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读苏州(文化名城走读双面姑苏)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嵇元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城市的伟大,是历史的恩赐,由人民创造。苏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是一幅风光无限的画卷。嵇元的《走读苏州》带领我们走进苏州。驻足一个个历史现场,浏览吉城新姿,品味江南风情。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积淀丰厚。才子佳人辈出,名胜景点荟萃。同时,苏州的经济发达,社会文化事业进步显著。苏州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就旅游资源而言,其实是城乡联动,空间广阔,景点种类众多,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山的、有水的,一景一点均有典故。嵇元以景点为由头,对苏州进行解读,这本游记文字活泼而不轻飘。述说详细而不琐碎,历史书写庄重,故事描绘生动。

内容推荐

苏州既是太湖、长江和大运河哺育出来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城市,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关于苏州的昨天和今天,让许多人着迷,但又因视角不同很难三言两语准确概括。《走读苏州》作者嵇元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对苏州有着天然的热爱和熟悉。又因其将近三十年记者工作,走遍苏州城乡,接触社会各界,看到、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秘辛,加上作者喜欢阅读,注重收集材料,写作时以史为经、以景为纬,向读者全方位介绍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厚重的苏州。近年来介绍苏州的书籍已出版很多,各擅胜场,而《走读苏州》别开生面,跟着作者慢慢走。慢慢读,认识一个独特而全面的苏州。

目录

序一

眼光·学养·才情——《走读苏州》初探刘向东

序二

王守仁

阊门史踪

阊门阅尽姑苏沧桑

艺圃疏淡风景背后的风骨

西中市留一段民国旧韵

泰伯庙苏州文脉之根

五峰园传书柳毅长眠地

桃花坞真才子自风流

平江探路

平江路如诗如歌又如茶

昆博笙歌绕粱难忘怀

苏州博物馆吴中文物聚宝山

忠王府时空变幻风云散

工艺美博聚珍“苏作”惊绝技

北寺塔八字娘娘此中坐

名园寻芳

拙政园欲说往事无限愁

狮子林佛家园林走向人世间

耦园夫妻恩爱留名园

城中繁华

观前街品尝苏州味道

玄妙观人神共乐之地

子城八千子弟揭竿处

景德遗珠

城隍庙曾是周郎小乔家

环秀山庄山壑宛然方寸间

小巷深处园亭不见王孙过

山塘古韵

虎丘情有千千结

山塘不尽山塘河水静自流

上津波影

留园曾经风月醉楼台

西园寺历尽劫波瑰宝在

寒山寺不仅仅是因为钟声

城南风情

沧浪亭最是那一湾难忘的水

盘门三景千年卉城唯此遗珍

文庙天下有学苏州始

巡抚衙门首举洁白的革命旗

胥门门迎清清太湖水

葑门内外

网师园坐在道家思想的船上

织造署红楼斜阳照往事

南园鸟语花香里的秘辛

望星桥东谛听历史的脚步声

定慧寺巷双塔古寺映清流

洋关运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葑门横街市井声声最动人

烟雨城东

金鸡湖“东湖”风光最旖旎

甪直古镇风情言难尽

天灵遗踪

灵岩吴宫遗址唱梵呗

木渎托体山阿让人思

天平山枫红如丹说忧乐

石湖烟波

石湖上方山天开图画好湖山

太湖如歌

洞庭东山湖山毓秀胜绝处

镇湖太湖边的刺绣之乡

光福绣女家在梅海里

西山太湖里的世外桃源

山景如画

高高穹窿山.吴中第一山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阳澄帆影

相城姑苏城北好风光

重元寺水天佛国吉祥莲花开

昆太胜迹

昆山玉山佳处景色殊

周庄水乡的回忆

锦溪清水芙蓉带露娇

千灯照亮水乡妍丽景

古港浏河我家原住长江口

太仓城厢边走边看忆往事

诗画琴城

常熟如歌在琴弦上流淌

沙家浜碧血化作芦苇青

古里书香散去红豆在

江岸听潮

凤凰山河阳山色画图开

黄泗浦鉴真东渡扬帆处

香山一虎雄峙大江边

枫落吴江

同里梦里水乡梦里人

静思园吉光片羽造奇园

震泽尚香公主归隐处

黎里梨花如雪开满川

盛泽机杼织出满天霞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一份地方官府给朝廷的内部报告,情况应该是真实的。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农民给朱皇上种田,一年四季辛苦无歇,负担非常沉重。种粮是靠天吃饭,风险极大,农民很可能劳累了一年,反而拖欠了皇粮,自己吃饭的口粮还没有着落。其他还要征夏粮麦子、丝、商税、盐钞、人丁丝绢、房地赁钱、荡课钱、酒醋课程、进贡的麻、水牛皮、麂皮、桐油、角弓、透甲箭和长洲、吴县特征的茶课,一样不少,后来的苏州人、大学士王鏊也无奈地叹息道:“岁有常品,而交纳之费乃数倍于价。”

