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李东朗著的这本《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系国内外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战最详尽的图书之一,用客观的史实、生动的故事、具体的战例等纪实性写法,全面、准确、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的思想。涵盖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战略、战术思想,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巨大成果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东朗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李东朗著的这本《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系国内外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战最详尽的图书之一,用客观的史实、生动的故事、具体的战例等纪实性写法,全面、准确、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的思想。涵盖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民族先锋,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战略、战术思想,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巨大成果等内容。 内容推荐 李东朗著的这本《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系首次以专题专著的形式,用权威专家的视角,以丰富的史料为据,史论结合,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抗战主张、抗战战略、抗战战役以及抗战成果等,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最早抗战、组织抗战、领导抗战、艰苦抗战、胜利抗战的史实,深刻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目录 第一章 九一八后中国共产党疾呼和发动抗日斗争 一、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 二、国民党实行不抵抗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力主坚决抗日 四、中国共产党首先开创东北大规模抗日的局面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力促全国走向抗日 一、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和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二、中国共产党高擎抗日救亡大旗 三、中国共产党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四、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和参与局部抗战 五、中国共产党首倡和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六、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行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日立场和正确的抗日战略 一、坚决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目标 二、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 三、持久战理论 四、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 第四章 中共武装在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和在敌后战略展开 一、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组建 二、平型关大捷 三、配合忻口会战 四、游击战对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的配合 五、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 六、新四军在华中的战略展开 第五章 敌后抗日斗争的发展和百团大战 一、相持阶段的到来及其形势 二、巩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三、发展华中的抗日斗争 四、华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兴起 五、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六、百团大战 第六章 严重困难时期的敌后抗战 一、敌后战场的严重困难和党战胜困难的方针 二、1941年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三、1942年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四、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蚕食”斗争 五、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清乡”反“清剿”斗争 六、华南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 第七章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和斗争 一、完善国共合作的努力 二、推进全国抗战的建议和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三、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 四、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的发展 五、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六、挫败第三次反共高潮 七、维护合作抗日的谈判 八、与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建立密切关系 九、“联合政府”的主张和谈判 第八章 局部反攻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二、敌后军民的反攻作战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35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鉴于法西斯势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猖獗的形势,把建立最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基本策略。根据华北事变以来的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和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八一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宣言直陈中共的主张:“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的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成立国防政府;在国防政府领导下,一切抗日军队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明确表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愿意作国防政府的发起人,工农红军首先加入抗日联军,以尽抗日救国的天职:“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特再一次郑重宣言: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宣言最后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在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迅速高涨。它初步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于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起点。 