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以事件为顺序,记载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史实,内容博大精深。希望青少年读者能通过阅读范毅然的《少年人文书架·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收获成长的智慧,找到学习的榜样。
《资治通鉴》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不可避免地将同一事件分散地列在不同的时间下,使得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开来。为了聚拢线索,范毅然的《少年人文书架·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是将原著中分散的故事或人物串联起来,加入了一些相关知识介绍,帮助小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少年人文书架·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精选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完整详细地交代原委,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历史。
贤相狄仁杰
狄仁杰的时代,整个大唐王朝还处于上升时期,比较太平。他生于官宦世家,唐高宗李治在位时就已在朝为官。他性情耿直,当时有两人误砍昭陵柏树,按律应该除去官吏名籍,而唐高宗要将这些人处死。狄仁杰立刻上奏说: “他们的罪行不够处死。”唐高宗说: “这些人砍了昭陵的柏树,朕不杀他们就是不孝。”狄仁杰坚持己见,即使面对一脸怒容的唐高宗仍继续说道: “如果陛下处死了依照法律不该处死的人,那法律还如何取信于民?因砍一棵柏树而杀两个人,后世将如何看待陛下?请陛下三思。”唐高宗最终还是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并因为他敢于直言劝谏而升了他的官。
狄仁杰不仅为官严明,敢于直谏,品德也十分高尚。在他还是一个小官的时候,有同仁要去遥远的地区出使,而那个人的母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狄仁杰知道后叹气道: “他的母亲现在这样,怎么能让她再忍受与儿子万里离别之苦呢?”于是上奏要求代替那位同仁出使。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曾先后出任宁州刺史和豫州刺史。当时讨伐叛党李贞的功臣张光辅也在豫州,他仗着自己有功劳,想要勒索狄仁杰,狄仁杰根本不予理睬。张光辅大怒: “你敢轻视我这个全军主将!”狄仁杰悠悠然说: “河南作乱的只有一个李贞,现在一个李贞死了/又出现了一万个李贞!”张光辅不解其意,狄仁杰解释说: “您统兵三十万,不过是要杀李贞。您却放纵军士四处抢掠,惨杀已投降的人来假报军功,这不是又有一万个李贞吗?”张光辅无法反驳,却怀恨在心,上奏说狄仁杰对自己不恭顺,狄仁杰因而被降职。
狄仁杰的才能和为人深受武后赞赏,武则天称帝后将他升为宰相。任宰相期间,他竭忠尽智,提出很多有利于国家的政见。一次,有个太学生上表请假回家,武则天批准了他的请求。狄仁杰知道后说: “我听说君主要掌握的只有生杀大权,其余的权力可以分给各个部门,如果就连学生请假这种事情天子都要管,那天子一天要下多少命令啊!”武则天深以为然。
公元692年,酷吏来俊臣网罗罪名,诬告狄仁杰等人谋反,这之前来俊臣曾奏请武则天下令:一经审问就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免死。狄仁杰知道后,直接说: “大周改朝换代,万物更新,我们这些唐朝旧臣甘心听任诛戮。谋反是真的。”来俊臣因而没有继续为难狄仁杰,而且对他不加防备。狄仁杰趁机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布,在上面写明自己的冤情,塞进棉衣里,对看守说: “天气热了,请将我的棉衣交给我家人撤去丝棉。”看守答应下来。狄仁杰的儿子拿到书信后便去觐见武则天,武则天立即质问来俊臣,来俊臣花言巧语,并伪造狄仁杰等人的谢死罪表,骗过了武则天。
后来,一个曾被来俊臣诬陷的官员的儿子请求觐见武则天,得到准许。武则天问他有什么请求,他回答: “我已经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好说的,只可惜陛下的刑法被来俊臣等人玩弄。如果陛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