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傅佩荣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孟子见梁惠王,这里的“见”,我译成“谒见”,代表礼貌。有人翻译成“孟子去见梁惠王”,好大的口气!哪有读书人去“见”国君的?即使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是要讲究礼仪的,尤其是孟子。所以不译成“去见”或“拜见”,而译成比较合乎礼仪的“谒见”。

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其他诸侯是不能称“王”的。但是在南方的楚国,天高皇帝远,率先大胆地自称为王,还让楚国官员比周朝各国官员都高了一阶。在战国七雄——韩、赵、魏、燕、齐、楚、秦的争霸过程中,紧接着称王的是魏国国君,是为魏惠王,后来迁都大梁(今日的开封),又称梁惠王。之后其他各国势力逐渐扩张,也相继称王。

“叟”是古代对年纪比较老的人的尊称,并没有轻视之意,更何况梁惠王怎么敢轻视孟子?当时的君主都以“卑礼厚币”邀请学者,希望能帮他富国强兵,而学者也渴望“得君行道”——觅得好国君,去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所以梁惠王一见到孟子,还是尊敬地称呼他为“老先生”,其实,梁惠王的年纪比孟子大多了。“不远千里”,其实是一种比喻,因为各国间有很多阻隔,并不是真的有千里之远。

孟子喜欢演讲,别人问一句,他会回十几句,甚至把整套道理都说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孟子对日”的“对”字,指下级回答上级问题。孟子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用“孟子日”,直接说了;只有对国君或地位比较高的人,会用“对日”,表示礼貌。原则唯有“仁义”二字

孟子接下来说的大道理,重点即在强调“仁义”二字。

“仁义”是孟子的原则,无论做人处事还是治国平天下,都以此为准则。而且孟子特别强调“仁义”源于人性,人的一生不行仁义,那要走什么路?不仁不义吗?这显然走不通,所以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我特别将“仁义”译成仁德与义行。“仁”可以用仁政、仁者、仁民爱物等很多方式解释,之所以译为“仁德”,是因为在《孟子》里,仁和内在的“德”有关,亦即仁要靠自觉之德由内而发。

“义”当然也是由内而发,不过它指的是正义的行为。告子与孟子最大的差别,在于告子认为“仁内义外”,而孟子则认为“义”也是由内而发,因为任何道德行为都不可能离开主体。如果不是“我”这个主体愿意做某件事,而是受到别人的胁迫,那么我的行为就不能说是有价值的。譬如,有人拿枪逼着我到孤儿院捐钱,我迫于情势只能认捐,这并不是我在行善。

此外,“义”字原来就有“宜”之意,是指一个人根据情况不同,说话、做事,都要随时调整到适宜的程度,因此“义”包含了对行动的判断与实践,亦即牵涉到行动,没有行动就不能称作“义”了。

提出仁义之后,孟子接着探讨当时国家处境的问题。

古代以兵车来衡量国家的大小,战国七雄皆为万乘之国,代表有一万辆兵车,是有武装力量的大国。另外还有五个千乘之家:宋、魏、中山、东周、西周,都是小国。“千乘之家”的“家”是指卿大夫的封邑,又称采邑,他们也拥有一定数目的兵车。

如果忽视义行而重视利益,那么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不会满足的,因为大夫“后义而先利”,后和先,一个代表忽视,一个代表重视。“不夺不餍”,因为讲利益,当然希望取而代之。

利益就是资源,而且是有限的,如果在上位者得到好处,底下的人就被剥削了;同理,底下的人得到好处,在上位者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取了。所以如果从上到下的各阶层“交征利”,整个国家就会乱成一团。

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他说:“在拥有万(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能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百)辆兵车的大夫。”因为当这些卿大夫联合其他大夫,有机会胜过君王一人的力量时,就有可能造反成功。

那么,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治国之道究竟是什么?P1-3A

目录

自序

绪论

卷一 《梁惠王篇》上

卷二 《梁惠壬篇》下

卷三 《公孙丑篇》上

卷四 《公孙丑篇>下

卷五 《滕文公篇>上

卷六 《滕文公篇>下

卷七 《离娄篇>上

卷八 《离娄篇>下

卷九 《万章篇》上

卷十 《万章篇》下

卷十一 《告子篇》上

卷十二 《告子篇>下

卷十三 《尽心篇》上

卷十四 《尽心篇》下

序言

学习儒家,不能错过《孟子》。代表孔子思想的是《论语》,但是《论语》像是格言录,言简意赅,文句缺乏前后脉络,让人不易明白孔子思想的全貌以及背后的理论依据。如果念《论语》时只参考朱熹的注解,情况就更复杂了,因为你很可能只学到朱子的观点。

孟子上距孔子一百多年,他不仅“温故而知新”,并且发挥创见,“深造之以道”,领悟得既正确又深刻,还能接着表达孔子思想在各方面的应用,使儒家形成完备的哲学体系。

孟子的最大贡献在于说明人性的真相。他使用生动的比喻,如“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兽之走圹”,带着我们领悟人性的动态力量,而这种动力的前提是真诚。不诚则只能计较利害,真诚则实践仁义的力量由内而发。人由此走向君子之道,并且常在喜悦之中,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人需要受教育,更需要认真修养,否则人性未能伸展,向善之力也无法成就伟业。孟子用心分辨了“人与禽兽”,“义与利”,“王与霸”之间的差别。他也详述了人生六层境界,最高的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是人类的最高尊严与价值。由此可知,《孟子》一书是不容错过及误读的。

内容推荐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每篇再分为上下,记载孟子的言行事迹和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是一部详说经典的巨作。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根据作者傅佩荣孟子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突出地体现了傅教授对儒家哲学数十年的研究心得。让一般读者均能跨越文字的障碍,借以欣赏傅佩荣教授谈古说今、中西贯通的文风。生活在今天这个充满巨变与喧嚣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股安定身心的坚强力量。而汲取孟子的智慧,即可获得此种力量。

编辑推荐

傅佩荣编著的《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内容介绍:儒家又孔孟之道。孟子继承与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系统。在培养浩然之气、主张人性向善、规划仁政思想等方面,孟子都有新颖而合理的见解。他的辩才无碍,结合学问、经验与智慧。展现了懦者的典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