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什么总挨打--靖康耻的前前后后(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独孤慕雨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独孤慕雨编著的《为什么总挨打--靖康耻的前前后后(上下)》内容介绍:GDP排名世界第一,逢战必称臣纳贡。政改不断,内讧不患,朝纲不振,武备不修!深度剖析北宋富而不强的真相。落后会挨打,腐败更会挨打!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化小说。

内容推荐

独孤慕雨编著的《为什么总挨打--靖康耻的前前后后(上下)》内容简介:一个创造出令后人无限遐思灿烂文明的国度,为什么会在女真铁骑的进攻下,如此的不堪一击?这一切难道真的是后人所言,因为大宋的“积贫积弱”?或者是宋王朝文恬武嬉的原因导致?本书还原历史真实,从赵佶的意外即位开始写起,直至宋钦宗的靖康二年为止,努力展示四十余年间宋、辽、金三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大事,深度挖掘辽、北宋的灭亡真实原因,对华夏历史上这一段令所有人不能释怀的痛苦做一个全景展示。

《为什么总挨打--靖康耻的前前后后(上下)》是一本历史文化小说。

目录

第一章 后遗症

 少年天子的烦恼

 司马光重返朝堂

 适得其反的拍马

 北宋最大文字狱

 关键是教育皇帝

 不合时宜的东坡学士

 哲宗皇帝的大婚

 宫斗

 驾崩

第二章 新君登基

 一语成谶

 皇帝换了人来当

 粉墨登场

 长胡子的太监

 付出总有回报

 什么是臭味相投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大官与小民

 太监与公驴的故事

 大宋足球先生

 折腾

 如此父子,如此兄弟

第三章 交恶

 七年之痒

 以宦官为使介

 北国之行

 南归?叛逃?

 惊动中央的美男子

 高学历的太监

 造反者与麻烦制造者

 让历史告诉未来

 战前动员工作

 众寡悬殊的PK

 做官的终南捷径

 无敌公公

 历史的拐点

 我的中国心

 讨价还价

 致命的失误

 求人不如求己

第四章 风雨欲来

 摩尼教不是魔教

 造反的终极目标

 村长也是干部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多子不一定多福

 命运多舛的太子爷

 西行漫记

 远征前夕

 亲情、友情不值钱

 艰难的选择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五章 落井下石

 了无生趣的皇帝

 冲突

 怎能不挨刀

 大宋外交家的风采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次北伐

 有奶便是娘

 醉翁之意

 家贼难防

 老来匆匆

 童贯的如意算盘

 天不祚尔

 竹篮打水

 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第六章 弱国无外交

 丢了西瓜捡芝麻

 吃人也不嘴短

 贪得无厌

 借东西的学问

 光复情结

 做戏要做足

 张觉的如意算盘

 意外之变

 为虎作伥

 偷鸡不成的结局

 愚不可及

第七章 大厦将倾

 与虎谋皮

 事与愿违

 远遁

 反水

 各怀鬼胎

 细节决定成败

 名将风范

 内禅

第一章 赶鸭子上架

 悲剧大幕的开启

 如此威武之师

 三十六计之上

 疾风知劲草

 赵桓的摇摆舞

 攻、防大战

 六如给事

 量中华之物力,结女真之欢心

 四尽中书

第二章 难以置信

 是战是和

 出来混,迟早要还

 月黑风高夜

 学运风波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父子相疑

 蔡京、童贯之死

 割还是不割

第三章 自废武功

 杜邮之祸

 多行不义必自毙

 功夫宰相

 围城

 若冰!弱兵?

第四章 梅开二度

 卷土重来

 天子阅兵

 好奇害死猫

 千古忠奸事

 擂鼓退敌

 漏网之鱼

第五章 保卫开封

 箭不虚发

 踏破铁鞋无觅处

 城门闭,言路开

 未雨绸缪

 吊诡的宋人

 开封保卫战

 金饭碗

 六甲神兵

第六章 堕入深渊

 牛皮吹破

 月黑风高夜

 泪飞顿作倾盆雨

 秀才遇到兵

 宫禁惊魂

 救兵如救火

第七章 折冲樽俎

 偏向虎山行

 吹毛求疵

 勉从虎穴暂栖身

 男人哭吧

 礼尚往来

 不虚此行

 步步为营

第八章 无尽的屈辱

 救亡图存

 莫道君行早

 最后的疯狂

 团拜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再向虎山行

 上元夜观灯

第九章 覆辙

 威武不能屈

 自欺欺人

 攘外必先安内

 宋民一顺民?!

