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修订本)
分类
作者 李子勋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这本《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中,心理专家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

本书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内容推荐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是按照个案方式写成,全书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为了不误导读者,作者李子勋尽可能采用解释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怎么来应对相似的情景,而不把所谓的治疗方式直白地写出来。同时,有些个案后面加上了一些观点,来补偿解释的不足。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中的故事大部分改写自中央广播电台《星星夜谈》亲子关系栏目中的来信,少数是《父母必读》杂志社提供的。

目录

第一章 温暖的港湾

 1.亲情浓于血

 2.靠爱心包容

 3.关注闪光点

 4.改译他的行为

 5.快乐疗法

 6.无条件的爱

 7.批评也是亲密

第二章 空间无价

 8.重视他的需要

 9.男女有别

 10.放开手来爱

 11.引导孩子的欲望

 12.教导社会原则

 13.保持适当距离

 14.鼓励孩子交朋友

 15.孤独是金

 16.学会说爱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17.重视孩子的需要

 18.创造独立空间

 19.无条件的接纳

 20.帮孩子建构乐园

 21.欣赏重于一切

 22.成长始于崇拜

 23.关爱的力量

 24.换一种视角看“早恋”

 25.吵架也是因为爱

第四章 长大成人

 26.担忧也需要委婉

 27.奖励的力量

 28.拓宽成功之路

 29.逆境中成长

 30.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31.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32.成长也需要创伤

 33.给孩子时间

 34.说话也要学

 35.成长需要经验

 36.责任也是权利

结语:陪孩子长大

试读章节

靠爱心包容

爱听表扬的儿子

星期天,我带着两岁的儿子去玩滑梯。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候,他玩得很好。后来,有一位奶奶从这里经过,他就坐在滑梯的最高处不动了,扭过头去看着那位老奶奶。当老奶奶也注意到他的时候,他立刻“噌——”地一下就滑下来了,老奶奶就表扬他:“这小家伙真棒呀!”他特别高兴,冲着老奶奶呵呵’地笑。

以后每一次坐滑梯,他都会观察旁边有没有别人在场,如果有的话,他就赖在那里不下来,一定要等别人注意到他的时候才滑下来,然后笑着等着别人的表扬。起初,他能很好地和别人交流,得到别人的称赞我也很开心。可是,后来我发现他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目光。从楼道里出来,和叔叔阿姨打招呼,他也是那样呵呵地笑,可是我感觉这种笑好像不是发自内心的。倘若对方没有注意到他,他会显得特别失望。

从孩子刚刚会交流起,孩子每次有新的进步,我都有意识地表扬他、鼓励他,希望他能在这种表扬与鼓励当中增长本事。可是现在他的做法是不是太不自然了?一方面,我担心这样在意别人的表扬会对他的成长不利,觉得是不是因为我对他的表扬太多了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另一方面,他得不到表扬时的那种失望,也让我这个当妈的心里挺不是滋味。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是这位母亲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很难说,孩子在意别人的目光是否是她无意识的多次鼓励与强化的结果,也许她曾经起劲地赞许了这样的行为,而现在又为这样的行为担心。从另一个角度讲,孩子冲别人微笑或期待别人的关注,精神指向还是站在旁边的父母,当父母故意走开的时候,多数的孩子不再对别人感兴趣,这个时候的沮丧实际上是他的行为没有得到父母及时肯定的结果。

当然,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不像许多儿童学者自认为的那样简单。我们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非常少,却自以为懂得的非常多。原因是我们处在强势,经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逼迫孩子放弃天赋中的能力,努力学习如何与成人相处,学习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可笑的是,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教育。也许孩子凭直觉知道如果不这样或那样,他就不能与母亲很好相处。他的很多自发行为与兴趣既有自己的坚持,又需要母亲的及时肯定。他把母亲当做资源,学习成人的行为规则,并以此在成人的世界里生存。

