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母亲李改花
讲述人 崔韶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第一代讲解员)
裴云锋采访整理
“巍巍太行峰连峰,红色基因代代传。太行山与天为党,挺起天下脊梁;太行精神万古流芳,挽救中华危亡。这里是无数烈士战斗过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见证过光荣,每一条河流都经历了悲壮,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2014年11月15日,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和无数干部群众做过讲解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第一代讲解员崔韶光,在“宜学长治·上党文化大讲堂”作了一场《太行精神永放光芒》的专题讲座,座无虚席。
从光荣牺牲的叶成焕、送子参军的李改花,到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元帅、悲壮惨烈的关家垴战斗,再到壮烈殉国的左权将军、大爱无边的太行奶娘……催人泪下的太行故事,感人至深,涤荡心灵。
当崔韶光读起左权殉国前致妻子刘志兰的信件时,几度哽咽落泪,令在座者无不动容。当讲到《游击队之歌》时,现场一位73岁的老军人激动地站起来,满含热泪地和大家一起唱了起来。
记者有幸结识了崔韶光老师,听她讲述着一个个真实的抗战故事,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抗战岁月
寻访:太行处处是丰碑
英雄母亲李改花的故事至今仍在太行大地不断传颂。
在抗战最为艰苦惨烈的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武乡县监漳镇禄村的小脚女人李改花,舍家为国,先后将三个亲生儿子全部送上抗日战场,丈夫也因此被日寇残忍杀害。太行老区的干部群众钦佩她的坚强与伟大,盛赞其为“当代岳母”,并高挂门匾“岳母遗风”于其门额之上。
3月15日,在武乡县监漳镇禄村,已60多岁的张耀平,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七八岁时见过的李改花的形象:个头比一般女人要偏高一些,是一位慈祥、厚道的小脚女人。遗憾的是,没有留下老人的照片,也不清楚生卒年月,村里人只记得老人是1960年左右去世的,活了80多岁。
李改花也是大型抗战实景剧《太行山》中黄河母亲——老母亲的原型。真实的故事比剧本更为感人。
记者在禄村看到:整个村子坐北向南,背靠山峦,村前有小河,河里有水,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新旧间杂,李改花家的院子处在村子的半山坡,是一座典型的太行山区农家小院,几眼靠崖窑洞,也是坐北朝南,门窗又高又窄,光线充足又藏风聚气。据说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小小的砖木门楼古风犹存,大体保留着抗战时期的模样。
门额上那块“岳母遗风”的遗匾已经遗失,无缘见到。令人欣慰的是,虽然门匾没有了,但李改花的事迹在村里仍然是妇孺皆知,有口皆碑。
听说来寻匾,探访先烈的足迹,热心的村民带记者见到了另外两块同时期的英模遗匾。在离李改花家不远的张宝柱家,一块二尺多宽、一米来长的门匾仍然保存完好,上书“为国分忧”四个大字,落款是“禄村全体干部群众,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67岁的张宝柱告诉记者,匾是送给其爷爷张元庆的,老人共三儿一女四个孩子,其中两儿一女先后参军抗日,走上战场。
另外一块“杀敌功勋”的大匾是送给抗日英雄张来法的,蓝底金字,庄重肃穆。64岁的二儿子张秀文介绍,父亲张来法1923年出生,1945年入党参军,2007年去世。一生光荣,受人敬仰。P26-29
太行九月,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穿行于万山之中,但见高木参天,群峰如画。明亮的阳光普照千仞,八百里太行逼人的宁静和肃穆。
时光穿梭,在7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咆哮的战场,血雨腥风、烽火连天、杀声阵阵、枪炮隆隆。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正以身殉国、浴血奋战,与外来强寇展开殊死搏斗。
这是中华民族最为刻骨铭心和永志难忘的一场集体记忆。
70年前,“天皇”降书日,故国千山爆竹时——我们胜利了!
这是一个九州同庆、五洲欢腾的特别时刻。
在那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全民抗战中,太行儿女和八路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碧血横飞、舍生取义、抗日救亡、血沃中华,书写了多少悲壮的英雄故事、多少经典的战斗,这些鲜活的场景和画面,早已定格在历史的星空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
太行山,是一座光荣的山、英雄的山、母亲山,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机关长期驻扎太行山,这里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这里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根据地。
在整个抗战期间,长治人民共筹集军粮上亿公斤,军鞋等军用物资不计其数,派赴全国各地参与开辟抗日工作干部25000余人,更有17万民众被戕害,2万余命烈士血洒疆场。
太行碧血凝秋华,家山千里欢腾日!今天我们纪念70年前的那些胜利,不能忘记,是太行山的小米滋养了革命,是太行山的一草一木护佑了革命,是太行山人民的血肉之躯捍卫了革命。
太行山,一个滋养了革命的老区。生长在这片热土的我们总是心怀敬畏和感恩。
长治,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在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太行儿女和八路军在同日本侵略者艰苦卓绝的奋战中,以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太行精神”,这些都成为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长治市新闻中心和发展导报在去年就策划了《穿越烽火太行》系列报道方案,旨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从今年3月份至今,他们在大半年时间里,跋山涉水,穿山过村,不辞辛劳,攀走于太行山革命老区,寻访当年先辈抗战的红色足迹,联合挖掘出抗战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抗战事迹,联合报道了寻访红色文化系列《穿越烽火太行》专刊,50多个版面,约12万字,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角度,生动记录了太行儿女与八路军在艰难岁月中,万众一心、共同御敌的动人篇章。专刊推出以来,在社会上引发了积极的反响,革命先烈与太行儿女无私奉献、高风亮节的情操,感染了很多读者,为了加大弘扬“太行精神”和伟大的“抗战精神”力度,他们将连续报道集结成册,编辑出版,在此表示衷心的祝愿,愿这本承载着抗战革命先烈和太行儿女鲜活而光辉故事的书,感召更多的人,激励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引领我们共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长治建市70周年。为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由长治市新闻中心副主任武素萍和任啸主编的《穿越烽火太行》一书。本书共16万字,配以多幅图片资料,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角度,生动地记录了太行儿女与八路军在艰难岁月中,万众一心、共同御敌的动人篇章。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素萍、任啸编著的《穿越烽火太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出版。书中集中记述了在那场血雨腥风的全民抗战中,以长治地区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救亡之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以此书全面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