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美元纸币的背面,印有一座未完工的金字塔,塔顶,闪着一只目光灼灼的眼睛。这个图案取自美国国玺的背面。据史载,那是在193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下令将它放到1美元纸币上。其时.正处于全球经济大萧条时代。罗斯福总统之所以选择在纸币上印制这一图案.有着深刻的期许。金字塔被用来寓指经济强大恒久之意,它的未完成状态则象征财富无限增长的可能。
2008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不期而至。中国适时推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从而渡过严重的考验,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一枝独秀,以至于国际上有人提出“中美国”的说法,预期中国将像美国一样,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领袖。好在,国内有识之士们并未因此陷入陶醉——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持续的经济增长固然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奇迹”,但奇迹的背后,以廉价劳动力优势而位居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攫取,以及品牌与创新的薄弱等等问题,也都是“中国奇迹”背后巨大的另一面。
因此,近年来从决策层、经济学界到企业界,终于越来越达成一个广泛的共识,目前的模式并不能带领我们成为全球经济丛林的强者,我们必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必须从“成本优先”为主导走向以创意与创新为主导的道路,必须逐步增强整合价值链的能力从而逐渐占据价值链的中高端。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摆脱“大而不强”的状态,才真正有可能像上个世纪的美国一样,构筑起一个强大、恒久的“金字塔”。
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再审视一下新世纪10年以来的中国企业界,可以蜕这十年以来.选择在这条道路上行进的企业.并非主流。因为大家都明白,哪怕方向正确,但这注定是一条拓荒之路.一条艰难之路,一条孤独之路。所以,更多人的还是或者涌向了热气腾腾的房地产业.或者依然不敢创立品牌而走代工或代理之路.或者极力与权力经济融合寻求利益寻租空间。在资本的精明和算计下,这些毕竟是更靠谱和实际的选择。
好在,这并不是图谱的全部。10年来,仍是有一部分中国企业家,在这条人迹更少之路上坚持,创造了不少可圈可点的“理想主义者的商业实践”。比如说:IT界的华为,联想,互联网界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等。而在最强调品牌与创意的文化产业领域,本书所讲述的光线传媒,则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案例。
在中国传媒娱乐业的发展史上.光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以10万元起步创业,历经十年,如今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商。光线之所以值得关注,并不在于其。大”,而是在于因为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所以对于民间资本介入传媒娱乐业,政策层面一直存在种种难以说清的微妙,并且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在此领域的国际巨头中也缺乏可兹模仿的理想对象,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形成富有远景的商业模式,是在此领域拼搏的民间机构,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因而,选择走上这条路,注定惊险且艰辛。可光线坚持了下来,成长了起来,在产业价值链中摸索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且树立r品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塑造起充满激情与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而且,很快就将上市。
那么,光线何以成功?
