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代兴、吴宝璋主编的《云南抗日战争史》是国内唯一的一部完整系统叙述云南抗日战争历史的专史,是一部歌颂人民群众民族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成功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对宣传爱国主义、宣传云南革命有着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献给半个世纪前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我国将士和为抗战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的我国人民,特别是云南各族人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南抗日战争史/学术名家文丛/云南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代兴、吴宝璋主编的《云南抗日战争史》是国内唯一的一部完整系统叙述云南抗日战争历史的专史,是一部歌颂人民群众民族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成功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对宣传爱国主义、宣传云南革命有着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献给半个世纪前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我国将士和为抗战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的我国人民,特别是云南各族人民。 内容推荐 孙代兴、吴宝璋主编的《云南抗日战争史》全方位地完整叙述了云南抗日战争的历史,真实记录了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发扬民族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全民奋起抗战,反抗侵略,抵御外侮,浴血奋战的历史,记录了云南各族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重大牺牲与重大贡献。 目录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 一、抗战爆发前云南的形势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云南的影响 (一)云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二)中共南方局与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在云南的统一战线工作 第二章 云南军队出征抗战 一、云南军队的组编与出征 (一)第60军出征 (二)第58军出征 (三)新3军的诞生 (四)第30军团与第1集团军的形成 (五)老3军奉调华北战场 二、云南部队的重要战绩 (一)血战台儿庄 (二)血战中条山 (三)转战湘鄂赣 三、云南的后方支援 (一)兵员补充 (二)装备补充 (三)战地服务 (四)慰劳捐献 四、胜利受降 (一)入越受降 (二)南昌、九江受降 第三章 滇缅战场的抗战 一、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 (一)缅甸的地理环境与政治军事形势 (二)日军南侵与云南、缅甸面临威胁 (三)中英关于缅甸防务的交涉 (四)日军侵入缅甸 (五)中国远征军入缅奋勇抗敌 (六)怒江惠通桥阻击战 二、争夺制空权的斗争与滇南防御 (一)日军对云南的空袭 (二)日机空袭下的昆明 (三)陈纳德与“飞虎队” (四)滇南防御 三、滇西军民的敌后抗战 (一)腾冲县抗战政府的成立及其斗争 (二)大盈江和槟榔江地区的抗日斗争 (三)龙陵、潞西县境的抗日游击战 (四)阿佤山区的军民抗日游击战 四、中、美、英三国筹划反攻缅甸 (一)反攻计划形成的曲折经过 (二)中国驻印军的训练和整编 (三)中国远征军在滇西的防卫与整训 五、中美英联军在滇缅战场的胜利反攻 (一)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 (二)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发动大反攻 第四章 云南战时交通 一、云南的地理环境和战前交通状况 二、云南为抗战开辟陆路通道 (一)修筑滇缅铁路和叙昆铁路 (二)抢筑滇缅公路 (三)云南公路干线在抗战中初步形成 (四)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在战斗中开通 三、中印输油管的铺设 四、中印“驼峰”航线的开辟 五、抗战时期的滇越铁路 六、开辟内河航运与战时驿运 (一)试航金沙江 (二)战时云南驿运 七、战时云南交通建设的成就 第五章 云南经济在抗战时期的大发展 一、抗战前的云南经济 (一)战前云南财政金融的整理 (二)起步中的近代工商业 (三)农业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二、云南积极发展战时经济 (一)云南经济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发展部署 (二)资源委员会对云南的开发 三、沿海工矿企业大批迁滇与云南工商业的长足发展 (一)中央机器厂等工厂在昆明落户 (二)监委会与上海民营工厂的内迁 (三)抗战时期是云南工矿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四)云南商业贸易的发展 (五)昆明建筑业的兴起和城市建设 四、云南战时财政金融业的发展 (一)云南财政收入的增加与变化 (二)以富滇新银行为主的云南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三)中央金融系统在云南的扩张与控制 五、云南战时农业的发展 (一)云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二)农业技术的推广及水利建设 (三)云南农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第六章 云南文化教育在抗战中的发展及抗日民主运动 一、抗战前的云南文化教育 (一)战前的云南文化概况 (二)云南的高等和中、初等教育 二、抗战中国内大专院校大批迁入云南 (一)西南联合大学 (二)迁滇的其他大专院校 三、云南教育事业在抗战中的新发展 (一)原有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抗战时期云南的留学教育 (三)中、初等教育的发展 四、云南青年学生对抗战的贡献 (一)滇军出征,请缨随军 (二)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三)西南联大“八百壮士” (四)长沙临时大学“三百英豪” 五、抗战中的云南文化 (一)空前活跃的文化界 (二)救亡戏剧运动 (三)新闻报业的发展 六、云南的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 (一)抗日民主运动在低潮中发展(1941年1月至1944年初) (二)“民主堡垒”与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潮(1944年5月4日至1945年8月) 结束语:云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云南各族人民从来不屈服于黑暗势力和外来侵略势力的压力,多次掀起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古代如此,近代更是如此。