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康熙圣思录(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图说中国古典政治学术名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殿富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康熙圣思录》是由清雍正帝亲自追记整理的康熙生前家教子孙的语录。配以258幅彩图,图文并茂,再现康乾盛世。是康熙的教子格言,更契合当今政治经济形势:简以致廉、整肃吏治、弘扬孝道、去浮躁沉心潜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读者群广泛,既可作为青少年的成长必读,也可以作为为官者、当权者的经典诫训。本书由周殿富点校新编。

内容推荐

《康熙圣思录》是由清雍正帝亲自追记整理的康熙生前家教子孙的语录。书中记录了康熙帝执政、用人、处事、尽孝、子女教育、读书、养生、生活起居等经验心得,或只言片语,或谆谆训诫,既是康熙帝的人生智慧,也是一代伟人的人生感悟。

《康熙圣思录》配以258幅彩图,图文并茂,再现康乾盛世。本书由周殿富点校新编。

目录

世宗宪皇帝(雍正)御制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序

钦定四库全书《庭训格言》提要

伟大的“征服者”:康熙传略5

【1】凡喜庆之期宜心平气和

【2】凡事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3】事无大小,当知如何,必审之又审

【4】能以天下之心天下耳目之明而达四聪者可称大智

【5】无事时慎敬自持,有事时敬以应事,自无所废

【6】为人上者不可有所嗜好示人

【7】风不鸣条,何以鼓动发生

【8】为学一须早晚勤奋,二须明师指点

【9】却病之良方在“节”、“慎”二字

【10】修身治性须于平日不自放纵

【11】夏月不贪风凉,心静故身不热

【12】养心立命之道,《四书》无所不具

【13】帝术王道天理人事《尚书》无所不备;道心为人心之主,心法为治法之原

【14】内主敬则非分之心不动,外主敬则惰慢之气自无

【15】事虽小而不防必渐大

【16】仁者:凡利于人者则为之,不利于人者则去之

【17】万物一体视如己身方为盛德至仁

【18】凡能自任己过者能感人为大人

【19】人以改过迁善为贵

【20】康熙一语令诸臣感激涕零

【21】人能洁净远污自有清明之气

【22】不要把他人对你的虚意奉承当真

【23】多向年高之人询问往事

【24】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善

【25】治学治国一字未明,必加寻绎

【26】读古人书审其大义一以贯之

【27】读书如明理,事来则无须思索

【28】凡事初学若有不移之志精进之心,未有不成者

【29】有志于学是作圣第一义

【30】人性无不正不善,用之则有别;有志于道则物欲不能移

【31】持善合道得父母欢心为真孝

【32】事亲之道为天经地义人行

【33】诚意恳到无不得君亲之欢心

【34】朕天秉洁净逾月汗不玷衣

【35】知足者富而不辱,知止者不殆而久

【36】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37】冠帽最尊,满族最忌帽靴混放