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当然会有不同的解读。而本书,则无疑是当前最值得推荐的文本之一。本书的作者,是光线传媒王牌节目《娱乐现场》的首任制片人,并且历任光线《中国网络报道》,《体育界》栏目的创办者、光线人力资源总监与品牌总监,亲历了光线的10年成长,并在此过程中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反思。为此.作者5年前曾著书Ⅸ娱乐为王》,解析了光线以10万起家的历程。而这本《十年》,则是作者5年后对光线又一次全面的梳理与反思。在5年前那本《娱乐为王》的基础上,随着光线这5年的新发展,作者对光线的反思和总结,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光线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都应可从本书中,获得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而且,作为光线创始人与精神领袖王长田先生的弟弟,作者对于光线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成功、挫折、兴奋、彷徨……比起其他人,既有着更为深切、更为直接的体悟与脉动,同时又与公司灵魂人物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相对独立的思想和情感距离。这一特殊身份,也使得本书既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作家所写的企业案例,也不同于很多企业家功成身退时所写的回忆录或自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其实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观察者与创业者两种角色之间的矛盾与紧张.第三方的冷眼观察与亲历者的激情笔触,往往交织一起,不过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很强,对这种矛盾和紧张,处理得比较圆融,所以文本并不让人感到突兀,反而使得本书读起来,别有一番意趣。
P1-2
【引言】
十年往事不如烟
场及时雨
光线,这十年
第一章 文,以历考
谁是我们的敌人
特殊的峰会
个尴尬的开始
有规模,才有影响力
圈地,是必须的
都是从一个点开始
做个狠角色
《娱乐现场》为什么撤离BTV
流行乐坛的奇迹
十年前的娱乐圈发生了什么
十年风云榜:坚持的力量
切断所有的退路
评奖也有潜规则
宁冷场,不妥协
开启中国音乐第一榜
十年前,没有超女
民营电视十年祭(上):诞生与发迹
戴着镣铐起舞
黎明前的暗夜
门,终于裂开了一道缝
第二章 文,以忆人。
源于1988
放弃,面子上过不去
嘉德楼,开始
E标的前世今生
告别蜗居
十万起家
招标失利,分道扬镶
确定方向,看到光线
光线十五条,冷眼看热闹
向娱乐靠拢,做体育八卦王
民营电视十年祭(下):蜕变与怒放
改革元年
民营四公子行走江湖
寻找蛋鸡
第三章 文,以载道。
为什么是光线
个有梦想的公司
赢在资源共享
内容资源共享
系统资源共享
广告资源共享
娱乐传媒资源共享
传媒娱乐工业化
流水线作业
策划先行
制造产品
包装提升
发行销售
广告赢利
增值服务
传媒娱乐一体化
传媒需要娱乐
娱乐需要传媒
第四章 文,以记事。
合并失败之后
曾经繁华成一梦
上市,准备了十年
国内上市是正道
投资者也该洗洗脑
民营影视第一单
坚持只做商业类型的影片
频道经营,看上去很美
各有各道,摸石头过河
天罗地网,娱乐全中国
第五章 文,以言志。
核心人才决定成败
年会,堪比娱乐颁奖礼
独特的企业文化
低头看看我们的桌下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锻炼的是你自己
不要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和老板提太多的要求
方向错了,坚持和激情都是白搭
最近,你在看什么书?
空降兵总是要接地气,生新根才行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一定好用
培训,实用才是最好的
考核之前,先梳理一下企业文化体系
管理提升的不仅仅是效益,还有心情
第六章 文,以缘情。
一切,仿佛刚刚开始
那时记忆
新生活,从确定方向那天开始
谈笑间,人已黄昏,事已老
活色生香,东街11号
娱乐上空的魔
那些人,那些事
永不放弃
角度不同
一出戏外
让牙齿晒晒太阳
定义快乐
I don't wanna miss s thing
再有10天
人当如竹
飘叠季节,谁人与共
人与人之间会不会相互丢失
第七章 文,以传道。
明天在哪里
可以学习的榜样
春天才刚刚到来
强大的公司品牌由强大的产品品牌支撑
我们的品牌在哪里
光线的品牌年如何规划
我们的品牌及产品定位
重新定位,拯救“Entertainment Tonight”
【后记】
【寄语】十年,我们变成了这样
【补记】我,只是个记录者
光线观止
毫无疑问,本书不时的掺杂着本人的偏见抑或是感悟,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和人生观所必然形成的。对于我的看法,不少人将会提出异议,我对此亦毫不怀疑。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的见解是绝对不会错误的。为了使本书的叙述更加清楚和看似有些深度,我会冒昧地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不过是我尽力根据事实、根据我的了解和亲历得出来的东西而已。
10年看过去。光线这些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有误解,有非议,有喜悦,有悲伤,只是梦想还在继续,路,还在延伸。
