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艺(杨白民城东女学及李叔同)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陈星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 杨白民与城东女学韵创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渐由封建专制主义性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变,商埠的不断开放,教育亦日趋殖民化。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的爱尔德赛在宁波首创女子学塾,拉开了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序幕。从以下一串记录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的女子学校教育在起始阶段具有浓厚的教会殖民色彩:

1847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办女塾;

1850年4月,美国圣公会传教士裨治文的夫人格兰德在上海办裨文女塾;

1850年,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麦利和夫人斯佩里在福州办女校;

1851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琼司在上海办文纪女塾;

1853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牧士的夫人在广州办基督教女子寄宿学校;

1854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的夫人在福州办福州女书院;

1854年,法国望海楼天主教堂在天津办淑贞女子小学;

1859年,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在福州办育英女书院;

1861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的夫人在上海办女塾,后为清心女子中学;

1864年,美国传教士在北京办贝满文学堂。

……

从客观上讲,外国人在中国创办女子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但它毕竟带有殖民文化的色彩,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文化侵略。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教育兴国的重要性,这其中自然包括兴办女学。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尽管张之洞在《劝学篇》最初的序文中说“中西礼俗不同,不便设立女学”,但在1898年5月31日,由中国人自办的近代第一所女子学堂经正女学正式开学(又名中国女学堂)。经正女学由经元善创办,他的目的是:“惟沪上通商既久,渐习西法,即就沪先创设一总学堂以开风气之先,徐图逐渐推广。”其后,中国兴办女学的风气日盛。1901年,苏州兰陵女学成立;1902年,严复在天津创办严氏女塾;1902年10月,吴怀疚在自家办女塾的基础上设立务本女塾,以“修明女教、开通风气”为宗旨,以为“女学乃教育之基本”。蔡元培也于1902年在上海开办了爱国女学……到了1907年,中国各地的女子学堂已达428所。1903年,清政府制定了《癸卯学制》,次年1月正式颁布,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在法理上解决了女学的地位问题。但是,就清政府而言,其态度还是极为保守的,只是小心翼翼地将女学界定在家庭教育范围之内。当然,客观的情形是,女学在中国犹如雨后春笋,各地纷纷创办,女子教育终于成了中国教育制度中的组成部分。

近代中国女学的兴起,自然离不开维新人士的推动和提倡。梁启超在1896年曾发表《论女学》,代表了维新人士的意见。他以为西方之强、日本之兴,均得益于男女平权及女学之提倡:“女学最强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而“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幸矣”。在维新人士的提倡下,有关社会团体和出版物相继出现:1897年,上海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妇女组织“女学会”,并创办《女学报》。

都市上海是近代中国女学的重镇。据1898年的《女学报》统计,仅上海一地,女学就达15所之多。到了1915年,上海的女学数量达到29所。在这样的形势下,杨白民于1903年在上海的家里创办了城东女学。杨白民“具有新头脑”,就在中国人自办女学风起云涌的1901年,他东渡日本考察女子教育,并在早稻田大学学习,尤其对日本的女子教育感触颇深。他的这一举动很值得人们研究。一方面,他受兴办女学之国人的影响,有志于投身该项事业;另一方面,他却有敏锐的眼光,以为要创办中国人的女学,当首先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

早在1876年,清政府驻日副使张斯桂就已在《使东诗录》里透露了日本女子教育的发达,并大加称赞。其后,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写了《日本国志》(1879年),访日人士黄庆澄写了《东游日记》(1893年),都谈及日本的女学教育。这些文字,无疑使许多有志于女学教育事业的国人开阔了眼界。到了1902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居然还在日本前山阳高等女学校校长的嘴里听到了这样的话:“国家百年之大计,在女子教育,无他,是教育之根本,而实巩固国础之法也”、“以女子教育为急务”。杨白民就是在这种信息传播于国内的前后前往日本的。他的目的应当很明确,即在中国办女学无章可循,而近邻日本则有了较为完备的女子教育体制。这种体制相对于教会女学而言,无论是习惯、思想体系(儒学)还是伦理,显然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杨白民留日期间,正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大力提倡女子教育的时候。比如,1902年,中国留学生所办的译书汇编社发行了由日本人永江正直著、杨廷栋与周祖培翻译的《女子教育论》一书;1903年6月,陈撷芬在东京复办《女学报》。而留学生创办的“滇活”社简章则规定:“以普及教育,统一言语,提倡女学,改良社会为宗旨。”这种情形使得许多中国留日学者在回国后往往选择了女学教育事业。如1902年,留日的蔡元培等在上海创办爱国女学,1906年,秋瑾从日本回国后,也任教于中国公学、浔溪女学和明道女学。杨白民当然不会例外,因为他赴日的目的原本就十分明确——考察女学教育。在日本考察的时候,杨白民实际上已经命妻子送女儿读书。杨雪琼在《先严述略》中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记录:“先严遂于辛丑年,自备资斧,赴日本考察女子教育。