 为虎作伥

 穷途末路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十章 天凉好个秋

 百官行状

 刮地三尺

 过把瘾就死

 做戏的官家

 事与愿违

 遗恨满乾坤

试读章节

上册

少年天子的烦恼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春,一个令所有臣民感到震惊的消息迅速从开封城向全国传播开来:大宋第七任官家赵煦——万寿无“僵”了!

官家刚刚才二十五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虽然不论贩夫走卒,还是贵为天子,永远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是赵煦的死除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总是让人心中感觉有些可惜,用“英年早逝”一词来形容最为恰当。

《宋史》赞日:

哲宗以冲幼践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马、吕诸贤,罢青苗,复常平,登良俊,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祜之政,庶几仁宗。奈何熙、丰旧奸祷去未尽,已而媒蘖复用,卒假绍述之言,务反前政,报复善良,驯致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矣。吁,可惜哉!

《宋史》的杂芜历来为学者所讥,姑不论此妙文为何人所书,但尽信史书所载,便不如无史。

单说赵煦生平。观史可知,有宋一代,有许多的赵姓皇族尽是早天之人。后世亦有人断言道“此为家族基因遗传所至”,相信这些专家不会信口雌黄。做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有它的道理所在。综观各类书籍所载,对于哲宗之死,简而言之——事出有因,郁郁而终。

哲宗既非长子,又非嫡出。只因父皇弃世之时,他的五个哥哥早天,在神宗皇帝其他几个健在的儿子当中他年龄最长,因此得以继位为帝。即便如此,哲宗继位也不是顺顺当当的,其中宣仁太皇太后功不可没。

神宗皇帝三十六岁弃世,赵煦虽最年长也只是个十岁的孩子。神宗的两个弟弟正值壮年,对皇位生出觊觎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不知宣仁太皇太后心中是否曾有过“赵煦是个孩子,日后便于受自己操控”的心思,但事情的发展是:在宣仁太后和一众臣子齐心努力之下,赵煦被拥立为帝顺利接班。宣仁太皇太后也就顺理成章地l临朝称制。

这里有必要对宣仁太皇太后身世加以剖析——她本姓高,出身高贵。其曾祖高琼乃是太宗朝名将,母亲为北宋太祖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妈是仁宗朝的曹皇后。

幼年之时,她就与英宗住在宫中,曹皇后视若己出。后来二人成年,仁宗与曹皇后作为证婚人和司仪主持婚礼。当时民间有“天子娶妇,皇后嫁女”之说。

这种世家大族与皇家的联姻无疑有助于巩固高太后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在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宁变法等事,对于其间种种政治斗争手法,无疑已是烂熟于心。

作为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个中翘楚,高太后不甘心只做壁上观、做个事不关己的看客。对于这个寂寞的女人来说,有事可做总比眼见着步人风烛之年百无聊赖强之百倍。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对于神宗的两个弟弟而言,他们根本不是高太后的对手,哲宗皇帝的顺利登基一事可以视为高太后牛刀小试而已。

高踞龙椅之上的赵煦接受文武百官的拜见之际,听了下面山呼万岁的声音,心中对祖母的感激之情真是如滔滔江水。岂知这种感激之情,并不长久。

时过不久,少年心中的落寂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强烈。赵煦心中对于祖母的猜忌和怨恨与日俱增,甚至怀疑当初她选择自己做皇帝的动机所在:何以会置两位年长的叔叔于不顾,一意要立自己为帝?

哲宗登基的第一天,朝中文武叩拜起身后就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事情——作为十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合身的小龙袍?众人一番思索之后,猜知此事太皇太后早有预谋。  新帝登基,作为臣子如何自处?众臣子心照不宣达成了惊人的一致:让太皇太后与小皇帝同时听政。

太皇太后虽表面上宣扬自己心性好静,无意听政,但绝不会把手中的权力之杖轻易丢开。军国大事尽由她会同几位大臣处置,年少的哲宗只有知情权和沉默权。对于年少的天子,除个别老成持重的大臣尚心存敬重持礼甚恭之外,其他人可以用“目无君上”四字来形容。

也不知道是哪位心胸促狭之辈出的主意,让年少的天子座位与太皇太后座位相对。是以年少的天子只要是上朝,他所见到的只能是臣子的背与臀。大臣们从来都是向太皇太后奏事,背向哲宗,更不会向少年皇帝早请示晚汇报。年少的皇帝也只有隐忍不发。日子一久,他就可以从那班大臣的背臀之丰腴,大小形状分辨出是哪一人!

