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孙幼明的人都知道,他在广州市总工会工作,是一位多才多艺,书、画、诗、楹联、词、曲样样精通的多面手,尤其是绘画方面,颇有建树。他虽然没有进美术学院学习过一天,却成为名画家“牡丹王子”。从小是“留守儿童”、父母亲不在身边的孙幼明,何以成为一个集诗、书、画、联、文、音乐于一身的当代艺术家?又是如何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创作出大量的文艺作品的呢?
细读曾劫生、柔冰编著的《放飞梦想——“牡丹王子”孙幼明传奇艺术人生》,所有答案尽在不言中。这部报告文学真实再现了孙老师的文品与人品,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的是孙老师生活的真实。掩卷沉思,孙幼明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不禁唤起了隐藏于我心灵深处点点滴滴的回忆……
曾劫生、柔冰编著的《放飞梦想:“牡丹王子”孙幼明传奇艺术人生》是一部真实的传奇故事。
他从小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照顾和教导,然而,“烂地”还是孕育了他的画家梦。他经历了知青岁月的磨炼,当过酒厂的锅炉工,高考落榜曾令他心碎,之后屡次受挫,但他却越挫越勇,通过艰苦的自学,实现了童年的画家梦,他就是被誉为“牡丹王子”的孙幼明。
究竟是什么给他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实现一个个梦想,绘画出瑰丽的传奇?
答案尽在《放飞梦想:“牡丹王子”孙幼明传奇艺术人生》中,孙幼明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借此与之共勉。
难忘“烂地”的两位哥哥
难忘阿飞哥
在“烂地”的小伙伴都是很爱玩的。唯独有两个大哥哥对孙幼明的成长以及滋养其画画的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个是泥瓦匠的儿子阿飞哥,他年长孙幼明五岁,对孙幼明的画画启蒙挺有帮助。他住在后巷,孙幼明有空就爱往他家跑。他很喜欢文学,曾借过一些书给孙幼明阅读,如《十万个为什么》、《地心游记》、《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等,让孙幼明增长了不少文学知识。有一次他借给孙幼明一大叠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图片,因此孙幼明11岁就已了解到施特劳斯、肖邦、巴赫、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的模样和名字。阿飞哥有个朋友也是画画的,便把一些钢笔画借给孙幼明看,那些画画得相当不错,使孙幼明自叹不如。有时阿飞哥还带孙幼明去一些业余画家的家中做客,并介绍孙幼明跟他们学画,其中有一人就是现在的著名画家陈本。
有一年,阿飞哥去北京出差,专门买了几张宣传画送给孙幼明,并要孙幼明临摹。其中有一张水粉画名叫《军民团结保卫国防》,是描绘了一个解放军和一个民兵骑着马在边境巡逻,孙幼明用放大格的方法画了一个月才完成,画得惟妙惟肖。还有一次,他让孙幼明临摹一幅鲁迅的画像,孙幼明画好后送给他,他便挂在家中的客厅里。
阿飞哥原名叫汤仲飞,曾是广钢职工。有时,他会带孙幼明到厂里玩,让他现场写生,画高炉和工人劳动场景。阿飞哥也是一个人才,他是广钢职工艺术团的小提琴手,于是也介绍孙幼明认识广钢职工艺术团的其他小提琴手,好让他多受艺术熏陶。及后,2008年,学有所成的孙幼明在恒福路翰墨轩开画展,阿飞哥从报上得知消息后专程前往捧场,并留言表示称赞“祝贺终于取得绘画上的成功”,可惜当时孙幼明不在场,没有见上一面,但情谊永远暖在心头。
难忘李大哥
另一位是李大哥,他住在小巷的深处,在市二中学读高中,戴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整个“烂地”就数他最有文化了。因为他也爱画画,所以每到晚饭后孙幼明就到他家,在门口放张小桌子,他就教孙幼明画画。他曾教孙幼明画过《三国演义》里的关公和姜维,教孙幼明学会了用放大格子的方法画人像。后来孙幼明用这一方法画了许多毛主席像,并为街坊汤伯、四婶画过炭画。
“文革”时李大哥得到了一本毛主席的头像画册,视之为珍宝,经常临摹。孙幼明知道后便向他借,也画了许多毛主席像。后来一位小学同学知道孙幼明有这本书,向他借,不是自己的书孙幼明本不想借,但又不知如何推搪,便借了。但同学借后却把书弄丢了。等到李大哥要孙幼明还书时,他一下傻了眼,无奈只好说是弄丢了。李大哥当时很不高兴,最后孙幼明赔了他五角钱。此事影响了孙幼明和李大哥的友谊。事隔三十多年,李大哥也搬离了“烂地”,近况如何也无从知晓了。
每当回想起和“烂地”小伙伴们共同度过的童年、少年时光,孙幼明觉得真是美好而难忘!