【38】为人上者欲法令行,惟身先之

【39】礼以严分,和以通情

【40】善之天理常存,而纵情物欲尽去

【41】临“三藩”叛乱的大将风度

【42】人各有识见,不可轻量小看

【43】雷雨之际,毋立树下

【44】人虽好逸恶劳,惟劳而知逸

【45】拂逆他人者,必遭人拂逆

【46】虽天下只一理,惟权衡轻重方合时宜

【47】贵人能久坐,习惯如自然

【48】外出行走“三不可住”之大忌

【49】行远途者不可饮汗马

【50】多杀人者子孙必不昌盛

【51】心喜则善念生而吉神随,气怒则恶心起而凶煞至

【52】一念生两歧,非天理即人欲

【53】慎独有二:一为私居独处,一为心曲隐微

【54】宠儿三害:一使无知,二使任性,三使狂恶

【55】评价人当辨其地位职守,不可妄语

【56】不可轻信下人之语,慎于因下人而担恶名

【57】恶念不除,手持念珠何益

【58】斋者为齐其歧心,戒者为绝其妄念;而非只食素为持斋

【59】慎勿为记恶传丑幸灾乐祸之人

【60】康熙坚主种痘,以全千万人之生

【61】治心之术在于防念之初生情之未起

【62】积德累功在一“熟”字,熟则在一“恒”字

【63】朕能饮而不饮,因酒乱心志而昏且致病

【64】酒为祀神敬老献宾合欢不可少者,而沉溺不节则不可

【65】负气者犹知忌,使酒者无所畏

【66】养身饮食为要,用水最切

【67】一粒之艺,于身有益

【68】对下人可责可打,唯不可骂

【69】好恶喜怒如得其正都无不可

【70】知“三畏”者不招过

【71】训子要道,不读小说

【72】有志于学,读《诗》为要

【73】礼:立身之天德,治国之王道

【74】对下人不可过多过度指责

【75】凡使下人者须深省“惟女子与小人”之圣言

【76】太监不可言政事

【77】为将之道当身先士卒

【78】教民以劳则善心生

【79】夏日山水须大雨后可饮

【80】农夫虽老犹健,多食菜蔬而已

【81】天伦礼数,以顺适为安,以自然为乐

【82】以教为至德,天子百姓无别

【83】食果蔬必于成熟之时

【84】吉凶之事须分理,不可相干

【85】一切事务,不可有懈慢之心

【86】杀人之事,必以哀矜之心处之

【87】不可轻视归顺之人

【88】以德服人,心悦诚服,自不相背

【89】无事如有事以防患,有事如无事以定虑

【90】满口恶言谤语者必是小人

【91】我朝甚贱眸视不正之人

【92】回顾斜视为德容不端之大忌

【93】读书之弊在执泥一端,历事之弊在圆无定见

【94】不博空名,但求言之有实;人有长短,不可求备取人责人议人

【95】人生于世,最要行善

【96】老年水不胜火,所以不耐暑热

【97】老年宜多思福履所绥,休怨老之所至

【98】老人齿落,有益儿孙

【99】读书以究其本意,得之于心则可,未必照搬

【100】《易》为四圣之书,王道悉备,不可不读

【101】无亲见之空谈必贻笑有识之人

【102】论“清”字不可遗漏

【103】论祖父福荫

【104】己之所好不可过度,不可强加于人

【105】心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106】朕决不欺人

【107】量己之不能,然后知人之艰难

【108】军旅事不可以人命为轻

【109】用火药最宜小心谨慎

【110】事之美无过于父子夫妻间言善相传者

【111】忌人之成,乐人之败,徒坏自己心术,天必不佑

【112】与其寡廉,莫若寡欲

【113】身安泽长之“五不敢”

