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美的词曲/最美中国丛书
分类
作者 王明韵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明韵所著的《最美的词曲》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

内容推荐

中国是诗的国度,单是诗歌样式上,就有无穷的变化,从而结出了多姿多彩的果实。

王明韵所著的《最美的词曲》在第一辑中《最美的诗歌》基础上,将目光对准唐宋及其以后,聚焦词和曲这两种诗歌样式,选取词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50多件精品,以“诗人之心”和优美的文辞加以体会和解读,以期通过诗心的交融.使得古老的词曲作品在当代读者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最美的词曲》中“最美的词曲”加上“最美的诗歌”,构成中国诗歌的完整拼图。

目录

菩萨蛮

——送君闻马嘶

归国遥

——花下醉

浣溪沙

——西风愁起

乌夜啼

——梧桐雨

点绛唇

——谁会凭栏意

踏莎行

——密约无期

长相思

——潮平心难平

雨霖铃

——更与何人说

苏幕遮

——酒入愁肠

浣溪沙

——圆融的观照:你也似曾相识

生查子·元夕

——去年心情今生心

桂枝香·金陵怀古

——谁解我大宋情怀

鹧鸪天

——“晏子与人交,风义盛激昂” 

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凝视:一条江与一个人

卜算子

——愿君心似我心

千秋岁

——千秋词在,珠已沉海

鹊桥仙

——从想象到现实:最是人间长深情

鹧鸪天

——春风何事入罗帏

汉宫春·梅

——风流不在人知

蝶恋花·早行

——一场精心的回忆

烛影摇红·松窗午梦初觉

——也愿能作此松窗午梦

鹧鸪天

——此中有真意

眼儿媚

——忆得万里帝王家

点绛唇

——少女时代的羞美

水调歌头

——似水流年的感会

满江红

——谁的岳飞

秋波媚

——望长安

卜算子·咏梅

——彼时心情:一任群芳妒

清平乐

——娇痴不怕人猜

蝶恋花

——石湖的桃花源 

昭君怨·赋松上鸥

——总不忍归去

南柯子

——人间辛苦是三农

青玉案·元夕  .

——寻觅:灯火阑珊处

扬州慢

——文化的“狷”者

忆故人

——优雅的代言人

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重游的少年心思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青山一发是中原” 

九张机

——一掷梭心,一缕情思

【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在日月间摆渡

【南吕】四块玉·闲适

——瓦盆边的闲适

【仙吕】寄生草·饮

——酒神之歌

【中吕】阳春曲

——笔头风月在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点点梨花雨

【双调】沉醉东风-对酒

——炼成腹内丹

【中吕】山坡羊

——怯弱之羊

【越调】天净沙·秋思

——断肠人在天涯

【仙吕】后庭花

——乱云愁

【双调】清江引

——一笑白云外

试读章节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邦(今陕西渭南)人。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 “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

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密约无期

寇准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力主抗辽,性情刚烈,文武双全,曾于淳化、景德、天禧年间三度入相,他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又心怀七情六欲,曾在《江南春》一诗中写道:“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表现出了他刚柔并济的人文品质。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这两句描写春天美好的、诗情画意的景致即将消逝。他看到了什么?秋风瑟瑟之中,落叶坠地,万花枯萎,大地一片狼藉;他听到了什么?黄莺的啼鸣,一声接着一声,那么有气无力,那么老气横秋,再也不是清婉动人,声声入耳了。这八个字,寇准捕捉得很准,把一位年轻女子伤春感怀之情表现得既恰到好处,又不露声色,也为接下来的惜别和盼归埋下了伏笔。关于惜别,他写道:“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常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他说到“惜别”二字了吗?没有,而是从意象描写上去把握年轻女子的内心世界。万千花朵落英遍地,只有梅蕊在绽放中,尚存些许小小的青果。而无论是“画堂”,还是“屏山”,都似乎在告诉我们,年轻女子出身于大户人家,有庭院,有画廊,有清香弥漫的茶室,有富丽堂皇的饰物和景观;然而庭院深深,亲人已经远行,剩下的只有空旷、寂寥和静雨香袅中的伤心与惆怅。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说寇准是独具匠心,出神人化,这样的连前瞻后,这样巧妙的艺术铺垫,让读者的一颗心,悬在了那里,像钟摆一样不安地左右摆动着。

