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历程》分为“清园自述”、“故人怀想”、“思辨随笔”三个部分,从大体上可以反映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学术生平以及思辨历程的概观,虽然相对元化先生宏富的学术著作而言,不免挂一漏万,但从中亦可窥见元化先生的思辨历程及反思之一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思辨历程(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元化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思辨历程》分为“清园自述”、“故人怀想”、“思辨随笔”三个部分,从大体上可以反映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学术生平以及思辨历程的概观,虽然相对元化先生宏富的学术著作而言,不免挂一漏万,但从中亦可窥见元化先生的思辨历程及反思之一斑。 内容推荐 王元化(1920~2008),生于湖北武昌,祖藉湖北江陵。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现代作家,曾用笔名洛蚀文、方典、函雨等。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文学生涯,并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文学评论。解放后长期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思辨历程》收录的就是他的杂文作品,共计68篇,分三辑编排:“清园自述”、“故人怀想”、“思辨随笔”。 《思辨历程》是大家文库中的其中一本。 目录 ◎清园自述◎ 从《展望》到《地下文萃》·003 《思辨短简》后记·016 《文心雕龙讲疏》序·020 一九九一年回忆录·025 《思辨发微》序·063 与友人书·069 哈佛燕京之会·073 《思辨随笔》序·081 自述·086 读黑格尔的思想历程·093 寻根江陵·107 重返清华园·121 读莎剧时期的回顾·128 为周扬起草文章始末·156 台湾一瞥·164 斯城之会·181 《人和书》跋·189 记我的三次反思历程·193 《清园近作集》序·204 ◎故人怀想◎ 记达君·211 满涛之死·216 鲁迅与周作人·220 记顾准·222 悼王瑶·230 韦卓民先生·23S 熊十力先生·240 记林毓生·249 遥祭相浦果·252 记张中晓·257 谈杨遇夫回忆录·263 谈汤用彤·270 读胡适自传唐注·274 胡适的治学方法与国学研究·283 郭绍虞先生·295 记冯契·301 怀谭其骧·303 忆辛劳·306 记孙冶方·316 记贺绿汀·320 记冯定·323 我和胡风二三事·329 记郑桐荪·335 忆王若水·337 怀林淡秋·344 ◎思辨随笔◎ 明末将卒骄横·357 哈姆雷特的犹豫·359 南朝的土族与庶族·361 释虚静·364 玄佛并用·367 谈诠释·370 对任继愈道与理说献疑·373 无辨·376 牛马、豺狼、鹰犬·378 “情”和“自我”·380 《京师乐籍说》·382 早期讽刺文·385 才性与才气·388 《卜千秋墓壁画》试探·392 与友人论学书·397 简论尚同·399 说真诚·405 释“道”与“德”·407 体改与启蒙·410 扶桑考辨·412 谈掌故·421 谈近代翻译文学·424 孔子最早的神圣化·431 谈考辨古史·434 编后记·439 试读章节 上海雁荡路复兴公园大门对面,坐落在南昌路路北,有一幢灰色楼房,解放前它原是中华职教社。当时《展望》周刊的办公室就设在这幢大楼第二层的一间大房间内,从一九四八年初秋到一九四九年三月《展望》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我曾经在这里工作了半年多。 三十多年前,那是一个严峻的时代。大局正在动荡,人们忍受着生活的煎熬和政治的压迫,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笼罩着上海。每逢我到这座大楼去的时候,需要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为敌人知道《展望》社就设在这里。我得时刻警惕着,提防特务盯梢。同时也多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采取突然袭击,对《展望》下毒手。我必须随时作好准备。那时一切进步报刊几乎都停了,《展望》是由上海地下党所掌握的惟一刊物。它奇迹般地得以支撑下来,主要是由于任之(黄炎培)先生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这刊物是他主办的,敌人不得不存有顾忌,自然这是有限度的。随着局势转紧,情况就会发生骤变。 那是一九四八年九月下旬,有一天,唐守愚代表上级党通知我:黄炎培要求党派个人去负责编辑《展望》,组织上决定派我担任这项工作。由于考虑到今后我的工作环境,组织决定和我单线联系。我受命到《展望》去工作前,这刊物已出到第三卷。这是一个时事述评的综合性刊物,十六开本,用六号字排,每期约四万字。内容设有固定的专栏、专论、通讯报道等。 上海初秋的天气还十分暖和。我走上中华职教社的二楼,第一次见到了黄炎培。