【114】赏罚为人君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

【115】听人之言当继之亲察,众谋与独断不容偏废

【116】断事有“三识”,竭思取众为圣

【117】人之良知良能也须日有所进

【118】《康熙字典》庶可垂示永久

【119】医生学浅而图利何以医人

【120】与病相投,毒药亦能救人

【121】养生之道,饮食为重

【122】房屋不宜隔断,以宽敞适意为宜

【123】谈笑小节,知大阿哥悖乱;一言可得失人心

【124】应运而兴者,所行暗与古合,诚足为异

【125】孩童春夏戏耍,不要坐于廊下

【126】康熙羊、碗之孝思

【127】虽一花一谷当思广布民生

【128】三耕一积,治家国皆当如此

【129】物无贵贱,凡可用者不可弃

【130】古玩可观不可用

【131】天生斯人于天下,不可须臾离一“敬”字

【132】不可用人之所惧而戏人

【133】焚神佛像于道理甚不合

【13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饮食不可相效

【135】漆器颜色好否与空气湿度相关

【136】上天爱人,无一处不可生存,只患人之不勤勉

【137】古昔典礼规制人情皆同

【138】儿孙当以父祖所积之福为永念

【139】朕所用毡片三四十年而不更换,不欲奢于用度

【140】为人子弟须知为年高者忌讳;年高者亦须知为子孙忌讳

【141】取笑他人,必自招及身或招及子孙

【142】白素之物最为吉祥

【143】祭典之事代行者亦不可苟且塞责

【144】我朝待前朝之厚超过往古

【145】为人上者病中不可因怒责人,当处处以自足之心体谅下人

【146】机心可用于养身,不可用于他处

【147】闽刀人见而畏,化铁尺于案则人人喜持,为人不可太锋利

【148】既知创业之维艰,应虑守成之不易

【149】人生虽有定数,亦多有以人力夺天工之事

【150】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富贵之人,自当避秽恶之处

【151】居净不可过奢,喜洁不可犯癖,反为身累

【152】娇养子女者,子女非愚即痴或软弱

【153】满洲旧例:带马以右手,牵犬以左手

【154】兵强于使之以时,养之以节

【155】大小事务,必搜其本原,咨之于众,而亲知后行方无虑

【156】朕亲治黄淮始末

【157】时势不同,治策自当有异

【158】王子贝勒贝子自当竭力奉公,安分守法

【159】与其感寒而加服,何如未寒而先进衣

【160】极寒出猎朕亦不放帽檐而耳不冻

【161】围猎用无益之物,何如平时熟练弓马

【162】朕饭后必谈好事或观览所喜之物,有助消化

【163】奇门杂学无非五行敷演,不可确信其神

【164】论《河图》《洛书》《大禹谟》

【165】人事未尽,天道难知,怎可妄论命

【166】不要让那些芜秽不经而浅陋的书文入目

【167】读书:一理之微可包六合之大,一日之近可尽千古之远

【168】朕理天下五十年无差忒,亦看书之益

【169】做人最要之处在尽五伦而一心笃善,则天佑其祥

【170】丹济拉、施琅二人事可证:凡事开诚布公为善,防人疑人无用

【171】怜敬年高如父之人增福益寿

【172】朕自幼登极最忌杀戮,围中乏力之兽尚不忍射杀,何况公卿大臣

【173】天生万物各乐其情,人不可为甘口腹而肆杀牲禽

【174】字乃天地之至宝,当敬之惜之

【175】为政者须持大体,不可以政曲从于人

【176】朕早年曾于席墙之内三日斋戒不食,步至天坛祈雨救旱而大雨倾盆

【177】朕侍祖母病三十五昼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

【178】朕虽年高衰老但无一念之怨,凡事顺理之自然,有益于身

【179】凡称仙之道人术士皆欺诳邪妄者

【180】朕八岁登极,理万机五十余年,所见欺诈之徒,多日后丑态毕露

【181】人知朕算术之精,而不知我学算术之故之难

【182】音律之学不知古而不知今;不屑于今而无从复古

【183】声音之道以和为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184】凡物各随其性方得生息之理,禽兽亦如此

