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作者著名教育作家蒙谨深度挖掘了几个教育心理学关键点,通过对生命整体意义的阐述,发现儿童时期心理形成的规律,帮助父母举一反三,通过这些关键点来塑造一个优秀的好孩子。
当我们能够透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明了环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冲击,能够巧妙地激发孩子心理强大的本能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接纳不完美的孩子 |
分类 | |
作者 | 蒙谨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接纳不完美的孩子》作者著名教育作家蒙谨深度挖掘了几个教育心理学关键点,通过对生命整体意义的阐述,发现儿童时期心理形成的规律,帮助父母举一反三,通过这些关键点来塑造一个优秀的好孩子。 当我们能够透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明了环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冲击,能够巧妙地激发孩子心理强大的本能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 内容推荐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尝试与错误。 《接纳不完美的孩子》是“开智书坊”著名教育人蒙谨的又一本心灵教养书,以自己18年的教养经验,通过10个话题、50条建议、150个亲子案例,从儿童生命的整体意义出发,揭示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帮助焦虑父母走出误区,拥抱孩子所犯的错误;教导聪明父母学会“智爱”,聆听孩子心底的声音,让孩子心灵的成长和身体的成长一样,获得均衡的营养! 一次智慧与爱心的激情碰撞! 《接纳不完美的孩子》是一部年轻父母们的心灵教养宝典! 目录 第一章 发现孩子奋进的心理密码 关注孩子的成功需求 给孩子一点刺激 孩子是你的,也是社会的 帮助孩子进行心理修正 让孩子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章 帮助孩子寻找活着的独特意义 孩子是自己的单数 尊重孩子的人生渴望 别干扰叛逆期的孩子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做教育 请耐心观察、解读孩子 第三章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请把孩子当孩子 请乐观看待孩子 别随意指使孩子做事 不要把孩子“含在嘴里” 别无视孩子的存在 第四章 别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阴影 别拿自己的成功做孩子的标尺 不要用自己的优秀约束孩子 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 孩子未必会继承父母的优秀之处 直面孩子的“丢脸”行为 第五章 别用点滴行为拼凑孩子 不要片面看待和判断孩子 教训孩子时要就事论事 与孩子诚实坦率地交谈 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事物 关注孩子的细节变化 第六章 帮助孩子扫除精神恐惧 信念是孩子成长的支柱 帮助孩子去除内心的恐惧 宽容孩子的无心之错 让孩子尝一点成功的滋味 受伤的孩子需要心理按摩 第七章 为有弱点的孩子营造平衡感 正面看待身体有残疾的孩子 为孩子营造归属感 不要过于关注受伤的孩子 别让孩子心里充满仇恨 不要经常抱怨孩子 第八章 让压力成为孩子坚强的筹码 及时扼杀孩子自卑的优越感 孩子不能总以超越别人为目标 不要过度地夸赞孩子 读懂孩子的童年心理 不要过于苛刻地要求孩子 第九章 别让“刻苦”二字把学习弄苦了 学习不是死板地坐在书桌旁读书 做知识的产婆,让孩子自主学习 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 不要赋予成绩太多含义 培养孩子的“优等生”心理 第十章 关注孩子的群体生活 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极其重要 寻找不合群孩子的心理症结 让孩子自行解决交往中的问题 宽容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帮助孩子自然地与异性交往 试读章节 关注孩子的成功需求 孩子有自己的成功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常常被大人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大人的成功需求。在大人需求的束缚下,孩子的潜力慢慢沉寂,并出现假死亡状态,这就是“差生”心理。 可以肯定地说,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世界上的。这就是孩子的生存意义,也是其赖以挖掘潜力的刺激源。可大人总自以为是地给孩子一个生活意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指导来学习和生存。就像“买椟还珠”,只要了孩子的壳,而没有留下孩子原有的强大内心。 我有一个同学,叫王善喜,属于滑稽好动派,回答问题时,常会忍不住爆出一些非常好玩的段子。 王善喜爸爸是学校教导处主任,他经常训斥王善喜,说他扰乱课堂秩序不对。王善喜起初老实(他自己解释是消沉)了一段时间,但打骂多了,他也就皮了。 