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王淮//祝文让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王淮,Facebook早期员工,第一位中国籍研发经理

薛蛮子、徐小平的投资搭档,大众点评网和百姓网CEO顾问

李开复作序,薛蛮子、徐小平、周鸿祎、罗永浩等纷纷高度评价本书,在IT界引起强烈反响

《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由王淮和祝文让著,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由内部人撰写Facebook文化和方法论的“干货集”

内容推荐

这本书的书名——《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很嚣张,谁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呢,当然,扎克伯格最有资格,但他不会亲自来告诉你,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都不大可能。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公司。里面的每一人,尤其是工程师,既是公司文化的承受者,同时也在不断的改造着公司的文化。我想强调的是团队,是团队的力量打造了Facebook。而让团队凝聚在一起并充满战斗力的,即其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一些做事的方式,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和对这些做法和原因的认同。写这本《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是想剖析Facebook文化的精髓,还有这里面的思考过程和前后的变化,详细解释当中最有价值和最值得学习的那几点。尤其作为早期员工,我们奠定了这些文化的基础。本书由王淮、祝文让著。

目录

第一章 扎克伯格的真实一面

 第一节 第一次见到他问了奇怪的问题

 第二节 第一次F8大会,我们在台上台下一起颤抖

 第三节 扎克伯格在公司内部知无不言

 第四节 每年一项新“挑战”

 第五节 《社交网络》“只有2%是真的”——穿的T恤和拖鞋

 第六节 关注用户体验细节,更指明产品发展方向

第二章 打进Facebook

 第一节 选Facebook还是Google

 第二节 在雅虎的负面经验:“公司政治”问题

 第三节 Facebook工程师面试聊什么

 第四节 Facebook的招聘标准:只和最好的人合作

 第五节 找到一流人才的途径

 第六节 面试中忌讳的几个问题

 第七节 招聘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三章 欢迎来到“新兵训练营”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新兵训练营

 第二节 新兵在这6周里究竟要做什么

 第三节 谁可以做新兵训练营的导师

 第四节 导师需要做什么

 第五节 如何为新员工找到合适的工作职位

 第六节 训练营不仅是新员工培训班,也是经理培训班

第四章 黑客文化是Facebook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黑客创立公司

 第二节 黑客的驱动力是不断地学习和再创造

 第三节 Facebook的“黑客之道”

 第四节 找到黑客级别的工程师

 第五节 工程师驱动文化

 第六节 产品开发的三个准则

 第七节 硅谷盛行的“工具文化”

 第八节 想换组,公司帮你——Hack-A-Month计划

第五章 从个人成长为团队管理者

 第一节 成长为更全面的工程师

 第二节 接受新挑战:进入支付相关领域

 第三节 一次危机成为打造团队的机会

 第四节 如何招到你想要的人手

 第五节 如何有效管理你的团队

 第六节 如何有效分配工作任务

 第七节 增进亲密感以减少紧张关系

 第八节 如何开展一对一碰头会

 第九节 “升职”的意义

 第十节 导师文化:寻找一位可信赖的导师帮你提高

试读章节

第七节 硅谷盛行的“工具文化”

不断发展、改进公司的内部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可以减少运营人员的数量。这样既改善了整体协调,又减少了整体开支。

为帮助工程师更好地进行产品开发,Facebook对内部工具(Tools)是非常非常关注的。招聘我进公司的总监黄易山,就是这方面一个最有力的倡导者。他极力强调,公司要把最好的人才放到工具开发那一块,因为工具做好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人的效率都可以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工程师。

Facebook有两个工具组。一个叫研发工具组(Dev Tools),专门负责研发工具的开发和维护,包括所有有助于工程师开发速度和质量的工具,主要服务对象是内部工程师。另外一个叫网站支持和工具组(Site Support and Tools),主要负责公司里所有通用工具的开发和维护,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方便用户和Facebook的交流以及Facebook内部的沟通,主要都是通信工具,服务对象是用户和所有员工。

研发工具有哪些呢?

新的工程师刚加入Facebook时,需要分配自己的开发服务器,公司就做了一个工具来管理分配所有的开发专用服务器。在一个页面上,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所有的开发服务器,包括哪些人是现在的使用者、什么时候申请分配的、服务器的操作系统版本、配置信息等。对于空余的服务器,你可以一键申请,并自动初始化该服务器。这让刚加入的菜鸟们可以迅速地获得自己的研发活动空间。

