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色》不是为中国人辩护,不是替中国人表示歉意,不是对中国人的批评,也不是为中国人歌功颂德。本书只解释中国和中国人。笔者何天爵曾经在中国居留多年,和中华帝国各地、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紧密的接触,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现在,作者尝试将自己在中华帝国的感受写出来。作者努力描述并解释这个民族生活中的突出特性,论述为什么很多西方人感受突兀的、难以接受的方式,在中国人看来却是自然的、天经地义的。全书建立在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作者希望能够用素描式的方法向读者描绘真正的中国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本色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美)何天爵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人本色》不是为中国人辩护,不是替中国人表示歉意,不是对中国人的批评,也不是为中国人歌功颂德。本书只解释中国和中国人。笔者何天爵曾经在中国居留多年,和中华帝国各地、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紧密的接触,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现在,作者尝试将自己在中华帝国的感受写出来。作者努力描述并解释这个民族生活中的突出特性,论述为什么很多西方人感受突兀的、难以接受的方式,在中国人看来却是自然的、天经地义的。全书建立在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作者希望能够用素描式的方法向读者描绘真正的中国人。 内容推荐 《中国人本色》是一本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大视角、内容丰富的作品,涉及晚清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语言文字、家庭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商业等方面,是近代西方人观察中国的代表性著作。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从司法制度到衣食住行,从光绪、慈禧到京郊的老和尚,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本色》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看清现在,作为一面自我观察的“镜子”,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行星系 第二章 中国的政府体系 第三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 第四章 中国人的家庭生活 第五章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第六章 中国人的宗教 第七章 中国人的迷信行为 第八章 中国人的辫子 第九章 中国的法庭 第十章 中国的官与民 第十一章 中国的教育和文化 第十二章 中国的礼仪习俗 第十三章 中国的商人与商业谋略 第十四章 中国的贫民阶层 第十五章 中国的财政体系 试读章节 中国和西方世界仅于30余年前才开始互相交流。中国签署第一批条约以承认美洲和欧洲国家的存在也不过在大约50年前。而且那些条约就只是起到初步介绍的作用,缺乏双方同意互相进行亲密往来、缔结友好关系的切实条款。从前的中国至多不过沿海地区的三四个口岸对外国居民和商人开放,外国人在大清帝国的领土四处游历则是不被允许的,北京禁止所有外交代表驻入,我们的公使团也滞留在军舰上、游弋在中国海岸。只要上述这些情况继续存在,那么我们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就会少得可怜,而中国人更无从进一步深入认识我们西方世界。 以上这种局面从1848年8月29日中国和外国势力签订第一份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开始,一直持续到了1861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才得以改变。天津条约规定外交代表可以常驻北京,各个阶层的外国人均可在大清帝国境内自由游历。 然后在人类历史上,两个伟大却截然相反的族群第一次互相凝视着对方的眼睛,面对面地站在了一起。于是,开明、激进、敏捷、热切、机警的西方人遭遇了保守、华丽高贵、宁静平和的东方人。进取与保守相互交锋。已经跨入蒸汽、钢铁和动力时代的西方世界蠢蠢欲动,开始对孔子儒家思想主导的东方世界步步紧逼。各位读者,你们不妨来想象一下以下这个画面:一个富有进取精神的现代商人经引见来到了一位中国圣哲面前,两人被单独留下以互相了解、熟识,于是在此过程中他们都开始不断获得对于对方的印象和认识。然而与此同时你们还需要注意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位圣哲其实极其不愿意接见这位商人。如此一来,你们就会对我所说的中西方最初开始交往时的情形有个清晰的认识了。 可以说,中西方之间绝对没有支撑相互交流的共同点,双方也无遵从互惠互利这个基本原则的意愿。我们西方人的确很希望能和中国人进行通商贸易,但是中国人却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愿意和我们进行贸易的尺度。广州是中国仅有的一个允许与西方人进行贸易的通商口,他们还给中西方在广州的通商贸易设置了重重关卡,进行了种种限制。在这里交易的方式就是中国人用绳索将成捆的丝绸和成箱的茶叶从有着坚不可摧的城墙的城垛上放下来给我们,我们再把墨西哥银元和英国鸦片绑在那条绳子上传递给他们。可以说这条商贸之路的基础是极端薄弱的,因而至目前为止,西方人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限制机制而非鼓励机制。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只是特别不愿与美洲和欧洲缔结政治和贸易双边关系,事实上她是拒绝拓展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地方的交流。清政府曾颁布法令禁止国人前往境外地区,如若谁胆敢违抗,回国的时候一旦被地方官吏发现,他就要被砍头。这项法令虽然多年间都未曾被执行过,但是它依然有效。清政府还禁止建造任何超过六英尺的帆船、船舶和舰艇,这一规定使得在中国除了短途之外的所有沿海航行都变得既无利可图又凶险异常。既然中国的港口不对其他任何国家的船只开放,而她本国的船舶又都连适当长度的商业航行都无法胜任,那么我们也就不难推知中国既无意于欢迎任何外国来宾到访,更无意回访任何人了。不受限于这种闭关锁国政策的唯一例外是有限数量的一些暹罗商船,它们都需定期注册登记和提供特许通行证。 P2-3 序言 从前有位友善的老太太,她离群索居,独自生活在格林山深处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夏日的某一天,有位陌生男子途经她的住处,向她要杯水喝。老太太问他自哪儿来,男子答说他住在波士顿。闻及此言,她大声惊呼道:“我的天呢!住在那么遥远的地方,你得多孤独啊!”在老太太的概念里,波士顿在无尽孤独的远方,殊不知这只是因为她的世界早已被局限在其居住的小小村舍里那久经风雨剥蚀的四面墙中了!而世间之人在这点上又是何其相似啊! 