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杜文秀起义、李文学起义、马嘉理事件、刘永福抗法斗争、反对法国侵占猛乌、乌得的斗争、反对法国修筑滇越铁路的斗争、反对英法霸占七府矿权的斗争、昆明人民的抗法斗争、反对英军入侵的片马事件、周云祥领导的个旧矿工起义,直到辛亥、护国起义,一再显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反抗黑暗势力和外来侵略势力的爱国主义精神。 清末的云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不久,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会见云南留日革命人士时即指出:“滇省人民在官吏压榨与外侮侵凌之下,易于鼓动奋起。”②所以,同盟会成立不久,云南留日进步学生杨振鸿、吕志伊、李根源、赵伸等即加入了同盟会,组成了同盟会云南支部,创办了宣传革命思想的《云南》杂志。随后,云南陆军讲武堂建立,留日学生纷纷回国担任讲武堂监督、教官等职务,控制了讲武堂大权,使讲武堂成为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湖南响应,川黔动摇,云南革命党人也积极行动起来,并且先后召开了五次秘密会议,策划响应起义,推举新军协统(旅长)蔡锷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10月30日晚,昆明起义爆发,蔡锷和同盟会云南支部长、原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分别指挥起义官兵,向五华山及云贵总督署进攻。云贵总督李经羲、十九镇统制(师长)钟麟同、总参议靳云鹏等企图顽抗,组织力量反扑。重九之夜,昆明的战斗异常激烈,敌人被打死200余人,伤100余人;起义军亦牺牲150人,负伤.300余人①。所以说,“云南省城起义,是除首义的湖北以外,独立各省革命党人组织的省城起义中,战斗最激烈、代价也最巨大的一次”②。战至第二日中午,起义军占领了全城,昆明起义成功。而在昆明起义前三天,腾越(今腾冲)爆发了反清起义,迅速波及滇西地区,并建立了以同盟会员张文光为首的滇西军都督府。昆明起义后一天,还爆发了临安(今建水)反清起义,组成南军军政府。总的来说,昆明起义成功之后,云南各府、州、县,传檄而定,全省光复。 11月1日,起义官兵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推举蔡锷为都督,李根源为参议院院长兼军政部总长。云南新政府成立以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结束了长期的封建帝制,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云南各族人民彻底实现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孙中山领导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还没有维持100天,辛亥革命的果实就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窃据北京政权以后,倒行逆施,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随后又杀害国民党人,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蓄谋复辟帝制,袁世凯竟然在1915年12月12日宣布接受帝制,当起“中华帝国”的“皇帝”来了。这样,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迅速展开,打倒袁世凯,成了举国一致的目标。 在全国人民反袁斗争的高潮中,武装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首先爆发于云南,不仅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反袁意志,而且在云南有自己独特的优越条件。云南不仅地处边远,北洋军阀“鞭长莫及”,而且当时已有的两师军队,素质较好,器械优良,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熏陶较深,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十分愤慨。章太炎也曾指出:“云南之域,山有点苍耸雪之峻,川有金沙、澜沧之限,封守险固,地方广远,而去宛平绝远,藏天九地之下,则巨奸无所觇视,故能慎固经画,蹶起有功,比绩武昌,号曰中兴焉。”① 其时,蔡锷被袁世凯调往北京,而由云南将军唐继尧主持云南军政工作。唐继尧在激进的中下级军官的支持下,改变了暖昧态度,下定了反袁决心,并先后举行三次秘密会议,以作起义之准备②。在云南武装起义即将爆发的时刻,蔡锷机智地逃出北京,于1915年12月19日来到昆明,这对云南反袁斗争是一个新的刺激。 1915年12月21日、22日,在蔡锷、唐继尧的主持下,滇军举行了第四、五两次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并组织反袁护国军。12月23日,向袁世凯发出通电,要求取消帝制、诛除帝制祸首等。25日,云南方面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讨袁。消息传出后,昆明“各界人民欢呼雷动,全市游行,高呼打倒袁世凯,拥护共和口号,至夜乃息”③。这样,从云南开始的反袁护国战争正式爆发。 云南组织了护国三个军,分别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为一、二、三军军长,并组织了护国军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护国第一军向四川进军,第二军向两广进发,第三军留守和后援。蔡锷率第一军主力入川,这是护国战争的主要战场,抗击着数倍于己的兵力。 P2-4 序言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部承载责任与使命的好作品,必将是一部千古不朽的立言典范,也必将是一部历久弥新的传世教科书。千百年来特别是明代以来,许多贤人君子和名人大家在广袤的云岭大地耕耘、思考和写作,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和丰厚的作品,足以飨及后进,启迪晚辈。在搜集、遴选和整理云南明代以来学术大家、学术名家著作的基础上,由云南宣传部门牵头推出了《云南文库》,这一丛书的面世诚为云南学术研究和出版界之盛事。 编纂《云南文库》是传承云南地域文明、提高云南文化自觉的有益尝试。“七彩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有重要影响的古人类,造就了云南文化的丰厚积淀,从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云南文化艺术宝库。作为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地,云南自古以来都不缺乏学贯中西的大师和博古通今的大家,从来都不缺乏魅力四射的光辉著作和壮美奇绝的文化遗存。其中,许多学术作品都凝聚了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彰显了有云南自身特点的知识谱系和学术传统。今天,我们将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拾起,用心记载云南学术史上的灿烂篇章,正是为了守护云南优秀的地域文化,为了汲取进一步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养分和动力,进而筑牢云南文化自信的根基。 编纂《云南文库》是树立云南文化品牌、增强云南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云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态文化、包容的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百花园中一枝流光溢彩、香飘四海的奇葩。千百年来,云南学者中英奇瑰伟之士以及众多寓居云南的外省学者念兹在兹,深植于云南沃土,扎根于传统文化,不懈探索、勤奋撰述,留下了一批经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珍贵成果。