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白银,你将会在本书看到:忽必烈、朱元璋、朱棣、朱翊钧、郑和、张居正、乾隆、林则徐、蒋介石、宋子文、哥伦布、牛顿、李嘉图、罗斯福、肯尼迪……还有更多的帝王将相、历史名人、学术巨匠,他们将展现出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因为白银,你还会看到:有些曾显赫一时的“大人物”,被历史所忽略、所遗忘。他们都是中国人,也都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但他们又都背负着千古罪名,比如“倭寇”、“海盗”、“贰臣”、“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些人究竟犯下了什么罪行,让时代和历史抛弃了他们,让朝廷和官府抛弃了他们,让他们成为历史的“孤儿”?
实际上,他们或驱使着外国人为自己服务,或在战争中打败西方殖民者,或在商战中以八面玲珑的手腕令外国人叹为观止……这种种看似“长中国人志气”的事,又为何给他们带来诸如“背叛国家”之类的罪名?
然而,从他们身上你又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少见的“开放性”。从某个角度说,这些人正是推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先驱。
他们究竟是谁?答案就在本书中。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白银帝国”。因为它是世界白银的“归宿地”,它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古老轴心。然而,恰恰是由于西方殖民国家对“新大陆”的血腥掠夺,却在无意之中促进了明清两代中国“出口经济”的繁荣。
白银的诱惑是如此巨大、美丽而血腥。于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历时百年的“白银掠夺”开始了。在殖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西方现代金融业,则成了这场“银元争夺战”中的利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美国的“白银大亨”们为满足自身利益,构筑了一个针对中国的白银阴谋。而最后的结果,却是美国的白银集团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无意中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在书中,你将看到一个个真实而又神秘的历史场景,一场场凶险诡谲的阴谋交锋:真的是罗斯福的竞选需要,最后导致了蒋介石政府的垮台吗?而白银“空心化”的中国,又将面临怎样的全面崩溃?21世纪初的世界金融体系,将面临怎样的危机与挑……
解密“倭寇”的“原始身份”
做为“航海大国”的明朝,对待老百姓时却是另一种做法—禁止出海。“海禁”与“禁银”相辅相成,成为大明王朝早期的两大禁令。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即严令“片板不许入海”,禁止民间海外贸易,违者处以充军甚至死罪。正像明王朝幻想用万里长城来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样,他们也希望用茫茫大海来阻隔来自海外的威胁。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依循宋元时代的“市舶司”制度,设立了浙江﹑福建、广东三个市舶司,但明代市舶司的主要任务是管接待各国贡使,已然失去了宋元时代管理海外贸易这一职能。
这样一来,中国和海外的联系就只剩下国外使节们前来朝拜、进贡礼品和还礼几项有限的活动。此外,明政府也不欢迎任何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宋、元时代的盛极一时的开放贸易就此告终了,海外贸易顿时一片萧条,连渔业也遭禁绝。海禁切断了东南沿海许多渔民的生活来源,大量渔民被收编入伍,这样无形中就又增加了一笔政府开支。
不过,海禁与大明的种种禁令一样,上有政策,下有政策。不许出海,但中国商人却还是可以在海处建议贸易基地,向东洋、南洋发展,照样继续与外国人做生意。
很多年以后,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书记官莱佛士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时,他发现了很多大型城堡的残迹,但是,当地的土著人却不知道这些城堡是何时由何人建立的。
实际上,这些城堡就是中国商人在宋元年间历时百年经几代人胼手砥足建立起来的。新加坡,曾经是海外华人探索异域外洋的停泊港。此外,他们还在印尼和菲律宾也建立了城堡,这些城堡中均设有武装保护人员。商人们从中国把丝绸、瓷器运到这里同阿拉伯商人作生意,从阿拉伯商人手里换到黄金、白银之后,把一部分金银存放在这些海外基地,然后把另外一部分带回中国从民间购买出口货物。
所以,把郑和称为“中国走向大海第一人”,这显然是不符合史事的。事实上,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的许多年里,在中国的民间曾有大批中国商人走向大海,与阿拉伯商人一起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如果说后来的欧洲殖民者是最早的“武装商人”,比如后来的荷属东印度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中国的“武装商人”早已出现在历史上,他们从宋元时代起就活跃在南洋海域,还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
不过,这些海外贸易基地有很多却被郑和摧毁了。原来,郑和下西洋还有一项历史书上很少提及的使命—镇抚海外流民。明成祖招诱海外游民的诏令,正是由郑和舰队来四处宣谕的。据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次年,就有八百多流民“应诏”(也是被迫)回国。
然而,很多实力雄厚的海外侨商,尤其是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和东爪哇的华商集团是不会轻易放弃基业应诏回国的。对此,郑和只有兵戎相见。曾随郑和同下西洋的马欢就曾在《瀛涯胜览》一书中记载,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三佛齐的大华商陈祖义拒绝回国入贡,于是,郑和发兵大破陈祖义部众,杀戮无算,并将陈祖义擒回中国处斩。此事据《明史》等正统史书记载,起因却是陈祖义邀击郑和船队所引发的。然而,一个小小的“商人”主动邀击郑和数万大军,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实事上,陈祖义的武装海商集团控制着西洋“朝贡”的必经海道,对明朝的统治者来说当然是必须要铲除的。
而在上文提到的新加坡城堡残迹,正是郑和与当地穆斯林商人合作消灭了大批不肯回国的中国商人集团后留下的。对此,当地穆斯林对此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要杀中国人?他们自然不知道,按照中国当时的法律,凡是“冒禁下海”做生意的人,在当时的明王朝眼里都被视为“匪”或“海盗”。 而事实上,早在宋元时期,在南洋就已涌现了一批资产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华侨海商家族。而到了明朝前期,这些海商家族势力基本上就已烟消云散了。