而那些需要迁徙的苏州人无论是襁褓幼儿还是耄耋老人,迁徙圣旨下达后,一律起行,他们在阊门(可能在阊门外朱家庄)集中,在阊门外的码头上船,从大运河一路北上,来到了芦苇丛生、盐碱遍地的新地方。他们到了屯垦的新地方后,便不准随便离开住地。据江苏省作家山谷先生向我介绍。在苏北许多地区,当地人将睡觉叫作“到苏州”,睡着了就说是“到苏州去了”。我当时不解此话,后来想明白了,那是移民沉痛的话,只有在梦里他们才能回到故乡。也有笔记说他们为到苏州扫庐墓,粮食收入库后就以外出讨饭名义来苏州,到苏州时往往已是冬至。至今苏州还有在冬至而不是清明扫墓的独特习俗,说“冬至大如年”。

这些苏州移民在当地极为贫困的状况下进行开发,垦荒煮盐,传播教育,发展文化,扎下了根来,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凡苏州移民多的苏北地区,至今仍然普遍重视教育,可能还是受苏州带去的习俗影响。并且,这些移民的后裔中也出了许多名人,如传说是《水浒传》作者的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据说,扬州、江都、兴化、高邮、宝应、东台、建湖、大丰、泰州、淮安、泗阳、盐城、阜宁、东海、响水、射阳一带甚至连云港等地,都有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的刘氏、乔氏、王氏,兴化的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兴的葛氏、徐氏,阜宁的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运动的后裔。而那些苏州籍人后裔,也一直对苏州保存着那份深厚的感情。

六百年就这么过去了,朝代换了又换,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不知自己那一支来自江南哪县哪村或城里哪条街巷,但这些移民的后代讲起自己家族的来源,异口同声地说本家原在“苏州阊门”或“苏州阊门外朱家庄”,这是因为巍峨的阊门可能是留在移民脑海中最深也是最后的家乡标志。如今,苏州阊门成为“中国十大寻根圣地”之一、中国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之一。有的人在网上说“姑苏繁华地,宗亲心中根”,有的说,苏州阊门是“苏北人心中的寻根圣地”,一些人专程到阊门来拍了照片,或回家和亲人分享,或发在网上,缅怀先祖,寻找同支宗亲。这种深沉的感情说来让人动容。2011年初,苏州当地媒体派出特派记者前往苏北采访移民后裔,引起极大反响,许多人捧出家谱,对苏州记者像对亲人一样倾诉,当地媒体对记者的这一采访也作了许多报道。显然,这激起了当地许多人的感情涟漪。

随着南北交流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苏州阊门来寻根思祖。苏州市金阃区了解了这情况后,决定利用此前建设环古城风光带时所建的那座阁,筹建一处“阊门寻根纪念地”,阁名叫朝宗阁。阁内有“洪武赶散”这一历史的展览,阁旁还有望苏埠、朝宗路、思乡树、石幢、寻根驿站等,组成一个让人可以观光、怀祖、了解那段历史的综合性、公益性、景点性的移民寻根纪念地。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真是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终身难忘的景点。我曾多次在那河畔徘徊,买了一些鱼在河中放生,看着它们摇头摆尾潜入清波。我的外祖母生前曾告诉我说,她和我外祖父都是“洪武赶散”时被赶散的苏州人家的后裔,是“阊门朱家庄人”。这里五河相汇,八面来风,景色美丽,当年那大哭小喊、生离死别的场景今天已难以想象,但又似乎能清晰地抚摸到那道久远的伤痕,让人心情复杂,难以言说。P15-16