如果说寇准在上片描写了一幅暮春景残、寂寞凄凉的景象,那么在下片,他则通过直抒胸臆,让伤愁的年轻女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密约沉沉,离情杳杳。”密约,曾经是频繁的、甜蜜的约会,或花前月下,或庭院烛堂,而今竞成“离情”!词写到这里,又是“沉沉”,又是“杳杳”,叠字妙用,所指不一,两种境地,两种心态,跃然纸上,情,何以堪?苦,也无以言状。因此,接下来,年轻的女子连镜子也懒得照了,她不愿看见自己悲怜无助的样子,就让镜子落满灰尘吧。“菱花”是古代铜镜的代称,铜镜背面通常铸有菱花的图案;而“慵将照”,就是懒得坐在镜子前梳妆打扮了,女为悦己者容,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再好的芳容美貌又给谁看呢?春风已远,凄雨绵绵,亲人不在,哀伤无限。无奈、悲伤中,年轻女子以慵倦之态登上了小楼,雨还在下,风萧萧兮,她倚楼远眺,只见衰草连天,星隐月去,夜色低沉,却看不见郎君的影子,除了无语,除了荡魂失魄,她又能怎样!

“密约”历历在目,“离情”遥遥无期,这种含思凄婉,景中生情,情寓于景的艺术风格,让我们欣赏到了一首静穆向上、凄美动人的不朽篇章,诚如司马光所言,颇有晚唐风韵,是一首“脍炙一时”之作。

林逋(967—1028),字君复,大里(今奉化市)人。不娶,无子,唯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著有《林和靖诗集》。

长相思

昊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潮平心难平

提起林逋,人们自然会想起“梅妻鹤子”的故事:一生未娶妻生子的林逋,视梅如妻,视鹤如子。他爱梅花,迎风傲雪,一枝独秀,因此,宅旁路道,房前屋后,遍置梅树,还为梅花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爱仙鹤,曾寄居孤山,养鹤两只。纵之,让其展翅凌云,让其尽自由自在之风姿;收之,置于笼内,喂食添水,言语相慰,俨然慈父;即使是泛舟湖上,也是与鹤同行,遇亲友玩童,即纵空中,尽展青山绿水、闲云野鹤之情趣。

然而,终身未娶、无妻无子的“独身主义者”,怎么会写下《长相思》呢?让很多人诧异。从词句中不难看出,这位愁肠百结的女子,已送情人来到了吴山、越山之畔的钱塘江边,山清水秀,树木苍翠,仿佛在迎送过往的行人,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可谁又能像她这样正在亲历这样的离别伤情呢——“谁知离别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也!离别在即,二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们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这情景,比一般的离别更愁上加愁的是“罗带同心结未成”;有情人未成眷属,有情人从此天各一方,那一定是心如刀割般痛疼。俗话说,千里相送,终有一别,正当他们难分难舍之际,解缆了,舟人报潮了,船要开了,想想看,那是怎样的场景——依旧是吴山青,越山青,行人如织,只是心爱的人已随波逐流,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了踪影;一句“江头潮已平”,含蓄,自然,看似漫不经心,看似平静中波澜起伏,潮已平,岂能平?

林逋的这首词选自他的《闲情赋》,巧合的是,当年的陶渊明也写过一首《闲情赋》,他写道:“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可谓直白、大胆,又罗曼蒂克,唐代司空图读罢这首词不禁感叹道:“不疑陶令是狂生,作赋其如有定情。”(《白菊》)。有好事者指出,人家陶渊明有妻有子,写《定情赋》有理有由,而你这位清高自守、不慕名利的山林隐士,与谁“长相思”?又何来“闲情赋”?其实,陶渊明也好,林逋也罢,在牵涉爱情的问题上,他们的词中非但没有道学家眼中的“淫”,而更具有真挚深沉的情愫,值得我们在一咏三叹中去感悟其千古高风、闲情雅致!P14-18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第一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7: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