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何在中国赚钱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编著的《如何在中国赚钱》是目前为止国内对最活跃企业的最深入访谈和报道,大量独家、权威、第一手的信息,揭示汽车、地产等先锋行业的运营规则及不为人知的内幕所在。

李书福、毛佩琦、柳传志、熊晓鸽、杨向东、朱威廉、马云、江南春、顾备春等知名企业决策者,解读中国最赚钱的行业,透露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真实细节。

内容推荐

《如何在中国赚钱》简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谁不想知道优秀企业是如何胜出的,谁不愿意一睹让钱生钱的生态模式!然而,中国最优秀的行业有哪些?它们是否值得投资?中国支柱产业的发展延续性如何?怎么管理中国式企业?如何让钱生钱?如何成功创业?……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同样刻不容缓。

《21世纪经济报道》编著的《如何在中国赚钱》全面展示了目前国内最活跃的行业的顶尖企业,及这些企业的决策经营者。通过对他们的深度访谈,通过对他们创业故事的深入了解,解读目前国内最优秀产业的生存之道和行业内幕,让你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了解行业真相,发现好公司的发展秘密。

跟上中国发展脚步,摸准中国经济运行的脉搏,了解中国赚钱的行业,认识这些行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走势,投身参与这场经济盛宴,了解行业真相……对于愿意一探中国经济发展真相的人来说,在《如何在中国赚钱》中所能发现的,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些。

目录

1 汽车有戏吗

 中国汽车之路

 国家队VS游击队:谁主未来

 自主品牌还是一个孩子

 瓜分底特律遗产:金砖四国的动力与阻力

 从罗孚到沃尔沃:为什么都来自欧洲

 上山下乡,到农村去

 李书福:保护过度反受其害

 寻找“乔布斯”

2 地产怎么办

 停滞的浮华:“地产中国”寻求根本变革

 谁主导地产这幕大戏

 制度改革,是时候了

 任志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是同盟者

 公租房唱主角,住房保障轮廓渐清

 以GDP的名义飞翔

3 企业如何长青

 现代经济的目的何在

 中国如何与众不同

 毛佩琦:“大明公司”的家族治理

 柳传志:本土“教父”的中国式管理

 “国美股权之争”启示:重新认识董事会

 明茨伯格谈战略:蜜蜂和苍蝇的隐喻

 中国龙,行天下

4 奢侈品如何赚钱

 寻一双清醒防眩红舞鞋

 奢华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BV:我们的成功源于绝不妥协

 觊觎大宗奢侈品话语权

 豪华游艇最好和最坏的时代

 新钱消费下的失落

 薄荷糯米葱,设计新中国

5 怎么投资赚钱

 VC、PE激辩:价值发现者还是资本猎手

 PE:谁能更长久

 三问PE增值服务

 赛富基因:做有思想的投资者

 杨向东:本地化与国际化并不矛盾

 熊晓鸽:从IDC创投到IDG资本

 达晨这10年:中国PE黑马成长记

 同创伟业:中国第一个有限合伙制PE曲线

6 如何创业成功

 马云的10年“折腾”

 江南春:分众的“虚胖”与“减肥”

 朱威廉的16年和4次创业

 顾备春:麦考林的“二次创业者”

 滇虹药业:两个老人的创业

 苏丹瑞:10年掘金中国

 联想之星“育成”记

7 人民币会升值吗

 人民币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目前货币供给机制不可持续

 汇改十七载未了局

 监管分、合之“十年之痒”

 债市九龙治水格局难破

 金融国资委使命

8 谁是未来中国金融中心

 暗战金融中心

 沪港“金融双城记”

 各地金融试点“倒逼”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加强沪港合作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9 股票还能够赚钱吗

 创业板的机会与陷阱

 对冲基金的“中国梦”

