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直通现代心灵的佛法)》由杨惠南编著,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
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
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42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
畅销三十年,辐射五大洲华人圈,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六祖坛经(直通现代心灵的佛法)/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杨慧南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六祖坛经(直通现代心灵的佛法)》由杨惠南编著,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 余秋雨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荐! 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42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 畅销三十年,辐射五大洲华人圈,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 内容推荐 《六祖坛经(直通现代心灵的佛法)》由杨惠南编著,本书是一本六祖大师传。约梁武帝的时代,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成了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传给了第二祖慧可(神光),陆陆续续又传到了唐朝时代的惠能禅师,也就是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六祖惠能是中国禅宗中最伟大的禅师。他那光辉灿烂的一生和朴实自由的思想,风靡了全中国,带给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活泉!他滋润了思想家的心灵,丰富了诗人们的想像力,使宋、明两朝的文化界开出了灿烂缤纷的花朵! 《六祖坛经(直通现代心灵的佛法)》每一章节的前面都附有一首与该章内容相关的诗词。这些诗词大半都是历代高僧的作品。不仅有丰富、华丽的词藻,还深含浓郁的禅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辞亲、求法 第二章 神秀呈偈 第三章 传法 第四章 大禹岭 第五章 隐遁 第六章 春归 第七章 风幡之争 第八章 不二法门 第九章 祝发 第十章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第十一章 菩提树下 第十二章 宝林寺 第十三章 山色岂非清净身 第十四章 青原行思 第十五章 南岳怀让 第十六章 南能北秀 第十七章 入灭 后记 附录 原典精选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试读章节 六祖大师俗姓卢,名惠能。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诞生在岭南新州(现在的广东省新兴县)。相传大师诞生后的第二天黎明,有两位容貌奇特的僧人来到了惠能的家里,告诉惠能的父母亲说:“恭喜二位得到了千年难逢的麟儿!他是佛门未来的龙象。将来他不但可以‘惠’施一切众生,也‘能’弘扬佛陀所流传下来的尊贵真理,因此希望二位替他取名为惠能,将来一切都会很顺利!”说完,两位僧人即消逝而去。太阳渐渐地升了上来,金色的晨光照在这新生婴儿的脸上,仿佛一个红艳欲滴的苹果!于是,卢惠能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三岁时,惠能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他从小就非常孝顺,年龄稍大就上山砍柴,然后挑到街上去卖。邻居人人都称赞他,没有一位顾客不喜欢他! 有一天,惠能过完二十四岁的生日不久,像往常一样砍柴、挑柴,挑到了城里的顾客家去。刚放下柴担,出了门就听到有人正在喃喃念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感到有一股生命的暖流,从心灵的最深处源源涌出,滋润了身体的每一关节、每一窍门、每一毛孔,并打开了无量无边的智慧宝藏。他感到无限的喜悦,像是腾云在空中游荡,又像回到童年,躺在母亲温暖的摇篮里!在这一瞬间,惠能突然开悟起来,每一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善良,哪怕是乞丐或强盗。每一朵花也都好像正在向他招手微笑!哪怕是不知名的野花。惠能实在太高兴了,顾不得自己连个大字也不认识,更顾不得自己对佛法的全然无知,就贸贸然跑去问那个人说: “请问您正在念诵的是什么经?”那人看他衣衫褴褛,但却态度诚恳,所以就详细地告诉他: “我念的是《金刚经》。是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那儿恭请来的,那儿是弘忍大师居住的寺庙。” “请问弘忍大师是谁?” “他是当今最有名的禅师,弟子有一千多人。你对佛法有兴趣吗?”那人很慈祥地问他,惠能不太好意思地搔搔头: “有兴趣倒是有兴趣,只是一方面我不识字,根本不懂佛法,二方面我家里有老母在,一时也不能离开她老人家!”惠能说着说着,神情一下子高兴,一下子羡慕,一下子又现出非常苦恼的样子。 “小兄弟呀!”那人拍拍惠能的肩膀说,“我看你资质聪明,很有善根,假如能够深入佛法,一定会有极大的成就!年轻人应该不计一切辛劳地追求理想,追求真理才对啊!这样吧,我先给你十两银子,就算我先一步供养你这位未来的肉身菩萨,你拿回去安顿你的母亲,然后再到黄梅东禅寺去找弘忍大师,我相信他一定会善待你的。” 惠能感激涕零地接过了十两银子,一再地向客人跪拜磕头,然后匆匆地赶回家去。一路上思潮起伏,如拍岸惊起的汹涌海水,他想起《金刚经》的经文,想起幼年丧父的孤苦,母亲的辛劳,以及城里那人的深重恩德,不禁悲喜交加,泪水如泉水般源源流出!