P3-6

后记

写完这本书,也该谈一点体会了。这是一本早就想写却又一直无从下手的书。因缘殊胜,从2004年开始,我与杨白民先生的后人有了联系,并在他们那里获得了若干研究杨白民及城东女学的资料和信息。跟杨氏后人的交往,使我感受到了久违的传统意义上的仁者风范——我的朋友中曾经一度有过许多这样的仁者,可以说,我的研究工作是在许许多多这样的仁者的帮助下走到今天的。岁月无情,以往给予我太多太多的这样的仁者,有的逝去了,有的则随着世事的变迁而疏离。故此,当我遇到杨氏后人,便倍感庆幸复又无限感慨,甚至几多惆怅。

如今,我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青春与活力仿佛离我越来越远。我在想,自己是否也该珍惜时光,加倍努力,尽可能多地在研究领域留下一些痕迹呢?哪怕是铺路石,我也心甘情愿!这便是我决定写这本书的真实想法。如今这本书写完了。若要作一个自我评估,我以为此书谈不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有一点绝对是事实:假如再无人问津该研究课题,那么曾经为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女子教育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杨白民先生和他创办的城东女学的历史以及杨白民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交游详情将会无情地被功利与世俗所淹没。其结果绝对可怕!我为自己写了一本有铺路作用的书感到满足,尽管是不完善的。

感谢所有关心此书的朋友,他们为我的撰述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没有他们的帮助,完成此书是不可想象的。写下以上感言,聊作后记。

目录

序言:关于“城东女学”/丰一吟

前言

上篇 杨白民·城东女学与李叔同

一 杨白民与城东女学的创立

二 城东女学的学科设置及教育教学理念

三 城东女学的艺术活动

四 城东女学的师资和学生

五 李叔同与杨白民

下篇 城东女学的后期发展及杨氏家族与弘一大师

一 城东女学的后期发展与尾声

二 杨氏六女述略

三 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与杨氏三姐妹

四 杨雪玖与弘一大师

五 杨氏家族的部分艺术品收藏

跋/余大风

后记

序言

关于“城东女学”

丰一吟

“城东女学”是杨白民先生于1903年在上海创办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生于1929年)。可是后来我常常听到父亲讲起这学校。奇怪的是母亲也常常讲起这学校。在我眼里,母亲只是个家庭妇女。虽然会给子女或他人写写信,但写的字歪七歪八的。我以为母亲大概只念过小学两三年而已。有一次母亲对我说:她在城东女学念过书。她还不好意思地说:“你爸爸当老师,我做学生。”

在我心目中,城东女学是一所神圣的高等的学校,妈妈居然也讲过这学校,我倒是要对她刮目相看了。唉,妈妈生了很多孩子,竟把学问丢了,真可惜。后来,我听爸爸说,城东女学里的老师都是很有学问的,包括我父亲的老师,杨白民先生挚友李叔同先生也曾在该校教书。父亲说他进了这学校,交上了一些朋友,学到了很多知识。

所以,城东女学在我心目中是一所神圣的学校。杨白民先生和李叔同先生是我心目中崇敬的人!

记得我曾于20世纪80年代将弘一大师致杨白民的书信(已由杨雪玖裱成长卷,其中也有部分书信系弘一大师写给杨雪玖等人的)捐给浙江省博物馆。这些书信曾是杨雪玖交与我父亲丰子恺保管,并代为寻找捐赠对象。为了尊重历史,我在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时,特地说明捐赠人是杨雪玖。此外,在上海博物馆中,应该也有杨雪玖捐赠的弘一大师书法。

其实,我压根儿没有资格来写这篇文章。但如今知道“城东女学”的人恐怕也不多了。我虽然只是一知半解,受杨白民先贤的女儿杨雪玖前辈的孙女余大风女史之托,不得不滥竽充数,写下自己知道的点滴。请读者指教!

2013年7月18日于上海

内容推荐

《游艺(杨白民城东女学及李叔同)》的写作,以杨白民与李叔同交往史实为线索,尽可能详细地梳理、研究城东女学的始末及其成就,希望能够以此来纪念曾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杨白民先生和弘一大师李叔同。

《游艺(杨白民城东女学及李叔同)》由陈星所著。

编辑推荐

城东女学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办学理念先进,紧跟时代步伐,成就卓著,一时成为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代表,培养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时代艺术女性。陈星所著的《游艺(杨白民城东女学及李叔同)》以杨白民与李叔同交往史实为线索,尽可能详细地梳理、研究城东女学的始末及其成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5: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