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场中国五十年(1900-1949)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辉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走进中国

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一架来自美国的客机在北京国际机场降落。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国际航班,可是,对于从飞机上走下来的这群美国老记者来说,此次中国之行,却非同寻常。

他们是二战期间来中国报道中国抗战的一批美国记者。从四十年代末离开之后,为重返中国,他们已经等了三十几年。今天,他们应《中国日报》和中国记者协会的邀请,参加这次名为“重返中国”的旅行。

汽车朝北京城驶去。他们激动地嘹望车窗外的一切。他们在寻找当年熟悉的街景。

他们走进了北京城。

两天后的三月二十五日,他们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邓小平在这里亲切会见了他们。他说,欢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回到中国。欢迎他们到中国各地去看看。

一次特殊的漫游中国的旅行从北京开始。延安、西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这些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地方,在他们面前又一一呈现。

他们旧地重游。他们在寻找自己的足迹,他们也是在寻找历史的踪影。

在他们中间,这位在人民大会堂里请邓小平签名留念的彼得·兰德(Peter Rand),是团队中的一个特殊的成员。他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的研究员,代表已经去世的父亲前来。他的父亲克里斯托弗·兰德(chrjstopherRand)当年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驻华记者。今天,彼得以一个后辈的身份,感受着这群老记者重返中国的兴奋。

“我很幸运出现在这种场合,受到这些中国朋友们的热情接待,我简直成了父亲的化身。他们有许多话对我说。帮助我追寻,去发现过去…一”

彼得对当年来到中国的美国记者的命运感兴趣,是因为七十年代偶然发现了父亲的遗物。

那一年,彼得刚刚过四十岁。他去看望父亲的弟弟杰克,就在杰克的储藏室里,他发现一个黑文件橱。“里面全是与我父亲的中国经历有关的材料。”他后来说,当他写出这句话时,他仍能感受到第一眼看到那个黑铁橱时产生的畏惧与好奇交织在一起的奇怪感觉。他说:“就仿佛我面对的那些抽屉,塞着由我父亲摆放的活着的东西。那是我父亲中国生活的一只黑色怪兽。我以一种颤巍巍的兴奋打开最上面一层文件抽屉。显然,介入长期以来父亲自己掩埋着的隐秘生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彼得从未想像到,一个人会把如此之多的纸条,放进这样一个橱柜里。信,剪报,数以百计的薄光泽纸和炭笔,美国新闻处发的复写纸,中国战时的棕色纸——齐齐整整地小心摆放着。他看到父母之间的中国通信,也小心地保存着复写件,有的句子被军事检查官删去,以免泄露父亲的确切地点。在底下的一个抽屉,他找到父亲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的文章剪报。它们放在一个黑色剪贴本里,里面还夹着一些照片和底片。

“中国的冒险,被活活掩埋在这个黑色金属的空间里,老鼠一点点吞噬它们,在保存完好的文献之间留下发硬的一小粒一小粒的屎。”彼得这样感慨地说。

从那时起,他开始整理从柜子里拿出来的一箱又一箱资料。他开始访问抗战胜利后与父亲同时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

他找到费正清。从费正清那里,他才知道父亲的助手、中国记者羊枣,因为被认为是为共产党工作而遭国民党逮捕。彼得的父亲曾在一九四五年秋天到杭州去拜见国民党将军顾祝同,请求放人,但没有结果。费正清告诉他,羊枣在监狱里最后被打死。尸体送回来后,妻子发现他的身上血迹斑斑。羊枣去世后,共产党人在上海的兆丰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举行过一次集会,彼得的父亲也参加了。  彼得从此开始了他的追寻。开始,他只是想写写父亲在中国的经历,但随后他决定写与中国革命有关的所有美国记者的故事。他认为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九年来到中国的不少外国记者,都可称为浪漫主义者。

现在,与这些重返中国的老记者们一起走在中国的土地上,兰德不只是感受。他在观察,他在研究,他在把目光从这群与父亲同时代的美国记者身上,延伸到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他想知道,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为何让一代代外国记者如此着迷,他们为何雄心勃勃地在这片土地上冒险,他们又如何以不同方式报道中国,并在这种报道过程中,赢得名声,开创事业?P3-7

