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佩姬·古根海姆自传(一个艺术迷的自白)/艺术经济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佩姬·古根海姆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佩姬·古根海姆自传(一个艺术迷的自白)》讲述了古根海姆坦诚和热烈的人生与爱恋,借由古根海姆发现、推崇及资助艺术和艺术家的过程,提供了20世纪几位重要艺术家(包括杰克逊·波洛克、马克·恩斯特)有趣且鲜为人知的往事,包括Publisher在内的多家刊物均力荐此书。

内容推荐

她是著名的艺术赞助人,艺术世界的波西米亚女王,众多艺术家心中的缪斯,20世纪艺术的弄潮儿。她来自世界上最富有的犹太家族之一——古根海姆家族,其父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罹难,其叔父所罗门是当今最著名的私人现代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创始人。

《佩姬·古根海姆自传(一个艺术迷的自白)》作为在中国大陆发行的第一本佩姬·古根海姆中文自传,讲述了她坦诚而热烈的情爱与人生,及其发现、推崇、资助、保护艺术和艺术家的过程,提供了20世纪几位重要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马克斯·恩斯特等)鲜为人知的往事。包括《出版家周刊》在内的多家刊物均力荐此书。

目录

引 言 阿尔弗雷德·巴尔(AIfred Barr)

第一章 镶金的童年

第二章 婚姻

第三章 “古根海姆·热纳”

第四章 正式收藏

第五章 和马克斯·恩斯特的生活

第六章 “本世纪的艺术”

第七章 威尼斯和双年展

第八章 威尼尔狮子宫

第九章 再游锡兰、印度和威尼斯

第十章 重返纽约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1923年,我开始着手写回忆录。它这样开篇:“我来自两个最优越的犹太人家族。我的外公出生在巴伐利亚的某个马厩里,就像耶稣。我的爷爷则是小贩出身。”今天再从这里继续说起:祖辈们的人生虽然始于贫穷,但最终却奢华地落幕。我那位出生在马厩的外公,詹姆斯·塞利格曼(James Seligman),怀揣40美元,带着在邮轮上感染的天花来到纽约。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是做泥瓦匠赚来的,随后他在内战期间为联邦军队生产制服。后来他成为了一位声名远扬的银行家。我那位出生在伦瑙(德国与瑞士边境的小城)的爷爷古根海姆先生尽管富可敌国(他买下了世界上绝大部分铜矿),但他的社会声誉却远不及塞利格曼。事实上,当我的母亲嫁给本杰明古根海姆(Bejammin Guggen—heim)时,塞利格曼家族甚至认为这是一次“下嫁”。为了解释她将嫁入一个著名的冶炼业家族,他们给欧洲的亲属们发了一封电报说:“弗洛蕾特(Florette)与冶炼人古根海姆订婚了。”这件事后来成了家族里的大笑话,因为这封电报被误读成“古根海姆冶炼了弗洛蕾特”。

我出生的时候,塞利格曼和古根海姆家族就已经非常富有了。至少古根海姆家是这样,塞利格曼家也不差。我的外公是个非常节俭的人,从不愿在自己身上多花钱。虽然自己的生活一切从简,但他对子孙们却慷慨至极,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然而大概应该归咎于我的外婆吧,塞利格曼家的孩子即便不算疯癫,也实在异于常人。外公好不容易才摆脱了外婆的梦魇。母亲曾告诉我,自己每每邀请年轻男子来家中做客,外婆都要大闹一场不可。她甚至在店里闲逛时还不忘向那些营业员故作神秘地宣扬:“你们猜我丈夫上一次和我同房是什么时候?”

母亲的兄弟姐妹们非常离经叛道。我最喜欢的一位姨妈是个不可救药的女高音。如果你恰好在第五大道的街角等公车时遇见她,你会看到她那张得硕大的嘴巴,做出要唱歌的样子,试图引诱你也张嘴。她爱把帽子挂在后脑勺或者系在一侧的耳朵上,还总将一支玫瑰插在头发里,长长的帽针从头发里而不是帽子里骇人地斜刺出来。她招摇过市,裙尾横扫街上的尘土,身上永远都披着大披肩。不过,她也是个手艺精是的厨师,擅长做好看的番茄果冻。她如果不在钢琴前,就是在厨房里,或者在看自动收报机上的纸条。她嗜赌成性,且有严重的洁癖,总是用消毒剂擦拭家具。但我仍然被她身上那股不同寻常的魅力所吸引。可惜她的丈夫并不这么想。他们争吵了一辈子,后来他甚至用高尔夫球杆抽打姨妈和自己的儿子,企图置他们于死地。最终谋杀未遂,他怒不可遏地冲到蓄水池边,脚绑重物淹死在池中。

