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曾经把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段历史书写得轰轰烈烈、波澜起伏的这一代将军,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生命历程和极致品格,却是那样的色彩纷呈、意味深长……舒云编著的《杨勇故事/开国将军故事丛书》以独到的视角,精彩风趣的语言,记述了杨勇将军的灿烂人生,堪称将帅文学中的精品。
开国上将杨勇,一生百战沙场,出生入死,战功卓著——雪山草地求生、平型关和鬼子拼刺刀、虎口勇救刘伯承、三合市险中遇险、从司令员到普通学员、抗美援朝最后一战……作为一位彪炳史册的战将,杨勇将军却从不居功自傲,永远是那样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正如他那自勉的一段文字所描述的那样: “工作中有了成绩,多想想别人的贡献;工作中有了问题,多找找自己的责任。”非凡气概,尽在话中。舒云编著的《杨勇故事/开国将军故事丛书》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彰显将军英雄本色。
1927年4月,杨勇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党组织介绍他到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都走到浏阳县城了,长沙发生“马日事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杨勇急忙返回文家市,参加了省委组织的攻打长沙。
攻打长沙失败。文家市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党转入地下。杨勇和党断了关系,父亲不许他出门,连学也不能上了,只好闷在家里。有一天,父亲让他去收贷款,在路上遇上周彪。周彪说有个党员去江西路费不够,杨勇就把收来的贷款给了他。回去对父亲说丢掉了,被父亲痛打一顿。
这中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队伍来过文家市,杨勇听过毛泽东讲演,那时他就对毛泽东崇拜极了。“文化大革命”说他反对毛主席,内查外调了好久,还是拿不出一条证据。他确实连想也没想过反对毛主席。
秋收起义的队伍走了以后没有再回来,而地主却趾高气扬回来了,白色恐怖更加厉害。冬夜一天,周彪砸开杨勇的门,说:“有人抓我们,快跑吧!”
杨勇一家慌了神,父亲递给杨勇一个小包,让他到姑母那里躲几天。躲了几个月,杨勇的盘缠也用光了,他和周彪决定到长沙去。
人生地不熟,他们在长沙跑了三天,没有找到工作,在江堤上坐了一夜。杨勇永远忘不了这一夜,漫长得好像一年,他一眨不眨地望着东方,心里想着天亮就好了。
那无边无际的黑暗,总算裂开一条缝,乳白的晨曦出现了。杨勇从好心的渔民那里,讨了一些米饭。并意外地从包饭的报纸上看到常德招收学兵的消息。
长沙到常德400里路。他们一路饱尝艰辛,终于到了常德,总算当上了学兵。
在军阀部队的这一段当兵经历,给杨勇的印象极为深刻,在他军旅一生中,他一直抓大放小。但他无论位置多高,对士兵却极度关爱,这跟他的学兵经历不无关系。那时,苦累还可以忍受,但无缘无故常常挨打挨骂。当兵的在当官的眼里,简直就是奴隶。倔犟的杨勇咽不下这份窝囊气,要不是周彪劝说,他早就脚底抹油了。
夏天彭德怀率独立团在平江起义的消息传过来,他们立刻给在浏阳的同学张清夷发了一封信。张清夷很快来了信,说平江和浏阳一带有红军游击队。
于是,杨勇和周彪就逃离了学兵团,经长沙回到浏阳。
家乡还是肃杀的冬天。
可是,红军和游击队在哪里呢?
其实,同学没说错,浏阳有红军,也有游击队,只不过游击队在深山里。
杨勇找不到红军,考上了县城的浏阳中学。
在浏阳中学,体育老师特别喜欢杨勇,问他将来想搞体育吗?杨勇没说话。他并不想搞体育,他想当红军,但这个话不能说,只能埋在心里。
母亲捎来话,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咳嗽得整夜睡不好,痰中的血丝也越来越多了。学校放了几天清明假,杨勇决定回趟家。
路上杨勇邂逅了伯伯杨贵芳。杨勇喜出望外,他知道伯伯是在党的人,很久没有下落,这下可好了,他不住地问这问那。杨勇决定不回家了,跟伯伯到区苏维埃去。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