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骅编著的这本《少年读史记(汉帝国风云录)》主要根据《史记》“列传”的第三十九篇到第七十篇加以编写,介绍了叔孙通、张释之、刘濞、晁错、袁盎、窦婴、田蚡、灌夫、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相如、汲黯、张骞、郭解、东方朔等人的事迹。他们都是西汉时期(高祖到武帝)的人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对我们来说,他们并不陌生。
本书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一次到位,荣登台湾诚品书店畅销书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年读史记(汉帝国风云录)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张嘉骅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嘉骅编著的这本《少年读史记(汉帝国风云录)》主要根据《史记》“列传”的第三十九篇到第七十篇加以编写,介绍了叔孙通、张释之、刘濞、晁错、袁盎、窦婴、田蚡、灌夫、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相如、汲黯、张骞、郭解、东方朔等人的事迹。他们都是西汉时期(高祖到武帝)的人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对我们来说,他们并不陌生。 本书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一次到位,荣登台湾诚品书店畅销书榜。 内容推荐 《少年读史记(汉帝国风云录)》由台湾著名作家张嘉骅精选《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编写而成。主要根据《史记》中的“列传”的相关篇章,精选了叔孙通、张释之、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相如、张骞等16个西汉人物的事迹。语言生动,文字流畅简约,通俗易懂,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目录 打造皇帝的尊贵——叔孙通制定朝仪的故事 大执法——张释之的故事 乱——吴王刘濞、晁错、袁盎的故事 宫廷深似海——窦婴、田蚡、灌夫的故事(一) 杯酒杀机——窦婴、田蚡、灌夫的故事(二)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将军墓如山——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 大文豪之爱——司马相如娶妻的故事 刚直引杀机——汲黯的故事 绝世大探险——张骞通西域的故事 大游侠——郭解的故事 隐居在朝廷的狂人——东方朔的故事 后记 历史中的「生命档案」 故事取材 试读章节 虎口逃生 叔孙通是薛县人。由于熟悉文献典籍,又会做文章,在秦朝时被朝廷征召,等待被任命为博士。 几年后,陈胜在东方起兵,使者将情况上报朝廷。 二世皇帝把博士和儒生们都召来,说:“从楚地派去防守边境的士卒攻破蕲县,进了陈县,你们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有儒生上前回答:“为人臣子,不得聚众,聚众兴兵就是造反,犯的是死罪,不能赦免。希望陛下尽快发兵平定。” 二世听了很生气,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叔孙通上前说:“这些儒生说的一点儿也不对。自从我大秦统一天下后,便把郡县的城墙拆了,把武器销毁了,为的是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况且现在上有贤明的君主,下有完备的法令。能让每个人都忠于职守,让四方归附,怎么会有人敢造反?这些人不过是一群鼠贼狗盗罢了,何足挂齿!当地的郡守和都尉正在缉捕这些人,有什么好担心的?” 二世一听这话,转怒为喜,说:“这么说才对!” 二世再问所有的儒生。有的儒生仍坚持是造反,有的儒生则改变说法认为是盗贼。因此二世命令御史把那些认为是造反的儒生送到司法部门,以言语不当为由治罪,随后又罢免了那些说是盗贼的儒生。 二世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布帛和一套服装,正式任命他为博士。 叔孙通出了皇宫,回到自己的住处,儒生们纷纷来责问他:“先生讲话怎么尽说些阿谀之辞啊?” 叔孙通回答:“你们不知道啊,我差点儿就不能从虎口逃生了!” 之后,叔孙通逃亡到故乡薛县,而薛县当时已经向起义军中的楚军投降。 等楚军领袖项梁到了薛地,叔孙通便投降了他。 项梁后来在定陶败亡,叔孙通转而跟随楚怀王。楚怀王当上义帝后,被项羽迁徙到长沙,叔孙通便留下来服侍项羽。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率五路诸侯的军队攻入彭城,叔孙通投降汉王。 汉王兵败转向西边,叔孙通从此就一直跟着汉王。 如何整治新皇朝? 叔孙通一向都穿儒生的服装,刘邦看了觉得讨厌。叔孙通于是改变服饰,穿起短衣,一副楚人的打扮,刘邦看了之后便很高兴。 叔孙通当初投降汉王,跟随他的儒生弟子共有百余人,但叔孙通从不向汉王举荐他们,而是专门举荐做过强盗的人。 