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世奇谋/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世奇谋》是明代学者俞琳编著的一部智谋类经典,书中选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和故事,按不同的情景和应用场合分为备患、纾祸、知几、敏悟、防诈等十九类,重在表现古人在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活具体矛盾时,灵活运用智谋策略以解决问题的历程和启示。本书强调对历史资源的活学活用,叙事简明扼要,每类前的总评切中要害,是“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箴言最好的实践范例。

内容推荐

《经世奇谋》是明代学者俞琳编著的一部智谋类经典,共收集先秦至明朝的故事传闻613则,分为“备患”、“纾祸”、“知几”、“敏误”、“应猝”、“拯危”、“讽谏”、“击奸”、“御下”、“能言”、“忠谋”、“贤使”、“能吏”、“制胜”、“用间”、“饵敌”、“智女”、“防诈”、“补遗”等十九类,每类前有编者俞琳撰写的小序,语意看似简单平实,实则提纲挈领,富含警示。《经世奇谋》与冯梦龙《智囊》齐名,因所搜集的故事皆为奇策异谋而久遭禁锢。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治世谋略,在借鉴古人防患未然、相机行事、随机应变、化险为夷、解除忧患等等的生命智慧中获得人生道理和处事经验。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原书精选了两百多则故事,配以相应的白话译文,并做了简要的短评。

目录

卷一

备患类

 戍边御侮

 甘茂妙喻

 请业自坚

 输财免祸

 哭而不哀

 将相交欢

 闻雷失箸

 算生张说

 遗训同心

 受赂安众

 日奏艰难

纾祸类

 尝粪脱囚

 与役唱和

 鸡鸣狗盗

 杀使衅钟

 出境脱难

 郑袖解围

 解衣刺船

 封仇释疑

 增灶示强

 开门却敌

 盛世免诛

 阳吐免难

卷二

知几类

 失信致亡

 内外得人

 荆不救宋

 不受遗粟

 知韩魏反

 不示知微

 止子勿王

 匈奴示弱

 忘设醴酒

 自同佣人

 知败思归

敏悟类

 掘地解誓

 闻哭知奸

 营市悦亲

 虑使识人

 识破刺客

 论日远近

 改佛面瘦

 有神无神

 量服南唐

 破瓮救人

 却虏贡麟

应猝类

 伤胸扪足

 以静制扰

 答问机警

 答帝问谥

 计封空仓

 失印不惊

 下马嵩呼

 迟赴召命

 促召太子

 买饭饷兵

 布易民衣

 匿册寝事

卷三

拯危类

 善齐貌辨

 报效安平

 市偷解围

 画蛇添足

 救范阳令

 出避阳侯

 救乳母子

 居外而安

 库吏释罪

 盛怒瘥疾

 焚占卜书

讽谏类

 老人祝寿

 谏杀圉人

 谏诅支解

 婉谏太后

 螳螂捕蝉

 非好真龙

 出泽受教

 飞鸣悟君

 谏罪酿具

 谏取藏绢

卷四

击奸类

 河伯娶妻

 裂身复仇

 借腊除凶

 智剪强臣

 酷刑自毙

 熊啮奸僧

 趣焚阳死

 义诛孽仆

 活埋孽妇

 伪服擒盗

 烹缚家仆

御下类

 计杀三士

 斩嫔服众

 徙木立信

 颠倒豪杰

 蹑足从谏

 伪游云梦

 杯酒释权

 计废东宫

 计诛叛将

 诈愚绳吏

能言类

 狐假虎威

 成大遗小

 涸鲋求活

 为燕取地

 杜求九鼎

 劝勿矜功

 一日七士

 说唐相燕

 异世同称

 名同世异

卷五

忠谋类

 重耳出访

 保孤存赵

 社鼠为患

 树不胜拔

 北面之楚

 百胜良策

 借箸画策

 失策取败

 不纳忠言

 谏阻僭号

贤使类

 桔变为枳

 知存知亡

 不辱使命

 说止伐鲁

 孟尝复相

 慈父孝子

 使秦不辱

 尉佗降汉

 雁足系书

 夜斩虑使

卷六

能吏类

 豪党相仇

 赭污贼衣

 举偷自代

 神明断争

 左手杀人

 识胡为盗

 甲乙换舍

 米价顿减

 斩盗库钱

 冒认人子

致胜类

 阻贡试桀

 火牛破阵

 缟素伐楚

 囊沙壅水

 斩使降城

 燔粮破敌

 移军伐吴

 缚蒿为人

 径路袭城

 掷两字钱

卷七

用间类

 间退乐毅

 用金散士

 间用赵括

 间用君臣

 马韩离心

 伪书间虏

 视高色动

 谣言斩将

 书遗野利

 计除靺鞨

 间废刘豫

饵敌类

 假途灭虢

 石牛便金

 女乐遗戎

 蒸粟欺吴

 与地骄敌

 孙膑减灶

 戮言伐胡

 计慢军心

 火烧赤壁

 诈疾生法

 歌舞懈虏

智女类

 进孙叔敖

 附小失计

 废常不祥

 对使破环

 先问岁民

 投井谏子

 料事明彻

 诫子知足

 知子难立

 劝主远害

 囊献稼穑

卷八

防诈类

 秦愚楚王

 父子被僇

 反臣欺主

 乞饮酿祸

 春申致毙

 阻用良将

 匿情求名

 佯眠杀人

 计杀张方

 杀女污后

补遗类

 子楚还国

 不弃军尸

 二简授子

 遗计释忧

 绝缨报效

 许而不与

 遣还名姝

 独得全赀

 小斟瞒军

 对鸡垂泣

试读章节

备患类

忧患之来,必有其渐,苟不预图扑灭,则噬脐曷及。此曲突徙薪之说,正明哲保身者之龟鉴云。

【译文】

忧患的到来,必有其征兆,如果不预先设法消除,将后悔莫及。这就是曲突徙薪的道理,正是明哲保身之人的借鉴。

戍边御侮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欲以攻齐。任安日:“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荆人起兵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

