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月、周东升、汪铮编著的《吉鸿昌/抗日英雄小故事系列》是一本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以青少年为阅读对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民族大英雄吉鸿昌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吉鸿昌虽然只活了39岁,然而他的一生始终刚正不阿,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国为民谋福利。吉鸿昌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爱国精神、他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青少年学习和铭记。
刘明月、周东升、汪铮编著的《吉鸿昌/抗日英雄小故事系列》以手绘图与文字并茂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位位抗日民族英雄从出生到走上抗日之路再到最后为国捐躯的伟大而又壮烈的人生故事。本书可谓是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套优秀读本,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知抗战历史,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这些抗日英烈激励着青少年追求更为崇高的精神境界。
4.打抱不平的“扁担愣”
吉鸿昌性格刚烈,耿直,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他是吕潭镇出了名的“扁担愣”。一说到“扁担愣”,吕潭镇的男女老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河南,人们常把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叫作“愣头青”。吉鸿昌“扁担愣”绰号的得来,源于他的一次恶作剧。吉鸿昌特别爱动脑筋,在赶庙会的时候看到从外地运来的一些稀奇玩意儿,便琢磨着和小伙伴们自己学着做了好筹集学费。但是,东西做出来后,叫卖的结果却不好。但是他并不气馁,又邀约了几个胆大的伙伴到邻镇去叫卖,却也是这样的结果。他们的行动遭到了镇上一些人的指责和非议。庙里的一个和尚也指责他的行为,甚至说,你们做的这些东西是阴问用的,只有死鬼想要,连同这些玩意儿一起,把你们的魂儿勾到阴曹地府,下到十八层地狱里。他这样一说,一些小伙伴们被吓到了,就退出了。吉鸿昌却不信这个邪,说:“死鬼要就死鬼要,凑够学费就行了。”
这样的话传到和尚那里,和尚十分恼火。下次碰到吉鸿昌时说,就摆出一副卫道士的架势,对吉鸿昌进行训斥和侮辱“你小小年纪竟然这样不安分守己,生下来就是个坏分子,竟敢和鬼神顶撞。也不看看你是什么样的脑袋,也配识字读书!”
这个和尚的话极大地伤害了吉鸿昌的自尊。吉鸿昌咽不下去这口气。一天深夜,他在瓜田里摘了一个西瓜,吃了后,把西瓜皮做成了一个面具。他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治治那个臭和尚。他把西瓜面具套在头上,翻进庙里,蹑手蹑脚地来到和尚床边,然后放声尖叫,吓得和尚抱头逃跑。
吉茂松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把正在睡梦中的吉鸿昌叫了起来,厉声问道:“这事是不是你干的?”吉鸿昌摇头否认。
吉茂盛更生气了:
“你这个楞头青’,半夜吓唬谁去了?这个镇子上除了你这个傻大胆,还能有谁?”
“我半夜哪儿也没去,你也看到了,我就在睡觉,吓唬谁了?”吉鸿昌忍住笑反问道。
儿子居然敢顶撞父亲,吉茂盛更生气了,抡起一根扁担就开始打吉鸿昌的屁股,命令儿子去向和尚道歉。可是吉鸿昌宁肯被打屁股,也绝不求饶,更别说去道歉了。所以从这以后,镇上的人送给他一个绰号:“扁担愣”。
对于那些恶少们的调戏和欺负,吉鸿昌从来都是有一股捍卫自己尊严的“愣劲”。吉鸿昌因为家穷,冬天的时候依然穿得十分单淡薄和破旧。那些穿戴整齐的地主恶少们,每逢看见吉鸿昌穿一件破烂的对襟棉袄,用根棉绳系着,在严寒的气候下赤脚走过时,就要对他进行讽刺和嘲笑,甚至还要进行欺凌和殴打。这是他们对穷苦子弟一贯的恶作剧。但是吉鸿昌却从来不会逆来顺受,他对此十分痛恨,一见这帮纨绔子弟讥笑他,立即上去与他们揪打起来,不打到对方服输求饶,绝不罢手。久而久之,这些纨绔子弟便不敢再欺负他。
吉鸿昌好打抱不平,他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恶少们对穷人孩子们的戏弄和侮辱。他常常对小伙伴们说道:“谁不是父母生养,谁不是两肩一个脑袋。大家都是平等的,他们凭什么欺负我们!”
吉鸿昌这种打抱不平的个性让他出尽了风头。有一年端午节,吕潭镇的几家地主为了摆阔气,合办了一场大戏。几个地主少爷们便借此机会,拉起了秋千架子,找来不少爱玩的青少年争相竞技。几个阔少们在秋千架前的高树枝上悬挂了一个纸包,并对围观的人群放言:“谁能把秋千荡平,把纸包摘下来,里面的‘点心’就归谁,另赏五块大洋。”
人们争相跃跃欲试,但是谁也没有荡到那个高度,更别说拿到点心,那放在枝头的点心真的成了天边的凤凰“可望而不可即”。他们非但没得到任何奖励,反而遭到这些阔少们的奚落和辱骂。吉鸿昌不服气,想要为大伙争一口气。他拨开人群,跳上秋千,轻松自如地瞪了几下,便把秋千荡平了,在人群惊叹和叫好的瞬间,说时迟那时快,他伸手便把纸包抓到手里。
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