痛别爷爷
除了爷爷外,姑妈对孙幼明三姐弟也照顾有加。1965年,姑妈调去了北京楼饭店(当时叫涎香饭店)工作。由于家庭住房困难,她在饭店申请了一套约10平方米的房子,便搬出了“烂地”。于是孙幼明三姐弟过着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爷孙之间互相照顾。当时姐姐才10岁,孙幼明9岁,妹妹只有5岁。正因为这样,孙幼明学会了做家务和照顾家人。
平时多数是爷爷买菜、做饭,但他年纪大,不能挑水。孙幼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挑水多是他去。最初孙幼明是用扁担挑水,有一次挑水回来不慎跌倒,水洒了一地。后来孙幼明干脆不用扁担了,就用双手来提,提得多了,手力也大了很多。渐渐地,孙幼明还学会了生炉子。那个时候,燃料主要是木柴和煤球。生煤炉时是在灶底先放些杂纸,上面再放一些细柴枝,再加上一些短木块,先把火点燃,烧着木块后再放上五六个煤球,很快木柴把煤球点燃了,炉子才算是生好了。孙幼明也学会了劈柴,再扭纹的木柴他也可以劈开。同时,还学会了买菜和做饭。孙幼明家小巷对面就是大北市场。大北市场面积挺大的,前门在百灵路,后门在德宣路(现东风西路),毗邻市总工会,都是砖木结构的旧房屋。孙幼明到菜市场,总会记得买爷爷最喜欢吃的鱼和菜心。爷爷吃菜很省,有一回,一件鱼块吃了几天他还舍不得丢,鱼已变质了还在吃。孙幼明见了不忍,说:“爷爷,这样的鱼吃了会拉肚子的。”爷爷这才扔掉。那时家里是没有电冰箱的。晚饭后,通常是孙幼明陪爷爷散步。最麻烦的是倒马桶。因条件所限,家里没厕所,小孩可在附近公厕解决问题,而爷爷行动不便,只能在家里放置一个马桶。通常是由姐姐和孙幼明倒马桶。
爷爷的身体一向很好,但在1967年,他因患肠炎住院动手术剪去了三分之一的肠子后,身体便日益衰弱,满头白发,一脸寿斑,步履越发艰难。爷爷体弱,需要营养,但那时物资匮乏,供应紧张,爷爷终于病了。有一晚爷爷对孙幼明说:“明仔,我怕是不行了。我都83岁了,活得也差不多了,我也不怕死,甚至希望早一点见你祖母,但我最放心不下的是你们三姐弟。你们年纪还这么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真是可怜啊!”姑妈知道爷爷病后,每天都来看望他,但因供应有限,无法为他做些营养食品。孙幼明二伯父也过来陪爷爷住了两晚,二伯娘也过来为他炖些糯米稀饭。就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孙幼明爷爷的身体终于扛不住了,在1969年1月13日去世了,终年83岁。爷爷去世那天是下午,二伯父和姑妈都未过来,姐姐和妹妹也上街去了,只有孙幼明留在他的身边,一直看着他渐渐没了气息,最后闭上了眼睛。孙幼明白1962年回广州后一直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祖孙情深,孙幼明不禁放声痛哭,哭声惊动了邻居。
P9-11
书画诗楹曲 南粤一才子
——记名画家“牡丹王子”孙幼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谢友义
认识孙幼明老师不知不觉中已有十年了。
熟悉孙幼明的人都知道,他在广州市总工会工作,是一位多才多艺,书、画、诗、楹联、词、曲样样精通的多面手,尤其是绘画方面,颇有建树。他虽然没有进美术学院学习过一天,却成为名画家“牡丹王子”。从小是“留守儿童”、父母亲不在身边的孙幼明,何以成为一个集诗、书、画、联、文、音乐于一身的当代艺术家?又是如何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创作出大量的文艺作品的呢?