太阳渐渐下山了,晚霞映照得千顷禾田如黄金般闪闪发亮。远处,一个头戴斗笠、荷锄、赤脚的农夫,正向着禾田那头的一个童子喊着:“孩子!天快黑了,赶快回家吧!” 惠能回到了家已是星光点点,家里燃起了油灯,青草池塘处处都是蛙鸣。 “能儿!今天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呢?”母亲半眯着的两眼,有着慈祥的光辉,似乎随时都准备要化解儿子的烦恼一样。惠能不知怎么开口,只能报以羞怯的苦笑。 “娘!您吃饱了没?” “你没回来,娘怎么吃得下呢!”母亲用半带责怪又半带怜惜的口吻说,“告诉我,你今天有什么心事?” 惠能好不容易才鼓足了勇气,说出了他一天来奇妙的经历。最后他叹了一口气,低着头向母亲说: “只是娘年纪已大,能儿实在不忍心离开您!” “能儿!”母亲紧紧地握着惠能的双手说,“娘有左邻右舍,有忠狗小花,累了可以到院子里躺着看青天,闷了又可以细数田野里的白鹭鸶,更何况还有那十两银子,不愁吃、不愁穿,娘身体还硬朗,你有什么不忍离开的!年轻人应该多出去闯荡闯荡,佛法如山高、佛法似海深,菩萨的慈悲就像甘露一般滋润我们的心田!这些年来,娘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还不都是因为我天天念佛、拜菩萨的关系!现在你要到庙里求法学佛,娘是一千个欢喜,一万个情愿!能儿,去吧!别老是把娘挂在心上!只是,佛门不是一般人所能进入的,既然学佛,就应以天下苍生为念,把济世救人之心锻炼得像山高、似海深,这才不辜负佛菩萨的一番宏愿!” 惠能流着泪水,感激地望着母亲。凉风阵阵吹来,吹得桌上的灯火明灭不定。一只萤火虫轻轻忽忽地飘了进来,飘到慈母的苍苍白发上面,又轻轻忽忽地飘了出去。母亲慈祥地对惠能说: “饭菜都凉了,早点吃完早点歇着,明天一大早还要赶路呢!” 四周寂静得只听到蛙鸣和蟋蟀的叫声。油灯熄了,窗外树影幢幢,一轮明月正斜照在屋内的佛龛上。惠能反复玩味着《金刚经》的那句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直到五更天色微亮,才昏昏沉沉地睡去。 P42-45 序言 序 余秋雨 我的书房里,书籍更替的频率很高,但有一套书一直安安静静地放着。这套书分量不小,长长一排多达六十多册,书脊为青莲色,上面的书名为白色,而封面的底色则是象牙色。这套书的总名,叫《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每册分别是一种重要经典。书的初版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品,一算,已经三十多年了。 时报出版公司出过我的不少书,因此很熟。有一次,我对莫昭平社长说,希望能邮寄这一套书给我,我自己买了背回来就太重了。莫社长说:“这是给青少年读的,您也要?”我说:“我也要。我在台北的书店已经翻阅过多次了。”于是,两箱子书,很快就寄来了。 我关注这套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令人愉悦的回答。而这个问题,在很多学者那里,却总是处理得那么片面,那么极端,那么铺张,那么艰涩,那么繁琐,那么纠缠不清。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套书的优点。 第一,这套书,坦陈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 凡是把中华文化搞复杂的,绝大多数是陷于一隅一角,守一家,偏一学,张一经,析一谋,而无视其余,或不知流转,结果,硬筑壁垒,徒生龃龉。很多人认为,青少年没有时间和能力领略整体,只能让他们背一点古训、啃一些古诗。其实这是一条歧路,既把中华文化削薄了,又把青少年做小了。这就像我们领着学生看长城、游黄山,必须先让他们俯瞰雄伟整体,惊叹天地大美,而不是立即让他们埋头去玩弄一砖一石,一花一鸟。眼前这套书,把中华文化的主要典籍,不管是哲学、历史、诗歌、小说、散文,科技、宗教、杂学,都一一收录,可谓洋洋大观。不难想象,当青少年读者得到这套书,在还没有细读之前,光看书目就已领悟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浩荡规模。这种领悟,既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认识,又鼓励了他们的文化选择,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 其实,这套书的开阔胸襟、坦然情怀,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第一品性,与数千年历史相关,与五湖四海相关。如果不知这种第一品性,也就失去了根本。 第二,这套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人生质感。 好端端的中华文化为什么总是变得令人却步、甚至令人厌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少浅尝辄止的文化人总喜欢把我们的古人塑造成喋喋不休的玄学家、道学家、书呆子。好像,我们的祖先只会板着脸在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说着一些成语化的简单四字句,不容商量,不容讨论,没有性格,没有脾气,不准顽皮,不准游戏。但是,眼前这套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我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说:“从古到今,中国民众对于抽象学理缺少消费欲望”。“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天下长寿之人,大多简食薄饮。中华老矣,回首渺茫生平,得寿的原因之一,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 我的这段话,大体说明了我不赞成那种过于学术化、滥情化的中国文化表述,而赞成这套书的原因。我为什么特别要对北大学生说明?因为对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尽早解除那种貌似深沉的误会。这种误会,目前在很多高校里都很流行,不少教授把自己那些取材狭窄的论文当作了课堂讲述内容,而越是浮薄的社会气氛又越容易把晦涩当作学问。