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帅大叔把职场人分成三类:人手(大众版)、人才(升级版)和人物(限量版)。
人手,以职场新人、基层员工为主,人数占职场近90%。就是那种常感慨“收入拖后腿”那种人,随时站在失业边缘。像牛一样干活,像兔子一样跑腿,像王八一样憋气,当然也往往有个驴脾气。“人手”成因也许是年轻没经验,也许是没法拼爹,但更可能是核心竞争力“执行力”弱。
人才,多为职场中层、白领或者中产阶级,占了职场约10%。他们是职场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多数优秀人士终身停在这一阶层。但也有少数人协调力强、情智双商,一路突破,持续向前。
人物,各个行业的“大佬”,经常像明星一样在媒体露脸,人数少得低于0.1%。但他们对我们的生活,远远超过同事、邻居、亲友甚至家人。
安京文著的这本《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未来(人手人才人物)》指导你从人手变在人才,再变成人物。
职场第一问:你在人才“高档超市”还是“菜市场”里?职场第二问:在这个社会上,你想走多远、多高?职场第三问:90%的人都是“人手”,你能做那10%吗?职场第四问:怎么从“人手”升级为“人才”?职场第五问:全世界人才有9990万,怎样搏出位?职场第六问:人才的下一站,是人物。你准备好了吗?职场第七问:你为什么要成为人物?答案在安京文著的这本《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未来(人手人才人物)》中——
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在施工中,怀才不遇VS怀才不够?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竞争。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的人手、人才和人物
职场第一问:你在人才“高档超市”还是“菜市场”里?
◎人手是大众版,人才是升级版,人物是限量版
◎人手的短期自信与长期自卑
◎人才的短期坚持与长期进步
◎人物的短期压力与长期业绩
不是答案的答案:你永远要面对一条阿尔法狗
第二章 人力资本比房价涨得还快
职场第二问:在这个社会上,你想走多远、多高?
◎比房价涨得快、更保值的人力资本
◎成功不需要借口
◎“真”人才三原则
不是答案的答案:再不奋斗,你就老了
第三章 人手:随时站在失业边缘
职场第三问:90%的人都是“人手”,你能做那10%吗?
◎“人手”就是领导的一只手
◎人手,随时可以被取代
◎所谓的安逸,不过是浪费生命
◎问心无愧,才有可能成功
不是答案的答案:“信念”的力量让你成为
第四章 一流的执行力,“人手”阶段
职场第四问:怎么从“人手”升级为“人才”?
◎在人手中成长为人才
◎人才不是大忽悠
◎职场“墙头草”是如何长出来的
◎不做职场“隐形人”
◎用心干活,对细节精益求精
◎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领悟
不是答案的答案:必不可少的“执行力”
第五章 一流的协调力,“人才”阶段
职场第五问:全世界人才有9990万,怎样搏出位?
◎给你一个项目,你能干成精品吗?
◎给你一个团队,你能带成“梦之队”吗?
◎“货比货该扔,人比人该死?”
◎任人不唯亲,舍得“亏”自己
◎时间花错,人才变人手;时间花对,人才变人物
◎你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都能承受委屈和压力吗?
◎不怕碰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
◎你是怀才不遇,还是怀才不够?
不是答案的答案:有协调力才能出位
第六章 一流的领导力,跻身卓越“人物”
职场第六问:人才的下一站,是人物。你准备好了吗?
◎10万精英引领的世界
◎胜者为王?剩者为王!
◎“有才不任性”才能成为“人物”
◎幻想不是梦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向善的力量,让你变勇敢
◎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人物要有社会责任感
◎一流的包容心和恒久的耐心
不是答案的答案:人物需要领导力
第七章 大的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职场第七问:你为什么要成为人物?