序言

提到苏州,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旬来形容苏州的美丽。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阊之命,“法天像地,相土尝水”,构筑大城于江南原野。世世代代的苏州人依托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打造江南文化重镇,留下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东方威尼斯”之称。改革开放的春风。更是让这座千年吉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城市的伟大,是历史的恩赐,由人民创造。苏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是一幅风光无限的画卷。嵇元的《走读苏州》带领我们走进苏州。驻足一个个历史现场,浏览吉城新姿,品味江南风情。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积淀丰厚。才子佳人辈出,名胜景点荟萃。同时,苏州的经济发达,社会文化事业进步显著。苏州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就旅游资源而言,其实是城乡联动,空间广阔,景点种类众多,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山的、有水的,一景一点均有典故。嵇元以景点为由头,对苏州进行解读,这本游记文字活泼而不轻飘。述说详细而不琐碎,历史书写庄重,故事描绘生动。

介绍和研究苏州景点的书或文章原本已不计其数,可谓汗牛充栋,但《走读苏州》写得有新意,阅读时愉悦感油然而生,让人手不释卷。嵇元自己对该书写作提出的要求是:“一、要有点学养,不能空洞无物,做个文抄公,拼凑成文;二、不要写成说明文,景点四平八稳一个个介绍过来;三、要有一点想法,有一点思考,有一点发现,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给人以启发;四、文章里要有‘我’,假如没有‘我’的眼睛和心,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味同嚼蜡,而许多旅游文章就是这样有景无‘我’;五、要有一点读书人写文章的感觉;六、在写作方面要有所创新,有的景点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有的疏可走马甚至不提,有的密不透风娓娓道来。”《走读苏州》很好地践行了这些理念。可读性强。现在许多地方搞了一些生态园、农庄、湿地公园之类,生态固然不错,但这是休闲场所,至于里面有什么历史的、文化的信息,就不一定了,因此去了以后只给人一种单薄的记忆。而苏州的景点再小。却都有佳话流传。可以讲出故事来,让人感觉方寸之间引人入胜。景点虽小却像一杯碧螺春茶,品一下回味无穷。嵇元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知识储备充盈,博闻强记,这使得他能够对尘封的史料进行爬梳剔抉。钩玄索隐,掌故传说、轶闻趣事信手拈来,像“宝塔不在寺后却临街”、“苏州探花到琉球”、“何人解得此塔谜”、“曾是周郎小乔家”、“东园主人因何亡”等篇章。都有作者一定的考证和自己的想法。

读罢《走读苏州》,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本苏州人写苏州的书。嵇元作为地道的苏州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苏州的街巷、老屋、古桥、小河等烂熟于心。对城市的变迁了如指掌。他长期担任《新华日报》驻苏记者,平时是个有心人,留意观察民风民俗,把所见所闻所思都记载下来。这本书是他作为一线记者像蜜蜂采集花粉那样收集真材实料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挚爱和关切,因此对城市建设工作时常会提些改进建议。如在“阊门:阅尽姑苏沧桑”篇中,作者认为“举案齐眉”这一典故发生在苏州的皋桥。希望能在皋桥周边整理出一块地方,竖个举案齐眉的青铜雕塑,再建个碑亭。亭内竖一块“汉贤女孟光为丈夫粱鸿举案齐眉处”碑。“北寺塔:八字娘娘此中坐”篇中提及孙坚墓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一工厂发展而被平毁,如今那家工厂早已停产,作者呼吁“苏州应该恢复这一古迹纪念地”。在“曲园:永远的花落春仍在”篇中。作者感叹在曲园看不到关于俞平伯先生的任何介绍:“他正是在这里长大的,他们俞家放宅也在这里,因此他同时也是苏州人,苏州理应将他好好介绍。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敬畏、对一位名人的敬意,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责任。”《走读苏州》正是以这样的敬畏、敬意和责任来言说苏州、阐释苏州、宣传苏州。

我也出生在苏州,童年是在古城区“如诗如歌”的平江路度过的。苏州作为故乡,允诺人们精神和文化上的居住,常常让我魂牵梦绕。我和嵇元是中学同学,但自1971年起,我就离开苏州到南京工作,后来去英国留学,学成回国后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四十余年来,我与嵇元一直保持着联系。《走读苏州》书稿完成后。我有幸先睹为快。书中熟悉的人名、地名时时勾起我儿时的记忆,感到十分亲切。虽然我是苏州人,许多景点都去过,而且年年回苏州,但看了这本书,我越发觉得苏州这座城市不平凡,有许多地方还真没有走过、没有读过。或许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自己居住的城市都走得不多,看得不多,读得不多。开卷有益,《走读苏州》有助于读者了解苏州文化之底蕴、领略苏州城市之秀美,特此向每一个关心、热爱苏州的人推荐此书。

2011年12月于南京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