细读《放飞梦想——“牡丹王子”孙幼明传奇艺术人生》,使我又一次与孙幼明老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所有答案尽在不言中。这部报告文学真实再现了孙老师的文品与人品,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的是孙老师生活的真实。掩卷沉思,孙幼明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不禁唤起了隐藏于我心灵深处点点滴滴的回忆……
记得是2009年吧,我还在一家央企工会工作,单位的工会工作直属市总工会指导。那时,孙幼明老师执掌《羊城职工》,为扶持工人作者,孙老师积极联系各企业的文学爱好者、《羊城职工》通讯员,进行座谈,共同为《羊城职工》的完善与发展尽力,并组织市总工会领导及有关人员到我当时所在单位进行采风及座谈会,在广州市各基层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孙老师言行一致,富有创新精神,再加上他的踏实果断,为广州职工、广州市的文艺爱好者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为扶持工人作家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在他主持《羊城职工》工作时,我们基层工会工作者与孙老师的关系就是哥们的关系。
打铁要靠自身硬,光说不练假把式。孙幼明的文学功底深厚。他创作的对联令人拍案叫绝,在楹联界传为佳话。“虎跃龙腾迎亚运,莺歌燕舞贺新春”、“和谐社会春光美,亚运时光喜气浓”、“激情亚运添微力,有志青年壮虎威”以及《宝善山房赋》等等,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2008年南方发生了罕见的冰雪灾害,为抗击雪灾,他一气呵成,创作了一首长达658字的诗词——《南粤抗雪灾颂》,随后又将其改写成琅琅上口的民歌《冰雪情浓》,为所有参与雪灾抗击工作的热心人送上了一份“精神粮食”。被称为“现代苏东坡”的广州人苏俊英读完这首长诗,当场花了两个多小时用硬笔将其写成书法,张贴在常有文人聚集的棋艺馆里。而不少文化界杂志也纷纷刊载了该首诗词。2012年7月20日,南方电视台新闻播出环保节目,播出了由孙幼明老师作词的《垃圾分类歌》后,产生了强烈反响。
孙幼明是一个热心人。身为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的他,是真正的“理事”。近年来,他一直关注文学新人,总是不遗余力推举文学新生力量。比如:在担任《羊城工报》总编辑时,他了解到市民政工会的老工会主席李志强的作品有内涵,便安排发表了李的不少作品(其中包括一个中篇小说),但李一直没加入作协。他认为李的条件符合市作协的要求,于是就和《机关建设报》总编辑李俊航一起推荐他入会。2011年底,李志强在市作协主席团会议上被批准加入市作协。还有市工商局督察处的主任科员雷进(网名雷歌)。因工作关系他们认识了。雷歌原先只想加入越秀区作协,孙幼明认为他加入市作协可能对他的创作更有帮助,就主动推荐。2011年底,雷歌也如愿以偿加入了市作协,成为了一名名正言顺的作家。
对此,孙幼明不无感慨地说:“能够一次性推荐成功两人加入市作协,作为市作协的老会员、理事我也很高兴,为发展壮大作协的队伍和事业作出了贡献。回想我1995年加入市作协的情景,当时我正担任市总工会羊城工报社的采编部副主任,并刚从省作协主办的职工作家班结业。我的好朋友龚伯洪先生便热情介绍我加入市作协,并认识了市作协的副主席徐启文、郭仲强、陈绍伟。他们审阅了我的见报作品后都认为达到了市作协会员的条件,便一致同意我加入市作协,在换届时并推荐我担任了理事。一转眼就过去了十多年,当年介绍我入会的作协老领导都先后退休了,现在又轮到了我要为作协注入新鲜血液出力的时候了,所以我也先后介绍过一些人入会。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我都愿意介绍他们入会。这既是我的责任,更是对当年扶持过我的老作家们的感恩,使市作协保持活水长流,活力长在,青春常驻。”
经历即财富。昔日的“烂地”留守儿童、酒厂锅炉工、住小平房的“穷书生”,如今已是国家级的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楹联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的理事和会员,广东省职工艺术家,广东十大文化人之一,广州市职工书画会副会长……集无数光环于一身的孙幼明,依然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百折不挠地前进,不断实现梦想并超越自己。
——这就是他,一位人品、文品、艺品都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敢与千葩争艳丽,乐同百卉共清芬。天香秀质超群出,国色佳名举世闻。
——题孙幼明画牡丹
原广州市政协主席 邬梦兆
自学成才贵在坚持。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市总工会主席陈伟光
孙幼明自学成才,诗书画联样样皆精,实属难能可贵。
原广东楹联学会会长 关振东
孙幼明的画文人书卷味浓厚,用笔用墨精到,设色淡雅华丽,诗书画同冶一炉,风格清新自成面貌。
广东省文联原专职副主席、广东楹联学会会长 邹继海
孙幼明好玩,看到新鲜的,就玩上一把;孙幼明好学,诗书画歌赋都玩得开;孙幼明热情,到哪里都能广结人缘;孙幼明会过日子,所以人到中年,就有人愿意给他写传,让世人看看,一个平常的人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一番梦想。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曾应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