于是,好好一个可爱的大结构,被裁割成了可厌的小条块。 第三,这套书,测试了中华文化的时间张力。 我所谓的“时间张力”,也可以称之为“跨时代延伸度”。这个问题,是一切古老大文明都遇到过的。事实证明,比中华文化更年老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摩亨佐?达罗文化、克里特文化等等都缺少足够的时间张力来构成与现代的对话。成功实现了对话的只有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并由此开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华文化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它与现代对话的可能,还在测试过程中。 从近代以来,这种对话已经开始,但进行得非常艰难,很少成功。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都投入了,但章太炎、王国维在晚年都删削了自己的现代行止,陈寅恪则由于社会变迁和身体障碍也无法继续推进。其他被后人誉为“国学大师”的诸位学人,在这种对话中基本上停留在一些介绍性、引进性的文化枝节,而又于社会民众基本无感。这一点,只要与欧洲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数百年间知识分子在一切公共空间中的巨大作用相比,即可明了。我曾一再论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对话中真正做成的两件事,是破读了甲骨文、推广了白话文。其他事端,则离文化本体太远。 眼前这套书,虽然浅显,却以白话文裹卷着现代思维常识愉快地拜访了传统文化,有一种新鲜感。例如,它为一本本古代经典分别取了一个个现代标题,这也是它当年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它为《论语》取的标题是《中国人的圣书》,为《孟子》取的标题是《儒者的良心》,为《老子》取的标题是《生命的大智慧》,为《庄子》取的标题是《哲学的天籁》,为《墨子》取的标题是《救世的苦行者》……这一些,对诸子百家而言,都相当贴切。 这些标题,是现代开启古代的钥匙,表现了编写者的今日情怀,并由此可想见书中的思路和语气。我感兴趣的还有以下这些标题: 《泽畔的悲歌》(楚辞); 《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一位父亲的叮咛》(颜氏家训); 《汉代财经大辩论》(盐铁论); 《瓜棚下的怪谭》(聊斋志异); 《文学的御花园》(文选); 《袈裟里的故事》(高僧传); 《净土上的风烟》(洛阳伽蓝记); 仅举这些例子,大家也许已经能够感受到白话文的特殊魅力。在这些白话标题背后,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惊喜的眼神。本来,他们的眼睛也许早已因那些太古老、太自守的书名而黯淡。 如果让古代仍然蜷缩在古代,或者封存在一个刻意营造的“伪古代”,那么,对话就停止了,张力就消失了,延伸就中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为青少年阐述古代经典,并不是大人对于小孩的恩惠,而恰恰是大人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有可能带来古老文化的整体转型。这就怪不得,在欧洲,一直有很多才高名显的现代权威,不惜放下身段来做“经典新写”的事情。 说了以上三个优点,这套书还给了我一种特别的“暗喜”。那就是,目前中国大陆传媒间掀起了一种低层次的“民国文化”崇拜,把兵荒马乱中某种初步的西学引进和临时的文教努力,当作了至高无上的楷模,在国际学术界闹了大笑话。好了,这套书的编写者,恰恰是几十年前台湾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多数是从大陆过去的,应该说是“民国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应该最有资格评判“民国文化”了。但是,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 那么,这套书也可以提醒大陆的读者,不要把民国以来的“文化触礁”,继续夸张为“波澜壮阔的文化碰撞”。不,触礁就是触礁,那种“波澜壮阔”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新的航程,需要重新谋划,重新开启。 除了承认“触礁”的诚恳外,这套书的编写者还表现出了另一种诚恳,那就是肯定“这套书必然仍有不少缺点,不少无可避免的偏差或遗误”。为什么“必然”和“无可避免”?因为工程太大,经典太多,时间太远,而当代文化思维的变化又实在太快。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翻阅了这套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觉其中的主要缺点,并不是“偏差或遗误”,而是功力。什么功力?那就是横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维功力和表达功力。以我看,这套书的编写者们对古典的讲解能力不错,但在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共通内涵挖掘上还缺少足够的深度,而现代文字的表达也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学人和作家来继续做这件事,因为这套书毕竟编写于三十多年前,已立草创之功,已开风气之先。 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大陆学人抱有更大的希望。大陆由于政治运动,曾经中断过对古典文化的亲近,但毕竟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陆在文化体量上的宏大气势,在风雨岁月中的深刻体验,在历史转型中的国际认知,有可能产生对中华文化更透彻的感悟。而且,由于人才的绝对数量十分惊人,那种能够融汇古今的文字杰作也容易期待。 那么,这套书,又成了一种殷切的期待和呼唤。 是为推荐。 二○一二年十二月七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