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法与人生/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学诚法师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佛法与人生》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四本。学诚法师开示说:佛法能让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破迷惑、破无明,启发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我们要在各种境界的历练下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地增长我们的慈悲、智慧和能力。

本书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内容推荐

《佛法与人生》为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四本,这一系列图书是学诚法师第一套系统权威的文集著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其发表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等杂志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多种宗教大会上的发言和电视节目中的谈话辑录而成。

人生如梦,人生如幻。每个人从一呱呱坠地,就开始了苦乐交织的人生。面对如此虚幻人生,学诚法师鼓励人们学修佛法,佛法能让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破迷惑、破无明,启发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学诚法师希望能用佛法的知见来改变我们对世间的种种观念和认识,使生命的质量得到改善,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

学诚法师在担任《法音》杂志主编期间,发表了很多佛法的教理教义的论文,且较为难得的是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文集的内容积淀深厚,在佛教信众中有很大的影响。

目录

I 章前语

 人生的苦与乐

 人生的究竟意义

 省思物欲过患 获得佛法真谛

II 章前语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明记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III 章前语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

 团体修行 共业增上

试读章节

三、人际相处有智慧,亲睦和谐乐人生

人生的苦乐,除了身心状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际关系如何。亲人与朋友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难相信一个与亲友有矛盾的人会感到快乐。

(一)家庭伦理孝为本,一视同仁勿分别

在家庭里,存在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子女等关系。

一般而言,父母对子女都非常牵挂、爱护,但是子女对父母则很难有如同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心情,甚至现在很多人都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许多家庭矛盾和纠纷由此产生。不孝顺的家庭就会产生不和谐的问题。现在社会上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不孝顺父母演化出来的。有些人认为,父母退休以后,在社会、在家里似乎没什么作用,既不赚钱,头脑也过时,又喜欢管闲事,身体不好还需要人照顾……这些观念都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不孝顺父母就是折磨自己,这就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涵义。佛法讲因果,如果自己对父母不孝顺,那么儿女看到你对自己父母不孝顺,以后对你也同样不孝顺。我们应当时时感念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心怀报恩之想,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父母,才是做人的根本、快乐的根本。如《正法念处经》中说:“知恩报故,一切亲友悉皆坚固;以功德故,一切怨家犹如亲友。若人少恩,常念不忘。知恩报恩,得大功德。”(卷第六十三)

再比如,有时家庭里夫妻双方处理不好与彼此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容易闹矛盾。若男方对女方的父母不孝顺,那么女方对男方的父母也会不孝顺,反过来也是如此。就像《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讲:“行于恶业者,令他善不易,自不行善故,他则不信受。”(卷第十四)其实,只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对方的父母,便能化解这些矛盾。

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为什么会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的缘故。我们通常对某些人会特别好,对另一些人就不那么好,这种好坏的差别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实际上,一家人衣食住行都在一起,物质生活上不会有太大差别,而是人心里有分别、有烦恼。所以外在的语言、表情和举动就让别人感觉到你对不同的家庭成员有分别之心,矛盾也就由此产生。对待彼此父母是如此,对待其他亲人,如兄弟、姐妹、子女等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起分别心,互相比较、观过、排斥,整个家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引发许多烦恼纷争。 找到家庭不和谐的原因之后,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了。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努力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亲人,多换位思考,勿起分别心,这样才能减少许多矛盾,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与人相处贵沟通,不应排斥与自恃

在我们与朋友、领导、同事、下属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三条:

第一,不要拒绝沟通。

沟通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来取代别人的看法,而是为了缩短彼此之间认识的差距。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沟通,才能知道别人的看法和理由,反过来说,别人也才能够理解自己的思路。沟通是没有前提、没有条件的,是平等的,是需要的,是必要的。

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会沟通,自己很多很好的想法就不容易被别人领会,我们也很难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就造成了彼此的误会,内心当中也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大多是因为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善所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能说法者欲适他方丰乐之所,能听法者欲随其去时,说法者方便诫言:‘汝虽为利欲随我往,而汝至彼,岂必遂心?宜善审思,勿后忧悔。’时听法者闻已念言:‘是彼不欲令我去相,设固随往,岂必闻法?’由此因缘不随其去,两不和合,不获说听、书写、受持、读诵、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能说法者欲往他方,所经道路旷野险难,多有贼怖、旃茶罗怖、猎师、恶兽、毒蛇等怖,能听法者欲随其往时,说法者方便诫言:‘汝今何故无事随我欲经如是诸险难处?可善审思,勿后致悔。’时听法者闻已念言:‘此应不欲令我随往,设固随往,何必闻法?’由此因缘不随其去,两不和合,不获说听、书写、受持、读诵、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卷第三百零四)

第二,不要排斥别人。

我们内心不应有排斥他人的想法。因为,周围的人跟自己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排斥别人就是排斥自己;排斥别人,自己就没有生活的空间。社会上,与别人接触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种种矛盾、隔阂、问题和障碍,大家就容易互相排斥,排斥再发展下去就是斗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人们内心互相排斥所造成的。如果我们没有排斥他人的作意,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了。如《佛说自爱经》说:“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作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P13-1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