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萧红印象(故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君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叶君编著的《萧红印象(故家)》收录了叶君撰写的萧红家世的考证,以及萧红自己关于家世、生平的记述,同时介绍了萧红故居的保护、纪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内容推荐

《萧红印象》丛书包括《记忆》、《研究》、《序跋》、《故家》、《影像》、《书衣》六卷,洋洋二百余万言,从不同视角走近萧红,诠释经典。

《萧红印象(故家)》为其中一册,介绍了近百年来萧红及其家族的变迁故事,叙述了萧红故家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对研究萧红家族及其故里文化很有意义。

《萧红印象(故家)》由叶君编著。

目录

 第一编 考 证

光荣与梦想

祖辈父辈

父亲母亲

身世之谜

故家与童年

升学风波

未婚夫之谜

祖父之死

离家出走

福昌号屯

流浪的日子

想家的时候

 第二编 自 述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我、祖父和故家的人们

家族以外的人

蹲在洋车上

感情的碎片

镀金的学说

祖父死了的时候

夏夜

初冬

失眠之夜

八月之日记(三篇)

“九一八”致弟弟书

 第三编 故居

故居沿革

故居修缮

建筑分布

正房居室

故居陈列

开馆与活动

故居大事记

 附 录

张氏家族成员的一封信

萧红的母亲/姜德坤

萧红生父张廷举其人其事/王化珏

回忆我的挚友萧红/梁静芝口述 王化珏记录整理

访萧红叔伯妹妹张秀珉老师/王化珏

萧红未婚夫考订/姜世忠

后记

试读章节

光荣与梦想

清朝视黑龙江流域为“龙兴之地”,为了保持固有的风俗习惯、独占东北特产,自康熙七年(1668年)开始,清朝对东北实行了很多年的封禁政策。在此期间,关内(特别是河北、山东等地)破产农民纷纷“闯关东”谋生路。他们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淘金、伐木、垦荒,求生之余,冀望实现他们那创业兴家的梦想。

乾隆年间,山东灾荒不断,土地兼并剧烈,大量土地被清王室征作封地,致使农民纷纷破产,衣食无着。为了求生存,破产农民不顾清朝的禁令,从不同地方纷纷逃往东北。一副挑担往往便是逃荒者的全部家当。

据修撰于1935年的《东昌张氏宗谱书》记载,萧红祖籍是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长兴社东十甲杨皮营村(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乾隆年问,先祖张岱携妻章氏随着逃荒大军闯关东。当年“担着担子逃荒”的张岱夫妇,自然不会想到,日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会在这片异乡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家族,富甲一方。萧红是关东张氏家族的第六代传人。

关东张氏家族始祖张岱,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享寿八十二岁;妻子章氏,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初六,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月初二,终年五十五岁。

张氏后人传说,逃荒关东前,张岱和章氏并没有正式成婚,大约只是结伴远走他乡的乡亲。来到关东后,两个人落脚于辽宁朝阳凤凰山,为了活命,他们给当地的旗户当雇工,耕地、牧马,对外以夫妻相称,相互照顾。然而,即便是卑贱的地位,到底也无法阻挡存于张岱内心深处那创业兴家的梦想和宏大愿望。经过一段为人奴仆的生活,张岱在外出牧马时寻得一个机会,骑上主人的马,携章氏一路狂奔,逃至吉林省榆树县青山堡半截河子屯,停下来。不久,幸运地报领到一块明末遗民开垦过的撂荒地。在人地两生的异乡,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张岱和章氏结束了盲流的生活,在此定居下来,成家立业。吉林榆树因此成了关东张氏家族繁衍、迁移的基点。

张岱夫妇生养了三男、三女。三个女儿长大后,分别嫁给德惠县、宾县、巴彦县的汉族庄稼人。张岱夫妇将创业兴家的希望寄托在长子明福、次子明贵、三子明义身上,悉心抚养,希望儿子们能够实现他们心中的家族愿景。随着儿子们的长大成人和孙辈的出世,张岱时刻不忘教导子孙以务农为本,并身体力行严厉管教。严峻的生存环境,让儿孙们无心诗书猎取功名,而一心买田置地,刻苦经营,以便扩大家业。他们过着一种极其简单而昂扬的生活。

虽然,因年代久远,张岱夫妇的生平事迹缺乏确凿记载而不可考证,但先人创立家业之初的那份勤苦节俭,自是可想而知。张家后人每念及此,便对先祖心生敬畏。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岱夫妇迁葬于一处,坟茔位于住宅西边约一里地的许艮山,坤向。榆树张家宅院旁的这片坟山,便成了张氏祖茔,后人死后大多归葬于此。

在张岱夫妇的悉心抚养和严厉管教之下,三个儿子拼力扩展家业。

长子张明福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三月十二,卒于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二十四,享寿八十岁;妻子王氏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二,卒于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二十四,终年八十六岁。张明福夫妇生育了三男三女。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张斌、张霖、张显。次子张霖出继给张明贵。

