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编著的《萧红(附明信片深情至此懂我如你)》介绍了,萧红,被鲁迅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很多经典作品影响了数代人。她的文字充满灵性,凄婉多姿。而这背后,却是一个孤独女子命运悲凉、不得安稳的倾诉,读后不免令人悲从心来。有人说,她的一生便是为了苦难、孤寂而来,也正是苦难和孤寂成就了她的灵魂。品味萧红与她的经典,感受一个为了理想与爱勇敢前行的倔傲女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萧红(附明信片深情至此懂我如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夏丹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夏丹编著的《萧红(附明信片深情至此懂我如你)》介绍了,萧红,被鲁迅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很多经典作品影响了数代人。她的文字充满灵性,凄婉多姿。而这背后,却是一个孤独女子命运悲凉、不得安稳的倾诉,读后不免令人悲从心来。有人说,她的一生便是为了苦难、孤寂而来,也正是苦难和孤寂成就了她的灵魂。品味萧红与她的经典,感受一个为了理想与爱勇敢前行的倔傲女人。 内容推荐 夏丹编著的《萧红(附明信片深情至此懂我如你)》介绍了,萧红是一代文学洛神,也是一位拒绝平庸的女性,一生都在追求爱与自由,但心里永远有一片成全不了的碧海蓝天。她是红尘中的孤独女子,没有甜密的爱情,更没有幸福的婚姻,到处流浪,四处漂泊,她的生命里充满了寒冷、饥饿和病痛。她短暂的一生是流离的一生,情路坎坷,英年早逝。她的一生,便是为了苦难和孤寂而来,也正是苦难和孤寂,成就了她的灵魂。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寂寞又欢愉 第二章 求学保卫战 第三章 出走,妥协 第四章 良缘难成 第五章 青杏的滋味 第六章 初识三郎 第七章 爱已倾城 第八章 一样秋花经苦雨 第九章 一嘴泥,一嘴草 第十章 黑暗现实中的两颗明星 第十一章 美丽的山岛 第十二章 十里洋场春化雨 第十三章 姑娘的春天 第十四章 情断、梦碎 第十五章 潇潇冷雨异国行 第十六章 痛失L.先生 第十七章 白月的当儿 第十八章 偏偏不解风情 第十九章 各自天涯 第二十章 在炮火烽烟中颠沛流离 第二十一章 三郎,我们分手吧 第二十二章 贫困生活中的温柔幻想 第二十三章 端木的新娘 第二十四章 山遥路远,一别永诀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停泊地 第二十六章 秘密飞港 第二十七章 是辉煌,亦是终点 第二十八章 天涯孤女有人怜 第二十九章 去往碧水云天处 第三十章 生死相隔不相忘 附录1 萧红作品表 附录2 萧红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求学保卫战 1920年秋季,呼兰的两所小学开设了女生部,首次招收女学生。这一年萧红9岁,进入了龙王庙小学女生部就读一年级,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知生涯。 小学时代的萧红已然表现出了记忆力好、聪明灵活等优点。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作文尤其写得好,在文学方面的天赋与才华已然小荷初露。 高小毕业后,萧红希望继续念中学,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整天都对萧红沉着脸的张廷举,这次也冷冷地说:“上什么中学?上中学在家里上吧!” 张廷举不让萧红上中学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新文化、新思想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更加广泛,身在教育界的张廷举不会不知道中学学堂里的风气,那些学生以追求个性解放为名,自由恋爱,不服管束,动辄还要从旧家庭出走,这些都是张廷举所无法容忍的。他当然不希望萧红被这些不良习气“教坏”,干出荒唐事来,败坏张家的声誉。 年少的萧红畏惧父亲,但她想要上学的心是坚定的,她开始了对父亲和继母持久战式的反抗。半年多的时间里,继母反复同她吵嘴,父亲也一再责骂她,而她却始终不放弃求学的信念。 一天,父亲又一次无端冲她吼道:“你懒死啦!不要脸的。”萧红难以压抑内心的屈辱,她再也忍受不了这个家庭如机器一般对她的压榨,大声反驳父亲道:“什么叫不要脸呢?谁不要脸!”话一出口,愤怒如火山一样爆裂喷发的张廷举,立即扬起手,将萧红重重地推倒在地。 萧红慢慢从地上爬起来,没有低头,亦没有掉下一滴眼泪。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萧红依旧不忘在文中讽刺她的父亲: 父亲从那时起他感到父亲的尊严是受了一大挫折,也从那 时起每天想要恢复他的父权。他想做父亲的更该尊严些,或者 加倍的尊严着才能压住子女吧? 就这样一天天与父母僵持着,萧红渐渐病了。她的那些顺利升学的同学写信给她,向她讲述中学里热闹的事,也说些她不明白的功课。读着这些满含欢悦的信,病中的萧红心情愈加焦急。 老祖父心疼孙女,帮她向儿子求情。张廷举无动于衷,坚决不肯让步。亲戚朋友们也来劝说,然而每每提到萧红上学的事,张廷举都不答话,只是板起脸走到院子里。于是渐渐地,没有人再敢提起这件事了。