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容膝斋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一贯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笔可以“随心”、“随意”、“随手”、“随缘”,但千万不能“随便”。表面上看来,随笔容易使人感受到的是形式短小,走笔信马由缰,但其实这不是随便,而是真正的精心与严肃。因为随笔的短小随意,仿佛成于倚马可待,其实作者对这段感受的提炼,却颇经时日。酝酿斟酌再三,绝对不是信手拈来。应当说,随笔是表象的随意和本质的精心之统一,这种统一也正体现了这类文体的本色、本真。没有严肃的筋骨,就长不出一身飘逸的羽毛。随笔的“随”正是艺术的质朴与自然之流露,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本《容膝斋随笔》由周一贯著,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容膝斋随笔》由周一贯著,主要内容:随笔的美育价值更在于敢说真话,不说假话,不粉饰生活和伪造民意。正如罗丹所认为:“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脸,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说真话、诉真情、见真心。这才是随笔的生命。

《容膝斋随笔》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代序 随笔:随心、随意、随手、随缘……不随便

一、容膝精神

 梦圆“容膝斋”

 难忘“做做吃吃,勿鲠勿噎”

 低调的实惠

 等待,是必须的

 学会“独处”

 “放手”的艰难

 你有“后花园”吗

 边缘化: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悠闲之乐

 莫愁白发生

 “书斋联”中的写作情怀

 何谓“身外之物”

 人生如“跑步”

 一学一世界

 岁可“末”,人不可“末”

 生命与事业

二、心灵放歌

 平民的品格

 生命也在于宁静

 “简单”其实不简单

 从“全城游”想到了投醪河

 寂寞之乐

 别了,我的胆

 “走路”也时尚

 “老”与“老了”

 闲话“遗嘱”

 清淡人生

 “广告性格”小议

 “没有永远的……”很可怕

 “半”的智慧

 绍兴的野菜

 “方”与“圆”的哲思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说

三、文海萍踪

 方块字的魅力

 想到了“敬惜字纸”

 汉字:“东亚魔块”

 词里千秋

 语言的灵动与油滑

 以“不说清”来“说清”

 笑段子中的“写作经”

 听蝉诗话

 从“老人出书热”想到的……

 写作养生

 一生笔缘

 品茶与写作

 著文如建楼

 写作的快感

 呼唤“人人写作”的时代

 养成做“札记”的好习惯

四、叙事情缘

 像“随笔”一样叙事

 别对写教学随笔说“不会”

 “思有路”只有一条路吗

 拒绝“单调”

 教学随笔的生命在于“真实”

 “最顺手的一招是瞎招”

 现场:教学叙事的魅力

 “老生常谈”惹人烦

 “细节”像花儿一样开放

 叙事也要“一波三折”

 抓住瞬间的精彩

 “苹果落地”与捕捉素材

 选择最典型的事件

 用生活话语讲教学故事

 “题好一半文”

 “故事”:使教学写作柔软温润

五、麦田守望

 教师是谁

 情满“三耕族”

 好人·完人·真人

 儿童作文:“‘套声’依旧”之痛

 “鞋”与“脚”的关系学

 “风”行“蜂”语

 “游戏人生”与“人生游戏”

 何妨“示弱”

 从“窝戏瘩头”说教育过度

 不可忘“本”

 成长的“喜”与“忧”

 面对“流行”的软暴力

 多让孩子“自助”

 “大巧若拙”的育人智慧

 对孩子,抓而不紧是“善抓”

 好问近乎智

试读章节

梦圆“容膝斋”

教师与书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俗称教师为“教书先生”不无道理。做教师的教书、爱书、看书、买书、藏书,便有了对书房的企盼。我就是一个一直有着书房情结的农村教师。余秋雨说得好:“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其实,书房不只是个人的精神巢穴、生活禅床,我的书房梦又何尝不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见证和温暖记忆。

1950年3月,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刚刚响过,13足岁的我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有半年初中的文化水平,居然还在部队当上了“文化教员”,为战士“扫盲”。后来,因病转业到地方,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从此,一直在绍兴县农村小学教语文。感谢政府在1956年送我去嵊县初级师范学校轮训了两年,也只取得了初师毕业的文凭,而却成了我的最高学历。当时,宿舍就在学校里,校舍又多是祠堂庵庙,能有一个铺位就相当不错了。在无法奢求书房的生存环境里,我在床边的桌子上,用包上纸的砖头作柱,上搁一块木板,便是我心仪的书架。以后我又用废弃的木条、木板,钉了个更像样的书架,似乎就是“升级版”了。

1962年我结婚了,有了一个单人寝室和一个旧的四层书架,能把所有的书都排列起来,真是不胜欣喜。我抓紧自学,没有别的目的,只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于是,一些教育梦想的种子也悄悄地融进了书本中的字里行间,只等阳光一照耀就能发芽。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领导要我们把所谓“封、资、修”的书统统上缴一律封存。这样,剩下的书不上20本,“书房梦”也就成了牛鬼蛇神设置的一个魔障。

