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宝创作的《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以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在苏鲁交通线上东海县南辰乡西朱范村长达四个月时间里,在受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重托,解决山东问题之余,帮助孩子读书、引导儿童团员保护减租减息、战胜敌人的经历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细节以生活原型为基础。作品中采用了收集到的刘少奇在西朱范村办抗日小学,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关心儿童成长,为少年儿童牵线办学堂,教少年儿童识字,成立儿童团,教育小孩懂得革命道理等等小故事。
小说生活气息浓厚,情节曲折,感情饱满,人物生动,语言优美又通俗易懂,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1942年4月,化名胡服的刘少奇从江苏阜宁沿苏鲁秘密交通线来到临沭县朱樊村(今东海县南辰乡西朱范村)。在朱樊村的四个月时间里,刘少奇在紧张工作之余,帮助孩子读书、引导儿童团员保护减租减息、战胜敌人。张文宝所著的《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以文学的视角,在史实的基础上,生动、艺术地再现了刘少奇这段革命经历。主要人物和细节以生活原型为基础。如刘少奇在朱樊村办抗日小学,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关心儿童成长,为少年儿童牵线办学堂,教少年儿童识字,成立儿童团,教育小孩懂得革命道理等等。
全书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生动,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一 围着米汤色围巾的人
1942年3月,初春的夜晚,鲁南大平原一片寂静、千凉。
夜色完全笼罩着临沭县朱樊村的时候,天上弯弯的月牙散发着淡淡的光晕,像一层霜雾,数不清的星星被冻得瑟瑟发抖,像眼睛一忽闪一忽闪。村庄被扣在黑盆里一样,黑乎乎的,几乎没有灯火,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早早地上了床,蜷缩进被窝里。大路小路上没有人走路,偶尔,谁家屋里响起几声咳嗽,马上响遍全村。
这一天晚上,十三岁的“小和尚”又偷偷地跑到干大肖明桥的家,刚要推门进去,听见里面有不少人嘁嘁喳喳的讲话;眼睛贴着门缝朝里瞅瞅,见一盏洋油灯下围坐着一圈人,他们都是村里熟悉的大人们,有民兵干部,有黑柱的大、二狗的大、大桩的大、杏子的大、矮墩的大。灯芯滋滋地燃烧着,闪亮着昏黄的火苗,光亮映在他们十分严肃的脸上,个个大气不喘,安静地听着千大在低低地说着什么。肖明桥是民兵队长,他背影对着门外的小和尚。小和尚猜想着干大脸上的表情,这时,他一定是满脸乌黑,挺严肃的,让人几乎不敢看他。小和尚耳朵竖着,注意着听千大的讲话,那声音尽管低低的,还是能隐隐约约地听到:“来人要在我们村里待上一天一夜,我们要配合好队伍上的人,保证不出一点事,顺顺当当走过陇海铁路。”
杏子的大说:“保险起见,把几个地主看起来。”
黑柱的大说:“不用都看起来,我看把卞福贵看起来就行了。他的汉奸大女婿在上海被我们人枪毙了,他心里十有八九对我们不舒服,不得不防备。”
有一个村干部说:“卞福贵现在老实不少了。”
黑柱的大说:“狗走千里改不了吃屎。”
肖队长说话了,声音压得低低的,小和尚几乎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他埋怨着干大,一直把他当成不懂什么事的小孩,不肯放在心上,他和大人们背地里商量帮助八路军对付小鬼子的事情,遮瞒得不露一点风。小和尚心里清楚,干大是村里的党组织书记、民兵队长、苏鲁交通线上的秘密站长,他接送过几百号来自延安和苏北阜宁去延安的叔叔阿姨,护送他们跳过小鬼子封锁的铁路。他不认识这些叔叔阿姨,他们也不认识他小和尚,可他们对他像十分熟悉似的,笑眯眯的,用温暖的大手抚摸他的脸蛋和光头,有时会抱起他,惊讶地说一声:“哟,好几十斤重嘛!”小和尚从心里喜欢干大的朋友,干大给他们递上煮熟了的山芋、玉米棒和花生时,他会乐颠颠地帮着端上黑瓷碗里的盐巴,给他们蘸着山芋有滋有味地吃。叔叔阿姨没有告诉过小和尚,他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到朱樊村,和干大是什么关系,可他知道他们是千什么的,要去哪里。他们和干大都是打小鬼子、汉奸和恶霸的。叔叔阿姨们一般在千大家里住上一宿,第二天晚上就会悄悄地离开。
小和尚在地主卞福贵家里放牛,到千大家里也不多,偶尔来了,肖队长把他搂在怀里又亲又吻,不肯放手。小和尚十岁的时候,干大曾严肃地说:“小和尚,干大做的事和什么人来往,不要对外边人透露一个字,更不能对卞福贵家里大人小孩说,懂吗?”
