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铭记在心的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致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难风雨故人来”,李致坐在马识途老人为他所写对联的下联旁,心中充满着思念。正是这种情感促使李致写成了《铭记在心的人》。

《铭记在心的人》里的这些文章,重点放在所写人的品质,并倾诉自己的亲情。评论家廖全京说:“李致一直把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亲人,作为通往人格理想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努力想在理解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洁、光明、温暖。”

内容推荐

《铭记在心的人》是从作者李致的“往事随笔”中选编而成。

近二十年来,李致写了一百多篇“往事随笔”,先后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出版了《往事》《回顾》《昔日》等集子,还有一本《足迹》编好没出版。四川教育出版社从中选编供青少年阅读的《书,戏和故事》。振兴川剧二十周年,川剧研究院编选了《我与川剧》。巴金百岁华诞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我的四爸巴金》。为纪念粉碎“四人帮”三十周年,编印了《终于盼到这一天》。现选曾经打动作者心灵的五十几位人物,出版《铭记在心的人》。

目录

我所知道的胡耀邦

“不要叫首长,叫同志”——怀念贺龙

总司令慈祥地挥手

小平对川剧的关怀

岚山周恩来诗碑

杨尚昆同志二三事——纪念尚昆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我所知道的张爱萍

探又兰大姐

良师益友——怀念汪道涵

“我会为你们说话!”——怀念任白戈

迟献的一朵小花——怀念杜心源

难得的好部长——怀念安法孝

文艺界的领导和朋友——怀念李亚群

“生前友好”戴云

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怀念胡克实

焦某“文革”轶事

许光的遭遇

小萍的笑容

历经斧斤不老松——记马识途

附:致公素描

我的引路人——怀念贾唯英

附:《献》贾唯英

我们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怀念洪德铭

永远的负疚——怀念国际友人云从龙

十二桥前的思念——怀念杨伯恺烈士

八舅

大姐,我叫了你半个世纪

再见!三哥

向文学大师组稿——怀念茅盾

何日再倾积愫——怀念曹禺

“我们的关系不同!”——怀念沙汀

热爱劳动人民的作家——怀念艾芜

冯至的呼唤

黄金般的心不会消失——怀念李健吾

两件珍品——怀念叶圣陶

我们的“三姐”——怀念严庆澍

绍棠,我非常想念你——怀念刘绍棠

写在读《战争和人》后——记王火

老友高缨

不忘社会责任——记卢子贵

祝福字心

川剧功臣魏明伦——在魏明伦戏剧作品研究讨会上的讲话

真想和他再“长话短叙”——怀念周企何

名丑的“遗嘱”——怀念周裕祥

小大姐,准舍得你止——怀念陈书舫

再说几句心里话——怀念竞华

含着歉意告圳——怀念王永梭

我们爱倩云——在许倩云舞台艺术六十五周年

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心中的巴金——在上海“走进巴金”系列讲座上的讲演

最后一次握手——在巴老弥留之际

带来光和热的人——怀念我的三爸

大妈,我的母亲

终于理解父亲

小屋的灯光——“牛棚”散记

简述李国煜

简述李国炯

胖舅舅

姨妈

冬娃儿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所知道的胡耀邦

我这一生在共青团系统工作时间最长,共二十三年,从大学、区、市、省团委到团中央,可算是科班出身。胡耀邦同志从一九五三年到团中央任书记(后任第一书记),我与他当然有所接触,并从他那儿获得很多教益。

第一次看见耀邦同志是在一九五五年春。

当时我在青年团重庆市委任少年儿童部部长,到北京去参加全国第三次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前两次会议确定了总的目标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但执行起来,普遍存在对少年儿童过多强调老实听话,循规蹈矩;掌握人队条件既高又严,还要“长期考验”,以至引起逆反的效果。这次会议强调了要培养少年儿童勇敢活泼的性格,正确掌握加入少先队(当时叫少儿队)的条件。

耀邦同志为这次会议作了总结报告。

耀邦同志显然经过认真思考,但讲的时候又是很随意的。他没有讲话稿,像与到会的人谈心似的,声音洪亮,手舞足蹈,极受欢迎。

他说:

——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表示了我们对少年儿童的爱护。但他们长大了要担负建设新中国的任务,花朵经得起风吹雨打吗?光要少年儿童老实听话,当乖娃娃、小老头?当小绵羊、小兔子?不行!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小狮子、小老虎。彭真同志、贺龙同志多次就这个问题提醒过我。

——加入少儿队的条件怎样掌握,听说大家讨论得热烈。有些地方,入队比入党还困难。我看这是对少先队这个组织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没有搞清楚。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它的任务是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进行教育。是组织小部分少年儿童还是组织大部分少年儿童?我看越多越好,把所有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最好。不要搞关门主义嘛!把入队条件掌握得那么严,一年发展几个人,将来要变成“零光蛋主义”。当然,入队过程就要进行教育,但更重要的是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教育!