 私募基金步人黄金年代

 从刮骨疗伤到浴火重生

 庄家之死:从草莽、权贵到末路之庄

 造系远去:造系者十年一梦

10 资本是罪恶的吗

 30后,中国资本市场世界第一

 股市认识论

 从草根到大鳄股市造就富豪起落

 证券行业——中产阶层制造流水线

 制度的车轮——市场化监管路径探源

试读章节

1 汽车有戏吗

中国汽车之路

2000年被称为中国汽车私人消费胎动元年,中国汽车产业此前已经怀胎20年,突然迎来10年黄金期不是偶然。

1988年部委改革取消机械工业部,汽车产业划给协会管理后,开始全面市场化转型,散落各地的上百家汽车厂形成一股借壳风,让目录管理带来的产业垄断形同虚设。而汽车产业属于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产业链复杂,回报周期长的高门槛产业,所以没有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传统商业困境。

这其中有两个背景:消费井喷带来的市场利益,让地方政府和吉利这样的民营企业嗅到了久违的商机,纷纷入场。新竞争者让产业生态开始变异,坚挺的价格体系随之动摇;从产业进化角度,中国汽车合资20多年,产品和销售渠道已经积累到相当规模,私车市场瓜熟蒂落。

这正是自由市场带来的结果。

此后,2005年人世过渡期行将截止,如何应付外资冲击,引起了整个行业的担心。几个主管部门达成共识:创造宽松竞争环境,减少行政干预,尽快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

行政壁垒逐步拆除,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外资培育的市场和专业人才,给本土企业为主的新竞争者提供了平台和管理输送渠道,为自主品牌集体性崛起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一定程度上,2000—2010年这10年,也是“市场换技术”结果的10年。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时自主品牌集体萌芽时,中国汽车合资企业正处于产品最低潮,外资品牌垄断的局势理所当然遭遇各方抨击,中国汽车业出路问题,尤其是“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战略被频频质疑。而事实是,自主品牌集体崛起,反向推动了汽车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长,2004年前后消费开始进入报复性增长期。连续三四年高达两位数的增长,让整个行业集体收割高收益。但是本土企业研发空白,工艺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管理粗放等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开始集中暴露,产业升级在市场倒逼下被推上了时间表。合资企业给中国市场以国民待遇,并开始加快产销全球同步、研究中国消费为特征的第二轮本土化。同时,以大国企集团为主的本土企业,开始了拿来主义为特征的自主品牌改造。罗孚破产,双龙被抵押,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帷幕拉开。这一幕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汽车业实行自由市场,消化中外基因排异后,与全球自由市场的自然对接。对接的结果是:底特律危机爆发把欧美汽车工业推向了深渊,此时中国依靠强劲内需拉动,成功扮演了一次拯救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角色。最近已经有专家和学者,站在自由市场的角度,讨论是否应该拆除合资股权对等产业壁垒。这显然是对自由市场的又一轮思考。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基本在沿着发达汽车工业国家的轨迹追赶,惟一的未来词是新能源。新能源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引来各路资本虎视眈眈。给予充分自由空间,让其野蛮生长,这条路径应该继续坚持。

(本文作者:徐蜂)

国家队VS游击队:谁主未来

2001年9月,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漫步在北京吉利大学,心中对未来充满不安。“吉利正在产业多元化,也许有一天,吉利不再造汽车了”。此时李书福的言语与之前吉利要淡出汽车业的传闻不谋而合。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汽车业被国人认为是中国人世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这种担心使当时的国家汽车主管部门,不得不痛下决心,做出扶持一批、舍掉一批的决定。

在国家计委发布的《汽车产业“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今后几年“重点扶持两到三个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随后,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汽车产品目录》改革中,一些以民营汽车企业为代表的“游击队”轿车产品依然榜上无名。种种迹象在向业内暗示,汽车主管部门要组建“国家队”、削减“游击队”,对汽车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8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令汽车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再次凸显。2009年3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应势而出,明确提出,“通过兼并重组,使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一汽、东风、上汽、长安以及北汽、广汽、奇瑞、重汽获得了“四大四小”的身份。