◎中国大的外国文学出版机构“解散”的启示
◎全产业链运作脱颖而出
◎从现在开始修理屋顶
◎人手、人才、人物都要努力争取自己的权利
◎人才的“供给侧改革”
不是答案的答案:在你改变世界之前,必须意识到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很多人在咨询求职的时候都喜欢问我一个问题:像我这样的条件,在人才市场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适合向什么样的企业推销自己?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这个求职者对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起码开始从一个产品经理人的角度定位自己,开始考虑自己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只有知道自己是什么产品,才不会犯向需要电视机的“消费者”(招聘方)推销冰箱的错误。这个世界上也许有超级推销员可以把冰箱卖给原本需要电视机的人,可是,相信我,那个推销员不是你。
可是这种程度的思考还不够,还不足以让一个人获得比其他人更大的求职优势。开始思考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人最为困惑的时候。就像我刚入职场的时候,很幸运地遇到了很多追求卓越的同事,他们在工作之余还坚持自我充电和学习,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给了还年轻的我很大震撼。于是我也想开始学习点什么,当时我的工作可以说十分简单,几乎不需任何专业技能,我不知道开始学什么好。于是我就选择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英语,准备花一两年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为以后的上升打下基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痛苦的,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知道。我还算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最困扰自己的不是英语学习中的困难,而是学了一段时间,除了占用了大量业余时间之外,并没有给工作带来什么帮助。
一个人在看不到目标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具体到工作之余的学习中,在最开始的阶段,你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这些“投资”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才能产生“回报”,而这些“回报”还不一定能抵偿你的“投资”。犯罪学上有一条经典的论述:与其不断加重对某一罪行的惩罚力度,不如降低罪犯逃脱预期。也就是说,对犯了罪的人并不一定要实施特别严厉的惩罚,但要尽量保证,一旦你犯了这种罪行,几乎一定会受到惩罚。无论面对的惩罚是大是小,一旦觉得自己有很大几率被抓到的话,一般人就不会去冒这种风险了。这种做法就巧妙地利用了人对未来的预期。学习一种技能也是一样,当你付出极大努力,但并不确定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反而可能影响你本职工作的时候,你自然会产生疑虑。
对自己“产品定位”的思考也是一样,如果你只是考虑到自己是个什么产品的程度,很多时候并不能让你豁然开朗,反而会让你更加糊涂了。假设你是一台电视机,那你是一台什么样的电视机呢?平板?曲面?4K?超薄?智能?国产?进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你沿着这条思路往下想,想得越深越拔不出来。同时你还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喜好,就更没有个头儿了。别忘了我前面说过的,用人单位其实很多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用什么样的人,因为单位的需求、招聘者的需求、直接领导的需求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情况下,你企图在人类资源市场上为自己精确定位是不现实的。因为在每一分每一秒,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信息都是大数据。尤其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市场。2016年,预计仅大学生就有765万人毕业,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投入到市场中寻求工作。他们面对的同样是数以千万计的企业。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市场的数据也将是大数据。
所谓大数据,是由巨型数据集组成。大数据最大的特点就是“大”。组成大数据的数据集本身就是非常巨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大到经常超出一般的处理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就要依靠大数据技术。
P4-5
人手、人才、人物,你是哪一种?
最近几年跟年轻员工开会,时常会问他们:
职场中有三种人:人手、人才、人物;你现在是哪一种?你想成为哪一种?
2016年春,安京文和他的团队几次找我,约我给他们的书稿写个序。几次推脱之后,有感于他们的诚恳,我终于应答下来,但还是忍不住地问:“我们这些职场大叔,对年轻人的职场规划指手画脚,他们听得进去吗?”安京文说:“年轻人当然不需要指指点点,但他们需要指点。”
如今,我们面临的社会心理、行业特征、就业压力、职场竞争,甚至对“成功”的定义,都和以往不一样。“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概念,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置身的这个时代和以往有多么的不同。这些不同,会让有些产生危机感和挫折感,但也会带给有些人破壁而出的激情和机遇。
夏天到了,这本《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未来:人手—人才—人物》书稿初成。几天读完,感触很深。记得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走出大学校门,去一所学校当教师。那时候大学生还被称为“天之骄子”,每日里意气风发,相信未来繁花似锦,一心想改变世界,仿佛身在云端。直到有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职场前辈问了我几个问题,让我思考:
“为什么我在这里?”
“这份工作需要我做什么?”
“我来这里为了什么?”
“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我思索片刻九给出了答案,尽管我已经记不得当时是如何回答的。一个人越年轻、对世界认识得越少,九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此后,光阴荏苒,我也经历了多个行业的多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之余,这几个问题经常会跳进脑海,而我每一次的回答,即使字面上跟上一次的回答一样,但每一次回答的内涵都比之前更丰富,这是不可置疑的。另一个不可置疑的事实是:这几个问题伴随了我迄今的整个职场。
常年做人力资源研究的安京文,总能准确地帮助到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这本书讲述了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企业中高管的职场故事,其中不乏困境反击的实例。这本书记录着我们60后、70后甚至80后,老中青三代人在职场中经历的酸甜苦辣,记录着我们的坎坷与光荣,记录着我们的得失和经验。
愿这本书能带给年轻朋友们一些思考,能助你们少走几步弯路。肯定有青年朋友出来抬杠:我偏愿意走弯路,走弯路,可以长经验、增勇气、磨炼毅力。但我想说的是:恰恰在你走弯路的这一瞬,原本跑在你身后的人,对你实现了“弯道超车”。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发现错过的可能不是一步,而是一生。
在“人手、人才、人物”这条成长之路上,你每一次的选择都左右着你最终的结果。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