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以鲜明的个性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使294卷的《资治通鉴》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令人忘而却步,与普通读者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使历史变得亲近了许多。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是该书最大的特点。该书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现代意识对当时制定政策的策略、用人的方法、战争中敌我双方的用兵战术和心理揣摩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尤其对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专制、权力人格、政治斗争以及政治手段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具有以往所没有的另一种认识。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解读历史反观当下,因为历史的经验也昭示着卓越的管理智慧。本书的文笔兼具尖锐辛辣和轻松幽默的风格,读起来有生动之感,让人重温了文史不分家的传统。
《老子》是中国人的心智哲学,《论语》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资治通鉴》是中国人的管理智慧……历史原来可以这样零距离近身触摸!
锐圆教给你一个学习历史、掌握人生最简易的方法。
157.汉家三杰
太祖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
强悍无比的秦帝国崩溃了,战无不胜的项羽自刎了,自刎前举行了哀婉的告别演出,就是传说中的《勤王别姬》:“我和你刎别,在冷冷的乌江边……”这一切,都给刘亭长带来了震惊和思考,他开始做皇帝,他开始用“朕”这个词自称,但是,他曾经仰视过的强大力量忽然遁迹,这让他在最高处感受到了飕飕的冷意。
他们为什么会失败?我为什么会成功?这个问题萦绕在他的心头,久久不能放下。
刘邦PK掉项羽,之前韩信、郦食其、萧何、陈平等都做过点评,这里的高起和王陵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刘邦在胜利后的酒会上,隆重发表了正宗原版的总结报告。我们看看当事人是怎么讲的,又为什么要这么讲。
刘邦认为自己在战略和策略、政治和保障、用兵和决战三个方面,都比项羽强。标志是在这三个方面,他都得到了顶级的人才,做得最好,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没有用起来。得人才者得天下。
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国内史学界甚至包括整个学界都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是谁创造了历史?英雄还是奴隶?最后的讨论陷入了对英雄和奴隶的定义中去,以至于有一位很著名的学者提出了一个很滑头的结论:历史是由创造者创造的。对历史进程的总结,做学理上的探究,往往会走进死胡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多种因素的。毛泽东讲矛盾论,抓主要矛盾,这个方法论影响了很长时期内的很多人,所以直到今天,我们凡事都习惯找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即主要矛盾。过去二十多年,我们都信奉邓公的总结,“发展是硬道理”。现在,发展之外,还有许多东西也是硬道理。人都有历史局限,饿的时候,馒头是硬道理。吃饱以后呢?
楚汉相争,双方的起点,所能依赖的社会资源,都是在一个平台上的,应该说,这场竞赛是比较公平的。双方比的是各自的发挥,特别是领袖人物的发挥。所以,同时代的人,都愿意拿刘邦和项羽的个人魅力说事,因为其他差别大家都认为不重要。譬如美国和伊拉克,双方的国力、资源严重不对称,所以没人去比较布什和萨达姆谁会用人,谁舍得犒赏部下。
所以,总结楚汉战争,输赢在刘邦和项羽两个人身上就可以找到原因。我们继续按照刘邦的思路看:
一、刘邦有战略。王关中是第一步,进而降魏、取代、破赵、收燕、平齐,最后灭楚,继而抚慰闽粤,最终登基做皇帝。在策略上,既要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拉拢彭越、英布等实力派对付最强大的敌人项羽,又注意适时剪除异己力量,着眼于一统天下后的绝对控制。
二、刘邦有根据地,有战略后方。
三、在具体的战役中,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念,以控制粮仓、消灭有生力量为战役目标,总体上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比较机动。而且采取分兵策略,在战略上对楚军形成包围,在盟军的配合下,可以多点攻击或骚扰楚军。降魏、取代、破赵、收燕都是彻底性的胜利,项羽虽然在很多次战斗中把刘邦打得屁滚尿流,但始终未伤其筋骨。
刘邦在这三个方面战胜项羽,是当时的经验总结,即使在今天我们看来,总结也是很到位的。
至于刘邦把功劳归于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这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权术。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个流行的历史观。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在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中,可以马上见效。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人心”是什么?是全体国民的人心背向,还是能影响政治进程的上层精英们的人心背向,这都需要具体分析,这又是学理上的难题。如果我们定义“人心”是普天之下子民们的意愿总和,“人心”只能是一种慢慢散发能量的、长期有效的发酵剂,一时的人心不能改变历史,只有积累到临界点,才会被政治家利用而发生作用。
汉祚四百年,我们可以说深得“人心”,王莽只玩了十五年,我们可以讲“人心”未附,这样的“人心”,都是事后诸葛亮统计出来的。在楚汉大战期间,“人心”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哪里?刘邦兵源补充比较快,这算是得人心的表现吧,也就是这样了。倘若项羽不是那么背运,一战擒杀刘邦,刘邦有再多兵源也没有用。
P1-3
我们中国可能缺石油,但从来不缺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问题是,能够汲取这种历史经验和掌握历史智慧的人并不是很多。
《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的专用教材,讲兴衰,讲治乱,讲权力的本质,讲管理和用人的经验,当然也包括很多失败的教训,这些教训都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写就的。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太沉重了,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读《资治通鉴》吗?回答是:有必要。不论是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还是从个人生存的微观角度,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历史并无太大的差别,毛主席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哪些人应该读《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原来的读者锁定皇帝,今天皇帝不存在了,那么,领导者、管理者、头头脑脑都应该读。窃以为,怎么管理好中国人,《资治通鉴》比进口版的HBA教材要高明得多:反过来,被领导的、被管理的、打工的,也应该读,参与权力游戏的人都应该知道规则。
《资治通鉴》是用文言文写的,尽管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语文课,但是很多人仍然不能流畅地阅读文言文,怎么办?那就跟着锐圆一起读。看锐圆用现代眼光跟踪中国历史进程,现场解读权术、权谋和权力的本质。
你算老几?凭什么听你的?
锐圆只能算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之所以有这个自信来解读《资治通鉴》,是因为:
我是1963年出生的人,经过毛泽东的革命时代,邓小平的改革时代。又跟着江泽民走进新时代,接着又进入科学发展的时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的解读和清代的王夫之不一样,和生活在台湾的柏杨也不一样,锐圆虽然不敢奢望能和他们一样成为《资治通鉴》的权威读者,但是相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我这一代,了解认知中国历史是从“批林批孔”这个特殊的切入口开始的,被灌输教条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到了愤青的年龄(也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都在进行文化反思,我们被告知“历史积淀”正在阻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随后我们这一代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要赚钱,要供楼,要奋斗,也有焦虑。仅以我个人而言,做过记者,卖过楼花,在企业打过工,自己也办过广告公司,在中国很多地方生活工作过,这些普通而又典型的经历让我具有“这一代”的历史视野。
我对历史的解读,不一定是高明的,但肯定是真诚的。细心的读者也可能会发现,我的观点和态度在解读过程中是有调整和变化的。本书的第一部,大部分内容是1986年到1992年写的,从2006年开始,我在天涯网“煮酒论史”上完成了秦汉部分,而且将继续书写以后的部分。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前后认识的变化,我尽量把这种“原生态”保留了,可能是从幼稚到成熟,也可能是从激进到保守。
如果说《老子》是认识论,《论语》是世界观,那么,《资治通鉴》就是中国人的方法论。
伟大的著作不仅需要通读,更需要读通。让我们一起读通《资治通鉴》吧。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