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杂谈》(作者曹功良)是一本通俗读物,不是美学理论专著,其目的只是为了向读者、特别是向初学者提供一些有关知识及基本的美学观点,以引起读者兴趣。由于这一出发点,所以,笔者主要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实证手法阐述自然美。
序
前言
第一编 自然美
一 什么是自然美
(一)自然美是自然界的美
(二)自然美是自然物的美
(三)自然美是自然物的形式表现
二 自然美的根源
(一)自然美的起源
(二)自然美的根源
(三)自然美的根源探秘
三 自然美的物质三要素
(一)自然美的栽体
(二)栽体形态
(三)自然光波
四 自然美的社会性
(一)自然因与人的关系而产生社会性
(二)自然美因人的感觉制约而产生社会性
(三)自然美因人类生产生活的干预而产生社会性
五 自然美的规律
(一)美的规律与尺度
(二)美的规律与属性
(三)自然美的规律
六 自然美的标准
(一)自然美的标准大同小异
(二)自然美的公认标准
(三)自然美标准的由来
七 自然美的特征
(一)自然美的运动特征
(--)自然美的表现特征
(三)自然美的内容特征
八 自然美的美感特征
(一)美感与快感
(二)自然美的美感特征
(三)影响自然美感产生的因素
九 自然美的层次
(一)优美
(二)壮美
(三)崇高美
(四)朦胧美
十 自然美与人类劳动的关系
(一)人类劳动促进了自然美的形成
(二)劳动促进了人体美化
(三)劳动创造从丑到美
十一 自然美是社会美和艺术美之本
(一)人类最先感受和认识的是自然美
(二)模仿自然美创造社会美
(三)在自然崇拜中创造艺术美
十二 自然美的鲜活成员——生态美
(一)美丽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二)生态美是自然美的鲜活成员
(三)生态美的特征
第二编 自然美与人化自然
一 自然美与“自然的人化”
(一)“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类美感系统产生的原因
(二)广义的“自然的人化”论依据不足
(三)“自然的人化”具有两面性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
(一)全面的“人化自然”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
(三)实践的“人化自然”观
三 “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异化
(一)什么是“自然的人化”
(二)“自然的人化”使自然异化
(三)“自然的人化”带来自然美异化
四 “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本质
(一)人类目的性不是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二)自然美的主要特征是规律性
(三)“天人合一”是自然美能形成的原因
五 旧“人化自然”观在认识上的几点缺失
(一)旧“人化自然”观对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矛盾认识不足
(二)旧“人化自然”观对生态美意识的缺失
(三)旧“人化自然”观对人类盲动性认识的缺失
六 “人化自然”的新趋向
(一)新趋向之一:积极开发新资源
(二)新趋向之二:努力修复被损坏的自然
(三)新趋向之三:按关的规律建设自然
第三编 自然美育
一 美是什么
(一)美不是实体但离不开实体
(二)美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三)美不等于美感
二 人为什么需要审美
(一)审美需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
(二)审美需要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三)审美需要是人类追求理想的需要
三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自然美
(一)美能启真
(二)美能启善
(三)美能启智
四 我们应该重视科学美
(一)地球人美学意识的局限性
(二)科学中蕴涵着巨大的美学奥秘
(三)科学美的审美特征
五 正确对待人的形体美
(一)什么是形体美
(二)正确看待形体美
(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六 我们需要全民美育
(一)学生美育
(二)社会骨干美育
(三)大众美育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