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浓墨重彩的故事,激荡了无数团迷的心。我们以各自的方式感受这段历史,亲历拍摄地怕是最能直击人心的一种。小N去了,带着那么浓烈的色彩,她怎么可能泛泛而游?就着滇边的风物,蘸着《团长》的点点滴滴,和着积尘而泛黄的记录,成就了《梦里禅达,印象腾冲》。
《梦里禅达,印象腾冲:追访<我的团长我的团>》不是一本客观的游记,而是情难自禁的感情喷涌,写出来就是寻找同类的。书中的字句密密地织进了风景、人物、历史,还有《团长》里数不清的细节,六十多年前与现在浑然到无法分辨。小N带着我们在真实和戏之间穿梭,那些精致的或明或暗纹路让你忍不住一次又一次轻轻地微笑——或者沉默。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从此将炮灰团深深烙在历史长轴上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死亡之战……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各地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历史全景图,突出了中国军民的民族大义和豪迈正气,其惨烈残酷、其艰苦卓绝、其无与伦比的历史真实度与深刻的历史存在感,将令每一个观看此剧的观众再一次地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如果,你没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看看《梦里禅达,印象腾冲:追访<我的团长我的团>》,试着让腾冲的山石树木里蕴藏着的深深触动过团迷们的那些人那些事感动你,给自己沸腾一次的机会;如果,你是团迷,看看《梦里禅达,印象腾冲:追访<我的团长我的团>》,跟着小N,我们一起再次触摸他们留,在禅达的痕迹,让我们的笑纹再一次从心底泛到嘴角。
四、两个东北佬
我爬上小楼的二层,木制结构的老房年久失修,即便轻轻落脚也是吱吱作响。想起身强体壮的迷龙等人曾在这里上窜下跳地追打,不得不说,这楼没塌简直是个奇迹。因为一块西瓜而引发的暴力事件就在这里上演,李连胜被迷龙从二楼扔下的阳台现在已经加装屋檐做成了一个阁楼。
迷龙和李连胜这两个东北佬之间的宿怨曾激起我的巨大好奇,我试图挖掘他们的过去,可惜故事中透露的信息实在少得可怜,我用于搜索历史的全部线索仅限于他们二人在登记造册时报出的部队——东北军。
这是一支让所有中国人提起都心痛的军队,因为从它身上破开了_中华民族的第一道伤口,以及接下来十四年的漫长苦难。
1931年9月 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破坏位于沈阳附近柳条湖的一小段南满铁路,并诬蔑此为中国军队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驻防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张学良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因此守军并未做出激烈反击,而是相继撤走。中国东北军不战而退,日军长驱直人,仅几个月的时间,东北各省先后沦陷。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施“兵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软禁,东北军被缩编东调至豫、皖、苏等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北军被派往各个抗日战场。原驻河北的五十三军及骑四师在平汉线右翼作战;驻安徽省阜阳一带的六十七军调天津以南大城、文安一线,驻河南省南阳一带的四十九军调静海、沧州一线,抗击由津浦线南犯的日军;驻河南周口一带的五十七军调江苏南通一线;驻蚌埠、淮阴一带的五十一军调青岛一线,分别担任江防、海防任务;原驻陕甘的骑二军调晋绥前线与日军作战。
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几次重大战役中,都可以看到东北军浴血奋战的身影。第四十九军和第六十七军参与淞沪会战;第五十七军和第五十一军参与徐州会战,后一起挺进鲁南;第五十三军参与武汉会战,后编人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对日作战。
东北军的抗战历程曲折坎坷,让人不胜感叹。我相信,迷龙和李连胜的过去一定可以讲出一个长长的故事。他们在收容站里永远一打一挨的失衡场面,让我好像看到裂开的中国,一边是无处发泄丧失河山的积郁,一边是低头吞咽无能为力的屈辱,所有的,都来自于对家的想念。
五、阿译的木窗板
从二楼下到院子里,我已从最初的激动状态中冷静下来,开始像在做刑侦一样细细搜罗这小院里被我遗漏的信息。
很快我的目光就定格在一块木制窗板上——“白菜猪肉炖粉条”!