特别是抗战时期,随着西南联合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到来,昆明一时风云际会,云集了大批我国现代学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学术大师和著名专家,云南成为当时中国学术中心之一,诞生了大批学术经典。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学术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研究队伍空前壮大,学科建设卓有成效,学术成果日益丰硕,推出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学术精品。近年来,《云南史料丛刊》《云南丛书》等一批历史文献和地方文献丛书相继刊印,云南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今天,我们隆重推出《云南文库》,就是要为更多的人了解云南、熟悉云南、研究云南搭建一个平台和载体,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文史学术研究等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为在更广领域传播云南文化、打造云南品牌、增强云南软实力创造更好条件。 编纂《云南文库》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要用健康高雅的艺术、用智慧明辨的思想、用善良温厚的德行启迪人、引导人。编纂《云南文库》一个重要目的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此次收入《云南文库》的著作,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民族、宗教、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知识,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阅读这些著作,有助于培育读者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引导人们去发现、享用、珍惜世界和人生之美,能使大众的精神世界得以滋养和美化、人格得以陶冶和熏陶、心灵得以安顿和抚慰、情感得以丰富和升华,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审美需求。 编纂《云南文库》是推动云南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云南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省份之一。2000年,我省正式确立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三大目标,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范畴。2009年召开的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作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重大决策,把云南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11月,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发展主题,要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云南人民正豪情满怀地沿着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道路阔步前行,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模式已经也必将进一步焕发动人而耀眼的光芒。我们将以打造《云南文库》等一批社科品牌和文化精品为契机,继承优良传统,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大眼光,锐意进取,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产品,更好地弘扬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精神。 《云南文库》最终得以发行,首先是众位先贤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在此,我们要对创造了云南学术精品并因此而为中华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在《云南文库》的编纂过程中,相关编纂单位、出版单位和参加整理的学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兢兢业业地做好编校和出版工作,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精心工作,才有如今的翰墨流芳。在此,我要诚恳地道一声,大家辛苦了!《云南文库》从构想走向现实,离不开众多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我也一并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衷心希望同志们一如既往地为云南文化建设献智献策,欢迎更多的同仁志士参与到云南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 谨为序。 后记 《云南抗日战争史》是云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八五”规划省级研究课题,1992年立项,经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和撰写,于1993年12月完成了这部书稿。此后,几经修改,最后于1995年3月定稿。这是第一部论述云南抗日战争史的专著,它不仅有助于弥补这个方面研究的不足,而且对于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也是一部有益的教材。 这部书稿各章的执笔人是: 第一章、第二章中的“入越受降”及“结束语”;谢本书 第二章张曙东 第三章及“前言”孙代兴 第四章张民义 第五章杨德慧 第六章吴宝璋 初稿完成后,主编孙代兴、吴宝璋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谢本书参与了部分修订工作。 书稿在研究和撰写中得到了云南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使用了学术界的许多研究成果,除在参考书目中列举之外,尚有不少未提及者,在此谨致衷心的感谢。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共云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昆明万兴房地产公司、《云南年鉴》编辑部的支持赞助;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省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戴美政同志为本书提供了历史资料照片;云南师范大学练硝同志为本书翻拍历史照片、霍永寿同志为本书目录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特别要感谢的是云南大学出版社,许多同志的大量辛勤工作,使本书最终得以面世。 本书由于是云南抗战史的第一部,研究和撰写中又有一些条件的限制,加之作者水平所限,因此缺点和舛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1995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