与此同时,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也开始改变政治策略。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为目前反日讨蒋的秘密指示信》中提出“统一战线是抗日反蒋的总策略”。指示信指出:“抗日讨蒋”是中国共产党目前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实现这个任务的总策略方针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目前,不仅小资产阶级都投入了反日反蒋的革命洪流,甚至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及一些国民党的军官也参加到反日反蒋的革命漩涡中来,因此,中国革命的社会基础大大的扩展了。在中国目前环境之下,上层、下层和上下层这三种统一战线的形式均可运用;在上层统战基础上来开辟与扩大下层的联合工作,又在下层统一基础上加强和巩固上层的统一战线工作。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宣言指出:“在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我们的出路,只有坚决的武装起来,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与打倒卖国贼首蒋介石国民党的革命战争。”宣言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愿同“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联合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11月中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经外蒙、内蒙,千里迢迢到达陕北安定县(今子长)瓦窑堡,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张浩传达的内容,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1月28日,中共中央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的名义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其精神和《八一宣言》基本相同。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张闻天在会上作关于政治形势和策略问题的报告,张浩作关于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传达报告,毛泽东作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瓦窑堡会议决议及毛泽东的报告,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决议首先指出,当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在这种形势下,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当汉奸的中国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战争”。决议认为,民族革命的新高潮推醒了工人阶级和农民中的落后阶层;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转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多乡村富农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也有对革命采取同情中立的态度以至有参加的可能。因此,“民族革命战线是扩大了”。党应该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与方式,去争取这些力量到反日战线中来。决议明确指出,在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党也应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利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应采取这样的策略。 决议指出,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应当是下层的,而且应当是包括上层的。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决议重申,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P71-73 序言 序言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近些年,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突出和夸大国民党而忽略甚至贬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战中作用的言论,并且呈流行态势。所谓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共产党的游击战作用有限,仗主要还是国民党打的等说法屡屡出现,在青年学生、社会人群和领导干部中影响很大。甚至明确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作用,提出了质疑。如此观点,引起一些认识混乱。但是基本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威望大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成熟、走向胜利,而这些都建立在中共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性贡献的基础上。忽略和贬低中共的抗战作用,不仅意味着否定中共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和中共的先进性,而且把许多真实历史颠倒了,将引发许多历史认识的混乱。因此,用学术研究成果澄清混淆的认识,就是非常必要的,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对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疑惑及国共两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作用大小的争议,就认识分歧的根源来说,大约是习惯于用通行的战争评判标准来看待抗日战争,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抗日战争有哪些特殊性和复杂性呢? 第一,抗日战争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日本是帝国主义国家,是世界强国;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弱国。日本在军力、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绝对的、压倒性的优势。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地损害了英、美在中国的利益,并在侵华战争过程中制造了如击伤英国驻华大使,击沉美国船只,胁迫英国关闭滇缅路等一系列轻蔑和伤害英美之事件,但英美也容忍了。也正因日本是军事强国,所以它在侵略中国、深陷中国战场的同时,又策划北向进攻苏联,南下对美、英开战。这些现象都说明,日本具有强大的战争能力,中华民族遇到一个强大的、凶悍的敌人,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十分艰巨的。 这种敌我力量的巨大悬殊,决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行并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就不能简单和主要采用世界现代史上国家战争中普遍的、通行的战法(如互相攻防的阵地战),这种战法必定导致失败,而是要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形出奇制胜,要挖掘和发挥中国拥有的优势和潜在能力,利用中国的天时、地利、人和和日本侵略者的缺陷,用以对付和打击日本侵略者,加深其劣势,并逐渐减杀其优势,使敌强我弱的形势不断逆转,在坚持抗战的过程中最后战胜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也就是说,中国抗日战争不同于世界现代史上的一般战争,有其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由于这些特点,就必须实行别具中国特色的应敌之策,否则将难于与日本帝国主义抗衡并取得胜利,即中国抗日战争需要因地制宜的创造性。但是,这是非同寻常的高难之举,是对智慧、能力、魄力的考验。是严峻的战争形势对当时国共两党提出的挑战,检验她们能否担当起引导中华民族摆脱危机的重任。 历史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圆满的答卷。