一天自习课,王善喜正和前桌大声辩论,主任巡班,逮了个正着,他撸起袖子就要教训王善喜。 王善喜马上跳起来,说:“联合国有令,不得打骂儿童。否则,你会遭到弹劾。”一边说,一边借着同学和课桌的掩护跑开。 主任气得直翻白眼,他大步流星地赶过来追打王善喜。这时校长进来了,他进门就说:“联合国来电话了,谁能来接一下?” 王善喜马上举起手,说:“我,我。只有我跟他们熟。我从小就觉得我是一个幽默的大人物。” 于是校长就把王善喜带走了,主任也只好跟着出去了。 大约十几分钟后,王善喜欢蹦乱跳地回来了,他说:“你们都别理我啊,我现在要起草一份文件,等到活动日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我大显身手了。” 几El后的全校活动Et上,王善喜上台表演了一段自创的单口相声,掌声连绵不绝。今天,我已经想不起活动日上的节目,也想不起相声的内容,但那掌声却声声在耳。 现在,王善喜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官,他总是能用幽默化解一些尴尬的时局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需求,与这个成长需求对应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挖掘。如果父母遏制孩子的成长需求,那么也就等于遏制了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挖掘能力的发展。 我刚当班主任那会儿,班上有一个女孩子叫齐小新,特喜欢穿衣打扮,她妈妈为此没少费EI舌。 小新穿的衣服虽然不算是奇装异服,但是她总是会做点文章,以使自己与众不同。比如,她会故意在衣领上别个小花,或者在外面套一件说不上是马甲还是短裙的东西。 同学们对于齐小新的这种做法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她有创意,有的说她是臭显摆,甚至有的说她是青春期要来的招摇。这样的议论听多了,我就坐不住了。 我从农村出来,很崇尚简朴,不喜欢齐小新这样迷恋打扮,因此,就和她妈妈来了一个家校互动,一起给齐小新上课,企图让她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齐小新的妈妈常常跟她念这个经,她不以为然,但是当她第一次受到我的批评时,显得很惊讶。她说:“老师,我不觉得我有什么错误。”说完扭头就走了,弄得我特别尴尬。 但小新的这句话给了我一个警示,我开始反思:小新的这种做法到底有什么错误呢?我不能对她进行正面指导吗? 后来,我有意识地让小新为班级做黑板报,还让她在艺术节中为同学们设计服装,小新很喜欢,工作热情高涨。不仅如此,小新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学习时也特别专注。 去年夏天,小新给我来信说,她有一个到香港服装设计学院去学习的机会,但她更想到传媒大学去深造。 孩子的成功需求一旦得到父母的尊重,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而这会带动他学习相关的其他专业,即使他的成功需求有偏颇,也不会影响他成才。 自从我母亲离世,我就变成了一个闷葫芦,不吃不喝。我父亲说,有一段时间,我显得特别呆,就是瞪着两个大眼睛看前方,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父亲很担心我,经常抱着我到各家去串门,让他们逗我说话,喂我吃饭。但他越这样,我就退缩得越厉害。父亲唉声叹气,不知所措。很多邻居也说,这个孩子恐怕要废了。 我不知道这样持续了多久,反正后来,父亲把我送进了医院。有一位老中医特别和善,他没给我吃药,就和我聊天,他问我:“你想你妈妈吗?” 我点头。 “你知道你妈妈在哪里吗?” 我摇头。 “你妈妈在二十年后等你呢。你得吃饭、长大,才能看到她。” 大概就是这样特别简单的对话,但对我特管用。自那以后,我开始吃饭,开始努力地渴望长大,甚至努力地学习,因为我特别想见我的妈妈。 即使孩子有负面的“成功”需求,父母也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欲望,做正面指导,让孩子看到光明和希望。 蒙老师心语 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一套刺激机制,他的眼睛在看,他的耳朵在听,他的大脑在运转,他的欲望在产生。父母要做的,就是捕捉他的正向欲望,宽容他的偏离欲望,指导他的负向欲望,让孩子永远有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P2-5 序言 成长就是让孩子的心灵变得强大 鲁迅曾经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那么,究竟要塑造孩子的什么?孩子可塑性最大的又是什么?教育专家一致认为:主要是塑造孩子的心灵。 可以这样说,谁为孩子塑造了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谁就等于为孩子铺就了一条洒满阳光、开满鲜花的道路。然而,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仍然是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盲区。 我们先回放几则新闻: 某留学生,在机场用刀捅伤母亲,原因只是母亲没有给他更多的钱; 某贫苦大学生,在一场牌局中不满同学的指责,用斧子砍杀七人; 某中学生,因为老师批评了一句,忍受不了,冲到窗口跳楼自杀; 某几个小学生,放学后集体未归,约定去某处自杀; 这样的新闻常常让人感叹: 没教好的孩子就是一颗炸弹! 他会随时炸响在你的老窝上空,让你的家庭瞬间“灰飞烟灭”! 