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喝茶,便会想到杭州,想到西湖龙井。龙井茶太有名,简直成了一个符号。一如桂林的山水,山山水水哪里都有,惟桂林的山和水,其城在山环水绕间,那是它处无法比的。杭州虽有西湖,堪称山水的城市,却也要略逊一筹。
但我还是喜欢西湖。虽说自然山水悦目怡人,倘文化的物象太稀薄,久之,还是容易使人倦怠。都说杭州是宜居城市,这宜居里面所包含的人文积淀,不能不是人们的一种选择。但也未必。正所谓见仁见智。
说到底,我去西湖,更多的还是由于钟情历史。有龙井茶可喝,有众多古迹可寻,一路风光,满眼景致,西湖能满足人精神和物质上的两种需要。只要游人不多,西湖是可人的。几次到杭州,当地的朋友讲,你来得正好,若赶上放长假,人潮就把西湖淹没了。
不过每次去,还是觉得西湖周边越来越壅塞了。现代化建筑多了不是不好,换座城市也许可喜可贺,杭州城本身也需要发展,只是西湖的四周,似可不必。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西湖,人们正兴致勃勃大兴土木,当时就有人反对,但声音太微弱,后来好了,人们发现西湖的景观遭到破坏。西湖丑陋了。楼建起来容易,拆却难,于是建建拆拆,反反复复,直到最近,为了西湖或者说为了恢复西湖的美,楼还在拆着。
讲到西湖的建设和保护,想起编《费孝通文集》时读到先生的两篇文章,现在看来仍有意义。这两篇谈西湖的文章写于1956年,第一篇是《为西湖不平》,当时曾引起不小的震动。费孝通生在苏州吴江,杭州近在眼前,他却直到四十多岁才来到西湖,那心情不用说了。他是有想法就要写出来的人,何况西湖。于是他对沿岸坟墓众多且毫无美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谁料此文一出,竞哗然一片。尽管当时正值“百家争鸣”的当口,可还是招致不少人的反对,甚至连好友都对他“破坏文物”的主张不能理解。大约两个月后,针对人们的批评,费孝通又写了《为西湖一文补笔》,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人们的误解,做出了回应。此风潮最后是怎么平息的,我曾问过已是九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他回答得极简单,他说,后来政治环境突变,大家没心思再去争论,差不多就是不了了之……再后来,西湖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
过去那段历史固然让人感兴趣,可现在回过头来看费孝通关于西湖的文章,你不得不承认,我们后来发生的事情都被他所言中。缺乏对历史和文化应有的敬畏,让我们干了很多傻事,尤其是领袖人物对西湖被坟墓包围的反感,可以说直接导致了“文革”前后它们轻则被迁移,重则遭拆毁的命运。这似乎都揭示出我们当时的政治生态。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费孝通关于西湖的文章,不过是种书生式的“有感而发”,远没涉及到问题的实质。倒是怎么建设西湖,如何防止破坏西湖风格的新建筑出现的提醒,不能不让人感觉到作为一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先人之见。不过那时的费孝通似也察觉,对西湖“历史文物”的形式之争,已让他步入雷区,而他对西湖“美人美事”的意气之言,则有意无意把自己置身于政治的旋涡当中。也就是在1957年后的二十多年里,他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再没机会为看到的事“鸣不平”了。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