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也就要过去了。正值青春年华的萧红在这个阴冷压抑的家里被困了整整三个季节,几乎是在用生命与父母抗争。 1927年秋天,16岁的萧红终于如愿升入了中学。至于她的父母最后为何会妥协,萧红曾在文章里解释道:“那不是什么人帮助我,是我自己向家庭施行的骗术。”而在她留下的所有文字里,却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一“骗术”的具体说明。据说,萧红曾以出家相威胁,张廷举为了维护张家的颜面,才被迫应允。 萧红就读的中学,是哈尔滨的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张廷举之所以把萧红送到这里读书,是因为这是一所为富家女子开设的十分保守的学校,校长孔焕书的思想也极为封建,这正合张廷举的心意。 不过,这所学校里依然有一些思想开放的教员,在他们的教导下,萧红全身心地投入了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精神的养料。她仿佛一棵曾被家庭的土壤抑制的盆栽,一经回到广袤的大地,就开始欢快地抽枝长叶,焕发出勃勃生机。P8-10 序言 愿有人陪我颠沛流离 萧红,一个来自冰城的女子,被鲁迅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很多经典作品,影响了数代人。她的文字充满灵性,美不胜收,凄婉多姿。而这背后,却是一个孤独女子命运悲凉、不得安稳的倾诉,读后不免悲从心来。 萧红是一代“文学洛神”,也是一位拒绝平庸的女性。一生都在追求爱与自由,但心里永远有一片成全不了的碧海蓝天。她是红尘中的孤独女子,没有甜蜜的爱情,更没有幸福的婚姻,到处流浪,四处漂泊,甚至露宿街头,她的生命里充满了寒冷、饥饿和病痛。她的短暂一生,是流离的一生,总被抛弃的一生。她一生漂泊,命运多舛,情路坎坷,英年早逝,她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辛酸和苦难。有人说,她的一生便是为了苦难、孤寂而来,也正是苦难和孤寂成就了她的灵魂。 童年时母亲早逝,父亲冷漠,只有祖父对她还好,祖母则是时常用针扎她的手。童年的萧红只有在后花园里才能找寻到另一个世界。后花园不仅是她的乐园,更是她后来创作的源泉,她创作了《呼兰河传》,以及中篇小说《后花园》。在《呼兰河传》里,她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可见,萧红对祖父的感情非同一般。 萧红不仅是童年充满着寂寞荒凉的回忆,成年后在追求情感的路上也屡屡受挫。她一生中出现过五个男人,三次婚姻,两次失子。一个孩子在襁褓中送人,另一个在她生产后夭折。 在战火烽烟中的颠沛流离,两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产,害得她产后身体虚弱,最后得了肺病,只活到31岁就与世长辞了。饥饿、贫穷、病痛,这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生活的变奏,而对于萧红,却更像是人生的主旋律。正因为此,“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才显得弥足珍贵。 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因为是女人,所以不幸,想必也是不怎么对的吧。 作为一个弱女子,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一生追求爱与温暖,即使柔弱也要抗争。萧红在信中写道:“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其传记电影《黄金时代》以此为名。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遭尽冷眼……身先死,不甘,不甘。”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在香港受尽病痛折磨,临终时,手书此一句,成为绝笔。 稍纵即逝如昙花般绽放的人生和才情,成为后来者们唏嘘感叹的描摩对象,后期出现了大量感性记录萧红的作品。在她的传世之作中,我们能看到悲伤、愁苦的人们,在贫瘠生活下的挣扎与热切,以及她对美好家乡的无限眷恋悲悯之情。这些真挚的感情,依然在一代又一代中循环上演,也就依然有着作为文学作品的顽强生命力。 本书笔者凭借一支敏感细笔,描摹萧红一生的宏阔,记述了其复杂的情感和飘泊的人生。人的一生不管怎样长途跋涉,或许都有个萧红笔下的“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往事……有让一个人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后记 第一次读到萧红的作品,是在念中学的时候。那时,最让我震撼的是《生死场》,记得读完全书后,年少无知的我在日记里写道:“生,死。这是我在有生的16年岁月里从来不敢去轻易触碰的字眼,可是在生死场中的人,生生死死,是多么的卑微,经不起半点波澜……” 而今我21岁。在萧红孤身一人落难哈尔滨的年纪,我依旧徜徉在宁静美好的大学校园里,读着她的书,欣赏着她的绝世文才。 萧红写完《生死场》的时候是23岁,和那位喊着“出名要趁早”的才女张爱玲一样,在23岁的青春年华,凭着成熟的笔力扬名上海滩。只不过,张爱玲是在精心经营她的才华,而萧红的文字更像是蓄积后的自然喷发。 