如她一般,我们也总是易于用自己所构建的标准、从自身所总结出的模式或其他种种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对是错,是明智是轻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遵从这些我们武断地构筑起来的既定模式,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这些建立在我们极其狭隘的个人背景之上的理想化标准。 无数中国老百姓总是在皇帝的旨意下,毫无疑义、重复机械地在固定的某一天卸去冬装、迎来夏日,或是换去夏衣、迎来冬天。①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总是会觉得好笑,甚至有时候还会因此嘲笑他们。但是在一种毫无人性、美其名日为时尚的东西的驱使下,欧洲和美洲的成千上万最有教养、最为优雅的贵妇不也同样在盲目地跟风效仿,而穿着些奇装异服吗?这两种行为又有何差别,有何明智不明智之分呢?如果说有差别,那么试问哪一种行为更明智呢?先看看那些衣服怪诞的轮廓线条和畸形的样式吧,它们取代了女性原有的自然曲线美,然后你再去决定这两种行为哪个更明智。是整个国家根据皇帝一人的旨意来决定换装的季节和时间的这种行为呢?还是欧美两大洲的一半人口都在背离自己的个人美感和欣赏品味,而去穿那些或许是起源于巴黎或者伦敦贫民窟的奇装异服的行为呢? 我们需要的是对外部世界多一些真正的了解,而少一些目光短浅、坐井观天的评判。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用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来看待自己。那将会很好;而如果我们能从一个更高、更精确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他人,又如果我们能透过一个完美、标准的人而非我们自身来衡量他人,那将会更好。扩大我们的视野会比提高我们概念系统的精确性和理解力更有价值。因为广阔的视角会让我们变得更加仁爱,更有耐心,也会让世人都相信人类本质上的高尚和统一是一种普遍规律,而非如现在的情况一般,是一种例外。 批判中国要比理解中国容易得多。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也还很少,很短暂。我们所获得的关于中国的资讯大多基于主观臆测而非事实,相应地,我们对中国人及其行事方式的曲解也就很容易,也在所难免了。然而他们却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人类族群。真实的生活会比任何形式的想象和虚构都更加令人着迷,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对汉族后裔的了解。相较于现在为大众所熟知的那种被歪曲、漫画化了的中国人形象,真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都会对真正的中国人身上那些已经固化、深入骨髓的特性更感兴趣。 本书不是要为谁辩护,不是要替谁道歉,不是要对谁进行批判,也不是要对谁进行颂扬,它仅仅是给出一种解释。笔者曾经在中国旅居多年。其间,几乎和中国每一个地区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建立起了良好、亲密的关系。笔者尝试在本书中记载下在此期间所收获的一些成果,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笔者努力去描述和解释一些中华民族之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并试着去揭示为什么中国人的某些行为方式在我们西方人看来突兀而无法理解,对于他们而言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全书旨在展现和还原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客观事实,而非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主观臆测。笔者希望能够用浮光掠影式的简略笔墨向读者展示出真正的中国人原本的样子。 笔者给书中所记录的众多事件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片,以求更加栩栩如生、生动有趣和明白易懂。本书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笔者未对其进行任何粉饰或是夸张。如有必要,笔者可以提供这些事件发生的地点、日期和相关人物的姓名。同样的,书中所有的插图都是“阳光图片”。除了画家自身使用的绘画技巧以及转印到纸面时的保真技术外,未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其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没有被改变。 虽说中国人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和毛病,也会有一些怪癖,但与此同时,他们身上更有着很多至上的美德和令人钦佩的优良品性。这些品德和特性变化极其缓慢,它们固化在了老一代中国人的身上,又由年轻一代中国人继续传承,直至久远。中国有着无比光明的未来,也必将会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一坚定的信念,那就无法真正地了解中国。 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 纽约,1895年1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里的一些细节非常有趣,作者发表的观点一针见血,有一种局外人特有的敏锐与清醒。它像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隐约看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活在中国传统中的自我。 ——北大中文系教授、晚清研究专家 夏晓虹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意识到自己作为“镜子”的局限:“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用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因此他尽可能地克服了这种引起“变形”的局限,他的《中国人本色》才得以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中国人非常全面、难得的“镜像”。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雷颐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国人或许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描述:腐败堕落的朝廷,愚昧无知的国人,几个卖国贼和几个勇敢的士大夫在帝国落日的余晖中惨淡经营着这个被人痛击的国度……无论是中国人自己,还是西方人,可能都误读了那个时代。何天爵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尽量抛弃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把中国人作为真实的人对待,把中国社会作为真实的社会对待。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晚清外交研究专家 李扬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