当民间外贸活动完全被禁止后,“朝贡”则成为明代唯一的海外交往途径。这种“朝贡”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官方贸易”,因为很多国家的商人需要中国的商品,民间商贸途径被彻底断绝后,他们不得不借着“朝贡”的名义来中国“做生意”。
为了避免外国商人冒充使团,明代还对“朝贡”的期限、船数、人数、贡品数……都进行严格的规定。例如,对日本,只允许其10年一“贡”,每次“朝贡”随行人员货物不得超过三船。
自古以来,日本与中国有长期的贸易来往。日本白银产量丰富,而丝绵、医药、器皿等则长期依赖中国供应。所以“海禁”令一出,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商贸往来关系。日本自1467年起,即陷入了长期动荡、军阀混战的“战国时代”,无法按照惯例派出统一的使团。各个藩国的各大领主们为了取得“朝贡”的机会,也往往发生火拼。
嘉靖二年(1523年),也就是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次年,两位日本大领主先后派人来到中国,双方均冒充为日本国的通商使来到宁波市舶司,要求和明政府做买卖。两批使者(其中还有中国人)先是互争真伪,接着是互相殴打,趁机焚掠。
……
P26-28
前言:真相,藏在历史背后……
如果把历史比做一个大舞台,有一些“角色”从来都是躲在幕后……
它们是从来不露面的“主演”,它们是决定着故事发展的“导演”,它们甚至被人看做神通广大的魔法师,指挥着前台所发生的一切……
它们,其实不过是些闪闪发亮的金属而已,比如黄金和白银,但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文明的那一刻,它们就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它们本身并不能取代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它们的执迷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地步。甚至正是这种执迷的追求,造就了很长一段时期的人类历史。
在早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眼里,人是所谓的“经济人”,其本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实际上,不论任何一种历史力量,任何一种曾推动历史演进的势力,也都在追求它们的“利益最大化”,都尽其所能地参与着一场场关于财富的博弈。
曾经有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人的财富始终“偏向”于白银。那个时代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银子的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用银之国”,也是真正的“白银帝国”!
在古代,这个国家曾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却极度缺少货币金属。然而,自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开始对“新大陆”进行血腥的掠夺之后,困扰着中国千百年的“银荒”就彻底结束了。最终,制造业发达的古代中国,成为了世界白银资本最后的归宿地。
这是古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这也是发生在数百年前东西方的财富博弈方式。
那是富有而强大的古代中国,那是在全球贸易中充当轴心的古代中国。
于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白银掠夺”开始了。在殖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近代金融业,则成了这场掠夺中的利器。
一场场真实的“历史大戏”,就这么围绕着白银上演了……
因为白银,你会看到:忽必烈、朱元璋、朱棣、朱翊钧、郑和、张居正、乾隆、林则徐、蒋介石、宋子文、哥伦布、牛顿、李嘉图、罗斯福、肯尼迪……还有更多的帝王将相、历史名人、学术巨匠,他们将展现出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因为白银,你还会看到:有些曾显赫一时的“大人物”,被历史所忽略、所遗忘。他们都是中国人,也都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但他们又都背负着千古罪名,比如“倭寇”、“海盗”、“贰臣”、“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些人究竟犯下了什么罪行,让时代和历史抛弃了他们,让朝廷和官府抛弃了他们,让他们成为历史的“孤儿”?
实际上,他们或驱使着外国人为自己服务,或在战争中打败西方殖民者,或在商战中以八面玲珑的手腕令外国人叹为观止……这种种看似“长中国人志气”的事,又为何给他们带来诸如“背叛国家”之类的罪名?
然而,从他们身上你又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少见的“开放性”。从某个角度说,这些人正是推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先驱。
他们究竟是谁?答案就在本书中。
不仅如此,当我们把躲在幕后的这种金属——白银,拉到历史的前台之际,它还会为你透露很多神秘的历史玄机:
中国。为什么没能搭上工业革命的“快车”?
中国古代的金融制度。为什么从先进走向落后?
究竟从何时起,中国成了全世界的“制造业出口基地”?
明代的中国人,他们究竟是“固步自封”,还是以自己的方式投入了当时“全球化”浪潮之中?
从世界经济的核心区域沦为饱受欺凌的半殖民地,清代中国输给西方列强的仅仅是军事吗?
金本位国家,银本位国家,在一次次“国际化”浪潮中,它们将发生怎样的“交锋”?
为什么中国人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为什么中国曾一个时代发行几千种纸币?为什么中国创下了通货膨胀的“世界之最”?
当罗斯福推行“新政”、带领美国人走出“大萧条”阴影的时候,为什么“选定”中国作为新政的牺牲品?为什么说美国人帮了日本人的忙?蒋介石政权垮台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真的有所谓的“白银魔咒”存在吗?白银。真的是一种“不安定的金属”吗?它究竞是制造通货膨胀的工具,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诚实货币”?
……
用全球化的视野去看中国乃至世界的过去与未来,你将发现无数的惊奇、无数的感慨、无数的沉思……
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
欧洲人不过是拿着美洲的白银,购买了—张乘坐亚洲经济列车的票,起先是一个三等厢,后来变为二等、一等,直到19世纪取代了亚洲成了火车头。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 贡德·弗兰克
我认为,最有投资价值的仍是黄金、白银等金属货币,尤其是价格被严重低估的白银。
《货币战争》作者 宋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