如果我们假定孩子对陌生人的赞许需求是即兴的,那么母亲对孩子关注别人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让母亲内心不是滋味就值得分析。假定孩子完全不是母亲理解的那个样子,那么,母亲的一切心理反应就只是她自己的,前者是对孩子需要别人关注的一种嫉妒,后者是母亲对孩子不能吸引别人关注的一种失落。她把这些情绪不假思索地投射给了孩子,并通过行为与语言来强化,最终让孩子被迫认同。这是一个糟糕的建构过程,挫败了孩子对这个世界旺盛的好奇心,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要承认我们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当孩子坐在上面等待别人关注时,自己走开,看看会发生什么。当孩子在别人赞许下飞快地滑下,故意装着没有看见的样子,看看又会发生什么。其实,孩子的兴奋点可能有阶段性,面对这个无穷复杂的大世界,孩子的兴奋点会很快地游移。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两岁前由感觉主导,二至四岁由感觉与直觉混合主导。这个阶段的孩子与他人接触时,往往采用类似于与母亲接触的方式,因为当他关注母亲的表情并与之互动时,他曾得到许多他想得到的东西。一般说来,四岁以前的孩子是比较乖的,陌生的叔叔阿姨让他唱歌或跳舞,得到母亲的首肯后,大多可以来一段激情表演。五岁以后就没有那么听话了,孩子已经具有判断能力与经验,知道他不干也不会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谈到孩子的笑,我想说大人的笑又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他人和环境的呢?孩子的笑一样多少有些工具性,因为哭与笑是他可以熟练驾驭的信息技术,他就是这样来操控父母的。为什么母亲觉得孩子的笑不一样呢?因为心境不一样。母亲觉得孩子对自己的笑是真心的,因为彼此相依相爱,对别人的笑是勉强的,因为对方是陌生人。我以为,孩子对陌生叔叔阿姨的笑,在本质上,与对母亲的笑没有很大的不同,他只有这样的交流技术,更多交流方式还有待时间与经验去解决。

读这封信,我更加感觉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内心是件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这样总是能发现问题,也总是感觉到教育的重任,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成长的空间。父母的眼睛在建构孩子的问题,以为在教化甚至拯救孩子的时候,其实,可怜的孩子可能会慢慢地失去创造的能力,变得听话与平庸。对五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任何看似问题的行为对他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制止他的一些奇思妙想或古怪行为,可能会令孩子的身心发展不顺利。P11-13

序言

阅读一个心理学治疗的故事,要觉察心理医生会无意识地选择成功的个案,而忽视那些可能更多的不那么有效的个案,让我们以为对类似的问题这样处理就很好。我们的视觉可能因此受到局限,看不到类似问题中更丰富的信息,看不到个案与个案间显著的差别。如果我们盲目地去模仿,结果很可能会画虎类犬,使问题更糟。

读书最容易引发的一种心理情景是催眠,尤其读我们所欣赏的人的书,我们会无条件地接纳,失去通常的判别力。当某些信息激发我们内心的异议时,意识会帮助我们将这些信息合理化,感觉一定是自己错了。所以,就一个个案引出话题时,要时刻敏感地觉察到,每个个案发生的情景是不一样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也是不一样的,更不必说还有好多心理医生自身的风格特点。所以,心理学家在某个个案中使用的方法,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推而广之。

本书也是按照个案方式写成,为了不误导读者,我尽可能采用解释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怎么来应对相似的情景,而不把所谓的治疗方式直白地写出来。同时,我们有些个案后面加上了一些观点,来补偿解释的不足。

心理学有许多流派,每种流派都有每种流派的观点,也会有各自的局限与问题。不能说心理学都是对的,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在百分之九十的人群里是非常有用的,知道这些知识,人们可以消除或减轻心理困扰带来的痛苦。也许还有百分之十的人,普通的健康心理学对他们不能奏效,需要专门的心理专家与心理技术介入,这些变通的治疗理论是针对某类情景的,看起来不那么符合普遍的“真理”。