一声春雷,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的那些被封存的书回来了,书架劫后重生也更添风姿。我这个背负所谓“智育第一”、“业务挂帅”、“白专道路”名号的反动知识分子,从被批挨整的地位变成了分管教学的钱清区校副校长,同时,还兼任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副主编,全国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教学月刊》的兼职编辑等。在提高小学教育普及率的战斗中,如何提升当时以民办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素质,成为当务之急。我便从抓“教材教法过关”人手,让教师懂得“教什么”(教材)和“怎么教”(教法)。我的书架可派上了大用场,翻检小学各科教材教法研究的藏书,找寻有效而又简捷、好听而又实用的讲课思路。晨晓深夜、青灯长卷,我忙碌在书架之前和案桌之上。

1983年,我调到绍兴县教研室任副主任。好不容易终于分到了40平方米左右的一处住房。虽然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一家五口挤在一起,自然不可能有独立的书房。所幸这住宅有一个向北的后阳台,我便装窗封闭,勉强放下了一个书架和一张小小的写字台。椅子是放不下了,我便找了一个窄窄的包装箱,竖起来作座椅,才可以把双膝勉强塞到写字台下。我为终于有了可以独处的书房而欣喜万分!出于文人的积习,便想给书房起个名。坐在包装箱上,我忽然想到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话:“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室小仅能容膝易于安身足矣,便欣然命名“容膝斋”,自己书写后刻在一方木板上,挂于书架上方,真有说不出的得意。在步人市场经济后不免世事纷扰、人心浮躁的岁月里,人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不在大小而在有无,有“容膝斋”可供目耕心织、起早熬夜,于愿已足,夫复何求。这应该是我在当时颇为得意的理由了。

以后,子女长大立业,家居人口越来越少,而住房却越来越大。盛世重才,我有幸成为特级教师,市、县的专业拔尖人才。独立的、真正的书房不但有了,而且越来越像样。我的好几本专著都以“容膝斋”为封面背景,引起了一位远方朋友的质疑:如此气派的书房,简直有点儿豪华,为什么还称“容膝斋”?确实,生活变了,条件好了,物态的“容膝斋”已成过去,但心灵的“容膝斋”却不可抛弃。确实,室仅容膝而足以安贫乐业的精神,已成为我的生命定格。在梦圆“容膝斋”的岁月里,我以更加奋发的努力,感谢新时代的恩赐。著名作家何满子先生曾经说过“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折兑一下,也可说文人之不同,各如其书斋”。在早已是不仅“容膝”的宽敞明亮的书房里,我一直得以自勉的是永远的“容膝”精神。退休以后,我依然守望着事关国家荣辱、民族兴衰的教育。这是我的毕生信念。退休给我以更富余的时间或耕耘桃李,以老马识途的体验,启迪培养一茬又一茬的年轻夫子;或文海放舟,以长年之积淀,梳理成一篇又一篇的经验、一本又一本的论著,展示生命独有的才情去驾驭风帆,驶达曾经魂牵梦萦的理想港湾。退休后的12年里,我为绍兴县培养的名师达110余名,其中已有十来人成了特级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为市带导结业的名师班学员也多达300余人;我先后在7所学校任顾问;正式出版的专著已达165本,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研究文章有1300余篇……2009年初我被评选为“2008感动柯桥——绍兴县最具影响力人物”,在殊荣面前不胜惶恐;2010年,几个单位为我举办了从教60年的庆祝活动;2011年我又荣获“浙江省离退休干部优秀党员”的称号。抚今思昔,我的命运和情感选择,似乎一直和我的“书房梦”、“教育梦”起起落落地游走在大时代的躁动与机遇之中,其风云际会是简单的推理和世俗的意象所难以包容和界定的。从个人的有梦到圆梦;“书房梦”、“名师梦”的播种到在阳光雨露下发芽拔节、开花结果;从国家的和平崛起到和谐社会……似乎都可归于一个普世的话题,只是向善的人性使然。

P2-4

序言

随笔:随心、随意、随手、随缘……不随便

(代序)

随笔,作为一种文体,属散文类,是“随手写来,不拘一格”的意思(《辞海》)。

将随笔归属于散文,应是散文中的小品文一类。散文可分抒情散文和小品文两大类,其包容面很广,诸如报告文学、抒情散文、杂文、随笔、小品、札记等等名目不一,其实都可以称为散文。这恰如橘子、橙子、柚子、柑子、柠檬、金橘等等,貌似不同的水果,其实有许多共同点,可以通称为柑橘类。文体这档子事,正如古人所言:大体须有,定体则无。有些文体的边界往往是交叉的,比较模糊的,即便分得很清楚,也往往并无多大实际意义。

