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志摩(风往哪里吹)/阅读大中国人物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敏君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用十年开创了中国近代诗坛上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这个以情诗闻名的诗人,也曾放下诗歌,发表一系列政论文讨论中国未来国运,目光长远,看得透彻;这个过分浪漫的男人说过,死在战场上是今日诗人最好的归宿;在绝望与希望角力,光明与黑暗未分明的年月,他是这样一个人:至死那一刻,他都相信人间有爱、有美、有自由。

但,他也忍心让妻子堕胎,只求与他真正爱的人结合;他在国家危亡之际,写得最多的是情诗;他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关注最多的是自己的内心;他只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弃现实不顾,低头实践自己的浪漫理想。

敏君编著的这本《徐志摩:风往哪里吹》带我们贴近最真实的徐志摩。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敏君编著的随笔集《徐志摩:风往哪里吹》。《徐志摩:风往哪里吹》的内容提要如下:

有关徐志摩所有的爱与恨,都离不开一个名为“时代”的镜头。透过它,所有人的形象都被嵌入“民国”的相框,站定了各自的位置,也许这是评价一个人最恰当的方式。但无论何时,赤子般纯情的理想,哪怕实现的方式再不现实,也总能从时代烟尘里透出亮光来。

目录

你的明媚我的忧伤

婚礼是自由的挽歌

一个人的婚姻

沙士顿的“同居”生活

志摩的遗弃

离婚,笑解烦恼结

康桥别恋

当爱遇到林徽因

康桥的名士们

“我要回国找她”

失败而蹩脚的追求

泰戈尔来华

新月风流

石虎胡同七号

新月俱乐部

世上另一个我

泪浪之争

志摩的音乐与鲁迅的刀锋

自负的绅士气

那场热恋倾城

小曼是古城光艳的风景

爱是寂寞的玩笑

欧游漫录,爱的疗伤

小曼的挣扎

功德圆满的离婚宴

徐志摩的晨报

接手《晨报副刊》

自己人的文艺圈

著名的闲话事件

文人们的“政治疯话”

苦涩难言的再婚

古怪而尴尬的婚礼

新月书店上市记

婚姻的泥潭

再别康桥

北平,不如归去

古城的旧情旧人

想飞

只剩怀念

说不出的“我爱你”

你的离去,我的孤寂

过山过水过硖石

试读章节

1988年,纽约的一份中文报纸登载了一篇报道:

“据《纽约时报》二十四日报道,近代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女士,已在上周六(二十一日)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的曼哈顿寓所,享年八十八岁……”

张幼仪去世了。

她的离开,终于定格了近代中国文坛上一幅鲜活的情感画面,而那出被几代人评讲的,关于自由与爱情的现实剧,也仿佛随着她的离开,终于散了场。

张幼仪是这出戏中最早登台的演员,最后离场的角色,但她似乎从不是戏台上的主角。直到她谢幕的那一刻,也直到今天,她的名字仍然与“徐志摩元配夫人”的头衔形影不离。不能怪世人忽视幼仪的光芒,只是与她同台的徐志摩如同喷薄的朝阳般,太耀眼。生活在他周围的人,难免陷入他制造的阴影中。其实,不单是张幼仪,哪一个与徐志摩有关的女人,在被人提及时不带着一点儿徐志摩的味道?更何况是被徐志摩拿来,为“新思想”祭旗的张幼仪。

张幼仪最初上场的那一年是1915年。那一年,中国的飘摇与动荡与往年相比,或许并没有不同。每个人都在历史的航向上,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这一年,袁世凯正为了他的千秋帝国梦,紧紧攥着跟日本人签订的“二十一条”;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竖起了人权与科学的旗子;孙中山与宋庆龄刚刚在东京举行完婚礼;蒋介石的肇和舰起义并没有圆满的结果……

国是大家的国,家是个人的家。帝制,人权,科学,革命,这一切似乎都与海宁硖石徐家的婚礼无甚关联。若一定要说有关,也不过是这场婚礼多少受了些时髦的西洋观念的影响,脱离了中国传统婚礼的形式,是一场 “文明”的西式婚礼,没有“拜堂”。

十六岁的张幼仪纱裙曳地,那份被热闹的人群与欢乐的仪式催发出的兴奋、好奇与不安,化作红晕爬上了她的脸庞。尽管她有好几次忍不住想要打量身旁的丈夫,但婚礼的规矩与礼仪阻止了她的视线。年轻的新娘能做的,只是低顺着眉目,安静等待仪式的结束。

这场婚礼对于张幼仪来说,或许有点突然。在得知自己将要结婚的消息前不久,她才刚刚说服父母,送她去苏州的女子师范学校上学。尽管幼仪深晓,作为女人,自己的前途并不在家人的期望中,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牢牢扎在父辈的心里的女德标杆,千百年了,没有变过。但是,在她生命底质中,潜伏着一种特质,应和了汹涌灌进中国的西方新文化。这让她鼓起了勇气向父母提出上新式学校的要求。

在学校里受到西方教育的张幼仪,聆听了新的主张,但对婚姻的观念,她顺从了中国传统女子的另一种特质,父母之命。不过,确切点说,帮幼仪挑选夫婿的是她的四哥张公权。幼仪还记得那天,她的四哥兴冲冲地从外头回来,告诉她,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的独子徐志摩,一表人才,才气不凡。论人,他配得上张家的女儿,论家世,海宁首富徐家也配得上张家的显赫的声势。张幼仪,这个聆听了新思想的女性,此时听从了旧言论,甚至没有一点怀疑。