戍东边,荆人辍行。

【译文】

秦康公建造台观三年之久。楚国起兵想要攻打齐国。任安对秦康公说:“饥馑招来战争,疾疫招来战争,劳役招来战争,动乱招来战争。您筑台观三年,楚人起兵攻齐,恐怕他攻齐是虚张声势,偷袭秦国是实,不如早做准备。”

于是秦国加强了东边的戒备,楚军也停止了行进。

【点评】

任安能够识破敌国阴谋,防患于未然,与他对本国弱点的清醒认识是分不开的。

甘茂妙喻

秦王使甘茂伐韩宜阳。茂恐有谤之者,谓秦王日:“昔曾参之处费,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日:‘曾参杀人。’其母日:‘吾子不杀人。’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日:‘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告之日:‘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参之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王日:“寡人不听也。”遂与盟于息壤。

【译文】

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甘茂担心有人会诽谤他,对秦王说:“从前曾参住在费地,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了。’其母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仍旧泰然自若地织布。不一会儿,又有人来告诉曾母:‘曾参杀了人。’其母还是很从容地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啦’。其母听了,扔下织布梭,跳下织布机,慌忙逃跑了。以曾参之贤、其母对儿子的信任,三人怀疑他,其母就害怕了。现在我贤明不如曾子,大王对我的信任不如曾参之母对曾参的信任,怀疑我的人也不止三人,我恐怕将来大王也会扔下织布梭呢。”

秦王说:“我不会听他们的。”于是便与甘茂在息壤订立了盟约。  【点评】

甘茂担当大任之前与秦王订立盟约以除后顾之忧,不失为明智之举。

请业自坚

秦伐楚,使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地甚众。始皇日:“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日:“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日:“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日:“不然。夫秦王粗中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耶?”

【译文】

秦国进攻楚国,派王翦领兵六十万,秦始皇亲自送至灞上。王翦出发前,请求始皇多赐给他良田美宅。始皇说:“将军只管去吧,何必担忧贫穷呢?”王翦说:“为大王带兵,有功也不会有封侯之赏,所以趁现在大王还向着我,及时请求赐些园地作为子孙的家业罢了。”始皇听了大笑起来。王翦到了边关,又派使者五次向始皇请赐好田地。有人说:“将军如此乞求田宅,也太过分了。”王翦说:“话不能这么说,秦王心中忧惧而又不相信别人,现在他把全国的兵士都委托给我,我不多求田宅为子孙作家业,让他坚信我没有异志,难道要等秦王对我起疑心吗?”

【点评】

王翦乞求田宅,以示自己没有追求王位的野心,从而打消了秦始皇的疑心,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保证了伐楚大业的成功。

输财免祸

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东陵瓜,从召平始也。P3-6

序言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为了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来的。1935年,王缁尘在世界书局出版了《国学讲话》一书,第3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曰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日‘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日‘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日《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继则有识之士,以为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精粹也,于是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研究此项学术者称为‘国故学’……”从“旧学”到“国故学”,再到“国学”,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褒贬的不同,反映出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近代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的忧思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宏大志愿。

从学术的角度看。国学的文献载体是经、史、子、集。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就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精选出来的。属于经部的,如《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大学》《中庸》《左传》;属于史部的,如《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属于子部的,如《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鬼谷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容斋随笔》《本草纲目》《阅微草堂笔记》;属于集部的,如《楚辞》《唐诗三百首》《豪放词》《婉约词》《宋词三百首》《千家诗》《元曲三百首》《随园诗话》。这套书内容丰富,而分量适中。一个希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读了这些书,一般说来,犯常识性错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崇文书局之所以出版这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不只是为了普及国学常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国学教育中,有一种倾向需要警惕,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化”。“博物馆化”是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一个术语。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博物馆化了。虽然中国传统的经典依然有人阅读,但这已不属于他们了。“不属于他们”的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没有生命力,在社会上没有起到提升我们生活品格的作用。很多人阅读古代经典,就像参观埃及文物一样。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和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叫作博物馆化。“博物馆化”的国学经典是没有现实生命力的。要让国学经典恢复生命力,有效的方法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崇文书局之所以强调普及,深意在此,期待读者在阅读这些经典时,努力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内外生活,努力做一个有高尚的人格境界的人。

国学经典的普及,既是当下国民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章太炎曾指出,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答铁铮》)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思想、感情,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经常表彰“中国的脊梁”,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代以前,“中国的脊梁”都是在传统的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读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读本,虽然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总是花大块的时间,更不必像备考那样一字一句锱铢必较,但保持一种敬重的心态是完全必要的。

期待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期待读者诸君与这套书成为形影相随的朋友。

书评(媒体评论)

忧患之来,必有其渐,苟不预图扑灭,则噬脐曷及。

——明·俞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4: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