中国共产党入高瞻远瞩,以深邃的战略思考和切合中国抗日战争实际的理论,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民族解放战争,发动大规模的抗日游击战,在日军占领区形成广大的敌后战场,造成使日本侵略者深陷入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共产党以极其广泛的以小聚多的战绩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作用,发挥了绝不逊于大规模会战的作用。 抗日战争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战略战术的巨大威力,并因此赢得国内外研究和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人士的交口称赞。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创造的伟大业绩,在彰显她的巨大作用和贡献的同时塑造了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形象,成为人们认识和评价其的基本依据。 中国抗日战争的这种敌强我弱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应对,应是正确认识国共两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抗战作用的重要角度,如果用世界现代史上一般战争的标准,如用战役规模去认识和评判作用大小,则脱离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很难达成正确的结论。 第二,执政的国民党未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按照一般常规,中国的抗日战争应由执政的国民党领导,通过调动全国资源,进行有效的战争动员,组织全国力量,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去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但是,掌握全国政权和全国资源的国民党未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一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大规模侵略中国之时,国民党中央和东北当局实行不抵抗的方针,以举世罕见的方式应对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轻易丢失东北三省,造成严重的民族灾难。其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一次次在日本的侵略面前妥协退让,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结果换来日本帝国主义更大规模的侵略。华北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宣告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破产,而其错误的应对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加深了民族灾难。概括地说,在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严峻时刻,国民党没有承担起抗击民族敌人、保家卫国的责任。二是,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民最急切的期盼是早日实现抗战的胜利。而这场战争应该怎么打?其前途是什么?如何与强大的民族敌人战斗,如何挖掘、发动和组织中华民族的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如何实现抗日持久战和争取抗战的胜利?等等,是进行抗日战争首先需要解决和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是悬在人民群众心头的最大问题,也是困扰并影响人民抗战信心的最大问题。因为抗战并取得胜利,必须有正确的引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理论。但是,国民党提不出行之有效、推进整个抗日战争发展并致胜敌人的理论、纲领和战略方案。在关系中国抗日战争进程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国民党在很长时期甚至直至抗日战争结束,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比如,国民党提出了“持久消耗战”的抗日战略方针,但其基点是“苦撑待变”,等待国际形势变化,通过美英苏等大国干预而致胜日本。在对抗战阶段即抗战进程的认识上,国民党在抗战初期分别以南京、徐州、武汉失守为标志划分战争阶段;1938年11月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又将以前的抗战统称为战略防御时期,以后即进入敌败我胜的战略反攻时期,而否认战略相持阶段的存在。由于缺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也找不到战胜敌人的办法,于是国民党在全国抗战爆发后及其很长时间里,确定的抗战目标就局限在“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国民党缺乏驾驭抗日战争全局,在极其复杂、艰苦环境下引导战争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领导中国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能力、魄力,没有很好地担负起其执政党应该担负的责任。三是,国民党没有发挥引领中国抗日战争不断发展的作用。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表现了抗日积极性,在南北战场与日军大打阵地战,同时提出了《抗战建国纲领》,设立国民参政会,制定惩戒汉奸条例,释放政治犯,承认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等举措,由此形成全国抗日高潮。但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国内政策严重后退,制定“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对中共进行各种污蔑,严格限制、封锁中共的活动。在军事上大搞反共“摩擦”,甚至掀起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压制民主党派,“几使其他党派无存在余地”,“各小党派及一般文化人,……不堪其苦”。不仅没有使全国抗战的形势进一步发展,而且严重损害了团结抗日的局面,国民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与当政的国民党的情况相反,中国共产党以正确的抗日主张和模范的抗日行动,坚持抗战,争取民主进步,在几无外援的情况之下,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解放了广大的国土,抗击了约60%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战绩辉煌,无论在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统区、沦陷区,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普遍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景仰,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国民党对中国抗战积极作为的短缺,和中共的主导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就使国共两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呈现了逆向发展的态势,国民党的作用由大渐小,中共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中国抗日战争后期的军事态势和美国政府对中共的重视,就是明证。 二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应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局和历史进程中去分析和认识。 众所周知,长达14年之久的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艰难备至。其中,全局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主要是两个:在“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时期,主要是是否抵抗日本侵略的问题;全国抗战爆发后,主要是如何抗日和夺取胜利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共两党在其中的应对和作用,所产生影响非常明显的不同。 