他门下弟子私下骂道:“服侍先生这么多年,幸而能跟随他投降汉王,但先生不举荐我们,却专门举荐那帮坏蛋,真不知是为什么?” 叔孙通听到这些话,便对弟子们说:“汉王现在正冒着被箭石所伤的危险在争夺天下,你们这些儒生能上战场去跟人家拼斗吗?正因为你们不能,所以我才先推荐那些能够斩杀敌将、夺取旗帜的人。等着吧,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没过多久,刘邦任命叔孙通当博士,赐号为稷嗣君。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天下一统,诸侯共推刘邦当皇帝,于定陶即位。 叔孙通负责拟订各种仪式和称号。 刘邦废除了秦朝繁琐的仪式和法令,希望简便行事。然而刘邦手下的臣子们很多是平民出身,不懂礼法,一旦喝了酒,就常常在朝上争功,有的喝醉了还会大肆喧闹,拔剑乱砍。刘邦对这些感到很头疼。 叔孙通知道刘邦愈来愈厌恶这种情况,便向刘邦进言:“儒生们不能帮您攻城略地,却能帮您守住天下。臣希望能到鲁地去征召儒生,让他们来跟臣的弟子合作,拟出一套能在朝廷上施行的仪式。” 刘邦问:“会不会弄得太复杂?” 叔孙通回说:“五帝的音乐各不相同,三王的礼制也不一样。所谓礼,是依照每个时代的变化和该时代的人情世态来制定的规矩。所以孔子才会专门说明,夏、商、周三个朝代礼制的沿袭和增减,他知道各个朝代的礼制都不一样。我希望能够多采纳一些古代礼制,并与秦朝的仪式结合,订出一套新朝仪。” 刘邦说:“那你就试试看吧!简单就好,不要弄得我做不来。” 于是叔孙通前往鲁地,打算在那里征召三十位儒生。 P10-12 序言 并不遥远的汉代人 这一册的故事,主要根据《史记》“列传”的第三十九篇到第七十篇加以编写,介绍了叔孙通、张释之、刘濞、晁错、袁盎、窦婴、田蚡、灌夫、李广、卫青、霍去病、司马相如、汲黯、张骞、郭解、东方朔等人的事迹。他们都是西汉时期(高祖到武帝)的人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对我们来说,他们并不陌生。 在我们现在的文化里,经常“遇得到”这些汉代人。 讨论司法的公正性,我们会举张释之执法的例子;描述一个人的勇猛,我们说他如“李广射虎”;形容一个人时运不济,会说他“李广难封”;见到一对恩爱的夫妻,则会将他们比喻为“文君司马”。至于张骞通西域的壮举,如今已是学生们课堂上绕不开的历史。 这些遥远的汉代人,他们的事迹没有随着两千多年的时间流转而消逝;相反,透过史传的记载和民间的言说,他们都一如当年那般活着,甚至活出各类“生命的典型”。 司马迁写《史记》,采用“纪传体”,以生动的叙事呈现了历史人物在每个时代的事迹。这是一种形塑,目的在于借由形象的塑造,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在精神,对他们的行为赋予意义和价值,从而给后人以借鉴。 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新建王朝的秩序还没上轨道,是叔孙通带领一批儒生制定了新朝仪,让君臣之间有了礼法的规范。 叔孙通服侍过很多主子,很懂得随机应变、见风转舵,在当时就有人批评他是“墙头草”。太史公却因叔孙通所制定的朝仪,对汉初政权的稳定具有相当大的贡献,而给予他某种程度的褒奖。 张释之执法刚正不阿,自我期许为天下的一把尺。文帝认为该判重罪的,他依法只判罚金;文帝认为该诛三族的,他依法只判死刑。 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与梁王经过皇宫外门而不下车,张释之依法弹劾,因此与权贵结怨。景帝继位后,张释之终究因当年得罪景帝而被降调。 太史公对景帝的一些作为有些微词,这不仅见于张释之被降调的事,也见于晁错被杀的事。 汉初大封同姓为王,致使藩国坐大。到了景帝时,为了巩固皇权而削藩,引起了吴、楚等七国的反叛。 景帝采用袁盎的建议,杀了努力推行削藩政策的大臣晁错,作为平息战争的手段。当天,晁错穿着朝服被骗去东市,接着掉了脑袋。不料晁错死后,吴、楚等七国并不买账,照样起兵。 太史公评论此事,说:“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他不只感叹晁错的冤死,也为景帝考虑不周且不光明的“拐杀”记上了一笔。 武帝即位时年纪尚小,大权先后掌握在窦太皇太后和王太后的手中。在这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战争中,出场的是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蚧,而引爆他们这些外戚权力冲突的,是一个名叫灌夫的莽撞将军。 灌夫借酒使气,想在得势的田蚡面前替失势的窦婴出气,却因此葬送了窦婴和自己的性命。 太史公对这场权力斗争有非常深刻的人性刻画。正由于太史公对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打成一片,水乳交融,绝无痕迹”(清人吴见思语)的精彩书写,使得《魏其武安侯列传》成了千古不朽的名篇。 卫青和霍去病也是外戚,都靠卫子夫得宠而受武帝重用。这两人征伐匈奴,居功厥伟,但在司马迁笔下不见大书特书。这是因为司马迁自始至终不认同武帝为讨伐匈奴而劳民伤财,自然也不会特意表彰卫、霍两人出征的战果。 基于相似的理由,司马迁也没在张骞通西域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然而张骞通西域却是划时代的创举,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反的,司马迁对名将李广的描述不遗余力,多有溢美之词;但严格说来,李广是否真像司马迁所说的那么好,值得进一步探讨。 