工程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写代码。针对代码管理,公司也开发了很多工具。我在这里介绍部分工具供参考。Facebook的代码库管理是通过一种叫GIT的开源管理系统,为此开发了一些工具来集成GIT。比如有一个工具是在提交代码之前自动检测所修改的代码是否符合公司代码规范,如果不符合,该工具会自动警告,但把决定权交给工程师。Facebook提倡对修改的代码写测试案例,在代码提交时自动检测是否存在覆盖这些修改的测试案例,如果没有则会警告,但工程师仍然可以强制提交。但这种情况下,代码若出错给网站带来巨大危害的话,工程师可能会被严厉批评,因为这本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是人性的狂傲忽视了工具的提醒。在代码审查(Code Review)方面,Facebook做了一个可视化的工具,现已开源,叫Phabricator。工程师可以在页面上非常方便地针对每一段(单行或者多行)代码进行交互讨论;负责审查的工程师可以接受代码改变,可以提出疑问要求原作者继续修改,可以提出自己不适合以退出该代码审查,等等。只有代码被明确接受后,才能被工程师提交到服务器端的代码库,这一点被集成到提交工具中强制执行。这些工具的基本理念就是,凡是被很多人不断重复的好习惯,要将其自动化,绑定到工具之中。以“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多想)的方式来推广好习惯。

Facebook的代码发布是灰度发布,所以开发了一个方便设计灰度发布的工具。在这个工具中,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也可以授权给其他非研发人员)可以设计新产品发布的目标人群特点(比如对年龄、性别、地域、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及发布的人群比例(在0%~100%之间自由调整),所有的改变都不需要修改代码,只需要在工具页面上点击鼠标即可,让灰度发布变得很轻松。

发布过程由一个利用点对点(Bit Torrent)算法实现的工具进行多线程同时发布,更新几十万台机器只需要几十分钟。由于是不间断地发布,对公众的服务不可以停,所以Facebook会将一部分机器从公众服务状态中拿下来,更新之后再放回,然后继续下一批,直到所有机器都被更新。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任意状态下都有足够多的机器来支持用户访问。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工具自动实现的。而监控这个发布过程的进展,也有一个工具用于监测并且将其进度可视化,你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哪些服务器更新了,现在正在更新哪些服务器,整个网站的进度是百分之几,等等。

发布之后的数据监测更是重点,Facebook做了很多工具使之变得容易。数据收集只要1~2行代码即可完成,数据的整理、分类和存储皆在后台的上万台服务器上自动完成,数据的可视化报表只需要通过一个页面工具点点鼠标设置便可即时生成,不需要任何代码。数据波动的自动警报也可以设置,可以自动发邮件、发短信,可以要求24小时全球轮班的站点稳定工程部门(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按照你既定的反应方案去解决。如果还不行,最后会打电话给你,直接把你从床上拽起来。在Facebook工作的四年半时间里,这样的事件至少在我身上发生了10次。

还有一种工具是人为的,我们组经常用,就是把最最重要的目标及相关的任务、目标日期、负责人等信息写到白板上,挂在离我们最近的墙上。每天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每次开会都会路过,时刻提醒我们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种工具对我们组非常有效。

网站支持和内部通信工具有哪些呢?

在如何处理用户和Facebook之间通信这个问题上,针对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如何使用某项功能的问题),Facebook在用户提交时,尝试将其引导到网站帮助或FAQ的页面。但这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尤其是和个人特殊情况相关的问题,仍然有很大一批用户会坚持提交问题,这时候Facebook内部处理工具就要把问题自动分配(Routing)到最相关的运营组,比如,和支付欺诈相关的问题应当自动分配给反欺诈运维组的那十几个人。然后,工具会提供常见的通用解决方案,比如,若选择退款,可以做到一键退款,绝大多数回信内容自动产生(用户姓名、原问题等个体信息都会自动嵌入),运维人员可以选择要不要修改内容,然后发送。如果针对某一个功能的问题突然多起来,工具会自动发现并提醒运维人员手动查看,运维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要不要工程师介入寻找并修复可能的问题根源。所有用户问题的回复率、回复满意度、交互次数等信息都会被统计或抽样统计,以保证客户服务的质量。

P88-92

序言

推荐序

|李开复|

学习Facebook文化

认识王淮是在今年初的天使大会上,薛蛮子是这么介绍他的:“这个年轻人刚从Facebook回来,是斯坦福大学的高才生,Facebook的早期员工,最早的中国籍工程师之一。现在回中国想做点事情。”王淮很腼腆地笑了笑。年轻人看起来蛮和气,不像其他的一些工程师那么nerdy(无趣乏味)。这几个月来,数次与王淮交流合作,也都非常愉快。

后来王淮请我为他介绍Facebook文化的书写序,我欣然答应。为什么我答应得这么快呢?

第一,Facebook绝对是一家伟大的公司。硅谷每5到10年出一家改变世界的公司,Google(谷歌)之后就属Facebook了!Facebook从哈佛的学生宿舍中走出来,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巨人,成为10亿人每月都会登录使用的网站。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其用户。

Facebook上面有1400亿张图片,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片库。如果你到美国,你会发现公司、品牌、电影已经不对外广播自己的网址,而告诉大家如何在Facebook上关注自己!这样的一个公司,是我们每个中国创业者和投资者都梦寐以求的。

王淮作为Facebook早期员工,一定可以原汁原味地把Facebook成长成功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对于Facebook文化中的精髓,王淮做了很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当然,作为早期员工,他同时也是参与打造Facebook文化的贡献者之一。我相信王淮是非常有资格解释Facebook怎么做,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的人。