我国古代的杂记见闻,其实也是随笔。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鲁迅先生就认为在当时是独创的。李义的《杂篡》传到日本后很有影响,有人评价它是将所见所闻、所言所思的事,随心所至而记述下来……因其没有修饰之故,能看到作者的才华和气量,实为极有兴味的作品。在近代,随笔更是大行其时。上世纪30年代中期,随笔被称为小品文,尤为盛行,1934年,甚至被誉为“小品文年”。以后又有了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杂文,这是一种战斗的小品文,与当时的悠闲小品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杂文在文坛上获得了空前的荣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35年3月,小品文刊物《太白》主编陈望道先生编辑的《小品文与漫画》讨论集出版,对小品文各抒己见,名家林立,蔚为可观。同时出版的小品文刊物,还有林语堂主编的《论语》、《人间世》以及后来的《宇宙风》。40年代也有不少属于随笔性质的刊物,如上海的《鲁迅风》、香港的《笔谈》(茅盾主编)。新中国成立前,《野草》在香港复刊。周建人、郑振铎、马叙伦、唐弢、柯灵在抗战胜利后都办过政治和杂文性的刊物,如《新文化》、《民主》、《昌言》、《周报》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北有《散文》南有《随笔》,当然是各有特色,共放异彩。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随笔”这个家族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成员。  就以随笔来说,它的路数也不少,有游记式的随笔、自传式的随笔、读书札记式的随笔、讽刺小品式的随笔、科学普及式的随笔、文艺评论式的随笔等等。路数虽各异,但特点却是共同的,如不拘体例,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写得自由亲切。别看随笔比较简单,写起来却不容易。随笔的“杂”,就是题材相当广泛,作者的认识力和知识面就显得很重要;随笔的“短”,就要求作者能够取菁去粗,要言不烦。把复杂的事理说得简单,其实很难。写一篇随笔的时间也许不会太多,但它的题材的推敲与思想的酝酿却不是在仓促中就能完成的。如果不是作者有“千虑之一得”的选择,“百见之一悟”的提炼,随笔也就真的沦落为“随便”之作,既不能引起读者的浮想联翩,也不会再有启迪思维的功能了。

对于“随笔”的写作,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一个“随”。我的理解是写随笔可以“随心”、“随意”、“随手”、“随缘”,但却不可以“随便”。

所谓“随心,就是对于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可以随心所欲。你想要写的或许不够小说的曲折、剧本的巧合,也没有童话的美丽、诗歌的情韵,但却可以写成随笔。也许不能构成小说、戏剧的题材,或缺少些许诗意的事物,正是随心进入随笔世界的好内容。

所谓“随意”,就是对于怎样写可以随意而为。写随笔,让人感到好像不是在写文章,而多少有点“随意聊聊”的味道。就如在风雪天气里的围炉闲谈,剪烛西窗时的促膝话旧。善拉扯,却有话题;信口说,又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这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认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留痕迹,似散漫而未尝留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声如见其人”。

所谓“随手”,就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写都可以随手而作。随笔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短小。随笔的以短见长,便必然要求内容的精练、简洁。形式活泼,文气流畅;篇幅短小,但内容可以无所不涉。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冥想卓识,皆可并举杂陈,常常追求随手一气呵成的意境。

所谓“随缘”,就是其成文有时更像是一种偶遇,一种邂逅,一种不经意产生的缘分。仿佛是倏忽降临的一曲情怀,油然而至的一片思潮,心生旁骛的一段意趣,即时突发的一种冲动……于是便遣一己之心意,痛快淋漓地倾注于笔端。这一切都像是随缘而生。

随笔可以“随心”、“随意”、“随手”、“随缘”,但千万不能“随便”。表面上看来,随笔容易使人感受到的是形式短小,走笔信马由缰,但其实这不是随便,而是真正的精心与严肃。因为随笔的短小随意,仿佛成于倚马可待,其实作者对这段感受的提炼,却颇经时日。酝酿斟酌再三,绝对不是信手拈来。应当说,随笔是表象的随意和本质的精心之统一,这种统一也正体现了这类文体的本色、本真。没有严肃的筋骨,就长不出一身飘逸的羽毛。随笔的“随”正是艺术的质朴与自然之流露,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除上述以外,这里不能不提的还有随笔那种特别的笔调。所谓笔调就是作者个人在行文时的语言风格和言语方式。随笔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闲适笔调。这种笔调曾经得周作人、林语堂的提倡,将其界定为是以性灵为中心,以闲说为格调的语言风格。林语堂甚至说过:“吾最喜欢此种笔调,因读来如知友对谈,推诚相与,易见衷曲;当其坐谈,亦无过瞎扯而已,及至谈得精彩,锋芒焕发,亦多入神入意之作。”(《小品文之遗绪》)并认为这种闲适笔调“乃得自然节奏之散文……此是吾所谓理想散文”。使用这种笔调,你甚至可以通俗地设想行笔时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而对所谈的话题不妨假设为对方也感兴趣,彼此娓娓道来,如此就形成了双方的沟通,有了甚为融洽的语境。当然,说随笔具有闲适笔调,并不等于所有的随笔都是一个调子。同样的“闲适”,也还是会因人而异,即所谓“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我思故我在”,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也有差别。这正是不同的小说家不会写出一样笔调的小说,而不同的诗人也不会写出一样语言风格的诗歌。在随笔相似的闲适笔调中,依然会保留着个人的不同风采。

说到最后,随笔的美育价值更在于敢说真话,不说假话,不粉饰生活和伪造民意。正如罗丹所认为:“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脸,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

说真话、诉真情、见真心,这才是随笔的生命。

周一贯

二〇一二年八月

于越城容膝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