我的几位舅舅中最有魅力的一个,是位引人注目的老派绅士。在和同样富有的妻子分居后,他决定过一种极简的生活。他搬进一套两居室的小房子,把所有积蓄都花在买毛皮外套上,然后把外套送给女孩儿们。无论哪个姑娘,只要开口都能得到一件。他总是戴着法国荣誉军团勋章(L,eglon d’honneur),却从来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如此打扮。

另一个舅舅以吃木炭为生——由于啃食木炭多年,他的牙齿全都变黑了。他随身携带一只内衬镀锌的袋子,里面装着几片碎冰,以便时不时吮吸两口。他早起会先喝威士忌,之后一整天几乎什么也不吃。他跟我大多数的舅舅姨妈一样嗜赌成性,没有赌资时甚至威胁说要自杀,迫使外公掏钱。他还金屋藏娇,把情妇秘密养在家中,拒绝任何访客。直到有一天,他吞枪自杀了,终于再也没法把家人拒之门外。戏剧性的是,在舅舅的葬礼上,外公竟然挽着过世儿子的情妇一同走来,令在场的人大吃一惊。大家愕然了:“父亲怎么能这么做?”

我还有一位颇为神秘的舅舅,竟然一辈子没有花过一分钱。他常在晚餐进行到一半儿的时候进门,一面自称毫无食欲,一面把眼前的食物狼吞虎咽地吃光。他常常在饭后为侄子们演出恐怖秀。这种被他称为“蛇”的可怕又好笑的表演,其实就是将几把椅子排成一排,然后人趴在上面扭动,制造出蛇爬行的效果。另外两个舅舅似乎稍微正常点。他们当中,一个总是在洗澡,另一个则一直忙于写作从来不曾上演的剧本。后一个舅舅为人和善亲切,也是我最爱的一个。

我的爷爷梅耶·古根海姆(Meyer Guggenheim)娶了后妈的女儿,生活得很幸福。他们共同搭建起一个比塞利格曼更庞大、但又没那么古怪的大家族。他们育有七子三女,这十个子女又生了23位孙辈。奶奶去世后,照料爷爷的工作落到了家里的主厨身上。我猜想这位主厨或许曾是爷爷的情人,因为我仍清晰地记得她看到爷爷病弱呕吐而落泪的样子。爷爷是位绅士,我对他仅有的一段回忆,是他只身一人,身穿海豹皮领子的外套、头戴皮帽,坐在马拉的雪橇里穿行纽约。爷爷在我非常年幼时就过世了。

我出生在纽约的东69街。但对此我几乎毫无印象了。母亲说,当护士还在往热水壶里灌水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个世界,并发出猫一样的尖叫声。我有一个姐姐名叫贝妮塔(Benita),年长三岁。她是我幼年乃至整个青春懵懂时期的挚爱。不久后,我们搬到纽约东72街上的一所公寓,这儿紧挨着中央公园。在我五岁时,妹妹黑兹尔(Hazel)降世了,我曾为此嫉妒异常。

我那可悲的童年着实不幸:几乎没留下任何令我愉悦的记忆。现在看来,那真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岁月。年幼的我形单影只,没有朋友,15岁前从未去过学堂,只是在家里上私教课。父亲坚持认为他的子女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把培养我们的品味视为己任。父亲热爱艺术,购藏了许多绘画作品。在我的印象中,童年陪伴我的,只有那只臀部巨大的摇摆木马和一栋铺着熊皮地毯、挂着水晶吊灯的娃娃屋。我曾拥有一只玻璃陈列柜,里面放满了手工雕刻的铁质或银质的微型家具,陈列柜还配有一把黄铜制的复古钥匙。柜门一直被我紧锁着——谁都不能碰坏了我的宝贝。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央公园。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开着电动四轮车带我去那里玩儿。长大一些后,我开始自己在公园里骑电动脚踏车。冬天,由……