大多数心理学理论看起来很美,实际用处并不大,尤其是对喜欢非主流文化或非主流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有些理论简直是有害的。如果你去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立即会发现有许多心理学派的理论是有差异的,有些观点甚至恰巧相反。但这些纷繁的理论及其派生的技术,仿佛同样对来访者起着正面的促进效果,不管你走进哪个理论引导下的心理诊所,医生最终都会让你获益与更新。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心理咨询和治疗有它独到的共同原则,包括职业的治疗关系,对当事人的无条件接纳,治疗师的关怀与人格魅力,平等而有意义的交谈与共情方式等,只要遵循这些原则,来访者就可以产生对自己、对世界的新感觉。这仿佛是种隐秘的和谐。其实,心理理论只是改变了心理医生的内心逻辑,让他有了一个方向,对当事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希望读者在读这本书时,能够更多地去关注医生的内心逻辑,学习医生看待问题与观察问题的方法,而不要太关注伴随的理论与技巧。

心理医生有一个理念上的困境,即当我们在宣传一个观念时,就制造了这个观念的新问题。假设我们认为这样是健康的,我们就把很多和我们观点不一样的东西暗示为不那么好或者不那么健康。这就可能让一个看起来正确的观念隐含着对某些人、某些文化的伤害,这是我们需要警觉的。社会是多元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是多元的,亲子关系中也有多种可能性。所以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警惕用一个理论或技术取代了我的中立,从而可能破坏了多样性和文化并存主义的原则。在本书中,我会涉及多种可能性,来减轻我无意中强化的东西对读者的影响。

古代流传一句话,一些医生虽然不是好医生,却是让人感觉安全的医生,因为他们不会把病治坏。其实,不把病治坏的医生就应该算是好医生了,因为大多数疾病本身可以自然康复。多数心理疾患是人的精神、意志、心理、情绪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个体无意识选择的结果。

不少健康的心理理论和不高明的心理医生是好心办坏事,帮倒忙!把本身是随着环境与现实的变化而自然改变的心境固化下来,用一致性取代多样性,用普遍性替代个别性。其实,人们的心理冲突绝大多数来源于双重或多重文化与价值观念间的冲突,包括在文化传承与更新间的冲突,当然,也有些是社会群体与个体在行为与情绪上的自发差异性所引起的。这样的冲突是心理社会化或心理个别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有意义的。心理医生首先应该对这些心理现象(症状)保持高度的敬畏,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高度发达的人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精神痛苦,这种痛苦是不是人类科学、文明发展的必然伴随品?这些痛苦是否也在在一种自然选择,即有心理痛苦的人能更好地生存?

在不了解实际情况时,心理医生不要盲目加以干预或改变,我们首先要解读出症状的意义。我对家庭做心理治疗时,基本准则是只做些微扰动和促进,扮演一个“捣乱”的人,等待家庭自发的变化,让家庭在变化中释放焦虑、寻找和谐。我的基本技术是将问题淡化,让人们感觉问题不是全部,也并没有真正地妨碍家庭的情感交流和家庭的正常生活。在问题伴随下,家庭仍可以保持高度和谐的关系。我会努力寻找问题下面的平衡点,为问题增加新意义,并通过改变问题的意义,来让家庭觉得问题的存在其实只是问题观念的存在,家庭自己会面对新的选择。

每个心理学派都是不一样的。我比较注重关系疗法,比较尊重人的权利及个人在生长之中的自由。我从不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标本来宣传,少去说孩子怎么样就是对,怎么样就是错,我认为这种强化本身的危险系数很大。

事实上,具体到个人,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健康的标准,如果硬套某些标准,会发现没有人真正属于健康的范围。同样,很难说有一个家庭是完全健康和谐的,这种家庭只存在于概念中或治疗师的浪漫幻想中。每个家庭既存在欢乐、幸福,又存在愤怒、争吵,存在情感背离,存在分裂,存在不平衡……我个人感觉心理健康只是一种美丽的梦想,如果真有心理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既平庸又无趣。人需要很多冲突的观念、变化的情绪、复杂的行为,需要索取也需要奉献,需要犯错也需要成功。因为人是活的,生命是流动与变化着的。