李广的亲孙子就是李陵。后人研究《史记》,多认为司马迁之所以推崇李广,应该是受到自身遭遇李陵之祸的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要求史家全然客观地记载史实,是不可能的;史家在塑造历史人物时,多少会受到自身固有理念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司马迁同情际遇不佳的正直刚烈之士,他对汲黯的描写饱含怜惜之情就是他自己因直谏而惹祸上身的悲痛的映射。 汲黯不畏权贵,敢在朝中直接指出武帝和群臣的错误,由于耿介刚直而未受到重用,屡次被外放去当太守,终于老死他乡。至于公孙弘和张汤这帮儒生和酷吏,却因懂得看皇上的脸色办事而身居高位。在《史记》的字里行间,我们每每可以感受得到太史公的愤慨;然而正是这种义愤填膺,激发了读者因读史而兴起的正义感。 读者因读史而受惠,从中学到判断是非的准则,小则“独善其身”,大则“兼善天下”。 太史公用毕生的经历撰写《史记》,通过他的书写,那些汉代人的事迹提供了一连串的“生命典型”,他们的精神至今还活在我们的文化里。 那些汉代人真的离我们不远! 张嘉骅 后记 历史中的“生命档案”——我为什么写《少年读史记》 坊间已有不少为年轻朋友编写的《史记》故事。尽管如此,把《史记》故事再讲一遍,仍有其价值。这是因为历史人物的行迹,在后人不同的观点中总有不同的诠释。 这套《少年读史记》共五册,精选《史记》里的人物故事来加以编写,合计六十篇。写司马迁的《太史公牛马走》放在系列第一册,一方面借此交代《史记》的成书经过,一方面表示对司马迁的尊崇。 这套《少年读史记》的铸成,不同于坊间其他类似的出版品。它的特色反映在它的体例: 一、人物故事:借鉴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着重描述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的意义,并视情况略加诠释和延伸,让原文主旨更明显。有单传、有合传,故事经过精心整编,择要去繁,更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遇有原著明显讹误,皆依《左传》《汉书》等予以订正,为省繁赘,不另注释。 二、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从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种角度来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诠释,务求精到。 三、史记原典精选:仿照《古文观止》,呈现与人物故事相关的《史记》原文片段,附上详尽的白话译文和简要的注释;所选的片段都是《史记》精华,可以借此管窥全豹,亦可作为教学之用。 四、词语收藏夹:罗列多个与人物故事相关的词语,除了解释,还有例句以供参考。 除此之外,在行文中还标上了公元纪年,并附有相关图表。 我在大学时代深爱《史记》,常读此书而不能罢手,某夜在读《史记》时竟还流泪。对我来说,太史公在《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事迹,不仅是故事,更是历史中的“生命档案”。借由这些“生命档案”,我对“人”有了许多发现,眼界因此开阔不少。 如今为了写《少年读史记》而重读这部史学名著,年岁已长,感动依旧。由于这许多年来的心路曲折,我更能体会这些“生命档案”的内涵,也更加敬佩司马迁的非凡意志。 我在编写这套书时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著作,翻译部分有:龙宇纯等著《白话史记》(联经出版社)、韩兆琦著《史记精讲》(中国青年出版社)、韩兆琦著《史记选注》(里仁书局)、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分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和吴树平主编《史记》(新世界出版社)。其他学者的作品虽然不能如数列出,心中仍存万分感激之意。舍弟购赠参考书籍若干,一并致谢。 当年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求学时,担任《史记》课程的夏长朴老师对我多有启发;就读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时,历史所的卢建荣老师又教我许多史学新观念,自此以后十数年莫不承卢老师教诲。在这两所学校读书时,宋有炯先生、江政宽先生、周忠泉先生及陈怡得先生等学历史的友人,也教会我许多读史的方法。 回忆往事,长存感念。谨以这套与历史相关的作品,献给这两位好老师和这些好朋友。 张嘉骅 书评(媒体评论) 《史记》,应读名篇甚多,如《项羽本纪》《游侠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货殖列传》等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之外,那篇《报任安书》也要读。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巨匠,读他的书,兼得历史、文学、人格,不嫌其多。 ——余秋雨《何谓文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