如前所述,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是严重危及中国领土和主权的重大事件,但是国民党采取了“不抵抗主义”,东北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沦落敌手。其后,在日本侵略上海和华北的一系列事变中,国民党虽然宣称“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但实质性的对策是“交涉”。所谓“抵抗”是在日军进攻面前的被迫之举、无奈之举,是为进行“交涉”的铺垫之举。而“交涉”是处理和化解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式,结果一次次妥协退让,屈辱地接受日本侵略者的要求,丧权辱国。同时它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安内”的旗号下大规模“剿共”和剪除异己,结果不仅无利于“攘外”抗日局面的形成,而且极大地破坏了抗日所需的民族凝聚力。而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就鲜明地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开创东北大规模抗日的局面,华北事变后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受到国内外普遍赞誉和广泛的响应,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终于在七七事变后实现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战。中国抗日战争发动之艰难,与国民党错误的方针政策紧密联系,而中国共产党在遭遇国民党大举“围剿”的非常困难的环境中,十分艰难地推进和力促全国走向抗日。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前对日本侵略的这样两种应对的立场和决策,结果截然不同的事实,彰显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的不同作用,这是中共抗日战争中流砥柱作用的一个重大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爆发后,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相继建立了18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不断扩大,敌占区日渐缩小。如华北地区到1944年,八路军控制了137个县,日军感到“治安良好”的只有7个县,另有295个县是游击区。华北的日军被迫承认:“对面的控制已不可能,只能考虑确保点线”,占领区“几乎到l处都有共军活动”,“民心多倾向共产党”。①在华中地区,汉奸周佛海惊叹:“长江下游遍布新四军。”②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支撑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需要强调的是,人民战争和群众路线,解决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力量来源问题,解决了通过相持阶段改变敌强我弱力量对比问题,解决了如何战胜日本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为发动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效的形式。尽管由于蒋介石坚持一党私利,使统一战线的目标和组织形式未能完全实现,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努力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不论何种情况,党的基本任务是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与三民主义。必须坚持这种方针,不能有任何的动摇”。①在政治上,为团结抗战,中共向国民党作出不少让步,推动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在军事上,积极配合和支援国民党军队作战,即使在“皖南事变”后的伤痛中,仍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豫南会战、中条山战役,“我们的基本方针是团结对敌,是配合作战”。②对于国民党的种种反共分裂行径,给予了坚决的揭露和有力的回击,但在斗争中非常注意方式和分寸,以斗争求团结,“以统一为主,磨而不裂”。中共与救国会、第三党、职教社、乡建派、青年党、国社党及后来的民盟,建立了密切联系,团结他们为抗日、民主、进步而努力奋斗。时至今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前提和决定性因素,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障,成为普遍的研究共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促成者、力行者和维护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中共正确的政策指引和顾全大局,是基本的条件。 概括地说,中国共产党以其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建树及巨大作用,发挥了主导和引领抗日战争不断发展的作用。所谓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其历史内涵,就是不论在多么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始终高举抗日大旗,坚持抗战,不惧怕、不动摇、不妥协,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之中的砥柱山一样,不管河水如何湍急拍打,都能够巍然挺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动、坚持、发展和胜利中发挥的作用,恰好就是这样的作用。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经历艰难和曲折后,从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抗战,在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迎来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 肯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和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是基于历史事实的结论,两者并不矛盾。 首先,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是从抗日战争全过程,即抗日战争的发动、坚持、发展和胜利去考量的,是从其在14年抗日战争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而得出的结论。其中既包括开辟敌后战场的贡献,同时也包含推进抗日战争进程和影响抗日战争全局的作用。战争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行为,虽然军事无比重要,战争的直接结果也由军事显现,但就战争的进行和结果而言,仅倚仗军力未必能打赢一场全面战争,而政治、经济、战略等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战争的胜负也不仅仅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条件,还决定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的驾驭能力。战争指导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沙场角逐的胜败。对于中国抗日战争来说,这些因素尤其重要。由于敌强我弱的巨大差距,要战胜日本侵略者更需要军事之外的诸多因素(实际上军事力量的增加和增强也需要政治等多方面的作用)。而恰是在这些方面,即在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时局把控和引导、群众发动等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甚大,影响深远。倘无一条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指导抗战就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肯定,一是对国民党抗日军事斗争的肯定。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调动军队在南北两线大打阵地战,进行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特别是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中国长期抗战打下了基础。