窗板上依稀可辨的熟悉笔迹就像是给了我们各种猜想一个确定的答案,让我们确认找对了地方,自己不是在胡思乱想自作多情。
或许是不屑于清理剧组留下的痕迹,村民们的疏忽和漫不经心让这些一年多前的涂鸦保留到了现在,成了我等团迷的意外之喜。
白菜猪肉炖粉条,这在既无白菜又无粉条,甚至连猪跑都忘记什么样子的鬼地方简直是个异想天开的玩笑。激发阿译长官这一大胆创意的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人缅作战中为数不多的几场胜仗之一——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5日,在缅甸战场上不断溃逃的英军颇有气节地决心不给日本人留_滴油,他们炸毁了仁安羌油田。日军气急败坏,派出第三十三师团第二一四、二一五、二一三联队急速狂奔,一面扑向仁安羌,力图保住油田,一面堵截英军退路,将英缅军一师包围于仁安羌油田东北、平墙河以南地区,另以一部兵力渡平墙河,在北岸建立封锁线。被困英军有七千余人,武器装备齐整,还有坦克大炮等辎重,却无向日军发起进攻的勇气,他们转而向中国远征军求救。
中国远征军第六十六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受命前往解围,师长孙立人派出第一一三团于4月17日黄昏时分抵达平墙河北岸,进人准备攻击位置,当晚就展开了猛烈的战斗。4月18日凌晨起,战斗更烈,在团长刘放吾的率领下,一一三团肃清平墙河北岸日军,随后据守平墙河北岸与南岸日军对峙。4月19日拂晓,刘放吾根据孙立人的命令,向平墙河南岸日军发起攻击,经反复冲杀,数次肉搏,终于攻克仁安羌油田区,救出被困英军七千余人、外国传教士及新闻记者五六百人。
事后在审讯日军俘虏时得知,围住了英军七千余人的仅为一支一千多人的日军加强大队,他们虚张声势的战术成功地吓破了英国人的胆子,让他们丧失了判断力和战斗意志,却不料遇上了更为艺高人胆大的孙立人,敢以一团之力袭击日军。这回,日本人赌输了。
阿译长官的激动是真诚的,在他空白一片的作战履历和虚无缥缈的理想信念当中,这种真实的胜利所带来的心理亢奋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需要了。
人渣们的无视也是直接的,那个距离不算遥远的异国战场在他们心里就是天涯海角,他们操不着那份心,没有什么比填饱自己整天填不饱的肚皮更重要。
不难想象,在阿译长官左一个“铁流”、右一个“洪流”的结结巴巴不成话的讲演当中,人渣们的口水铁定已如山洪奔流。
我得承认,在孟烦了的老爹于西岸诡异出场之前,阿译一直被我当做《团长》里最“嗝应”之人。他说话颤音,唱歌跑调,没上过战场,没打过仗,却偏偏要自不量力地煽动一群既上过战场又打过仗的兵痞跟他一起有事没事地壮怀激烈,再毫无意外地沦为痞子们群起而攻之的精神虐待对象。
这个应该夹着公文包上班、挎着竹篮子买菜、回家给孩子洗尿布的上海小男人实在太不适合上战场了!
他与孟烦了有过相似的青春岁月,也经历了同样的理想幻灭。所不同的是,孟烦了滑向颓废堕落的深渊,而他则飘向恍惚苍白的梦幻。就像裂开两半的灵魂,彼此嘲弄又彼此同情,彼此嫌恶又彼此对照,谁也不能证明谁,谁也不能说服谁,只能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中一起浮浮沉沉。
阿译是脆弱的,他说不过孟烦了,打不过迷龙,像一株缺乏养分的树苗,只能凭借臆想中的阳光艰难成长。
阿译也是坚强的,无论周围怎样暗淡,他都未改变过姿态,始终努力向上伸展,期待自己的枝枝蔓蔓。
我们习惯于像孟烦了一样夸大阴暗,挖掘恶毒,我们把所有精力都用来批评阿译刚上战场时哆哆嗦嗦的拿枪的手,不齿他经常偷偷摸摸地向唐基打祭旗坡的小报告,嘲笑他尖细嗓眼里挤出的毫无自知之明的靡靡之音。
我们几乎忘记了,是他第一个表示要参加远征军人缅作战,令周围的兵痞们瞬间沉默;是他最先跳出来指挥川军团唱响豪迈战歌,帮迷龙向东岸守军证明身份;是他靠记忆写出日军降歌,率领祭旗坡的兄弟们一句一句照猫画虎地骂回西岸。
我们欢乐地取笑他、无视他,直到我们看到他带着柯林斯本可不必但依然无畏地杀上南天门与兄弟们共生死;看到他在树堡里慢慢爬到兄弟们身边等着不辣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看到他在炮楼里与加人了解放军的孟烦了烽火重逢后的诀别:“骨肉相残没得意思,要是日本人来了,我守到死,我朋友来了,一晚上,足够了。”