这里的故事大部分改写自中央广播电台《星星夜谈》亲子关系栏目中的来信,少数是《父母必读》杂志社提供的。由此我要感谢青音、段冬梅两位女士的帮助,还要谢谢责编刘君对电台采访播音资料的整理。同时,也要感谢朋友王小屋、毛征对本书的修改和指正。

后记

人类的婴儿很脆弱。在两岁以前,你无论怎样爱他、关心他、抱他,都不会把他宠坏,但是假设在孩子两岁以后你不和他逐步分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就可能会结得很深。当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很深时,会呈现出很多问题给妈妈,妈妈看到孩子有很多问题,会加重对孩子的关心,于是孩子对妈妈就有了控制的力量。愿意对妈妈呈现问题的孩子,并不是妈妈有多么尽职,而是孩子要控制母亲。他要使妈妈离不开他,使妈妈感觉到,如果我不管他,这个孩子就完了。这就使孩子与母亲的距离过分近了。

其实,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必须允许他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心理学有一个“挫折理论”,即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如果成人一直保护他,他就经历不到错误。其实,家长的焦虑就在于怕孩子犯错误,家长的所有努力就是避免孩子犯错误。但这样做的潜在危险可能是使孩子很少会有内心冲突。如孩子一直不单独睡,他就不会有接触黑暗和孤独的冲突。孩子在一岁半时被放到另一间屋子里独睡时会怎么样?他会非常恐惧,会惩罚父母,不理睬父母。但这都是他的情绪的投射,没有关系。如果父母能够坚持鼓励孩子和温柔地微笑,孩子的这种情绪就会很快过去。对孩子来说,如果他独自在黑屋子里过夜,就能慢慢地学会独自处理这种恐惧和焦虑。让孩子适当地独自处理一些内心冲突,体验恐惧和焦虑,他长大以后就很少会有心理障碍的可能性。

我们通常都是透过玻璃窗来看家庭,这只能看家庭的活动,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是能够看到妈妈和孩子的位置,爸爸和孩子的位置,妈妈是怎么反应,爸爸是怎么反应。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互动的结果。有时父母会埋怨现在的家庭关系不好,不舒服,以为这种情况是谁的责任。但实际上如果把时间拉长就会发现,这里没有因果,你认为是原因的东西,本身可能就是结果,因果是互换的、循环的,而且经过无数次的循环,才形成了现在的格局。着重的是观察关系,而不是观察家庭教育中的对错,家庭关系是一种存在性的关系,没有什么谁对谁错。

我更重视关系教育,强调孩子在家庭结构中的关系,孩子在这个关系中是一个什么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是什么。对家长来说,发生问题时不要着急,当治疗师提出教育孩子的理论时,要看到这个理论的潜在的危险性。就像吃药一样,难免会有副作用,心理医生的治疗也潜在着危险。如果家庭面临着改变的话,家庭成员要能够承受改变的冲击。有些家庭是脆弱的,平衡本身建立在脆弱的关系中,如果听了治疗师的话,去改变这个家庭,有可能面临更大的麻烦和痛苦,有着更大的危险。治疗的目的是让人的焦虑减轻,而不是增加焦虑。其实问题没有什么严重的,那只是家庭类型的一种表现,假如觉得现在不好,自己可以换一个样子,家庭也可以随之改变,不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