【185】西洋贡狮无所可奇,朕不好奇物

【186】明宫女三千,朕宫女三百且非近使,年三十必发还其父母使婚配

【187】满洲人最忌人扶、拄杖,少年辈当谨戒忌

【188】自古兵器未如我朝之利

【189】奈何世人惟知贵金玉而贱五谷

【190】为人上者不可不留心省察粮米之事

【191】朕所以节用衣食,所为天地所生之财有限而惜之

【192】人处世间当各务本业,唯赌者如盗,名利两失,人也不人

【193】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乃立志根本,操存要道

【194】朕宴请勋旧老臣而令宗室子孙侍酒,无非以恩礼而慰其心

【195】心内清明,过往自不忘;而寡欲自少病

【196】欲言此人之善,何必先指他人之恶;自当以彼善我亦善为美

【197】朱子深得诗人之真意

【198】近代人诗工外露,终乏唐诗气象

【199】人生当以孔子“三戒”而深戒之

【200】执政当知益即行,小人只知侥幸当前

【201】朕见步行围猎被虎伤人,便改旧例禁步围,以多全人性命

【202】治病须坦言病情,且不可急效而频换医者,人事又何不如此

【203】古医贤医圣存心治病而不计货利;今之医生工于应酬,计名利而分贵贱

【204】医者家传秘方、烈药皆不可误用

【205】以火灸治病多无益,切记勿轻灸

【206】书法须心正气和,方能得心应手

【207】人勤习一事即身增一艺

【208】赠人以礼应合其所需所喜之物

【209】为天下民生忧心,天自佑之

【210】欲高深者未必高深,徒失平易无穷之味

【211】行远必始于近,登高必始于低

【212】治道之要在以存异而求同,形不同而实同

【213】处外刚,处内柔,避凶趋吉

【214】器利而事自善

【215】惟善可遗福子孙,行恶必祸子孙而凶事牵连

【216】常与旧人谈论,以教后人以榜样

【217】八旗子弟不可习汉而忘满

【218】以射垂训观德不可废止

【219】善驭者不择优劣,人能显马,马能显人

【220】知自省改过,自然转祸为福

【221】赤子之心,乃人生诚朴之真性

【222】凡治人者,必己身为先方有效

【223】凡事可行与否,以义理而定,不可以己心而决

【224】天下事凡自谓不能者,必自误其身

【225】先有好恶之心,便难得其正

【226】养身之道无非持志不摇无暴其气

【227】就学近朱近墨,就业各随其习,人生两端由此而成

【228】有实则有名,无实者则无以保其名

【229】凡有利己心便不可成一事

【230】一生可行二事:身劳心安,利少义多之事可为之

【231】立定脚跟向好路走去,不可输于私欲

【232】凡读书必当存于心,体于身,否则何用

【233】读书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

【234】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

【235】功成于知,下学既久,必可上达

【236】为学当自今日始,而所学不在日用之外

【237】朕七八岁所读经书,五六十年后犹不遗忘

【238】为学之功有三等,而进修贵勇贵恒

【239】穷理可得之四端,于实践中得之最实

【240】花知应春铺锦绣,鸟知应时鸣佳音,为人在世当无愧今生

【241】忍耐一时,天下便未有过不去的事

【242】尽人事以听天命,有如农民耕种

【243】人生于世,自当虚己善与人处而相安

【244】杂念不起,血气平和,善端自生而身心兼养

【245】知“三寡”者,可养身心

【246】前人一句血诚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岂可草略待之

试读章节

首先是彻底奉行他的先祖制定的“满汉一体”大策。他不但在官员任免上大胆使用汉人,信任汉官,倚重汉臣,更高明的是他用汉文化来征服汉人的民心,而且是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满族是一个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却没有自己思想的民族,但他们很聪明,深知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道理。所以他们一入主中原便选定了汉人尊崇了两千年的儒家文化为自己的统治思想。把《三国演义》列为武将必读的军事教科书,把四书五经列为宗室子孙、王公大臣们的必修课。他们入主中原第二年,便将孔子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帝亲政时,在孔子神位前行二跪六叩礼,并在顺治十四年举行了清史上的第一次“经筵大典”。“经筵”是宋明以来先朝实行的一种宫廷讲习儒学的规制。由朝廷组织朝官讲习五经四书,就是皇帝、太子、亲王都要参加的一种“学习制度”,也称“日讲”。在日讲中,皇帝也要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康熙从小对四书五经便熟读,而且颇有心得,在本书中多有论述,而且真正成为了他的执政思想。康熙八年,在他消灭了鳌拜集团,真正亲政后,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孔子大典,亲自步行到孔子的神位前,行二跪六叩之礼,亲自去听“日讲”,并发布了十六条“圣谕”,要求以儒学整顿风俗,明确指出要“黜异端以崇正学”。并指示礼部制定了清朝的“日讲”制度并世代遵循。更于首次南巡时亲至曲阜,对孔子像行三跪九叩之大礼,赐匾“万世师表”。康熙的这些举动,怎能不令天下士子学人感动呢?康熙最高明处不是以汉人治汉,而是以汉学治汉,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国,可谓是“一箭双雕”。