我们开始疯狂想念他梗着脖子脸上青青白白的窘迫,想念他一直钟爱的被他唱得酸掉牙的老歌,我们流着眼泪惊喜地看到他周围的士兵对他全心的拥戴,我们知道他最后真的长出了自己的枝枝蔓蔓。
还有人记得吗,白菜猪肉炖粉条的那一天,也是阿译二十五岁的生日。
P74-81
2009年的春天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大地回暖草长莺飞,一群被炮火模糊了容颜的身影偏偏选在这个鸟语花香的季节,拖来一段尘封的历史,闯入我们的视线。
他们的生活简单得就剩生死,他们的信仰纯粹得只关家国。
他们生命苦短,是消耗在混乱时局下的炮灰。
他们手足情深,是绽放在峥嵘岁月里的奇葩。
他们挣扎求生,也挣扎求死。
硝烟熏黑他们的脸庞,战火照亮他们的理想,在那些燃烧激情、闪耀人性的片断里,他们肆意地卷走我们的泪水,只留下一个个倏然远去的背影。
《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分明就是要在一片歌舞升平里横生事端,制造混乱。看那随后滚滚而来的争议与毁誉,我才发现它卷走的还有我们的口水。
有人说,就剧情而言,《团长》乱象源于知道那段历史的人不能接受故事的表现方式,而喜爱那种表现方式的人又不清楚历史。
我不知道这话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那一派浩荡黄尘之中的喧嚣,但至少就我个人而言,是举着手乖乖地将自己归入后者行列的。
于是,我来腾冲找历史。
我从未有过如此冲动,非要去一个地方不可。在这个经济危机、哀鸿遍野的时刻,我抛下攻坚阶段的项目,撇下暴跳如雷的老板,义无反顾甚至是大义凛然地冲上了前往腾冲的航班。
我承认最初是怀着猎奇的心态去窥视这个故事背后少人提起的往事,而当我掀开历史一角,立刻就被高黎贡山廷绵几百公里的枪炮尸骨狠狠撞翻在地,被深深灼痛的双眼从此再也不能停止流泪。
我呆怔在原地,不知道是该怯懦地合上资料,缩回那个虚构的故事里继续没心没肺地哭哭笑笑,还是该勇敢地翻开史书,仔细阅读,重新认识那样一卷波澜壮阔悲歌泣血的山河抗战。
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一种咒语,当你有了亏欠,总有一些人,一旦你遇到,便会对着他们不由自主地流眼泪。也许是前世种下的因,也许是今生欠下的债,总之,不可逃脱。
我们就是中了咒的人。
当我们在春寒料峭的禅达街头与那些衣衫褴褛一身征尘的人迎面相遇,不可救药的痛哭流涕与无处排解的沉重哀伤提醒我们一份亏欠了六十多年的敬重,让我们意识到在过往的日子里已经透支了多少理所当然。
岁月隆隆碾过历史,尘埃落满浸血战衣。西南季风年复一年吹拂滇西大地,几十年前那场千里远征的足迹被一点点吹进怒江滚滚南去。我们死命地揪住岁月的衣角苦苦挽留,希望可以赶上最后一程,告诉历史我们的追访。
在腾冲的时候,我跟随当地志愿者看望了一些远征军老兵,将亏欠了六十多年的拥抱送给那些风烛残年、贫病交加的老人。
我伏在他们的耳边,说:“谢谢!”
是的,我是如此感谢,感谢他们为我们守下的这一片美丽家园,感谢他们能活到现在,让我还来得及说抱歉,还来得及说感谢,还来得及说怀念。
这是一趟穿越之旅,为了了却一个故事的魔怔,也为了拾起一段遗失的历史,奉上一份迟到的哀思,更是为了找回我灵魂深处缺失的分量。
也许我们搬不动整个世界,但至少可以让自己有所改变。
也许我们再没机会做到不亏不欠,但至少可以让有些感动常留心问。
从此,莫失莫忘。
梦回禅达,一部历史记忆的碎片!一段今生无法忘却的铭记!我喜欢的文字!
——吴毅(总制片人)
你今天回到这里,是为了有迎接未来的勇气。
——兰晓龙(编剧)那时候几万个中国军人的鲜血和残躯泱溢在我们的周围使我难以呼吸和视听,只好努力低头做事情才暂得偷生。
——康洪雷(导演)
《团长》时代的禅达,追溯的是炮火中的历史;作者重走的腾冲,则是追随着和平年代那些不会被遗忘的印记。
——一段奕宏(饰演 龙文章)
172天的腾冲禅达,172天的汗水、欢乐、鲜血、生命,随着时间变化成了心底里的记忆。魂牵梦绕的腾冲,魂牵梦萦的禅达。,有一天,我一定会再次去腾冲,站在祭旗坡上,大声唱着那首、“你要让我来呀啊,谁他妈不愿意来呀……啊,哪个犊子才不愿意来呀——啊!”
——张国强(饰演 迷龙)
我们的家国进程,我们的河山宿命,似乎总离不开损失这两个字。无妨,一边损失着,一边也要前进,就像一边遗忘着,一边开始追溯。
——史航(饰演 世航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