小和尚抬手搔搔头上稀少的几根毛,点点头,说:“我懂。”他特别懂事,不该吐露的话一句不会说,为这,干大高兴了,一次去城里回来时,专门给他买来一串酸甜的冰糖葫芦作为奖励。
这当儿,屋里的人都站起来了,要跟着肖队长朝外走。小和尚闪着明亮的眼睛,心想:千大他们今晚又要去接什么样的叔叔呢?他心突突地直跳,想悄悄地跟去看看。他知道千大他们是要去沭河边接人。他听说过沭河,可没有去过……
小和尚机灵地钻进黑色的夜幕里。 一天寒星,像一把碎玻璃熠熠闪烁。空气清冽冽地冷,小和尚呼吸一口大气,感到肚里冷飕飕的,眼睛却特别地亮堂起来,浑身都是精神。他望了望静静的周围,看了看朦胧的月光下几棵光秃秃的树干,见背着长枪的人群,排着一长溜的队伍,顺着窄窄的田间小道,悄无声息地朝南边走去。
小和尚轻手轻脚地尾随在队伍后面,他怕跑掉了鞋子,重新系紧鞋带子,弓着腰,与前边的队伍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躲躲闪闪地朝前走。
茫茫的大平原,静得没有一点声音。匆匆赶路的队伍里没有人讲话,脚上的布鞋踩在土路上发出轻微的声音。朱樊这一带是非常特殊的地区,西距沭河三十多里,南靠陇海铁路四十几里,东靠县城有五十几里地。小鬼子和汉奸知道,这个地带是延安共产党人到苏北阜宁新四军的秘密交通线,山东鲁南一带的八路军经常神出鬼没地跳过陇海铁路,活跃在这一带。县城里的小鬼子轻易不敢随便下乡,更不敢到朱樊一带来,怕碰上八路军的埋伏。小鬼子和伪军是一年下乡扫荡一次,浮光掠影地走一走,维持维持乡村秩序。穿便衣骑脚踏车的汉奸倒有贼胆,闻到乡里村里有一点什么八路军的消息,一阵风卷来,闹得人心惶惶、鸡飞狗跳后,赶撵着几头小猪、几只小羊,拎上一两。只鸡,骂骂咧咧,又一阵黑风去了。
小和尚跟在队伍后,三步并作两步地跑着,大人们迈的步子大,走得快,他跑上三步才能跟上一步,累得脸上朝下淌着热汗,手擦了,又挂下来,嘴里喘着粗气,身上冒着热气,厚厚的裤裆里,像失火一样热滚滚的。小和尚受不了,解开棉袄扣子,敞开怀,让硬硬的凉风吹着。呵,舒服,真舒服,他觉得不是在寒意逼人的早春里,而是在暖洋洋的晚春里了。
P1-4
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
刘丁
眨眼间,七十二年过去了。
岁月如歌。不该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父亲刘少奇在东海县西朱范村那些战斗的日日夜夜永远无法忘却,奎今犹在眼前。
1942年3月18日,父亲刘少奇化名胡服,一行九十余人由一一五师教导旅十三团(驻华中)团长周长胜率部护送,从新四军军部江苏阜宁单家港启程,沿苏鲁秘密交通线一路北上,在东海县原城头乡赵庄与前来迎接的一一五师教导二旅(驻山东)旅长曾国华汇合。4月10日顺利到达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驻地滨海区临沭县朱樊村(现属江苏省东海县南辰乡西朱范村),历时二十余天。此行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重托,解决山东问题。一路上,夜行晓宿,历尽艰辛,1942年4月至7月,在西朱范村工作生活了四个月。
在延安杨家岭我父亲曾经居住的窑洞里,我看见挂着父亲1942年与时任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政治部主任萧华等部分山东党政军领导人在山东省临沭县西朱范村(现隶属江苏省东海县南辰乡)的黑白合影,这是我父亲刘少奇抗战时期在东海县革命经历的缩影。
西朱范村位于沂蒙山南麓,是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父亲到后,来不及休整,随即开展了紧张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他经常轻装布衣,走村入户接近群众,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建议。此外,他还要求随行人员积极和老乡交谈,了解党的政策贯彻情况,群众的反映如何,指出开展群众运动的具体思路:群众运动应该以农民运动为中心,以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为中心。
父亲艰苦朴素、平易近人。那段日子里,他给战士们及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西朱范村乡间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
本土作家张文宝创作的长篇儿童文学《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取材于这一阶段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斗争史。以化名胡服的父亲在苏鲁交通线上东海县南辰乡西朱范村长达四个月时间里,在受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重托,解决山东问题之余,帮助孩子读书、引导儿童团员保护减租减息、战胜敌人的经历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细节以生活原型为基础。作品中采用了收集到的父亲在西朱范村办抗日小学,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关心儿童成长,为少年儿童牵线办学堂,教少年儿童识字,成立儿童团,教育小孩懂得革命道理等等小故事。
