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华语言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赅,内涵深远,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奇趣。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精神和智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寓意和来历,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陶本一创作的《成语故事(辞海版新课标小学生必读)》是辞海版。
陶本一创作的《成语故事(辞海版新课标小学生必读)》收录了《洛阳纸贵》、《退避三舍》、《唇亡齿寒》、《破釜沉舟》、《破镜重圆》、《代人捉刀》、《胸有成竹》、《狼狈为奸》、《高山流水》、《病入膏肓》、《家徒四壁》、《请君入瓮》、《黄粱美梦》、《掩耳盗铃》、《偃旗息鼓》、《望梅止渴》等故事。
北周的长孙晟是著名的神箭手。当时的隋国公、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对这个文武双全的年轻人赞赏有加,让他担任军中重要职务。
为与经常骚扰边境的北方游牧民族和谈,长孙晟受命前往突厥。突厥首领摄图被他英武豪迈的气概吸引住了,恳请杨坚把他留在突厥。
有一次,他们在外打猎游玩,忽然头顶上传来阵阵大鸟呜叫。大家抬头一看,只见两只大雕正扑打成一团。摄图命人拿来两支箭递给长孙晟,说:“长孙将军,听说您的箭法无与伦比,请您用这两支箭把上面的两只大雕射下来吧!”长孙晟只接过一支箭搭在弓上,骑着马转了一小圈,然后站定,“嗖”的一声射了出去。众人的视线跟着箭上去,只见两只大雕同时从天上栽了下来。原来,这一支箭穿过了两只大雕的胸脯!摄图和将士们一齐欢呼起来。
从此以后,摄图更加看重长孙晟,而长孙晟则利用这一机会,获悉了突厥内部许多重要机密。返回北周后,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情报,为杨坚平定北方边境立下了汗马功劳。
故事出自《北史·长孙晟传》。后用“一箭双雕”引申指做一件事情达到两个目的。
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七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写字。十二岁便小有成就,远近闻名。当时,女书法家卫铄见到王羲之的字,极为赞赏,当她听说作者只有十二岁时,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说:“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写字竟然这么苍劲老练,以后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书法家!”
王羲之成年以后,练字更加刻苦了。他勤于学习前辈书法家张芝和钟繇的书法艺术,更努力学习他们勤学苦练的精神。他在水池边练字,经常要去水池里洗笔,日久天长,水池里的水都变成黑色的了。
经过很多年的勤学苦练,王羲之终于成了大书法家。有一年,朝廷举行盛大的祭祀(si)典礼,请王羲之写了一块横匾。后来,有人要拿这块匾去派别的用处,叫工匠把匾上的字抹掉。工匠们又是刮、又是铲,总算把上面的字弄掉了,但他们发现匾上留下的墨迹竞已渗透到木质中去了,一量,竞有三分深度!
故事出自唐·张怀谨《书断·王羲之》。后用“入木三分”形容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听说王母娘娘过生日,各路神仙都带上礼品去祝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何仙姑赶到昆仑仙境,王母娘娘见了非常高兴。
酒宴上,八仙都喝得醉醺醺。看看天色不早,他们便告别了王母娘娘,驾着云斗往东海而去。到了东海,八仙见下面波浪滚滚.海涛声声,十分惊险。吕洞宾说:“驾云过海不算本事,咱们要踏浪过海,各显神通。你们说好不好?”于是大家推铁拐李先过海。
铁拐李也不推让,举起手里的紫色拐杖往海中投去。那铁拐杖竞不下沉,像只小船载着铁拐李,劈风斩浪渡到了对岸。
汉钟离把拂尘投进东海。拂尘载着汉钟离,轻悠悠地飘过东海。张果老从身上取出一张纸,折成一只纸驴。张果老倒骑在驴身上,颠儿颠儿地走过去了。到了对岸,他又把纸驴折叠起来藏进怀里。
接着,吕洞宾用箫管、韩湘子用花篮、何仙姑用竹罩、蓝采和用竹板、曹国舅用玉版当作渡船,一个个顺顺当当地过了东海。这就是传说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故事出自《东游记》。后用“八仙过海”比喻解决问题各有各的办法。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