张爱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敏锐地抓住了俗世男女内心深处的幽微曲折,带着几分轻蔑和冷傲,用她特有的张氏传奇嘲弄着她的读者。而萧红是个“痴丫头”,她不擅长把握个体的人性,却对她脚下的土地,她所处的时代,以及她身边的人群怀有深厚的悲悯;因为见证和亲历了太多的苦难,所以她要写,她越轨的笔致中也自有这份根植于土地、历史与人民的厚重和深沉。张爱玲算计太过,尽管才气不减当年,但最好的作品也只停留在了23岁时写下的《倾城之恋》和《金锁记》。而萧红的才情在岁月的打磨中愈炼愈醇和,《生死场》脱稿六年以后,她的《呼兰河传》又攀上了新的高峰。 1941年8月,萧红曾抱病在香港大学演讲。彼时张爱玲正是港大的学生,不知她是否来听过萧红的演讲,倘若她听到萧红的创作观点,不知又会作何感想。昔目的因缘际会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这两位才女在同样的年纪早早出名,但她们终究不太一样。张爱玲始终沉浸在自己的女性角色里,其写作风格也体现着浓郁的女性优势。萧红呢?随着文名的高涨,她越来越不甘心做一个女人,因为“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在临终前,她甚至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这句话很无奈,却也很真实。 骆宾基曾说,萧红并非死于肺病,“实际肺已结疤(钙化),验痰无菌”。事实上,直接导致她死亡的原因是战乱和误诊,而误诊也是因为在战乱中没有更好的医院可以治疗。萧红的身体确实太差,大约从1936年起,她就断断续续地被各种病症折磨。然而倘若她没有经历过香港沦陷前的炮火和香港沦陷后的混乱,或许她不至于死得那样早。 她一直在寻找一个安宁和平的环境,希望能够不受干扰地安心创作。然而在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哪里会存在一方长久和平的净土呢? 其实萧红最稳妥的选择应该是和丁玲一起去延安,但延安也恰恰是她最不能去的地方。因为萧军在那里。她连看到萧军和王德芬的照片都会心痛,何况是在现实生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呢? 说到底,萧红是因爱而死。这一生,她都活得太用心、太真诚、太执着。在感情上,她始终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子,把爱储藏在自己的小盒子里,以为现在多储存一分,将来就多一分可以享用。殊不知,在大多数人都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年代,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真正长久的,缘分和感情亦是一样。她爱的人,偏偏就是伤害她的人,她一生中最爱的男人,偏偏也就是伤害她最深的男人。爱得越深,受伤也就越深。 从异乡奔到异乡, 这愿望多么渺茫, 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 迎接着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萧红从日本归国时写下的这首短诗(《沙粒》三十一),恰恰是她的人生最好的注解。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由衷的难过和不忍,有时甚至会落下泪来。印象里的萧红,永远是齐眉的刘海,两条孩子气的粗粗的发辫,一双乌亮的大眼睛,白皙的面庞,爱说爱笑爱闹,爱穿红色的衣服,走起路来轻快灵动……她的生命太美了,她的才情太美了,然而天妒英才,她所遭遇的坎坷实在太多。在她苦难的黄金十年里,她成长、挣扎,却最终枯萎、凋零。 一座城市的倾覆,成就了张才女的一篇旷世佳作。而萧红的一生,不知经历过多少座城市的倾覆,这不仅仅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亦让她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她的人生虽短暂,却足以成为一部旷世传奇。 这部传奇以萧红为主角,而故事中的那些人,萧军、舒群、罗烽、白朗、鲁迅、许广平、茅盾、胡风、梅志、聂绀弩、叶紫、端木蕻良、丁玲……他们围绕在这个柔弱多情的女子身边,和她一起,共同照亮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于是,这部传奇便不只是人生的故事,更是历史的故事,是动荡激越大时代的进行曲,是—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中展现出的勃勃生机。 斯人已去,斯事已远。我所写下的只是我理解的萧红,而我相信,每一位热爱萧红的读者,对她的人生传奇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解读。 斯人已去,斯事已远。但萧红和她的作品永远属于读者,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正如人世的真善美,永不消逝。 最后,在本书的结尾,请允许我向始终关心我的父母、师长和亲友,献上我最衷心的感谢。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珍惜、好好享受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