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权倾朝野的恭亲王和名义上至高无上的小皇帝如此,其他人就更不放在安德海眼里了。
安德海自恃受宠,横行霸道。他出入宫禁,驾车奔驰,如入无人之境,谁也不敢拦阻。见他的马车来了,公卿大臣纷纷给他让道。一次,工部尚书毛昶熙驾车上朝,突然,看见安德海装饰华丽的马车从前面飞驰而来,他急令躲避,但已来不及。安德海的车呼啸而过,毛的车被重重地刮了一下,一边的车篷和车窗当即刮得粉碎。再一看安德海竞扬长而去,不予理睬,毛大怒不已。他人值南书房时,正好小皇帝也在。小皇帝见他满脸怒气,就问他怎么了。他就把刚才发生的事说了一遍,并详告平日里安德海种种骄恣不法的行为。小皇帝听了愤愤地说: “这些我都知道!但他是太后的红人,我也拿他没办法!”
安德海虽然成了阉人,但他情欲未绝。如今有权有势,吃贿赂发了大财,就想找女人乐一乐。他经常借办宫差为名,溜出宫去,在市井繁华之地闲逛。一次,他在西华门外一家羊肉铺门口,看见一个长得十分漂亮的女子,只见她身体苗条,皮肤洁白细腻,一双凤目闪烁着少女所特有的纯净和快乐,这种眼神在宫女中很少能见到。安德海一双邪目正看得出神,那女子已经飘然进店去,只留下了一个婀娜的背影。
还有一次,安德海去内务府领取慈禧用的器皿。当时恭亲王兼领内务府大臣,对安德海狐假虎威,经常前来索要贵重物品甚感厌烦,就拒绝了他,并告诫他国家正值多难,宫中不宜多所求取。安德海恨恨而回。第二天,在给慈禧太后进膳时,安德海把所有的器皿都换成了民间的粗瓷碗罐,慈禧见了大怒,责问为何这般无礼。安德海立即伏地痛哭,装做十分委屈的样子,把昨天受恭亲王训斥的事,哭诉了一遍,说:“奴才本想给主子要点像样的器皿,不想六爷责备宫中使用过于浪费,不但不给,反而把奴才训斥了一顿。奴才倒是没什么,可是想到主子为天下日夜操劳,竟连要几件器皿都不给,奴才为主子感到委屈。”慈禧听了把脸都气青了,大骂奕诉:“这个老六,连我吃饭都要约束吗?!”
安德海就是利用这些小事,挑拨慈禧和奕诉的矛盾。他经常在慈禧面前讲奕诉的坏话,有时还故意把奕诉和肃顺相比,使慈禧和奕诉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慈禧借着蔡寿棋参劾恭亲王“揽权、纳贿、徇私、骄淫”的奏折, “严遣恭王”,剥夺了他的“议政王”称号,逼得原先威仪堂堂的恭亲王在她面前“伏地痛哭,无以自容”,往日威严荡然无存。
对小皇帝载淳,安德海就更不放在眼里了。他常以慈禧的名义,告诫小皇帝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每当慈禧太后训斥小皇帝时,他常在旁边多嘴多舌,帮腔作势,恨得小皇帝牙直痒。尤其令小皇帝难以忍受的是,安德海竞时时监视自己,还在太后面前告他的状。有一段时间,小皇帝分别给两宫皇太后问安时,由于喜欢慈安太后平易近人,关怀体贴,问完安后,还陪着慈安聊了会儿话。这事不知怎的让安德海知道了,就告诉了慈禧。安德海并挑拨说小皇帝对嫡母比生母好,为此慈禧训斥了小皇帝一顿。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皇帝渐渐长大。他常听别人把安德海比作“武后时的张易之”。一打听,原来张易之是武则天宠嬖的一个面首。P6-7
本系列图书将清朝重要历史人物尽收其中,展现了清朝三百年的历史风云,披沙沥金,洋洋大观,出版社的编辑和本系列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其中一些资料来自互联网和一些非正式出版物,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敬请作者见书后及时与此邮箱联系:724176693@qq.com,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稿酬并寄送样书。
太监在中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太监制度的消亡则只有百年的时光。这个特殊的群体多源自饥民,由于生活所迫才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清官内有“够不够,三千六”之说,意思是宫中使用太监不超过三千六百名。的确,清宫一般使用太监两千名上下,最多时也不过两千八百多名,这个数目比起明朝的上万名差得远了。
清朝统治者为避免重蹈太监干政的覆辙,对太监有严格的限制,太监级别不高,没有出现东汉、唐代、明代那种左右朝政、甚至可以废立皇帝的太监。清官太监绝大多数默默无闻,命运如同虫蚁。紫禁城内不少下层小太监,终日辛苦劳动,到暮年离开皇宫,也没见过皇帝一面;太监受污辱被损迫乃至折磨而死的事,亦时有发生。