在新一轮的“国家队”组建中,吉利再次落选,不过此时的李书福不再对吉利的未来忧心忡忡,因为他正忙着完成一件“惊天之举”——并购危机中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此时已在国内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吉利与8年前相比早已脱胎换骨。

日益模糊的身份界定

2009年,在确立了“四大四小”的位次之后,中央领导指示媒体就吉利的发展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正面报道,政府对吉利汽车多年发展成果的认可,让李书福感到颇为扬眉吐气。这意味着游走边缘多年的“游击队”终于有了“正规军”的待遇。而之后,各地方政府对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鼎力相助”,更使得吉利汽车的民营色彩变淡了许多。

作为中国汽车企业的“代言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在很早之前,就不赞成将不同资本性质的汽车企业划分为“国家队”、“游击队”两个阵营。“我反对将竺延风、苗圩‘妖魔化’,也反对将李书福、王传福‘神圣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他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在董扬眼中,经过10年发展,“国家队”与“游击队”之间的界限早已模糊,政府在对国营汽车企业进行政策扶持的同时,也曾给民营汽车企业不少资助。

“如果不是借助近些年政府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的东风,民营汽车企业也许现在还得为‘入行’许可和产品‘准生证’备受煎熬。”资深汽车分析师钟师认为,政府为民营汽车企业进入市场打开了大门,而后者10年来在市场中的优异表现,使得这只“游击队”越来越享受到“正规军”的待遇。

P1-3

序言

重新思考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晖

为什么地产会十年九控?房价的上涨里面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为什么说地产的问题在地产之外?

为什么在东北的一个地级市里进口车占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相邻的一个地级市却又基本上是国产车的天下?为什么在山东一个县级市里,其重型汽车的增长速度可称为全球之冠?

为什么不少全球奢侈品企业要投资中国,这里面隐藏了什么样的政经逻辑?对于一些跨国公司,中国机会怎样得到又为何失去?

为什么有时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大受追捧,有时又频频破发,中国概念真正的意味是什么?在“国情折扣”和“中国溢价”之间如何转换?

这样的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

而面前的这本书主要处理的就是这样一些问题。首先要提醒读者的是,虽然取了“如何在中国赚钱”这样一个书名,但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理财或者投资的书,想从中得到“不打针、不吃药、一月包治”财富秘方的人也许要失望了。

这本书来自于《21世纪经济报道》年终特刊以及一些专题,主要涉及到产业和投资领域。和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丛书一些涉及到的宏观议题的书相比,这本书的内容应该偏微观一些。但无论如何,其价值轴心并未偏移,其方法也大概如此,我们称之为全球化和专业性。而本书提供的场景性知识。蕴含了现场和逻辑的双重纬度,可供投资者和决策者参考。

以前,我们曾提出一个口号:硬新闻硬道理。这句话现在并未过时,反而因为社交媒体的兴趣,有了更深的含义。面对介质的转换,内容的价值并未褪色。当然,舞台和剧目也需要变化。光靠以前的菜单可能要吸引新的读者,有点勉为其难。做些不一样的事情,用更低的阅读成本来服务读者,无论是何种媒体,都是本分。作为一份财经类媒体,生产及时、准确、客观的内容,并从中寻找趋势,这是应然之事。之所以要重新思考硬新闻,是希望能够回归到媒体的本义,在诸多流言和谣言中给读者提供一份实证。我们以前还有另外一个口号,是摆事实,讲道理。现在看来,除了提供真实商业世界的意见和观点之外,我们也希望呈现出一种视野,毕竟登高才能望远。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从短缺年代到过剩年代,或者是细分年代,可谓是潮起潮落,江山代有才人出。回到刚才那些问题,读者们也许会发现,我们既对市场发生了什么感兴趣(这里面包含了人口与区域、代际转移和消费特性等),也对市场的逻辑感兴趣(这里面包含了政府与、产业集群与技术溢出等)。重新思考市场,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对于中国来说,“一日百年”的说法并不为过。而中国故事,就是在这样叠加的时空中展开,机会和焦虑也隐藏其中。破除迷思,中国动力才能源源不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