在父亲的支持下,性情刚烈的张明福在嘉庆年间和妻子王氏到了黑龙江省阿城三区二甲福昌号屯“跑马占荒”悉心垦殖。当时,家境贫寒,气候恶劣,但张明福夫妇不畏艰险,克勤克俭,苦力经营农事,一点一滴在吉林榆树之外另立门户,另创家业。张明福承继了父亲的严厉家教,子女稍稍不如心意,就严加责罚,以至于孩子们每每被叫到父亲面前就胆战心惊,惶恐不已。由于张明福持身苛严,亲戚、朋友对他也十分敬畏。

一生跟随丈夫创立家业的王氏,历尽磨难,同样刚强能干。丈夫死后,她虽年近九旬,对家族事务,仍事必躬亲,对后辈的立身处世加以指点,极力守持与丈夫共同创下的来之不易的家业。丈夫死后一年,王氏病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这对患难夫妻归葬榆树。

跟随张明福一起前来阿城辟荒垦殖的还有张岱次子张明贵。他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十七,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二十一日,享寿六十五岁。张明贵与妻子刘氏育有一女四男,四个儿子分别是:张玺、张殿、张弼、张绍,加上养子张霖,一共父子六人,创业兴家的人力资源雄厚。

与兄长不同,张明贵性情十分温和,声音洪亮,处事谨慎、细致。在阿城开始经理农事时,张明贵年纪还比较小,虽有长兄照应,但他学习务农经商的各种技能虔诚而专注,坚忍耐劳,进步非常快。到了中年,即使家业殷实,生活小康,他也训导子女专注农事,勿忘根本的理念,从不懈怠。出于特定时期视野上的局限,张家此时对读书进学始终不以为意,一心以务农为根本,着意于财富的原始积累。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张氏家族第三代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张明贵晚年染病,辗转病榻十多天便撒手人寰。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妻子刘氏、续弦赵氏归葬榆树。

张岱第三子张明义生于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五日,卒于光绪五年(1879年)七月十四日,享年八十三岁;妻子谢氏生于嘉庆六年(1801年)七月二十一日,卒于光绪元年(1875年)九月初六,终年七十五岁。他们育有一女两男,两男分别是张焕、张佐。

张明义性情刚烈,气量不及两位兄长宽大,自尊心极强。成年之后,两位哥哥和侄辈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各自创下基业,且日渐隆盛,整个张氏家族已然非常富裕,但张明义并不以此为满足,更不愿意以侄辈所创之业为己有,坐享其成,而是想另外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两位兄长迁至阿城另立门户之后,张明义于同治元年(1862年),率领儿女从榆树迁至黑龙江宾县猴石开荒垦殖。他亲历农事,劳作不辍。花甲之年,两子均先他而逝。虽然经受晚年丧子的剧痛,张明义并不委顿,率领孙辈从早到晚悉心经营不遗余力。

光绪元年(1875年),因孙辈、曾孙辈大多不过问家事,家庭矛盾渐渐集中、尖锐,于是张明义主张分拆自己在猴石亲手创下的房产和地产。分家后不几年,年老体衰的张明义就去世了。P3-5

序言

今年,距萧红诞生恰好一百周年。

在中国这块为她所深爱着的土地上,萧红仅仅生活了三十一个年头。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了追求爱与自由,这位年轻女性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抛弃了早经布置的可能的安逸地位,告别了世俗的幸福而选择流亡的道路。在那里,她和广大底层的人们一起经历了各种不幸和痛苦,终至为黑暗所吞噬。对于命运所加于她的一切,她坦然接受,又起而作不屈的反抗。她以文学的最富于个人性的形式表达作为弱势者的立场,在悲悯和抚慰同类的同时,控诉社会的不公。十年间,她在贫困、疾病和辗转流徙中写下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场》、《呼兰河传》突出地表现了一个文学天才的创造力,在展开的生活和斗争的无比真实的图景中,闪耀着伟大的人性艺术的光辉。

常常以“自由主义”相标榜的精英批评家,在萧红的作品面前,往往表现出相当的傲慢,而被中国新一代文科学者奉为圭臬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洋洋几十万言,仅用寥寥数语就把萧红给解决了。几十年来,正统的文学教科书虽然给了萧红一个“左翼作家”、“抗战作家”的头衔,但是,它们重视的唯是群众集体,却轻视了作者个人;聚焦于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主题,却忽略了人性的内面世界。于是萧红作品的多义性和丰富性,被长期遮蔽在学术的阴影之中。

需要反教条主义的阅读。教条主义不但产生于意识形态灌输,某种强制式服从,而且来自迷信,甘愿接受所谓“权威”的引领。阅读萧红,必须先行去除所有这些眼罩。“弱势文学”的阅读者,如果不能回到弱势者的立场,不能接近被压迫、被损害的心灵,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除此之外,对于萧红的作品,倘要细读,还需了解流亡者萧红和写作者萧红的关系,质而言之,就是实际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我们知道,萧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她为我们叙述了许多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的故事,描写了许多受难的人们;假如能够了解萧红的个人经历,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倾听她唱给中国大地的哀歌。同时,萧红又是一个勇于自我表现的、内倾的作家,一个天生的先锋派,她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带有自序传的性质,都留有她的影子,且为她不安分的情感所支配,所以了解真实生活中的萧红,是解读萧红作品所不可或缺的。