——这次会议怎样传达?大张旗鼓,不要小手小脚。这几天气温下降,西伯利亚来了寒流,刮六级大风。我们传达,就刮它个五级、六级大风。做工作,只要看准了,就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像农村过年,杀大猪,过大年。

这次讲话距今已有四十二年,能回忆起这些要点,足见给我的印象之深。其中还有些生动的细节。例如讲到对少年儿童的要求,耀邦同志主张要搞得简单明了,让少年儿童能记住。如果太多,记不住就没有用了。他问:“《小学生守则》有多少条?”下面回答二十一条。他笑着说:“二十一条,这么多,记得住吗?不要说少年儿童记不住,恐怕教师、辅导员也记不住。这叫繁琐哲学。”还风趣地说:“二十一条,袁世凯也有个二十一条。”可惜这句话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事后听说有关部门的同志有意见,认为不该把《小学生守则》的二十一条与袁世凯的二十一条相提并论。其实耀邦同志虽相提却没有“并论”。

耀邦同志如此熟悉少年儿童工作,简直是“行家里手”,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后才知道,耀邦同志参加革命早,十六岁即担任苏区湘赣省委儿童局书记,以后还担任过苏区少共总书记。

一九六四年春我调到共青团中央工作,在《辅导员》杂志社任总编辑。有一次耀邦同志邀团中央所属报刊和出版社的总编辑座谈,他在会上即席讲了很多话,至今我还记得一些。

在谈到少年儿童工作时,耀邦同志鼓励从事少年儿童工作的同志,在实践中研究理论问题。他说,马、恩主要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顾不上研究少年儿童工作;列宁夺取政权以后,不久即逝世;毛主席一生搞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也不可能有时间去研究少年儿童工作的理论。耀邦同志指着大家说,你们不要妄自菲薄,你们整天搞少年儿童工作,实践出真知,关键是你们不要只顾实际工作,要通过实际工作把它上升为理论。

耀邦同志十分强调报纸、刊物和出版工作要抓重点。他说,每期报纸和刊物都要有一两篇重头文章。这些文章应该是青少年最关心的问题,写得又好,群众才有兴趣。不要脱离实际,不要不抓重点,不要怕花大力气。一个季度,总要丢几个“石头”引起波澜。半年或一年,一定要丢几个“大石头”,引起轩然大波,才会有影响。四平八稳,平均使用力量,隔靴搔痒,谁会注意你这张报纸、这个刊物、这家出版社?

无论报刊和书籍,都不要离开青少年的实际,这也是耀邦同志强调的。他笑眯眯地对一家报纸的总编辑说:“你们有一篇短文章,叫少年儿童不要喝生水。心是好的,注意卫生嘛!但办得到吗?绝大多数儿童在农村,有多少家庭烧开水给他们喝?农村的小孩,劳动累了,回家就用瓢从水缸盛满水,‘咕、咕、咕’几下就喝了。”耀邦同志望着在座的同志说,对青少年提要求,一定要符合实际才办得到。

耀邦同志这一次讲话(特别是讲工作方法部分),对我的影响很大。粉碎“四人帮”以后,无论我在哪儿工作都注意到这一点。

P11-13

序言

我是受五四新文学影响,踏上人生旅途的。

在众多作家中,我最喜爱鲁迅、巴金、曹禺、艾青等人的著作。这些作品启发了我,自己也提笔学习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一九四三年冬。我的第一篇作文选人校刊,铅字印出,时年十三岁。接下来的五年时间,我写了近百篇习作,发表在成都、重庆和自贡等地的报刊匕。一九四八年后,我全身心投入学生运动,迎接解放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初期的工作,没有顾上写作。

一九五五年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因为青少年时期的习作,我受到审查,隔离达半年之久。运动结束后,我的思想被搞乱了。我认为自己长期在共青团从事学生工作,不常接触工农兵大众,谈不上熟悉他们火热的斗争,写作不可能反映“主旋律”。我把自己定位为“小资产阶级”。既然小资产阶级一定要“用各种办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那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动笔。只是在一九五九年,“奉命”与人合写过报告文学《刘文学》。“文革”中,我发誓再也不写任何作品。

再提笔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得到解放。巴金老人建议我六十岁以后再写,因为身任公职,不便畅所欲言。一九九二年,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当时,我老伴生病,我以照顾她生活为主,不敢设计什么“宏伟”计划,只能灵活机动:有时间就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可长可短。这些文章的总题目叫“往事随笔”。

回想自己人生几十年,时代几度变迁。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我曾为之喜悦或痛苦。这些人和事,也可以说是时代的某些缩影或折射,也许有一些“史料”价值;我有感情需要倾诉,也想借此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剖析自己的过去。我没有按时间顺序写,作品独立成篇:好处是写作起来比较灵活,缺点是难免某些内容重复。

我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不论于人于己于事,务求真实,不对事实作任何加工。这是我恪守的原则,不越雷池一步。如有误差,一经发现,尽快改正。

我喜欢真诚、朴实、动情、幽默的散文。不无病呻吟,不追求华丽,不故弄玄虚,不作秀,不煽情,不搞笑。我将继续在这方面探索。

向巴老学习,力求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后记

本书是从我的“往事随笔”中选编而成。

近二十年来,我写了一百多篇“往事随笔”,先后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出版了《往事》《回顾》《昔日》等集子,还有一本《足迹》编好没出版。四川教育出版社从中选编供青少年阅读的《书,戏和故事》。振兴川剧二十周年,川剧研究院编选了《我与川剧》。巴金百岁华诞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我的四爸巴金》。为纪念粉碎“四人帮”三十周年,编印了《终于盼到这一天》。现选曾经打动我心灵的五十几位人物,出版《铭记在心的人》。

我写这些文章,重点放在所写人的品质,并倾诉自己的亲情。评论家廖全京说:“李致一直把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亲人,作为通往人格理想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努力想在理解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洁、光明、温暖。”

全京说得对,我是这样想的。

书评(媒体评论)

李致一直把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亲人,作为通往人格理想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努力想在理解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洁、光明、温暖。

——廖全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