光线走了10年,确切地讲,是11年。
期间,发生的事情,连同记忆一样逐渐模糊,却在不经意间清晰起来。
光线是什么样的公司,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外界的猜测与质疑,内部的光荣与梦想,总在不对称的信息传播中被误读。
于是,沉默有时也成了一种表达方式。
5年前,一本《娱乐为王》解析了光线的10万起家的历程,5年后,拿什么来续写曾经的历史与记忆。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其实,写点东西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光线走过了10年,10年间发生太多的事情,应该整理一下,为对光线感兴趣的人,提供一扇小小的窗口如歌:“我只能给你一个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让你望见星斗”。
光线的历史也许没有那么的波澜壮阔,对很多光线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甚至是一种纠结。
10年看过去,弹指一挥间。
1998年lO月,光线起步于方寸区域的“科情中心”,后移至嘉德楼不过百十平米空间,即使5年基地的西三环小白楼仅为千八平方米,与现在7000平方米总部相比,天壤之别。10年间的3次全员搬迁,从创业到现在的大部分资料已经遗失,憾极。
早在《中国娱乐报道》(现《娱乐现场》)开播1周年的时候,光线曾经考虑出一本册子,后因种种时机的不成熟,放弃了。2003年,是光线创业的5周年,隔年,光线推出了一本《娱乐为王》的书,算是比较详细地回顾了光线1998年~2004年的历程,转眼间,又一个5年过去了。
10年,对光线而言,的确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一个梦想到实现的过程。“我想恐怕没有凭白的运气,我只相信最基本的规律,不相信那些特殊的东西,因为我这样的一个性格,然后就吸引一批人来干,我想他们是我真正成功的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的力量,第二是选择了一个好的突破点。这两点在初期起到关键作用”(王长田语)。
1998年10月至今,很多人见证并伴随光线一起成长和成熟,有些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来记录的,即使记录了,也无法涵盖10年的历程。所以,严格来讲,我所表述的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回忆。
这些文字,都是对过去一段历史的还原,只是文字无法涵盖更多的情感,毕竟10年前的心境是无法重复的,更是无法复制的。那些曾经的记忆.总是有些模糊,而光线从来就不是一个停留在回忆里的公司。
有很多文字,是在几年前用微型录音机对过往一些光线人的访谈留存,如今声音依旧在。只是故人不再,或者,这些过往的人,只是经历了光线那个火热的年代,现在他们应该在继续自己的梦想。我想,经历了1999—2002年的所有光线人,对那些年代的记忆应该比我这里写的还要生动,还要有激情。那是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与历史。经历了,就永远是一笔财富,无论悲与喜。
回忆是一件很累心的事情,不是因为回忆不好,而是很多的回忆已经渐渐的变得模糊,如果现在不留下文字,也许几年以后记忆又变得钝了。
原谅此后,我写的文字只是承载着一些散存的记忆,也请原谅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东西可能没有或不会涉及。
就算是给未来留个空间。
对于中国的传媒娱乐产业,光线是一个传奇。或者说是一个奇迹。
从电视娱乐层面来讲,光线是当之无愧的娱乐之王。作者是根正苗红的光线入,从光线创立至今,从制片人到人力资源总监再到品牌总监,是娱乐之王的建造者,亲历者,思考者,记录者。可谓光线传媒的最佳发言人。
这本书,是中国民营电视的年鉴,是光线的编年史,同时又是作者个人的“太史公曰”,有揭密的刺激,有感性的解密,又有看故事的快感。阅读起来,熟悉光线的入会觉得非常亲切,即便对光线完全不了解的人也会觉得饶有趣味。
《光线十年(解密中国娱乐之王)》由王洪田所著,共七章。分别以文以历考,文以忆人,文以载道,文以记事,文以言志,文以缘情,文以传道。独立成章,却又暗线紧扣。
文,以历考。光线如何从十年前一个节目到成就一个公司的传奇历程。中国民营电视群体的缩影。
文,以忆人。王长田1988年只身北上,十万元起家,成就了今天的传媒娱乐之王。一部创业史,一个民营电视的生存之道。
文,以载道。光线凭什么成为中国传媒娱乐的先锋与领袖。全面解读光线独特的运营理念与模式。
文,以记事。十年传媒资本之旅,梦想实现背后,有着怎样的磨难。
《光线十年(解密中国娱乐之王)》由王洪田所著,共七章。分别以文以历考,文以忆人,文以载道,文以记事,文以言志,文以缘情,文以传道。独立成章,却又暗线紧扣。
这本书,是中国民营电视的年鉴,是光线的编年史,同时又是作者个人的“太史公曰”,有揭密的刺激,有感性的解密,又有看故事的快感。阅读起来,熟悉光线的入会觉得非常亲切,即便对光线完全不了解的人也会觉得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