Facebook成为如此伟大的公司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既需要运气但更需要实力。我们不需要过多关注其运气,就好像在国际象棋界中有句名言“只有好的棋手才会走运(Only the good players are lucky)”,我们应该关注Facebook究竟先进在哪里,哪些东西支撑着它走到今天,哪些东西可能适合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去借鉴学习。

第二,Facebook的创始人和CEO(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是绝对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创业者。雅虎、Google和Facebook都属于快速成长的公司,但是前两个公司的创始人自身成长速度无法跟上公司成长速度,不得不从外部引入CEO。但是,扎克伯格能够和Facebook同速成长,CEO从19岁创业做到今天。

扎克伯格最喜欢三句话。1.维吉尔:“天佑勇者。”2.毕加索:“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长大后如何保持童心。”3.爱因斯坦:“凡事都应简化到不能再简化。”这三句话也让我们看到他的心灵深处和博学多才。相信阅读王淮的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扎克伯格。

第三,王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扎克伯格无论多牛,他毕竟是100%的美国人,而王淮则是100%的中国人。

我相信,王淮作为一名早期员工加入到一个创业型的公司,是需要实力和勇气的。据我所知,进入Facebook绝非易事。Facebook在人才济济的硅谷坚持非常苛刻的面试标准,他们“只和最好的人合作”的招人策略被执行得非常彻底,更何况是在早期的时候。

加入Facebook也需要勇气,毕竟创业公司失败的概率远高于已经找到成熟商业模式的公司。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团队的耐心和毅力,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坚持。尤其是国人对工作的稳定性和绿卡都非常看重,创业公司对于此有劣势。所以很多很出色的工程师更愿意选择像Google、微软、雅虎等成熟的科技公司。但王淮选择从当时状态仍非常不错的雅虎加入还未爆发的Facebook,从一个工程师成长为团队管理者,可见他有一颗无法安静的心,一颗追求刺激和追求成长的心。而这些,也在《打进Facebook》和《从个人成长为团队管理者》两章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对于在创业的年轻人,在职业生涯早期的年轻人,相信有很多借鉴价值。

他从一位工程师到研发经理的成长过程,对于职场的很多新人应该有所启发。接受挑战进入不熟悉的支付领域是给予他的一个机会,一个有巨大风险的机会。从零开始打造一支团队,相当于在公司内部进行再创业。对那些非创业型的工程师,王淮的经验也会有价值,因为他做到了工程师到管理者的成功跨越。

最后,这本书可读性很强,而且“干货”很多。王淮曾经摘选过部分发在他的博客上,其中一篇介绍Facebook文化的文章叫作《我在Facebook的十点经验分享》。如此一篇过万字的长文获得过万次的转发是非常罕见的。里面提到了很多他在开发产品、打造团队过程中的经验,比如“树立高的期望值并加以衡量”、“重视数据而不盲从数据”“不要过多设计或者过早优化”,等等。这本书对他的经验和体会做了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并提供了更多的故事。

所以,无论中国是否能出一个Facebook或扎克伯格,我相信理解Facebook,并从王淮的亲身体验学习,对于中国的创业者、工程师、学生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书评(媒体评论)

无论中国是否能出一个Facebook或扎克伯格,我都相信理解Facebook,并从王淮的亲身体验学习,对于中国的创业者、工程师、学生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李开复

王淮放弃了谷歌的Offer,婉拒了雅虎的挽留,加入了当时还很小的Facebook,与Facebook一同成长。他亲历Facebook的创业故事,将带你走进这家公司,看它如何一日千里地创造了将全世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伟大梦想。王淮详细描述了Facebook最终能崛起的一些核心武器,与我们重温他见证这个改变世界的历程。王淮的梦想已经部分成真,而我的梦想,则是和他一起,找到下一个中国的Facebook——影响世界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徐小平

扎克伯格几年内建起遍布全球的SNS网络,实力可比谷歌。外面的人津津乐道,但只能摸皮毛。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深入到了Facebook内部,通过与扎克伯格接触和在其中的经历,以公司文化的视角剖析在扎克伯格带领下的Facebook,如何保持很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第一手的经历,不可不读。

——周鸿祎

王淮先生从Facebook辞职后回中国时,我们才认识的。,但是一见如故,非常投缘。他不光是聪明,更是真纯之人,这样的人今天己不多见了。他的这本书都是亲身经历后而悟出的干货,不仅让人们近距离了解扎克伯格和他所创造的Facebook,更是对每个创业者IT从业者的必读书。

——薛蛮子

中国还出不了Facebook。中国的公司刻意模仿Facebook的做法也会是东施效颦。但了解并理解这家公司无疑会在我们心中亮起一盏明灯。

——程苓峰

这是最近我读到的最有帮助的一本书。王淮从内往外观察一个伟大公司的诞生,关注不仅在于Facebook做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这些从内往外的了解一家公司的方式正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最需要的,很多Facebook的实践对于创业公司会有启发。

——百姓网创始人、CEO,著名博客作者 王建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