章海宁先生主编的《萧红印象》丛书,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种阅读的必需,不仅仅是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的一份纪念品而已。

由于文界的实质性的轻忽,研究萧红的文章不是很多,回忆录一样性质的文字也相当零散。这套丛书,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丛书共六卷,仅文字就有四卷,以编选的眼光看,各卷内容或有重叠的地方,但脉络是清楚的。首卷为《记忆》,次卷为《研究》,三卷为《序跋》,四卷为《故家》,其余两卷为《影像》、《书衣》之属;人与书,则是贯穿丛书的两条线索。“人”,是对于萧红个人的忆述。叙述者有同时代人.也有晚生的作家;有萧红的情人、亲属、朋友、同学,不同的眼光看同一个人,层次感和丰富性就显现出来了。收入当代作家的追忆,可以看出萧红的影响力;扩大一点说,还可以从中辨识某种文学精神的谱系。至于“书”,即文本研究,其中若干带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字不乏创见,对《生死场》的解读亦颇具新意。此外,关于萧红研究在国外的综述,很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丛书收录的文字,有一些散落已久,如孙陵等人的记述;特别是萧红早年同学的回忆,可谓吉光片羽,值得珍视。

可观察,可想象,可思考。把所有这些文字和图像合起来,结合萧红文集,就构成了萧红完整的形象。其实,该丛书的价值并不止此,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萧红之外的文坛人物的影像,寻绎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两代人的比较,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变迁。

主编章海宁先生到香港搜集萧红遗稿,路经广州时,和我有过一次晤谈;此前,为编辑《萧红全集》还曾通过几回电话。我知道,他一直在研究萧红文集的版本,功夫的扎实、细致自不必说,最使我感动的是他话间流露出来的对萧红的一份深情。关于学术,我从来反对所谓的“价值中立”,尤其在人文科学、文化艺术的范围之内。章先生热爱萧红,所以有此持续的研究,我以为这是有别于一般的学者的。

今天,很高兴看到《萧红印象》丛书皇皇数卷行将面世。章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在此,希望读者凭借这样一套书,犹如凭借一张可靠的地图,去寻找萧红,寻找自由的乡土。

后记

读完《萧红印象》丛书最后一页书稿,如释重负。

《萧红印象》丛书包括《记忆》、《研究》、《序跋》、《故家》、《影像》、《书衣》六卷,洋洋二百余万言,从不同视角走近萧红,诠释经典。虽然丛书还有不足,但已经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丰富的萧红研究资料了。

《记忆》卷收录了萧红同时代的作家、友人、亲人以及当代作家、学者的回忆、纪念文字;《研究》卷收录了三部分文字,其一是作品研究,其二为基础研究和萧红研究概况,其三是萧红的年谱和年表等考证文字;《序跋》卷是萧红研究的延伸,收录七十余年来萧红作品文集、传记、研究专著、纪念集等著述的“序”、“跋”,这些文字,有珍贵的回忆,有专业的研究,也有深情的纪念,因为文体特殊,不少“序”、“跋”游离于研究者的视线之外,这次结集出版,弥补了缺憾;《故家》卷收录了叶君撰写的萧红家世的考证,以及萧红自己关于家世、生平的记述,同时介绍了萧红故居的保护、纪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影像》卷为萧红的纪念图集,很多图片都是第一次面世,其珍贵性不言而喻;《书衣》卷中除了老版和重要版本的书衣外,还是一本关于萧红的迷你“书话”,虽行文短小,但都言之有物。

《萧红印象》丛书的编辑,得到了萧红的侄子、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张抗先生,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季红真女士,文津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曹革成先生,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叶君博士,呼兰萧红故居纪念馆馆长李继翔先生,原呼兰萧红故居纪念馆副馆长王连喜先生,绥化学院郭玉斌教授,萧红研究学者袁权女士的帮助和支持。叶君博士亲自为该丛书撰稿,张抗先生、王连喜先生、李继翔先生提供了部分珍贵的图片资料,袁权女士多次到国家图书馆,代为查找、校勘了部分萧红研究资料,张抗先生在百忙中为丛书审定篇目,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黑龙江大学图书馆的肖又莲女士为丛书资料的编选做了很多工作。在此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还要特别感谢著名学者、诗人林贤治先生,早在编辑《萧红全集》时,林先生就为萧红作品出版、研究提出过很好的建议。他得知笔者在编辑《萧红印象》丛书后,多次给予鼓励和帮助,并欣然为该书作序。

《萧红印象》丛书的出版,得到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小娟作为该丛书的总策划,多次为丛书的篇目结构、编选体例等的确定进行研究,并多次组织相关专家、编辑开会研讨。副总编辑刘剑刚对该丛书的编辑出版十分关心,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责任编辑安宏涛、林召霞、张怀宇、王剑慧对书稿的校勘精益求精。对他们为该书的出版付出的努力,表示诚挚的谢意。

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在近半年的编辑工作中,我的家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完成这样一项工作,对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