其后,虽然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正面战场长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在一系列拉锯战中不断使敌人受到消耗,由此成为中国抗日战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八年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这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沉重打击。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中共中央早在1943年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这年7月7日发表的《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指出:“整个中国战场上,六年来的作战,实际上是被划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这两个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因此必须增强这两个战场互相援助的作用。”2005年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都对正面战场的作用作出了肯定。二是对国民党爱国官兵抗日行为的肯定。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抵抗,广大官兵血洒疆场,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张自忠、戴安澜等一大批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和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不论战绩如何,国民党广大将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流血牺牲的行为都必须肯定,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当然,对正面战场的肯定,不等同于对国民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作用的评价。局部抗战时期遑论,即使在全国抗战期间,执政的国民党也未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再次,中国抗日战争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坚持的正面战场组成,两者共同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国战场,并使之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也就是说,中国抗日战争虽然经历了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虽然国民党介入这次战争的时间晚一些,但就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法西斯来说,它是一个整体,是一场在国共主导下反对中华民族共同敌人的全民族的战争,是为中华民族争取生存权利的战争。而从军事方面来看,两个战场缺一不可。没有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开辟;没有敌后战场对敌人的牵制和消耗,正面战场也难以长期坚持,两个战场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国共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割裂两者或否定其中一个的观点,都有失偏颇,有违实事求是。 是为序。 李东朗 2015年8月于北京 后记 这本书是我和湖北人民出版社精诚合作的成果,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倾心之作。 2014年9月下旬,湖北人民出版社章雪峰副社长电话相约撰写一本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的书,正好我也想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做点事,于是我们达成出一本书的共识。国庆节后,章社长和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雷振清、邓涛来到北京,具体商谈写书之事。我们商定书稿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主题,突出学术性兼顾可读性,论从史出,运用历史事实阐述基本观点。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主流观点的定位是“中流砥柱”。对此,相关著述有多种角度的论述。本书的基本思路是: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发挥的历史背景,一是中日实力十分悬殊,针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这一特殊性,中共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扬长避短、出奇制胜战胜强大敌人的抗战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掌握全国政权和资源的国民党未能充分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为正确进行抗日战争并夺取胜利,中共站在国家民族大局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奋斗,在理论和行动上引导并主导中国抗日战争的进行直至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具体体现在14年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即抗日战争的发动、发展、坚持和胜利的整个过程中。在“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简言之是倡言和发动抗日,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力推动全国走向抗日。在全国抗战时期,一是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理论和游击战战略,回答中国抗日战争怎么进行、前途如何和夺取胜利的问题,为全国抗战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二是大规模开展抗日游击战,建立广大的敌后战场,并在发展和坚持中,使之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和最活跃的战场,成为打击、牵制和消耗日本帝国主义力量的主要阵地;三是坚持、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中华民族力量,顾全大局,团结国民党抗战到底。而在这些方面,国民党相形见绌,因此国共两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逆向发展,国民党的作用由大渐小,中共威望和影响日益增大,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导。需要强调的是,中共的这些作用,是在非常困难的形势下进行的,过程十分艰难,而艰难中的达成和实现,愈益彰显了中共的巨大能量和先进性。“中流砥柱”,恰是对中共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真实写照。 该书的写作是承担各种工作的间隙进行的,“忙”是该书写作中的一个特点。但忙累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在完成该书的同时,我大得研读史料之益,许多问题链条得到贯通,不少问题甚至有恍然大悟之感;在了解前沿问题、领受启发的同时,发现和引发了问题思考,产生一些新的感悟;甄别和辨析了一些通行的、习以为常的表述和过去忽略或未注意的问题,澄清了一些历史事实和认识误区。如此等等,不仅有益于本书写作,而且会延续,助益于以后的研究和工作。 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他们的信任、督促、重视和理解,是我完成该书的重要动力。出版社领导和相关人员为该书擘划、筹组、立项,确定为重点选题以及申报等,付出大量劳动。在此,谨向湖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编辑,特别是负责具体工作的邓涛编辑,致以真诚的感谢!谢谢你们! 写作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为此,我花费了很大精力,尽力理解和把握相关史实,有的章节几易其稿。同时,阅读和参考了大量相关著述和研究成果,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谨向这些作者表示感谢!当然,在写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展开的不够充分,也还会存在认识不到位或者错误的问题,欢迎读者指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