不过,清朝也出现了几名广为人知的大太监,比如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等。
安德海(1844一1869年),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善于奉承,很快得到了咸丰帝和慈禧太后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成为慈禧的心腹,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同治八年(1869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在山东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李莲英,本名李英泰,“莲英”是慈禧起的名,出生在直隶顺天府大城县,清朝末期的第一权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
李莲英9岁入宫,聪明机灵,善于揣摩主子心意,“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松懈”。这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他登上权力巅峰的诀窍。黑暗腐朽的专制制度摧残了他,改变了他。他努力去适应这种制度,并成了这种制度下的成功者。他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和权力,但这并不是幸福。他的成功,是社会的悲哀,是病态中国的写照。
小德张(1876—1957年),姓张名祥斋,字云亭,是天津静海县南吕官屯人。小德张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人宫当太监,善于察言观色,在西太后晚年最受宠信。光绪帝被囚后,每日三餐由小德张去送饭,送饭之前,慈禧总授意他搭配一些下等食品,小德张在途中总是设法调换一些适合光绪口味的菜,所以又深得光绪帝的欢心。
清王朝宣告结束后小德张移居天津。73岁时,他又进入新中国。有人曾多次登门拜访,试图让他开口,将他亲历亲见的清官见闻和轶事口述记录下来,他只是微闭双目,以示不愿交谈……
太监在宫里一般是从小干到老,可是到老了干不动了,还得出宫。出宫后往哪儿去呢?像李莲英、小德张那一类上层太监,自然生活无忧。可是一般当太监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往往出身贫寒,无依无靠,又没有谋生的本领,只能把所谓尘世之外的寺庙,当做苟延残年的所在了。北京有不少寺庙,过去都同太监有关系,北长街万寿兴隆寺便是其中的一个。
本书主要介绍了四名太监的故事,最后专设一章,介绍清宫太监生活及宫廷轶事。有些材料来自清宫太监、宫女的晚年回忆。相信通过这本书,读者朋友可以对清代宫廷文化有比较深人的了解。
清朝太监虽没有东汉、唐代、明代太监那样专权跋扈,但也出了几个著名的太监,广为人知。本书主要介绍了四名清代太监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慈禧心腹、趾高气昂、被斩于山东的安德海;处世圆滑、背地人称“九千岁”的李莲英;性格忠直、为变法勇于献身的寇连材;靠唱戏改变命运、后成了宫中大总管的小德张。此外还专设一章,介绍清宫太监生活及官廷轶事;有些材料来自清官太监、宫女的晚年回忆,十分真实,历史感很强。相信通过《天子家奴(千古流传的大清太监故事)》,读者朋友可以对清代宫廷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天子家奴(千古流传的大清太监故事)》的作者是姜越。
太监在中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太监制度的消亡则只有百年的时光。这个特殊的群体多源自饥民,由于生活所迫才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相信通过《天子家奴(千古流传的大清太监故事)》(作者姜越),读者朋友可以对清代宫廷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书主要介绍了四名太监的故事,最后专设一章,介绍清宫太监生活及宫廷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