目录

引子

走进中国

一九○○

风云紫禁城

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九

民国,风雨飘摇中

看莫里森档案

一九二五

戴维斯走在南京路上

一九二七

上海这一夜

宴会在喧嚣中进行

潮起潮落

宋庆龄:永远的美丽

一九三○至一九三五

在古城呐喊

伊罗生:在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之间

一九三六

西安:石破天惊时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三

雾重庆

细节在历史画面中跳跃:佩克的中国故事

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九

延安的天空

跳舞风波:史沫特莱与海伦·斯诺的延安故事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在历史现场——换一个角度的叙述》这本书,是我翻译的《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彼得·兰德著)一书的自然延续。

当它即将结集出版时,我首先想到了几年前逝世的董乐山先生。当年,是他向我推荐了彼得·兰德的书,并建议我不妨花些时间,对外国记者在中国的活动做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没有他的建议和指导,也就不大可能有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尽管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这本书也仅是一种偏重于记事的叙述,远谈不上系统和严谨的研究,但我还是愿将这本书献给我所敬重的董先生,以此表达我对他的感激和深深的怀念。

在接受了董先生的建议后,我开始关注并陆续撰写关于外国记者与中国的文章,后又在人物选择上有所扩展,以记者为主,同时还涉及到外国来华的传教士、外交家、探险家等。我的兴趣主要在他们回忆录中所提供的历史细节和精彩故事,我把它们看做是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另一角度的叙述。因此,当在大象出版社的《寻根》杂志上开设“在历史现场”专栏时,我起了这样一个副题: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这个专栏即是本书的雏形,最终将它交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周常林先生自始至终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大象出版社的编辑为此付出的辛劳。

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央电视台的魏斌、陈晓卿、萧同庆等诸位朋友,受他们的鼓励,我第一次“触电”,与中央电视台记录片栏目合作,拍摄了八集专题片《在历史现场——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本书的主体,即是由为该专题片撰写的脚本构成。没有这些朋友的鼓励、敦促和帮助,这本书显然不会很快完成,也不会获得那些专程去美国搜集到的图片与资料。甚至本书个别章节中的一些场景描述,还是出自他们之手。掠入之美,特予以说明并致谢。

考虑到本书并非研究专著,故在行文中除必要时说明资料来源外,一般末一一注明引文出处及页码。为此,特在书后附录了主要参考书目,供研究者和读者了解。对在本书中引用过的专著和译著的作者、译者,谨致谢。

为了使本书较为完整,我选用了彼得·兰德先生《走进中国》一书的部分译文;在访问美国期间,也得到了兰德先生的大力帮助,他还慷慨地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历史照片,谨致谢。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远在美国的友人万树平兄,多次提供历史书籍和图片;访问英国的黑马(毕冰宾)兄,帮助查阅《泰晤士报》并予以复制,谨致谢。

九十高龄的黄苗子先生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谨致谢。

这本书是自己对一个新领域的关注和描述的开始。我希望将这一工作继续下去。我相信,更多细节的发掘,多种角度的叙述,才会使历史的记录更接近于真实,从而使那些过往的历史场景在人们眼前变得愈发丰富与生动。

李辉

二○○二年十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现场中国五十年(1900-1949)》由李辉编著。

《现场中国五十年(1900-1949)》讲述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西安事变、红军传奇、抗日战争……

外国记者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总是用鹰一般的眼睛注视着中国,用猎犬般的嗅觉,感应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他们关于中国的报道,影响着历史时钟的摇摆。

外国记者的故事,已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

再现他们的脚步,再现他们的眼睛,再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并不陌生的历史场面,会在他们的故事中变得更加清晰。

编辑推荐

义务团运动、辛亥革命、西安事变,抗日战争……

正是一次次爆炸性新闻的发表,这些外国记者不同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时钟的摇摆。

他们走进了中国,他们的中国故事,也就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在中国二十世纪历史舞台上,他们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李辉编著的《现场中国五十年(1900-1949)》将叙述外国记者的中国故事。通过再现他们的足迹,再现他们眼里的中国风云,再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使那些早已逝去历史事件,历史场面,变得更加清晰起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