太皇太后既有显赫的身世,对于神宗时候王安石的变法很有看法也是情理之中。神宗朝之时,囿于宗法,她强自忍了这些年,早已是忍无可忍。如今大权在握的她当仁不让要干政了。可是冒失地尽废新法于大行皇帝尸骨未寒之际,怎么说也应该心存忌惮。这个心计深沉的老妇人思量着。如何可以使自己的政令畅达,且对活人死人全有个交代呢?

万幸的是,办法总要比困难多些,对于她这种高智商的政治女强人来说,这种小问题根本不会太伤脑筋!她在垂帘听政之始,就早已想好了一个为己所用的人。这个人便是赫赫有名的一流历史学家、二流政治家,曾经的砸缸少年——司马光!

人们经常会为了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而懊恼不已!有理由相信,司马光也是如此。

当他在洛阳埋首一心修著《资治通鉴》(书名为神宗所题)之时,有时也会为自己被驱逐出汴梁而感慨良多。此公的道德文章这里不做品评,若非神宗皇帝大逝,他此生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既使是他这般通晓各朝历代兴衰之人,突然面对政事遽变,也始料未及!

听闻神宗弃世的消息,司马光即刻进京奔丧。东京城之中百姓夹道欢迎,望尘而拜,守门的卫士也行标准的注目礼。更有小民大声呼喊:“相公勿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P1-4

序言

世人尽知,人类文明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的称谓。与其他三个人类文明湮灭不闻不同的是,我华夏文明不但是硕果仅存,且随着岁月的磨砺,愈见其曼妙风华。

华夏文明之所以传承至今日,完全是因为汉字不曾消亡的原因。其间,浩如烟海的史籍对于文明的传承可说是居功至伟。感谢泱泱华夏、悠悠数千年的文明史,使得我辈后人不但可以徜徉其间,而且可以从其中学到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智慧。

如今,各种各样的历史读物、影视作品甚嚣尘上,然而细观其中却多是只限于介绍史实,停留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层面,更多的只是对历史简单的复述。这样的读史终觉浅显,既不会对读者内心有所触动,更不会让读者真正地了解历史真实的一面。

史料中许多记载本身真伪就值得商榷,而一些草就篇不加分析判断就加以引用,更是会让读者朋友产生误读。而这样的误读与误导并不是现在就有的,许多事情的成因都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这样,重新对历史做再审视与正视显得尤其必要。

而所有的误读与认识误区又以两宋为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与学界抛出的宋“积贫积弱”一说有着莫大的干系。前贤所见虽然与笔者截然不同,然而他们所做的事情,却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当代人对宋王朝的鄙夷与漠视,正是拜此前贤所赐。

人们先人为主之后,首先把宋拿来与汉唐相比较。不可否认的是:宋从来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度,治下的版图与汉、唐也没有可比性。宋的周边同时有着数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人们认识不到这些政权已经与汉、唐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了质的区别,而是只留意宋廷在与这几个政权的博弈之中总是处于不利局面的这一事实。

北宋与南宋的相继灭亡,直至今天仍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似乎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百年前,元人正是因为宋、辽、金这些政权到底哪个是正统的问题而导致了对前朝修史的难产。历史证明,当代人在这些问题上继续纠缠不清,并不比古人好上多少。

好在这种情形在现代学界已经悄然产生了变化。史学大家邓广铭先生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代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位置终于被学界敏锐洞察,虽然这一天来得晚一些。学术的研究虽然不分国界,但是每看到宋史研究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热度远超国内,心中总感觉有愧。跳出某些国家研究宋史是为政治服务不讲,异域对于我国宋代文明的高度推崇与我国的不温不火相较,很是说明问题。

数千年的历史运行轨迹证明,任何一个王朝、一个时代,在发展到数十年的时候,总是要经历一段瓶颈时期。安然地突破这个瓶颈期,社会将步人一个大发展时期。与之相反的是将会陷入新的动荡与战乱。

宋文明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贸易、学术、科技、宗教、建筑等各方面均攀上了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度之后,訇然倒塌在游牧民族的铁骑面前,有偶然,也有必然的因素。

后人应该菲薄一些道学家的“低头拱手、高谈性命”的哲学,崇尚宋人疑古、以己意释史的治学精神。对于北宋末年发生的“靖康之难”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笔者不做简单的白话翻译,而是尽可能的旁征博引,以一孔之见,为读者朋友做抛砖引玉之事。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宋王朝,重新审视这一段伟大的历史时期。倘若让读者朋友在阅读的同时。有所思、有所得,不亦快哉!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3: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