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代之问(当代文化名人的思考与呼唤)
分类
作者 徐江善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江善等著的《时代之问——当代文化名人的思考与呼唤》,既是对“大家”、“名人”的访谈,也是对“大家”、“名人”追寻、呼唤、期待的过程。解答“时代之问”,需要集中所有文化艺术从业人员的智慧,从而才能开启“众妙之门”。

书中文化名人们或从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探寻文化艺术的“时代之问”,或者以自身实践为文学经典和文艺大家的产生建言献策,或者着眼于未来在深入的分析中充满了批评家的智慧……听过他们娓娓道来的叙述,文化艺术界的时代之问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相信这道文艺界的盛宴大餐,一定会吸引读者,一定会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内容推荐

《时代之问(当代文化名人的思考与呼唤)》是新华社知名记者徐江善等对王蒙、冯骥才、余秋雨、陈忠实、王安忆、贾平凹、李敬泽、韩三平、李连杰、郭敬明等不同年龄段的数十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大型文化访谈实录,《时代之问(当代文化名人的思考与呼唤)》全面反映和剖析了我国当代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集中展现我国文化界大家对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与期待。

在精彩和不失锐利的对谈中,这些文化名家或从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探寻文学、艺术的真谛,或以自身实践为文学经典和文艺大家的培育建言献策,或着眼于未来,在深入的分析中充满了批评家的智慧……他们激情澎湃,字字珠玑,从不同视角解答了“时代之问”。

目录

序 时代之问:打开“众妙之门” 徐江善

第一部分 不负时代

 冯骥才 艺术家要面对文学背对市场

 陈忠实 作家始终不忘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王安忆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黄金时代的酝酿阶段

 赵季平 创作要有自己的根

 任鸣 为人艺去守望

 韩三平 我的中国电影梦

 王西京 艺术家永远不要忘记时代使命

第二部分 文坛激荡

 贾平凹 “大水走泥”时代的坚守

 张炜 作家始终要有深沉的志向

 胡平 文学大繁荣必须向精品跨越

 宗福先 《于无声处》30年,不变的人格与风骨

 李国平 作家不能迟到于伟大的时代

第三部分 呼唤经典

 何建明 呼唤大时代之大作品

 李敬泽 文学的核心价值永远不会改变

 白烨 危机中寻找生机与出路

 李小林 坚守,为了读者为了文学

 毛时安 用文化点燃民族精神的火炬

 肖云儒 喧闹而无声的文化时代

 李星 做文艺批评圣地的守护神

 石川 中国电影要先做大再做强

 葛红兵 培养创意写作人才发展多元文化产业

 陈平 甘做高雅艺术的守望者

 张和平 戏比天大

 王海平 为文化巨人的诞生提供沃土

 贺圣遂 坚守使命 继薪传火

 李连杰 经典作品需要深厚积淀的土壤

 陈彦 地方院团也要成为“大家”的摇篮

第四部分 期盼未来

 陈天桥 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原创文学平台

 赵长天 《萌芽》的命运与文学的未来

 六六(张辛) 优秀的作品是作家内心真情的流露

 郭敬明 真正优秀的作家不会昙花一现

 苏德 我们仍在默默地支撑着最初的写作理想

 王若虚 好厨子都是挑剔的客人给逼出来的

附录: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冯骥才先生不愧为文化名人,走进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我们立即被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所包围:古朴的雕塑,拙雅的字画,精致的明清家具,案头的摆设,墙头的景致,无不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还是在上个世纪,我读了冯骥才先生在一些期刊上连载的纪实文学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便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与景仰。在他那弥漫着文化气息的宽大的办公室,我们的谈话自然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文学艺术……

记者: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但文学艺术的经典和大师却不多见,您怎么理解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作品?

冯骥才: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伟大的时代会产生伟大的作品,但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出现经典作品。有的时候,一个经典作品还不一定出现在伟大时代,比如说《红楼梦》,比如说《战争与和平》,还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等等,这些经典的产生不一定都在伟大的时代。我认为,经典要经过历史选择,要经过时间考验。

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应该是肯定的,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就中国的历史而言,像我们这种盛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汉唐盛世外并不多见,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几百年才能遇见的这样一个好时期,这是没有疑问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时代。但确实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经典的作品,经典不仅是文学作品,还包括戏剧、美术,也包括电影。虽然现在有的电影票房已经达到几个亿了,但是也没出现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电影,比如像美国的《辛德勒的名单》,像《拯救大兵瑞恩》,包括以前表现爱情故事的经典影片,这些电影称得上一种经典,影响非常大。我们的电影虽说拿到了几个亿票房,但却没有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

记者:我们这个时代缺少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您认为什么作品才称得上经典作品?