张文宝同志以文学的视角,在史实的基础上,生动、艺术地再现了我父亲这段革命经历,让我仿佛置身于当年父亲战斗过的土地上。小说生活气息浓厚,情节曲折,感情饱满,人物生动,语言优美又通俗易懂,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用文学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个十分有效的途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鼓舞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奋发图强,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巨大动力。
我们要珍借革命传统,是革命前辈几代人前赴后继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特别是经过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的卓越的斗争,才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掌握了革命的政权,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经过六十二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初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比较富强的国家。我们要万分珍惜!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继往开来,不断开创社会主义革命新事业,为建设强大而富饶的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首先,感谢刘源将军题写书名,感谢刘丁先生作序。
这本书稿写于1997年春天,想在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能够面世,因总觉得不够成熟,迟迟没有拿出来。这些年,我的报告文学写得较顺手,但一直没有忘记这本书,书里的人物时常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在梦中,呼唤着我。时间如风云从眼前呼啦啦地刮过,一晃十七个年头过去了。
去年,东海县文联王文岩同志从南京参加全国刘少奇与党的群众路线研讨会回来,告诉我,他向湖南省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长罗雄同志介绍,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儿童文学,反映当年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在东海县西朱范村、赣榆区大树村一带生活、工作了四个多月,教孩子识字,成立儿童团,帮助当地政权减租减息。罗雄同志显示出了极大兴趣,想看稿子,并要给予一些帮助。这真是一桩好事。湖南是刘少奇的故乡,这像一把火点燃了我的激情,放下案头上的文稿,投入这本书的大幅度的修改。我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样子,一旦投入,就全身心地扑上去。我加班加点修改,每天早上五点钟打开电脑写作,中间休息半小时,一直写到中午;下午三点写到七点,晚上睡觉也不踏实,常常翻身起床,写到次日。
如何艺术地表现刘少奇在苏北的生活、工作及战斗的经历,成为我创作中思考最多的问题。这本书里,刘少奇所处的环境是真实的,生活、工作和一些细节都是真实的,主要场合的讲话也是真实的,都是根据地方党史资料剪裁、提炼、取舍而来。我在西朱范村采访了不少人,到大树村重走了刘少奇走过的乡村土路,参观刘少奇工作、生活过的房屋,获得了大量历史资料,使我能够写出英勇的小王叔叔、肖队长、小和尚、卞小兰。
刘少奇在赣榆区大树村住的时间较长,但我没有把他放在那里去写,主要考虑离陇海铁路太远。比较一下,西朱范靠铁路近些。如果没有铁路,生活中的刘少奇离开西朱范村、大树村时,那跳过铁路、丈量铁路两侧路沟的内容就没法写了。
还要说到罗雄同志。今年7月,在沈阳要举行“刘少奇与党的白区工作学术座谈会”,罗雄看了《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书稿,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推介我的书稿,并积极推荐我参加沈阳座谈会。沈阳会议上,我见到了罗雄,他热情、豪爽、乐于关心和帮助他人,把我介绍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促进了对书稿的进一步修改和审批、出版。罗雄还帮助联系了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将军、刘丁先生,题写书名和作序,让书愈加完美起来。
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的领导也给予了许多帮助。
这部书稿将要定稿时,罗雄局长又邀约我去刘少奇同志故乡湖南花明楼镇,参观学习刘少奇革命奋斗的一生。当我在雨中向刘少奇同志塑像敬献花圈时,仰望着一代领袖,仿佛看到他在苏鲁交通线上为中国革命事业日夜操劳、辛苦奔波的身影,不由心潮涌动,感情澎湃,肃然起敬。雨越下越大,我不知道头发湿了,身上湿了,任凭雨水在脸上流淌。我倍感荣幸,写了一部反映刘少奇同志在冰河铁马岁月里的战斗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领袖的思想和情操深深地陶冶着我……
作者
2014年8月海州河滨花园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