中国文化本身就有家庭融合的色彩,家庭分化不够,这是民族性的,没有什么对错。美国人从小认为自己很棒,而中国人从小就认为自己很差,要努力改变自己。这就是文化。心理医生通常不会把这些看成问题,它们仅仅是文化的特点。中国家庭的分化不良,结构分界不清,比如上一辈不知道该不该管孩子,该怎么管。按照国外流行的观点,是可以不管的,老一代可以帮助养孩子,照顾孩子,但不负责教育,教育是父母的事情。如果老人插入教育会怎么样?恐怕更麻烦。因为代际之间的期待不一样,每一代的人价值观也不一样。如果大家都热衷于教育孩子,那就会形成家庭教育层面的冲突。所以有些老人很聪明,躲在后面不教育,把教育的权利留给父母。这样的情况不一定不好。

亲子教育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我说的良好关系不是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当你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希望孩子怎么变他就会怎么变。你希望他考上清华大学,他就会一直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因为他把这个目标看成是自己的目标。在我遇到的很多个案中,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亲子关系却非常糟糕,其中一些还是教育家,教育别人头头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就不行。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正是太重视教育了,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这就像一个团队,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团队就会充满朝气、有活力,让他做到十分,他能做到十二分,不用告诉他,他会自觉去做。亲子关系糟糕的结果就是,你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妈妈处处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并不是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妈妈理解孩子,孩子理解妈妈,妈妈绝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说他喜欢韩国的歌,要把头发染黄,妈妈不会阻止他,而会说:“是吗?这个想法不错,妈妈没有什么意见,但是我不知道假如你染成黄头发老师会怎么说。”孩子看到妈妈尊重他的意见,反而不会染头发了,因为他会想“假如我染了头发,老师会怎么说呢”。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如果孩子说谎,父母知道后非常紧张,认为孩子品性不好,就会充满焦虑。当一个人充满焦虑的时候,思维就容易狭窄,处理问题的方法会简单甚至糟糕,如骂孩子、惩罚孩子。最好用成长的眼光看孩子,比如鼓励孩子犯错误,当然是要犯他那个年龄应该犯的错误。男孩有攻击性,你不要去打压他,可以去引导,比如孩子把别人家的玻璃打碎了,不要训斥他,不要说他是坏孩子,而要说聪明的孩子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惩罚他;一种是认为孩子犯错误对他的成长是重要的,他需要犯他这个年龄应该犯的错误,包括撒谎、打架、偷别人东西等。一个八岁的孩子打动物,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但是清华大学的刘海洋用硫酸烧熊就会产生公愤。为什么?因为,每个年龄段的人只能犯这个年龄段应该犯的错误,这是社会容许的错误。一个五岁的孩子在王府井大街上撒尿,没有人会指责孩子是小流氓,但是一个三十岁的人在王府井大街上公然撒尿,派出所就会把他请进去。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犯错误看成重要的事情,甚至我可以鼓励孩子犯他那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犯错误恰恰是帮助孩子成长,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能从犯错误中学习,不能成长。如果妈妈从小处处关心、事事照顾她的儿子,什么错误都不让他犯,儿子非常听话,儿子到青春期后就没有经验来处理他的焦虑,处理挫败感,他不敢欺负别人,就会欺负最爱他的人——妈妈。最爱他的人给了他安全感,所以他就对妈妈说粗话,干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情,因为他知道攻击别人会受到惩罚,攻击妈妈不会。为什么会这样?孩子小时候没有犯错的经验,所以会犯一些大错误。孩子小时候没有从犯错中学习到责任和聪明的应对,都是妈妈来替他处理好了,现在他大了,妈妈没有能力帮助他处理好社会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愤怒指向母亲,把一切不顺都归咎于母亲。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长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书,结果是书读得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敌似的。你不能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角色,很多孩子藐视权威,家长越权威,孩子越不想听话。社会并不像教育家所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人写教育孩子的书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传一种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为了维护这个观点,他会故意地把事情说得很简单明了。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正确和错误不重要,有效(useful)才重要。这样的观念比较符合现代实用主义的思想。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书评(媒体评论)

李子勋是解构大师,用语言拆掉心的樊篱;他又是建构者,让你从心出发,建构一个新世界。

——《时尚健康》

主编孙雅君李子勋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已成为中国十年来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