她的丈夫……张幼仪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将视线移向了身旁的徐志摩。与所有旧中国的婚姻一样,她在婚前与这个男人并没有交集。现在,她也只是看到一个清瘦的侧影。她的丈夫有圆润的额头,鼻子很挺,俏俏地立着,薄的嘴唇抿出温柔的线条。尽管她不了解他,但也并非一无所知。毕竟,徐家公子,硖石的神童,十三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有谁没听过呢?现在,他已经是燕京大学的预科学生了。他的学问应当要比自己好的,他的思想自然也超在自己的前面;将来,他还要留洋去的。所以,这时的幼仪最担心的,或许并不是丈夫的为人与前程,四哥疼她,替她看中的人不会有错。显然,她现在最在意的,是她能否跟上这个聪明而新潮的丈夫。  正因如此,张幼仪的心里对二哥张君劢的感激,在今天涨到了顶点。二哥在她三岁那年解开了家人裹在小幼仪脚上的厚厚白棉布,放开了她的小脚。所以今天,她有了一双大脚。尽管这双大脚曾被家里的婆婆,姨妈,姐妹们很是嘲笑了一番,但大脚代表着“新式”呢。所以,今天的她站在这场西式的婚礼上,与西装革履的丈夫,看上去才能如此般配。

P3-6

序言

提起“民国”,印象里总有一股烟草气息弥漫在那个时代的空气里,呛人。那时的知识分子,越马横刀,在这个古老而庞大国家的转型时期,面对残酷现实,挥动他们犀利的笔刀。刀光下,变革与热血便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因此,我很难想到,那个时代也曾是徐志摩生活的年代。因为当他身边的朋友,乃至对手都手持刀剑时,他偏偏捧着鲜花,在那股弥漫烟草气息的空气里,散发着不合时宜的淡淡香气。

我爱他,不爱他,都是因为这香气。

很难爱他——他忍心让妻子堕胎,只求与他真正爱的人结合;他在国家危亡之际,写得最多的是情诗;他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关注最多的是自己的内心;他只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弃现实不顾,低头实践自己的浪漫理想。

也很难不爱他——他用十年开创了中国近代诗坛上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这个以情诗闻名的诗人,也曾放下诗歌,发表一系列政论文讨论中国未来国运,目光长远,看得透彻;这个过分浪漫的男人说过,死在战场上是今日诗人最好的归宿;在绝望与希望角力,光明与黑暗未分明的年月,他是这样一个人:至死那一刻,他都相信人间有爱、有美、有自由。

爱徐志摩,爱他的热烈的浪漫,恨徐志摩,恨他缺少冷静的哲思。但或许正因为徐志摩少了鲁迅冰山似的冷酷与理性,而在“残缺”中成就了他的另一种“完美”。所以,他的情诗,最终竟能穿透那个时代呛人的烟草味,清新而倔强地活在人们心里。

也许,徐志摩与鲁迅式人物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追求理想的方式不同。徐志摩与所有人一样,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爱与美,只是,当你选择了用尖利的武器雕琢理想时,徐志摩偏偏选择了诗作为实现的手段,而他同时也选择了女人作为理想的落脚点。

无论是美丽的化身曼殊斐儿,还是从他诗里走出的林徽因;从日本女郎一低头的娇羞,到新加坡朱古律女孩浓得化不开的绚丽,都是他对美丽柏拉图式的追寻。最终,徐志摩把浪漫信仰投射在陆小曼身上。

这个明媚动人的女子,貌美出众,才华横溢。她与曾经的徐志摩一样,被困于婚姻的牢笼。徐志摩遇到她,便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介入,激起陆小曼被自己埋没的意志,使她努力认清了自己的方向。于是,一场急风骤雨的爱情,成全了两人神圣的婚姻与自由。当徐志摩将陆小曼真正拥在怀里时,那真实的触感仿佛承载了他所有“诗化的生活”。这便是徐志摩追求自由的方式,用爱与女人承载他的关于美的理想。

但生活与诗想从来就只能站在理想的两端互相遥望。徐志摩关于美的理想,圆满在婚礼上,却最终被现实的利刃摧残。还是梁实秋先生的评价中肯,他说徐志摩太单纯,以为理想可以托着他飞在云端,但最终却在现实中折了翅膀。当初飞得多高,如今便跌得多痛。徐志摩无奈中,只得挥挥衣袖,理想的云彩留在回忆里再也带不走。

所以,当他身体里所有的爱在现实里流尽时,也许只有命运知道,太复杂的现世容不下太单纯的信仰。他像所有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一样,用悲壮的方式结束了短暂而丰富的一生。这个为爱而生的诗人曾对他的朋友说:“我要把生命留给更伟大的事业呢。”但这事业却终究未完成。有人说,徐志摩再走下去,或许会长大,孩子总有一天会看清现实的样子。只是上天不愿再给他十年,所以,徐志摩永远单纯着信仰,怀抱着赤子的天真,在民国文人步履庄重的沉稳序列里,欢跳着向前。

今天,有关徐志摩所有的爱与恨,都离不开一个名为“时代”的镜头。透过它,所有人的形象都被嵌入“民国”的相框,站定了各自的位置,也许这是评价一个人最恰当的方式。但无论何时,赤子般纯情的理想,哪怕实现的方式再不现实,也总能从时代烟尘里透出亮光来。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后期制作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许长荣、上官紫微、王光波、史慧莉、丁敏翔、李倩、张云、杨茜彦、张平、黄桂月、胡明媛、吴虹展、刘默、王阳、陈思思、李琳、周凯、韩佳媛、罗舒予、邓青、赵智、齐艳杰、杨艳丽、张艳芬、周珊、李伟军、李惠、刘健、于海英、姜波等。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4: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