P9-11

序言

2009年底,我开始着手写作《21世纪中国艺术史:2000—2010》。与之前的两部十年艺术史不同,在我看来,这即将过去的十年与之前的情境有很大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政治形势而产生的,西方哲学以及相应的人文领域里的思想对艺术家的影响开启了新的艺术历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艺术问题,对这个时期的艺术在观念、风格、表现与技法上的变化给予了高度的关注;90年代,商品与市场经济得以发展,艺术从人们的观念形态的层面进入到了实际的交换领域,这本应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逻辑结果,但是,由于长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对艺术的宣传与教育功能的过分提倡,艺术的创作与作用被限制在极端狭小的领域,人们对于艺术进入市场的现象普遍难以接受,这看上去与市场化的趋势形成了一种矛盾甚至冲突。尽管如此,市场经济导致的国际接轨,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进入了全球化的语境,很快,西方社会艺术制度的运行开始对中国的艺术体制产生冲击,那些脱离体制的艺术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开始在国际机制中生存与发展,整个90年代的历史景观是,新的艺术现象不断产生,市场以及相关联的制度因素开始对当代艺术起着抚育与催生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中可以看到新的艺术制度萌芽:画廊、艺术空间、美术馆、艺术博览会、拍卖机构以及市场化运行的艺术媒体,与之同时,策展人及其相应的制度规则也被引入中国,参与艺术投资、收藏以及经纪活动的人也不断涌现,因此,书写新世纪十年的艺术史就完全没有之前两个十年那样单纯,尽管90年代的市场现象已经比较明显,但是,中国大陆本土艺术的全面市场化出现于新世纪。结果是,这个十年充满着远远不限于“艺术本体”的复杂问题。

熟悉西方艺术史的人了解,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今天,艺术都与赞助、资本、基金以及由多种社会力量支持的美术馆与博物馆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正是这些语境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时代或者是时期的艺术生态,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风格、趣味甚至技术的变化。

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开始于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那时,批评家们提出了涉及艺术制度的若干新问题;很快,中国当代艺术家被邀请参加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开始进入全球艺术体制的运行轨道。进入新世纪,市场力量将全球艺术体制的范例带入了中国,引发了中国大陆本土的艺术制度各个要素的建设,2000~F这届“上海双年展”被认为是具有国际体制雏形的例子。由于特殊的政治制度与市场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新世纪十年中的艺术生态经历了复杂的演变,甚至参与了实际的艺术生产。事实上,在新世纪的十年中,涉及艺术制度问题已经成为艺术史十分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我在《21世纪中国艺术史:2000—2010》写作中将涉及艺术生态与艺术制度的事件与活动作为重要的历史内容的原因。

从2005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中出现了“井喷”式的价格上升,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艺术市场又出现了急速的波动,这种波动又引发了人们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这实际上是新的艺术制度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也是若干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导致的。但是,无论中国问题有多么的复杂和特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变化是不可能与人类的经验完全相悖的,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今天的艺术现象成为我们研究艺术史的课题。在这方面我以为应该收集和研究国外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信对这些知识与经验的了解与研究,能够有助于中国艺术制度的合理建设,减少由于缺乏知识认知导致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对艺术创作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这就是我想编辑“艺术经济学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在这样一个奇特的物质主义时代,人们对今天的艺术遭遇充满沮丧,不过,我认为,“丛书”中讨论艺术与物质社会关系的著作恰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精神世界及其价值。

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能够慧眼识别这些著作在今天的重要性和建设性,并给予及时的出版;感谢本“丛书”的翻译者,他们对今天中国的艺术事业做出了及时的贡献;感谢孙越在翻译工作中的组织与统筹,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学术的严肃态度,使得她耐心地应对了翻译工作中的各种琐碎事务。

吕澎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于银川

后记

译者后记

作为一个艺术行业的从业者,古根海姆家族的声名如雷贯耳,而提起古根海姆家族对艺术行业乃至艺术史的影响时,有一个名字我们无法回避,那就是佩姬-古根海姆。有关佩姬一生的评述,相关的文字也有长篇累牍之势,无论客观与否,都是他者旁观后的见解罢了。诚然,关于一个人的一生,他者的评述可能与本人自身的感知有着极大的距离,而自传的书写恰恰成为自我感知的载体,它可以让人作为本体的主人,异常主观地审视自己,表达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的深切体悟,为后世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个体曾经存在过的痕迹。这或许也是自传之所以吸引人的缘由。

