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论诗之作。此书论述广泛,从诗人先天的资质到后天的培养、从写景言情到咏物论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韵律辞章到比兴托物、从诗的修改鉴赏到诗的选篇与评论,从诗的方方面面体现其以『性灵』为主的诗歌理论批评主张。书中选录大量诗作,为反拟古、反考据为诗及使诗歌回归抒写真性情起了极大作用,扭转了一代诗风,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做出了极大的黄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随园诗话/古典文库 |
分类 | |
作者 | (清)袁枚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袁枚的《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论诗之作。此书论述广泛,从诗人先天的资质到后天的培养、从写景言情到咏物论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韵律辞章到比兴托物、从诗的修改鉴赏到诗的选篇与评论,从诗的方方面面体现其以『性灵』为主的诗歌理论批评主张。书中选录大量诗作,为反拟古、反考据为诗及使诗歌回归抒写真性情起了极大作用,扭转了一代诗风,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做出了极大的黄献。 内容推荐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论诗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他作诗尚性灵的主张。正文共十六卷,补遗十卷。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园自刻本为底本,参校众本。 目录 随园诗话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随园诗话补遗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试读章节 一一 尹文端公好和韵,尤好叠韵。每与人角胜,多多益善。庚辰十月,为勾当公事,与嘉兴钱香树尚书相遇苏州,和诗至十馀次。一时材官慊从,为送两家诗,至于马疲人倦。尚书还嘉禾,而尹公又追寄一首,挑之于吴江。尚书覆札云:“岁事匆匆,实不能再和矣。愿公遍告同人,说香树老子,战败于吴江道上。何如?”适枚过苏,见此札,遂献七律一章,第五、六云:“秋容老圃无衰色,诗律吴江有败兵。”公喜。从此又与枚叠和不休。押“兵”字,有“消寒须用美人兵”、“莫向床头笑曳兵”之句,盖探枚方娶妾故也。其好谐谑如此。己卯八月,枚江北获稻归,饮于公所。酒毕,与诸公子夜谈。公从后堂札示云:“山人在外初回,家姬必多相忆。盍早归乎?”余题札后云:“夜深手札出深闺,劝我新归应早回。自笑公门懒桃李,五更结子要风催。”除夕,公赐食物。枚以诗谢,末首云:“知公得韵便传笺,倚马才高不让先。今日教公输一着,新诗和到是明年。”公见之,大笑。 一二 托冢宰庸,字师健,作江宁方伯时,潘明府涵,极言公风雅,强余入谒。果一见如平生欢。读其《送人赴陕》诗云:“潞河冰合悲风生,欲曙不曙乌飞鸣。寒山历历路不尽,班马萧萧君独行。公孙阁下正延士,博望关西方用兵。此去知君未即返,月明空有相思情。”音节可爱。遂献公二律,前四句云:“七十神仙海鹤姿,六年人悔见公迟。学穷宋理谈偏妙,诗合唐音自不知。”次日,公过访随园。坐定,忽正色曰:“吾欲借君一贵重之物,未知肯否?”余愕然,问何物,公笑出袖中和韵诗,第二句仍是“六年人悔见公迟”七字耳。彼此冁然。两人诗都遗失,余只记押“心”字韵。尹相国和云:“若非元老怜才意,争动闲云出岫心?” 一三 以昌黎之崛强,宜鄙俳体矣,而《滕王阁序》曰:“得附三王之末,有荣耀焉。”以杜少陵之博大,宜薄初唐矣,而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以黄山谷之奥峭,宜薄西岜矣,而诗云:“元之如砥柱,大年若霜鹄。王杨立本朝,与世作郛郭。”今人未窥韩、柳门户,而先扫六朝;未得李、杜皮毛,而已轻温、李:何蜉蝣之多也! 一四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子陵语也。“崇山幽都何可偶,黄钺一下无处所”,光武语也。两人同学,故言语相同,皆七古中硬句。 一五 古无类书,无志书,又无字汇,故《三都》、《两京》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必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果能才藻富艳,便倾动一时。洛阳所以纸贵者,直是家置一本,当类书、郡志读耳。故成之亦须十年五年。今类书、字汇,无所不备。使左思生于今日,必不作此种赋。即作之,不过翻摘故纸,一二日可成。而抄诵之者,亦无有也。今人作诗赋,而好用杂事僻韵,以多为贵者,误矣! 一六 “乐府”二字,是管监之名,见霍光、张放两传。其《君马黄》、《临高台》等乐章,久矣失传。盖因乐府传写,大字为辞,细字为声,声词合写,易至舛误。是以曹魏改《将进酒》为《平关中》,《上之回》为《克官渡》,共十二曲,并不袭汉;晋人改《思悲翁》为《宣受命》,《朱鹭》为《灵之祥》,共十二曲,亦不袭魏。唐太白、长吉知之,故仍其本名,而自作己诗。少陵、张、王、元、白知之,故自作己诗,而创为新乐府。元稹序杜诗,言之甚详。郑樵亦言:“今之乐府,崔豹以义说名,吴兢以事解目,与诗之失传一也。《将进酒》,而李馀乃序烈女;《出门行》,而刘猛不言别离;《秋胡行》,而武帝云‘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皆与题无涉。”今人犹贸贸然抱《乐府解题》为秘本,而字摹名仿之,如画鬼魅,凿空无据;且必置之卷首,以撑门面,犹之自标门阀,称乃祖乃宗绝大官衔,而不知其与己无干也。 一七 《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伯有赋《鹑奔》。赵孟斥之曰:‘床笫之言不逾阈,非使人之所闻也。”’然则其他之赋《野有蔓草》、《有女同车》及《箨兮》者,其非淫奔之诗,明矣。 P3-5 序言 《随园诗话》正文共十六卷,补遗十卷,为清代袁枚所撰。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乾隆初年举博学鸿词科不第,不久中进士,授庶吉士。后出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有政绩。年方四十即辞官告归,筑园于江宁小仓山下,号随园,放情声色,以吟咏著作为乐。为人放达,不拘小节,能文工诗。诗主抒写性情,倡“性灵说”,不满于儒家的“诗教”,对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也颇多微词,其诗作和诗论在当时的诗坛上有较大的影响。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随笔》《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随园诗话》是袁枚论诗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袁枚作诗尚性灵的主张。“性灵”一说,本为明代公安派所创,袁枚吸取其主张并加以发展,从而在当时王士稹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充斥的诗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他所主张的“性灵”,就是认为作诗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而不必过于讲究境界的大小和格调的高下。在本书中,他一再强调作诗要有独创,反对“宗盛唐”、“学七子”、“分唐宋”、“讲家教”,抨击了拟古倾向和儒家倡导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书中所称誉的,多是闲情逸致之作,也有一些不满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作品,这种取向集中体现了袁枚的思想和文学主张。 本次点校,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园自刻本为底本,参校清同治五年(1866)三让睦记刊《随园三十种》本、1934年上海广益书局本等,择善而从,不出校记。舛误不当之处,祈望读者批评指正。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