冯骥才:要说经典作品,我认为应该有这样几条标准:首先,它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第二,应该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无论是人物典型,还是艺术细节,要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第三个标准就是影响深远。经典不是轰动一时,更不是取得高票房就完事了。我觉得称得上经典的作品最起码要具备以上三条。

经典作品不仅指文学、影视,还包括美术。现在美术界很多画拍卖的价钱很高,但是你问老百姓,对哪幅美术作品印象深刻,基本上没有,老百姓脑子里一片空白。有些画家的画卖得价钱很高,一尺多少钱,一幅画拍卖出多少钱,基本是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文艺作品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象征。总理讲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如果你的作品没有深入人心,没有成为一个国家灵魂的凝聚力,没有成为这个时代创新力的表现,没有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可以仰视、崇敬的作品,没有到达这样的高度,那就不能成为我们所期望的文艺理论角度的伟大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

记者:许多人觉得没有伟大的经典作品相匹配,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似乎就缺少点什么,就不够完美,对这个问题您是怎样看待的?

冯骥才:人们急切希望产生经典、出现大家是可以理解的,但经典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考验。以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说。,目前我们这个社会变化速度太快。改革开放这30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变化翻天覆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不说别的,光一个房地产就变化万端,让人眼花缭乱。作家艺术家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需要有一个沉淀的过程,只有经过理性的沉淀与思考,才能把握住生活的本质,才能找到这个时代的灵魂。我觉得这需要时间,不能着急。比如说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大约1958年我们的长篇小说才到达一个高潮,那时候才出现《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等一批作品,而且形成了一个高潮,就是我们共和国文学史的一个高潮。

经典作品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消化和沉淀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写抗日战争的作品,不太可能像后来一样经过沉淀更宏观地把握生活,把握历史和现实。现在我觉得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目前的生活还在剧烈变化之中,作家艺术家也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和融会贯通,去逐渐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有了这个过程,才能进入作家艺术家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空问。我觉得进入这样一个过程,伟大的作品才可能产生,这是符合文艺创作规律的。

记者:人们在讨论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作品时,观点众多,莫衷一是,您认为产生经典作品的关键在哪里?

冯骥才:我觉得要想出大作品最关键的是作家和艺术家,必须有非常好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些作家艺术家必须有创造力、有才华,有的时候可遇不可求。因为艺术创作是个体的,而不是集体的,一般来说集体创作很难成为经典。从历史上看,还没有听说集体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在历史上流传,基本都是个人创作的。

我觉得需要有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有没有这样的艺术家呢?我认为有。有一次韩美林在北京举办画展,我讲了一句话,我说,随着季羡林、任继愈几位老先生去世,有人认为我们的文坛寂寞了,天空上很少有耀眼的明星了,没有大师了,认为现在有一种大师荒。可是站在这个讲台上,看着今天来的很多艺术家,我认为很多都是大艺术家,他们就是大师。我们不缺大师,缺乏认识大师的眼光,缺乏发现写大作品的大师级人才的机制,发现人才、认识人才,需要有一个机制,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台。不是某个人说人才就是人才,公众认为他是大师才是真正的大师,要让公众来认识,这才有权威。

再一点就是我们缺乏健康的学术空气。要真正产生经典作品,还得有一个非常好的平心静气的学术研究、学术批评的环境。我们现在缺少这种氛围,目前评价作品基本靠媒体,媒体说好就好,而许多媒体的评价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

P5-7

序言

时代之问:打开“众妙之门”

近些年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随着钱老的仙逝再一次引发教育界的热烈讨论;在文学艺术界,伟_大的时代为什么没有诞生伟大作品的“时代之问”也风生水起,争论激烈。不仅中外媒体刊文讨论,一些文坛巨擘著文立说呼唤经典,连“庙堂之高”的领导层也给予极大关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以我粗浅的学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社会变革之激烈、经济发展之迅猛、国际地位之提高而论,除了春秋战国、汉唐盛世,几乎再没有哪一个时代能与当代中国媲美。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人的财富迅速增长,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强大……中国这艘曾经辉煌而后满目疮痍、摇摇欲坠的巨轮,终于在21世纪越过潜礁冲破迷雾,迎着时代的朝阳驶入辽阔的海洋。

