艺术家信手演奏,驾轻就熟,看得我们差点想喊出声来:“那个,我都能奏啊!”但要做到这么纯熟,需要何其艰苦的训练啊!传说有一次,一位大画家拿了幅平庸的肖像,在上面轻轻几笔,就将它改造得栩栩如生。他的学生看了十分惊讶,其中的一个问道:“您是怎么做到的呢?您只改了五分钟而已。”大师答道:“哦,没错,改画只用了五分钟,可学习改画要用二十五年。” 上面说到的生存技术还能让你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之所以相互争吵、相互为难,是因为觉得彼此隔阂。可是现在,再没有人和你有隔阂。试想这样的情景:你的左手小指烦躁不安,它望着正自顾做事的大拇指说:“那怪家伙在这儿干吗?我去叫他走开,不然我就揍他!”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伤了大拇指不就是伤了整个手掌吗?而小指不也是手掌的一部分吗?当你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本性,你就会立刻发现自己和他人原是一体,伤害他人即是伤害自己,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一切生灵都是你的家人,尽管对象不同,表达不同,套用佛陀的一句话,你将以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这并不意味着意见的分歧会就此消失。生命的表面仍旧参差不齐——它有趣就有趣在这里。但现在的你总是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不同地方的人,究其本质还不是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占百分之一,共性却占了百分之九十九。现在的你可以做到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你能跨越一切人们凭想象制造出的屏障,无论是年龄、性别、贫富、国籍,统统不在话下——你活在他人中间,正如他人生活在你中间。 这样的意识状态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不同的宗教给了它不同的名称:开悟、启蒙、涅磐、自我实现,进人内心的天堂国度、应许之地。尽管语言不同,但这种经验是一致的,基督称之为“重价的珠子”。如果没有了它,我们的生活终究是有缺憾的;就算为它付出地上的一切,那也是值得的。 愿这珠子为你所有! 后记 请君上路 不久前,一条身长四十英尺的年轻座头鲸在游往阿拉斯加途中被旧金山的魅力所吸引。它偏离航向,游进了旧金山湾,进入海湾之后,它非但没有认识错误、原路返回,反而继续深入,游向了萨克拉门托。等我知道了它的窘境,它已经游进淡水区,被困在了萨克拉门托河入海口的浅滩上——这是个相当不适合咸水动物的环境;而且,对这条习惯了上千里开阔海面的生灵而言,眼下的环境简直小得像一只浴缸。 新闻记者给它起了个绰号叫“亨弗莱”。亨弗莱立刻在媒体上造成了轰动效应。新闻每天都向全世界播报它的最新情况,同时数百名爱鲸人蜂拥来到旧金山,来帮助海岸警卫队对它施救。但亨弗莱还是沿着死胡同一个劲地往里游。 后来有人灵机一动,提出用鲸歌的录音将它重新引人海中。听到录音,亨弗莱欢快地蹦跳起来,溅出的大片水花让旁观的人类喜出望外,接着它就搅起浪花,以三十英里的时速朝大海游去。金门大桥上,两个方向的车辆都停了下来,亨弗莱的支持者们走出车门,拥至大桥的栏杆边,发出阵阵欢呼。他们都被罚了一大笔钱,但就像其中的一位妇女对记者说的那样:“这钱绝对值。” 当一头被困的动物重获自由,我们心中的什么地方都会为它欢呼。我们都是为自由而生的,尽管我们不明白自由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寻找。我们隐约觉得不该把生命浪费在浅薄的快乐和利益上。我们天生向往广阔的天地,天生要突破边界,达到一位英国神秘主义者所说的境界:“以天空为袍,以群星为冠。”有一种潜能从我们出生起就不离左右,它无比巨大,远远超过我们在日常世界里所能想象的任何东西。 当亨弗莱的故事在每日新闻中播报时,我们这些人类旁观者有着高屋建瓴的优势。我们可以查看地图,在电视上看到航拍图像,还能见到事件的全景:逼仄的河口,宽阔的海湾和亨弗莱要找的、通向大海的狭窄通道。对我们来说,该怎么做一目了然。但亨弗莱没有我们的这种宏观视角。它所知道的全部,就是一次有趣的消遣演变成了一个陷阱。我们很容易想象它的惊慌:独自被困,情况不明,不知该向谁求助。 这就是我在发现沉思时的感觉:仿佛一生都在狭窄的房间里度过,刚刚发现了真实的世界。试想一下,一辈子都在一间斗室里度过,那是什么感觉!你会忘记外面是什么样子。渐渐的,你会觉得根本就没有“外面”这回事;真实存在的只有你的房间。因此,当亨弗莱逃往大海,我也感同身受。每天凌晨,当世界都还在沉睡,我会在沉思中打开意识的大门,然后溜进去,开始探索里面的世界——一个正被我据为己有的世界。 我喜欢想象亨弗莱终获自由的情景:它冲过金门大桥,对桥上那些陆地动物的欢呼充耳不闻,冲向它的那片大海。北加州外的大陆架上没什么阻隔,鲸鱼都能迅速游动,只要几分钟,它就会重新回到几英里深的海水中;只要它喜欢,半个地球的开阔洋面都任其遨游。 现在的它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它的心里一定响起了一道命令:“北边,去北边。回家。”除此之外,没有细节,没有地图,没有同伴,没有向导,只有一条指令和对席卷内心的命令的回应:回家。 这和沉思之旅非常相似。一旦开始关注内心,段落中的字词就会催促着你回应心灵深处的召唤。这种回到生命源头的需要堪称进化上的头等大事——它是充分发挥我们人类潜能的需要。就像埃克哈特大师所说的那样:“无论喜欢与否,无论知道与否,我们的本性都会偷偷地寻求追猎,试图查到上帝出没的道路。”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非要找到超越快乐和利益的表达;这就是我们身为人类的光荣所在。 只有在比身体的存在更高的层面上,我们才能领悟这个深刻的需要——这个找到自身的目的和在生命中的位置的需要。因为这个层面和身体一样真实!——正如苏菲派哲人所说,它离我们比身体更近——我们不由自主地在生存于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充实的生活意味着在两个世界中都能自由自在,要做到这个,就得把内心中深刻的智慧带入日常生活。 现代人可以为了很多东西开始沉思——健康、专注、缓解焦躁、加深关系、安全、宁静、对生活作出持续贡献的创造性资源。沉思能帮助你实现所有这些目标——或者说,它能给你道路;但行走就得靠你自己了。 但这道路的长度远远不止于此——凡是你想去的地方都能到达。它会开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因为在它的目的地,不过才是充实人生的开始。这段旅程提出的挑战足以满足最无畏的探险者;旅途中的奇迹和珠宝能使马可·波罗对中国之行的记载相形见绌。不夸张地说,这旅程是持续一生的探险。希望我的这本书能为各位指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