可悲的是,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家长:含辛茹苦是溺爱,放手教育是疏忽,谆谆教导是唠叨,教导规则是约束……顷刻间,父母所有的努力都会化为乌有。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让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前进一步就要犹豫一下,然后后退两步。因为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怎么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强大的心理。 其实一些孩子出问题,与父母无关。孩子只是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更新中,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这才做出某种极端的行为。 当然,说与父母绝对无关也不对。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小时候就帮助他发现生命的意义,能及早培育孩子的社会感情,那么孩子出问题的几率就会降低很多。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对小孩子谈及生命的意义,以及培育孩子的社会感情,持怀疑态度。 实际上,任何人从出生就已经开始观察和感觉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以及作用了,当年纪很小的时候,孩子的观察会很片面,感觉也会出现偏差。 但这没有关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发生在孩子周围的事情越来越多,孩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都会增强,他会不断修正自己的那个地位和作用。 这个人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孩子生命的意义。有意思的是,孩子会根据成人对这个意义的诠释,去隐藏或者显露它,并成为某种固定的心理模式,着床在孩子的心灵上。 比如,如果小孩子发现撒谎对自己有利,但同时发现撒谎被成人称为坏行为,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一边撒谎,一边隐藏自己的撒谎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只去关注孩子的撒谎这个行为,要么通过暴力让孩子记住教训,要么通过羞辱让孩子知道撒谎的坏处,但这通常治标不治本。因为从根本上说,孩子认为撒谎是有必要的,他如果不撒谎就会觉得不安全。如果父母不能解决他的安全问题,那么孩子就会一直撒谎。 父母强行对其纠正,只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认为自己是糟糕的,把生命的意义降格;或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卑鄙的人、懦夫,这将更糟,会使孩子的心理扭曲更严重。 就生命本体来说,每个孩子都有一种自发的强大的力量,都有一个成为卓越人才的生理密码。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心理强大的本能。 只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超广泛的科技信息,并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强大压力,就会感觉自己是渺小的,并由此而产生苦闷和难过。 加之,现在社会关于儿童心理方面的教学和疏导也极不到位,这就使得很多孩子从小就成了压力的奴隶,天长日久就会造成心理畸形和性格变态,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再则,作为家长,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无法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甚至无法不让孩子承受当下社会的压力,我们可能还会因为错误理解某种教育理念而对孩子重复施压。 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孩子心理强大的本能被淹没,甚至使孩子成为父母的负担。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我们做父母的付出努力。我们得多了解儿童心理学,多学习教育心理学,从深层了解孩子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定义,帮助他把这个定义建造得积极有力一些。 这就是本书的写作缘起。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著名教育作家蒙谨深度挖掘了几个教育心理学关键点,通过对生命整体意义的阐述,发现儿童时期心理形成的规律,帮助父母举一反三,通过这些关键点来塑造一个优秀的好孩子。 当我们能够透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明了环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冲击,能够巧妙地激发孩子心理强大的本能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 最后,祝天下父母与孩子同心!祝天下的孩子都有一颗强大的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