一位年近八旬至今活跃在文坛的著名作家在接受访谈时说,目前的中国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好时期。是的,只要不戴有色眼镜,谁能否认当今中国社会稳定、物质丰富、文化繁荣的现实呢?毋庸置疑,我们的确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盛世,一个伟大的时代。可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诞生了群星灿烂的文化巨人,大唐帝国繁荣的文学艺术史册上更有李白杜甫的名字彪炳千秋,环顾今日之海内,我们又有多少能够与经济建设伟大成就比肩的文艺大家文学经典呢?

近读《道德经》,深为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的哲学之父老子深邃的思想所震撼,“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在讲“道”的无穷奥妙、深不可测时,告诉我们从“有”“无”两个概念入手掌握“道”的规律,只有从这两个方面探索,才能打开“道”的“众妙之门”。

由此受到启示:时代之问的“众妙之门”不就是活跃在当代文学艺术界的文化大家们吗?叩开“众妙之门”,或许就能解开时代之问的真谛。

于是,我们就“发展繁荣文化艺术,时代呼唤经典大家”组织了专题调研,采访了数十位活跃在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人士。从年龄看,他们中既有年近七旬的老作家、艺术家,也有正值创作旺盛期的中年文艺家、评论家,还有“才露尖尖角”的“70后”、“80后”;从经历看,既有随着改革开放吹响“于无声处听惊雷”号角的老作家,也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还有沐浴着改革开放阳光成长的青年作家;从领导职务和行业看,既有身兼中国文联、中国作协领导职务的作家、艺术家,也有艺术院团的领导、著名画家、影视艺术家。尽管他们的头衔、职务、身份、地位、年龄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在文学艺术创作和领导管理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都对时代之问有着深刻感悟,都真诚地呼唤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作品。在内部资料刊发后,我们将访谈的内容进行补充整理,编辑成书。

书名冠以《时代之问——当代文化名人的思考与呼唤》,既是对“大家”、“名人”的访谈,也是对“大家”、“名人”追寻、呼唤、期待的过程。解答“时代之问”,需要集中所有文化艺术从业人员的智慧,从而才能开启“众妙之门”。

访谈一两位知名作家艺术家容易,把几十位文化界著名人士会聚一堂,听他们就时代之问见仁见智、各抒己见,那就是一道十分难得的文化盛宴了。令我们十分感动的是,受访的文化名家对解开时代乏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有的工作十分繁忙,有的身在海外,有的卧病在床,但当听说探讨这个话题时都从百忙中欣然拨冗接受采访,并认真审阅访谈文稿。许多人思如泉涌,纵古论今,从不同视角解答时代之问,可谓字字珠玑;还有的激情澎湃,分析消费主义浪潮对文艺的冲击,讲到动情处潸然泪下,令人动容。他们或从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探寻文化艺术的“时代之问”,或者以自身实践为文学经典和文艺大家的产生建言献策,或者着眼于未来在深入的分析中充满了批评家的智慧……听过他们娓娓道来的叙述,文化艺术界的时代之问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相信这道文艺界的盛宴大餐,一定会吸引读者,一定会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怀着对文化艺术的景仰之情,我们这个采访写作团队为编作这部书稿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我已过知天命之年,其余都是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崔峰、杨一苗、张道生深入到三秦大地,在那片文学滋养丰腴的土地寻求时代之问的答案;肖春飞、刘旸辉、赵仁伟在大上海遍访名家和新生代作家,听他们讲述对伟大时代的感受和思考;我和万一则从京城到津门,聆听大家们对经典的解析,对鲜有经典和大家的深层追问。在整理这些采访笔记时,我们心情难以平静,有这么多痴迷文艺的大家,何愁伟大的时代不能诞生伟大的作品?何愁不能产生文艺大家?

与“钱学森之问”一样,文化艺术的“时代之问”远远超越了文化艺术本身,解答这一话题需要庞大的系统工程。访谈文艺界的名人,叩问他们的心灵之窗,使我们更加坚信,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浸淫着文明乳汁的沃土,在伟大的新时代一定会养育出无愧时代的文学经典和艺术大家。

此书付梓之际,萌发上述感受权作序言。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出重要贡献,一并致忱感谢。

徐江善

2011年7月8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6: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