佩姬的一生多彩多姿,既有显赫门第的金碧辉煌,也有父亲乘泰坦尼克号遇难、“家道中落”的阴霾;既有纸醉金迷的欢宴,也有支离破碎的爱情。早年的教育经历,使她逐渐发现自己难以在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找到合适的位置,而机缘巧合,让她进入了背离资本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追求精神上的彻底自由和解放的“波西米亚”世界。可以说,相较她留在美国过着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姐妹们,她所选择的另类的生活方式令她的族人大为震惊,甚至无法认同。这也是为什么在长达半生的时间里,她在某种程度上被家族所“驱逐”,甚至在约翰戴维斯所著的家族传记《古根海姆家族:一部美国史诗》中被描绘为一个生活浪荡的边缘人物。佩姬在波西米亚世界里找到了同类,认识、结交了大量20世纪初的杰出作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他们中有詹姆斯·乔伊斯、埃德温·缪尔、马塞尔·杜尚、伊夫·唐吉、安德烈·布勒东、费德里克‘凯斯勒等等。她从这个时期真正开始接触现代艺术,并深深沉迷其中。在第三次婚姻/恋情失败之后,出于调整生活方式的目的,她听取了友人的建议,在伦敦开办了“古根海姆·热纳”画廊。在短短几年中,画廊举办了多次重量级的展览,譬如康定斯基在英国的首次个展,包括布兰库西、阿尔普、贾科梅蒂等人的作品在内的雕塑群展。那次雕塑展因被当时泰特美术馆馆长评价为“不是艺术”而一时无法通过英国海关并引起轩然大波,佩姬和同好们四处奔走,征集“请愿书”,一纸状书告至英国下议院,才最终赢得了官司。佩姬通过这次事件对英国民众、艺术界进行了一次公开教育,拓展了人们对“现代艺术”的认知,这可以说是她对现代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重大贡献。战争接踵而至,即便如此,佩姬仍然坚定不移地遵守着她“一天买一件作品”的诺言,挽救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尔后,她又设法帮助多名重要的艺术家和学者安全逃离法国,到达美国。在未受战争侵扰的纽约,她终于得以实践“创办一座现代美术馆”的心愿,在杜尚、布勒东、恩斯特、普策尔等人的帮助下,“本世纪的艺术”美术馆诞生了。这家美术馆不仅倾力于展示现代艺术重要流派的作品,并且由凯斯勒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方式,在几十年后被古根海姆美术馆“借鉴”。“本世纪的艺术”美术馆既用于展示佩姬已有的藏品,还通过几次沙龙展,挖掘和扶持了大量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如罗伯特·玛瑟韦尔、威廉姆·巴奇奥蒂斯、马克-罗斯科等,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的杰克逊-波洛克。“本世纪的艺术”美术馆关闭后,佩姬在剩余的人生里主要致力于将她收集和保存的珍品,在全世界各个重要的文化艺术舞台上做展示,不遗余力地推广现代艺术。当她被贝伦森质问,为何收藏现代艺术而不是古代大师之作时,她答道:“我认为自己身负保护我们时代的艺术的重任。”回顾佩姬的人生,虽然充满争议和传奇色彩,但归根结底,她的确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从一位女收藏家与现代艺术及艺术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里,窥见20世纪这个现代艺术辉煌时代的缩影;能够透过一位不凡女性传奇生涯的点点滴滴,领悟追求无憾无悔的人生所必需的坚持和勇气。

最后,我要感谢吕澎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友人殷嫣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本人的专业水平及经验的有限,翻译中不免有错漏,恳望读者指正。

徐小丹

2014年1月于成都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里,窥见20世纪这个现代艺术辉煌时代的缩影;能够透过一位不凡女性传奇生涯的点点滴滴,领悟追求无憾无悔的人生所必需的坚持和勇气。

最后,我要感谢吕澎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友人殷嫣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本人的专业水平及经验的有限,翻译中不免有错漏,恳望读者指正。

徐小丹

2014年1月于成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3: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