古往今来,征讨天下要靠武力,治国要靠官吏,而安定民心则离不开士子学人的舆论来领袖群伦。赢得了天下学人士子之心,便赢得了政治舆论而引领天下民心。康熙深谙此道,有了对儒学的尊崇倡导,又有与之相对应的科举制度,广开官路,人人都有了出彩的机会,便都埋头去读圣贤书了,还有谁去考虑反清复明了呢?而对康熙而言,还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统治术,而是自己对儒学的信服。他从五岁起便受到了儒学的启蒙教育,一直到晚年对儒学的研读不曾释手。而我们在本书中所见到的言论,俨然儒学大师之教谕。他尤崇程朱理学,自称:“朕自幼喜读性理。性理一书,千言万语,不外一“敬”字。人君治天下,但能居敬,终身行之足矣!”“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而康熙之可贵处,不惟在学,而在于身体力行,并重用了一大批儒学名臣。如熊赐履、李光地、魏石生、魏象舒、汤斌、陆稼书、张伯行等,都是清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且在全国各地大兴书院千余所。大兴学术文化研究,自己也亲自组织编纂图书,著名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便成于康熙年间。借由痴迷、重视汉人的儒家思想文化加科举取士这一条,康熙不仅把汉人的士子学人征服,而且由此而几乎弥平了满、汉的民族鸿沟。再加之他的不惜动用国库而大量赈灾济民、减免赋税等一系列措施,所以让汉人几乎不再把他当成满人看待,而称他为“康熙爷”了。

民心并不难征服,尽管总有不肯有奶便认娘的“节烈之士”,但平民是很少会为了一个已消失了的姓氏字号去掉脑袋砸饭碗的。民生即民心,你康熙不像多尔衮、多铎那样不剃头便杀头,能让我们生存下去,那就不是管你叫娘了,而是叫爷d直到解放初年那一代的老人们,一见到镌有“康熙”字样的铜钱,还张口闭口地叫着“康熙爷”。

还有对少数民族的“统战”政策就比对汉人更近了一层。首先是对蒙古族的民族政策的成功。满、蒙两族基本上是世代占据着东北、北方、西北这三北广大领土的两大土著民族。满人入关前,两族便有军事联盟。康熙一生四十余次巡视蒙族,不但对那些王公大臣遍予赏赐晋爵,而且对蒙族的赈救更是不遗余力。一次视察时,他发现有三千蒙民吃草根树皮度日,便马上命令户部就地就近赈济,令三千人全部活命。并且不断与蒙族的上层实行和亲,把自己的女儿、宗室的女儿嫁与蒙古上层人士子弟为妻。对于藏民、维吾尔人、南方各少数民族都采取和平的统战政策,对不臣服的则毫不留情地进行武力镇压。P10-13

序言

该书是由雍正帝亲自追记整理的康熙生前家教子孙的语录。原书名为《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收入《四库全书》。虽然三百年过去,但于今读来,仍有其化育价值与启迪意义。

读此书可知康熙为何谥称圣祖仁皇帝,为什么直到解放后,老人们尚称之为“康熙爷”;读此书可知东北边地一少数民族能入主中原,绝非只靠了关东铁骑、女真强弩、满族利刃;读此书可知为什么清兵入关不但很快一统天下,而且开创了两千年封建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三朝之大治;读此书还可以有助于今日之人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做事、成事、处世。诚如康熙自言:“前人一句血诚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岂可草略待之?”正为此,本书局从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中,将《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一书抽出,在保持原书编次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标点简体横排,段段冠题,篇篇彩图,并将书名改为《康熙圣思录》,新编刊印以飨读者。

编辑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