那时他已六十开外,短短身材,穿了一套中山装,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当时我对他用了王清园这个化名。他就直截了当地问我:“王先生,你能不能把你的真姓名和地址告诉我?”事前老唐认为我可以告诉他,以便在危急时可得到他的通知。我如实说了,但请他保密,同时也请求他在《展望》有危险时立即通知我。当谈到编务时,他提出要我负责,并提出把每期刊头下的短论交我来写。我提出还是请他本人撰写。短论实际上是代表《展望》立场和态度的社论性文章,过去是他以“同父”的笔名写的,和他关系密切的杨卫玉,也以“瑗”的笔名写过几篇(直到《展望》被查封前一期,由于他已不来社,我才以“万殊”的笔名写了最后一篇短论)。经商议,我答应由我来写《周末专栏》。这一专栏在我以前是由杨卫玉写的,更早是由李政文、宦乡等写的。专栏一开始就用的是仲亨的笔名,撰稿者虽然换了好几个,但仲亨笔名一直沿用下来。我从第三卷第三期起在这一专栏由第一篇《飞虎将军张开了虎口》(评陈纳德声言将率其飞虎队空军“参加中国之剿共战争”),至被查封前一期《孙内阁垮了台》,共写了五十篇。关于黄炎培要我对编务负责问题,我提出由我把每期编好的稿子仍请他审阅签字发排。他同意了。这也是事前我和老唐谈过,按他的意见执行的。 谈好编辑工作后,黄炎培介绍我和杨卫玉先生见面。杨卫玉身材高大,也很健壮,年纪也有六十以上了。那时这二老全天到《展望》上班,几乎无一日缺勤。《展望》的经理部门由尚丁负责。由于各有分工,那时我和尚丁接触很少。实际上,那时《展望》的编辑只有两个人,一是我,另一是黄炎培派给我的助手李国全。小李是抗战胜利后由黄炎培带到上海的,当时只有十九岁。他身材矮小,似乎尚未发育成熟,有一双机警的大眼睛,能干、老练,超出了他的年龄。小李大概有些猜测到我的来历。他把一切危险工作承揽下来,主动向我提出由他到容易引起敌人注意的信箱去取稿件和来信,跑印刷厂送稿发排,并由他一人校对全部校样。他并不是党员,由于他的智慧和环境的熏陶,他学会了一些地下工作的方法。那时印刷厂是最引敌人注意的地方,为此他和排字工人交上朋友。这些工人知道《展望》是个进步刊物,他们和他商量好对付敌特警宪的办法,一旦敌人来搜查,就让他装作学徒,大家来掩护他。他在编务方面分担了大量的繁杂事务,做了许多原本应该属于我分内的工作。例如编排划样就是由他承担的。此外,和投稿人通信联系,审读所有来稿选出可用的交我决定取舍,为不愿留下通讯处的作者保存稿酬(这样的作者很多,需要把他们的稿酬存入银行,以待将来解放后发送),直到收集资料、剪贴报纸等等都由他一人包下来。这使我从繁杂事务中摆脱出来,可以腾出时间去做我要做的工作。因此,我每周只要两个半天到《展望》去处理编务,包括我写的《周末专栏》都是利用这两个半天在编辑室内草就的。 《展望》的特点首在“一周展望专栏”,每期四篇,按期由固定撰稿人撰写。“一周政治展望”是陈虞孙以张绍贤笔名写的;“一周战局展望”是姚溱以波光笔名写的。经济方面和国际方面分别由钦本立(笔名柏苍)和石啸冲(笔名丁蕾)执笔。前两位作者是上海地下党负有一定责任的同志,可以直接传达党的声音,从而成为《展望》的重点文章。在我接任《展望》编务后不久,姚溱被敌人逮捕了。当时唐守愚匆忙来找我通知此事,决定“一周战局展望”不能停,仍要用波光笔名继续发表,尽量保持姚文的原有风格笔调,以免敌人察觉,否则对姚和刊物都不利。这项任务由老唐本人来担当。所以当我去编《展望》时,“一周战局展望”除头一两篇,都是老唐写的。 P3-6 后记 九年前的中秋节后第三天的上午,我在上海衡山宾馆王元化先生的临时住所与他单独闲聊过一两个小时,并且收获颇多。那天上午,元化先生谈兴颇浓,还拿出他写的一些裱好的字幅给我看,记得有为季羡林九十寿辰所作之序,还有关于熊十力先生的一幅手卷等,我也乘兴请元化先生写了两幅字,元化先生还签名送了一本《思辨随笔》给我。回到南京后,我还写过一篇《与清园老人的书缘——访王元化先生》的短文记述那天的情形。拙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回南京后不久,竟意外地收到了王元化先生的一篇短文《纪念鲁迅的几句话》,遂将其刊发在拙编《开卷》二00一年第八期上。我想,元化先生的这次赐稿也可算是我们一面之缘的一个美好的回忆。 与元化先生的一面之缘是由王辛笛老促成的。那天早上我在辛笛老家拜访时,无意间提到我至今都未见过王元化先生。辛笛老当即拨通了元化先生的电话,说介绍一位朋友去拜访,元化先生表示欢迎,并说现在就可以去。放下电话,辛笛老就说,元化先生那要赶紧去,因为去找他的人很多,这会去,他那没客人,可以好好地说说话。于是,就有了我与元化先生的一面之雅。 还是由于书缘之故,不曾想到的是九年之后,因为薛原兄之邀约,才有了这本《思辨历程》的编辑之缘。为了能编好这本书,我除了在自己的藏书中找出元化先生的几本著作之外,还请郑闯辉兄去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元化先生的七八本著作。此后,经由上海姚以恩先生的介绍,还得到了元化先生的哲嗣王承义先生的大力支持。至此,这本书得以顺利地选编完成。 本书分为“清园自述”、“故人怀想”、“思辨随笔”三个部分,从大体上可以反映出王元化先生学术生平以及思辨历程的概观,虽然相对元化先生宏富的学术著作而言,不免挂一漏万,但从中亦可窥见元化先生的思辨历程及反思之一斑。如若读者诸君能从书中找出元化先生其他专著的线索,进而研读之,那将是编者的莫大荣幸了。 黄世纬先生对本书的编选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二0一0年五月二十五日晚于金陵尚书楼北窗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