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0年(南宋末年),画工张胜温奉大理国利贞皇帝段智兴之命绘成,绘制此卷的目的是“以利苍生,祈求家盛国兴、身安富有”。
《画梵像》画面由天竺原始佛教、中土开宗之佛教和大理国特有之佛教三组图像组成,反映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状况。将国王、大臣至民间百姓虔诚信奉佛教,并崇佛祀佛的盛况详细描绘。内容分为:利贞皇帝礼佛;诸佛菩萨、金刚罗汉、天龙八部、中土禅宗法系及大理国高僧;天竺十六国王众三部分。整部画卷太气磅礴、酣畅有序,人物众多而疏密得当。画后的7篇跋文记述了流传过程及收藏和欣赏者对此卷的鉴赏。明初,画卷流入金陵天界寺 并辗转于民间逾300年。清乾隆年间入清内府,乾隆皇帝誉其为佛教圣像蓝本,亲笔撰写跋文,称“卷中诸像,相好庄严,傅色涂金,并极精彩。楮质复淳古坚致,与金粟笺相埒。旧画流传若此,信可宝贵,不得以蛮徽描工所为而忽之。”
《画梵像》是在大理国著名画家张胜温主持下,在盛德五年(公元1180年)绘制的长卷佛教画。纸本设色,全长1635.5厘米,宽30.4厘米,共分134幅。画卷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绘“利贞皇帝礼佛图”;第二部分绘诸佛菩萨、金刚罗汉、天龙八部、中土禅宗法系及大理国高僧;最后绘天竺十六国王众。此画卷描绘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状况,是佛教图像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