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之变(中西文明碰撞中的历史哲学)》作者杨利川以历史哲学和逻辑推演的方法,回答了诸如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成因、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等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摘引了大量古今哲人学者的著述,在融洽的解读中,合成思想的盛宴。其亮点之一是,较之制度和文化,作者把社会结构的变化看做社会转型更基本的因素。
由于缺乏个性发展和不能有效确立私人财产权,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自由主义迥然不同的整体主义道路,形成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和皇权专制政体。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为目的的横向型社会,这是一个以整体为目的的纵向型社会,它在“天下为公”的价值体系下,成长了集体主义,缺失了公共精神;在政治权力与精神权力合一的道德教化中,深埋下奴性和伪善的民族劣根;在神秘主义的中庸思辨中,形成了封闭和固守的轮回历史观。
《纵横之变(中西文明碰撞中的历史哲学)》作者杨利川以历史哲学和逻辑推演的方法,回答了诸如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成因、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等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者认为,个人权利的不确定,是所有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总根源。只有在积极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确立个人权利,让道德回归私人领域,才能重现中华远古文明,完成从纵向社会向横向社会的转变。
第一章 历史的宿命与选择
1 人与自然的博弈
2 大地母亲留下的胎记
3 “封建社会”——伟大的历史遗产
4 其他有关封建制度的问题
5 让历史告诉未来
6 主动选择的时代到来了
第二章 未能展开的精神之翼
1 主体在“天人合一”中沉寂
2 神秘主义的东方智慧
3 轮回的历史观
4 原始的唯物主义
5 无神的宗教
第三章 自由主义的源流
1 人的自我发现
2 是什么孕育了自由精神?
第四章 开启现代化之门
1 文艺复兴:一个大写的人
2 宗教改革——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
3 启蒙运动:人权与法治的初创,社会转型路径的反思
第五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 设立郡县——一统天下的开始
2 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的国家教化
3 盐铁官营:皇家管控经济
4 科举制度:官僚体系的构建
5 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6 宋明理学:民族精神的彻底改造
7 禁海政策:封闭的天国
第六章 纵向与横向的社会
1 整体与个体:谁是目的?
2 纵与横:两种完全不同的“公”
3 君主、国家、政府是一回事吗?
第七章 自由主义与公共精神
1 个人权利是公共治理的前提
2 所有权不确立是“公地悲剧”的总根源
3 中国的“社会转型综合症”
4 从家国情怀到自由主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第八章 道德治国是专制主义的逻辑起点
1 中国道德的三个发展阶段
2 道德光环下的假面舞会
3 道德治国的基本模型:革命理想、父爱主义和福利专制
4 朱元璋解析:从农民到皇帝
5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第九章 未来猜想:酒神与日神的共舞
1 他们为什么把眼睛朝向东方?
2 非理性主义的复归
3 碎片化生存:互联网对古典哲学的颠覆
4 “云”中的漫步与思索
5 国际化的公共制约——人性的最后成熟
6 中国文化如何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